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他还是个咿咿学语的幼孩时,他吐出的第一个词是他的名字——阿米尔。当阿米尔遇到麻烦时,他替他受罪,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他默然抛下自己转身离去。他们是主仆,也曾是最好的朋友;有些事你永远想不到,但你就是遇上了它;有些事发生后,会在心灵中刻下无法抹去的伤痕,历历在目;所以,友谊、默契,哪怕是风筝,你都再也追不回来了。
         生活还在继续,痛苦、快乐,一点点地累积。阿米尔逼走哈桑,远走美国;哈桑与母亲重逢,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阿米尔遇见了自己的心上人,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阿米尔有机会挽救哈桑的遗孤索拉博……
         后来发生的一切,为了祭奠那段时光、那个错误、那份懦弱,为了救赎。
        我们总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即使那个时空交叉里的错过,亦是永恒的过错,我们也要勇敢正视,逃避只能让我们离自己真正想做的越来越远。获得惩罚才会令我们的内心重新复活。
         我们最不该伤害的人就是爱着自己的人。
         我们最该保护的,是那些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以前看过一段话,说良心本来是脆弱的,如果你把它包在荆棘里它慢慢就变得坚固冷酷。可是看完,我觉得恰恰是相反的。社会,父母的行为都影响着阿米尔,他于是做出那个冷酷的决定。但是他的良心在荆棘的刺痛下,不停地流血,只要风吹草动,他都会想起那个爱他的兔唇少年和自己的无情。
      他从不真正的祈祷,小时候父亲告诉他,那是该揪掉胡子的毛拉定的烂规定,长大后他慢慢不相信真主。可是在看到那么多宗教狂热的人之后,他最终真正的祈祷,希望能敞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良心回复生机,让那个一直滴血的洞补上。
      良心从来不会因为你刺痛它就变得坚硬无情,却是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行差踏错,莫要后悔所做所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追风筝的人》,强力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他们第一句话总是习惯性的问,讲的是什么故事?不知是什么缘故,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关在了心里,深深震撼却说不明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只能用自己笨拙的语言慢慢道来。
  
      《追风筝的人》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阿富汗,埃米尔和他家里的仆人哈桑是感情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长大,尽管身份地位悬殊,却并不妨碍他们的友情。他们同样喜欢风筝,参加了当地很有名气的斗风筝大赛,而埃米尔因一直觉得父亲对自己冷淡失望,所以想要通过赢得风筝大赛来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哈桑很清楚他的心思,全心的配合他。他们最终赢得了斗风筝大赛,哈桑帮埃米尔去追最后一个落下来的风筝时,在一条小巷子里,被瞧不起哈桑身份的人强暴。埃米尔亲眼看到这一切,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前去救他,反而躲在巷子里,过了很久才装着若无其事,跟哈桑一起带着追到的风筝回家,一路上他什么也没提。回到家后,父亲极大的赞扬了他,和他的关系亲近了很多。可埃米尔却活在内心的煎熬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内心的煎熬,他偷偷把自己的手表塞到哈撒的床上,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让父亲赶走哈撒父子。哈桑知道他的意图,一口承认是自己偷了表,只因为他对埃米尔的友情。尽管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父子坚持要离开,两人就此断了联系。
  
      后来,埃米尔跟着父亲移民去了美国,渐渐开始成为知名的作家,并有了自己的家庭。却因为儿时那件事情,受尽了良心上的折磨。父亲去世之后,埃米尔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重新回到了统治极度残暴、动荡不安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那个他们从小生活的城市。在别人的帮助下,知道哈桑去世了,还得知了另一个惊人真相:哈桑竟然是与他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一切都是他父亲犯下的错。他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个不可能的事实,费尽辛苦找到了哈撒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儿子。当他下定决心带哈桑的儿子回美国时,却惊人发现,困住哈桑孩子的正是当年欺辱哈桑的人。他一眼便认出了埃米尔,决定来场真正的较量。就在埃米尔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哈桑的儿子用弹弓打中了了他的左眼,埃米尔趁机带着他一起逃了出去。哈桑曾经很多次和儿子谈起和埃米尔少爷一起生活的事情,却绝口不提那些不愉快的故事,这让埃米尔更加愧疚。后来,因为领养的各种问题,他们受到各种阻饶。最后终于带着哈桑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埃米尔的妻子不能生育,他们都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却不知什么原因,他一直融不进埃米尔的家庭,隔阂就这样一直存在于两代人之中。
  
      故事中很多细节,都带有人性的丑恶,却让人觉着真实而鲜活。我喜欢这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单纯的喜欢,就跟喜欢如水般纯洁、透明的哈桑一样。在书中,既能看到生命的美好,又能看到生活的残酷。既有人性的单纯真挚,也有人性的残暴复杂。种族之间、宗教之间、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这一系列的故事背景给整个情节极大的推动作用。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让多少心疼的人落下泪来。跟他这样的对比,只会觉着自己丑与恶,有的人善良的让人不忍心去伤害他。可是,哈桑那般可爱的人,却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尽管故事中的主角是埃米尔,却还是不由自主的喜欢哈桑。他全心全意的对埃米尔少爷好,相信他,却沦落到被驱离的悲惨命运之中。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我们喜欢的,尊重的人和事,会在不经意间变得面目全非。自以为是的骄傲,自作聪明的伎俩,不过是为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却不知这一切是那么脆弱不堪。能得到一个全心全意为你追风筝的人,却毫不留情的远离。只能在事过之后陷入无尽的忏悔,尽力去弥补,这一切不过是想要对自己罪恶进行释放和解脱。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物的分析,对故事情节的推敲,这都是本觉得值得推荐的书。喜欢的人,自有喜欢它的道理,怎么说,也道不尽其中的滋味。
  
      很多的人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得到一个如哈桑那样的朋友,有勇气说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如果真的遇见了,请千万不要像埃米尔那样逃避。要相信,他的出现,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哈桑,可是,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只为让我们觉得自己罪劣深重、万劫不复的人,究竟在哪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构思非常巧妙,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文字细腻,结局美好自然的小说,读的过程需要你沉下来心来想象作者描述的生活画面,情感画面,透过作者的描述,你会慢慢地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你可以幻想非常多的情景,这些情景有些会让你开心,有些会让你感动,有些会让你纠结,有些会让你恐惧,有些会让你无所适从……
  
  这部书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国家的动荡不安,让人民活的毫无尊严,在国家控制的国度中,人的尊严无从谈起,人只是自己同胞的傀儡,只是自己同胞的玩物,之间没有了人性的链接和温馨,所以战争和动乱都只会让人民活不出尊严,留给他们的也许就只有风雨飘渺的未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开启了一个我从没有想象过、理解过、触碰过的世界——阿富汗,只是不停的从广播里听到塔利班,只是知道“恐怖分子”有“人体炸弹”这么变态病态的东西,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虽然小说里看到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建立在这个神秘的国家下,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因为伊斯兰教、古兰经之类的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的话,也许这个故事也没有那么出众。我喜欢看故事的时候按图索骥揣测发展,结果一步一步我都猜到了,不能不说有那么点儿失望,也许作者的伏笔做的有些明显吧,至少我没有被震撼被惊喜被悲怆的感动。
  
  人性是书中的主题,也许我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那些罪和那些赎罪。我只知道,阿米尔的懦弱,我也有,碰到同样的情况,也许我也会逃,也许我如果聪明一点的话弄个警察的声音或者装成大人喊叫什么的。我确实懦弱,逃难的时候,我不会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为一个陌生女子的清白挺身而出,我会像阿米尔一样按住自己父亲的腿,因为那是我的父亲,没有他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所以我理解阿米尔的一举一动,敬佩哈桑和阿米尔父亲的品格,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阿富汗男人,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世界各地对于有如此行为的人的敬佩之情是一致的,这是全世界的文化。
  
  至于把风筝隐喻成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等等等等,我宁愿把它单纯的想成童年快乐的回忆,看着前面的道路,追着那些回忆,也许我们会在这不停的向前看向后看之中找到更完整的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总得来说,在我看来这本书没有《追风筝的人》好看,因为那个阿米尔少爷,就像年幼的我一样,长大了也好像还是这样。很多事情,因为不敢承担,只能用伤害来掩盖。书中的一幕,就像是在我的童年发生过,亦或是我的梦里,这种感觉让我有点恐惧。总之,那本追,就像是一首好歌,唱到了我的心里。
        灿烂千阳,结局过于美好,有点让我转不过湾来。只能说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吧。曾经看过韩国作家写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提到,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剥夺一个人的希望,因为太残忍。可是,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甚至在那个瘸腿少年回来之前,我看不出任何希望。只是一下子突然美好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89年关于中国那句话被删了之外,我看的电子书版本(中文,下载的地方还写着完整版)还删掉了这两段话,是在全书最后部分:
  
  “I read once that, in Malaysia, they use kites to catch fish,” I said. “I’ll bet you didn’t know that. They tie a fishing line to it and fly it beyond the shallow waters, so it doesn’t cast a shadow and scare the fish. And in ancient China, generals used to fly kites over battlefields to send messages to their men. It’s true. I’m not slipping you a trick.” I showed him my bloody thumb. “Nothing wrong with the tar either.”
  
  Out of the corner of my eye, I saw Soraya watching us from the tent. Hands tensely dug in her armpits. Unlike me, she’d gradually abandoned her attempts at engaging him. The unanswered questions, the blank stares, the silence, it was all too painful. She had shifted to “Holding Pattern,” waiting for a green light from Sohrab. Waiting.
  
  
  删掉这两段真是莫名其妙,
  很可能还有其他各种删节,希望大家补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在豆瓣的第一篇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这种感觉从看完那天开始就这么强烈,这对于一个看完书懒得再去翻第二遍的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迟迟未曾动笔,因为不知从何下手。这种感觉就像跑去海边,拾起了许许多多的贝壳,对着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珍宝,明知带不走,却有都不舍得。翻着这本书,也是这样的感觉,既欣羡于书中如此纯净的奉献,又震撼于自我成长的勇气,同时还感慨于家园的倾覆。而在这么多这么多的感受里,最后拎出了“信任”,还是和自己的社会学背景有关。噢,当然,看到这两个字,第一反应还是大牛福山。
  
         合上书,我脑海里出现的,不是风筝,不是阿富汗,甚至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那样一个社会——“在喀布尔,我们折断树枝,拿它当信用卡……店主用刀在木头上刻痕,划下一道,表示他从火焰升腾的烤炉取给我们一个馕饼。每到月底,爸爸按照树枝上的刻痕付钱给他。就是这样。没有问题,不用身份证。”
  
          我想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熟人社会”并不陌生。哪怕像我这样的90后,回忆起童年,还是记得乡下那些你来我往的熟稔。在乡里的小店想吃什么,直接拿了,乡里的人都知道你是谁谁谁家的孩子,爷爷奶奶去的时候也不会赖账(虽然很多时候关上门来可能会被训得很惨)。但是那种紧紧粘合在一起的乡里乡亲,真的就一直留在记忆里,不曾淡去。
  
         而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乡土情缘,建立的基础,毫无疑问地是“血缘”。而与之相随的,是地缘。
  
        记得阿米尔和索拉雅想领养孩子的时候,他的岳父岳母说的,“血缘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们问起,我可以坐下来,细数他好几代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爸爸前来提亲,我不假思索就应承的原因。”因为知根知底,所以才有信任。而这样的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生活交往互动之后才得意维系。我们知道它怎么发生,怎么作用,但是不知道,当它消失以后,该怎么办。
  
        就像阿米尔的父亲,到了美国之后,在商店与店主起的争执。这不能够仅仅归到文化差异,更多的其实是血缘地缘的破碎与随之而来的信任瓦解。可以想见,终其余下的时间,除了在跳蚤市场——这其实是喀布尔社会的一个延续和缩影——之外,并没能在美国这个新的国度获得所要的信任。
  
        而当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也是乡土社会的瓦解,以及个人的原子化。在没有宗教信仰,没有社会概念的中国,基于血缘信任之后,信任又该如何得以重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写阿富汗的书总是带着贫困和挣扎,又透骨直白。追风筝的人用一辈子去救赎自己,去寻求一个原谅,去把本该美好的回忆埋藏后又唤起,等级,信任,金钱,爱,交织在断线的风筝上,我们去追。
  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故事发生,有人愿意在我们身边,听我们诉说或许无聊或许无奈的故事,听我们唠叨,我们说的就是他们心中最有色彩的,或者反过来,我们义无反顾的那么喜欢过一个人,我不指爱情,而是就喜欢听一个人说话,或许是朋友,亲人之类的,都会发生,然而,一切美好都可以因内心的黑暗而消失,看看大的方面,更是社会的不安给孩子带来的冲撞。不过,世界多混乱,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像作者一样,走回老地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阿富汗最后一段平静的和平岁月”。谁都不是预言家,也不会知道明天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看着它的字里行间、看着它的回忆,何尝不是看到了自己的过往岁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的都直击心底的某根弦。在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以无知的想法去伤害爱我们的人,然后选择逃避自己,等醒悟过来时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忏悔。那些我们追逐过的美,一起走过的路,错过的时间,还有无法挽回的最好时光都已回不去了。每一天都要好好爱身边的人。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9 02:31 , Processed in 0.0491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