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若万物法一,则通鉴者,三言而一省。
  
  得其礼数,便不再复读,有如天赋为人,一二三四,印度法门,造命吾身。
  
  浅读之见,资治通鉴并不说历史,而是通过为人之体系,反省社会与自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在开头,司马光就说得明明白白,皇帝这个职业,最该抓的大头是什么呢?这是个管理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把我们的管理对象分析一遍。    按理说,四海之大,兼一样米养百样人,什么神人没有,他往往比你聪明比你壮,两个人一起出去把妹,只要他在你只配捞剩下的。这种人你凭什么制住他?凭整个江山的财富?不见得谁都会被收买——再说了,收买得了人,你咋知道就买到心了捏?要不就再搞一轮暴政?这个,呵呵一般人玩不起,先贤也劝过多少遍了,浑水咱不能趟。所以,或者,凭你那精忠报国的气质?   ……     既然上面几条路都行不通,咱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稳扎稳打,人在做天在看,苦心人天不欺嘛。     那么,臣的观点就是:天子的职责,就在于维护制度规矩、划分等级并努力形成“各得其所”的局面。这个各得其所,哪怕暂时无法在物质上做到,那在口头名分上,一定要做得足足的。最后一句话有点不实在是不是?其实人活一辈子,所图的,往往不过是一句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什么最后横扫各国的是秦而不是其他国家?
  
  最近沉迷堕落于战国全面战争,感触是地理位置决定成败。由于当初读《资治通鉴》时觉得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战国时期,就挂篇评论道《资治通鉴》下好了= =。(书评与书无关)
  
  游戏里我玩的是赵
  
  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肥义,都是牛逼闪闪到爆表的人物。但是赵国最辉煌的胡服骑射时期也不过是灭了中山,压制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已,仅此而已。为什么呢?
  
  游戏中如果各国有史官,那么赵国史是这样写的
  
  吾国北方为燕所围,若城破,肥义亡矣。赵奢出兵攻燕都,若燕回师,肥义得脱也。
  西面廉颇与魏战屡斩敌将首级
  南面李牧将军围大梁,不日将破城
  东方齐国背义再挑衅端,储君已出师应战
  
  四面受敌,因为游戏里可以投机取巧我才保证不败。实际上在现实中两线作战就足矣让任何国家吃不消了。
  
  不可否认,魏赵韩处在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黄河流域,这是晋国在春秋时一家独大的原因
  但分家后这一地理位置就注定了魏赵汉的悲剧,他们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
  
  魏北方是赵,南方是韩,东方是卫
  赵北方是燕,南方是魏,东方是齐
  韩北方是魏,南方是楚,东方是宋
  他们的西方?答案是秦
  
  地理位置决定魏赵韩是历史舞台上的败者,三家的出路是吞并掉另外两家,可惜,历史上有围魏救赵这回事。
  
  战国七雄,继续说另外三位卢瑟
  
  燕,东方西方北方是少数民族化外之地,想发展只能往南方。南方一家是齐,呵呵。另一家是赵,想想上文说的那些牛逼闪闪的名字就知道这不是软柿子。燕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是历史舞台上的打酱油者。
  
  齐,地处山东,东面是海,这是一大利好,因此它比上述四国有天然的优势。但齐国要发展得往东,东方是三晋。三晋虽然不停地窝里斗,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楚,朝秦暮楚,连横合纵,亡秦必楚,可见楚是战国时的男二号。来看楚的地理位置。北方是缠斗着的魏赵韩齐,东方是缠斗着的吴越,西方南方是广阔无垠的不毛之地。楚的地理位置用四个字形容:相对安全。可惜的是楚国不只西方南方是不毛之地,自己所在的荆楚地区本身相对而言也是不毛之地。
  
  轮到人生赢家秦国了
  
  秦,位于大版图的西北,北方有少数民族,除此之外可谓远离中原主战场。秦可进军巴蜀不怕被”围魏救赵“,之后再徐图中原。中原是打得支离破碎而土地肥沃的三晋,而后是找不到发展方向的燕齐楚。
  
  要说秦国有明君,任何国家都有明君。
  要说秦国有能臣,任何国家都有能臣。
  要说秦国有干将,任何国家都有干将。
  至于勤政亲民、礼贤下士、锐意改革等等也不是为一家独有
  只是地理位置是明君能臣干将们无法改变的宿命。
  
  仔细想想,历史的发展逻辑大都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刘皇叔漂泊半生,因为一直没有占据一个好的地理位置当根据地。诸葛亮隆中对就是指出了一个可以让刘皇叔立足的地理位置。可是天府之国这一地理位置虽好,自保有余北进不足,江东孙家亦然。所以三国统一还得看占据着发达黄河流域的魏晋。
  
  
  
  最后吐槽一下游戏
  
  赵武灵王才21岁啊,还没来得及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啊,被魏国给围死了。尼玛不屠了魏都大梁难解我心头之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1、《资治通鉴》是供给统的治者参考的书,书中有人物事迹的记载,大量的关于官员任免和帝王活动的记载。
  2、对于一些制度性的变迁,比如选拔人才的制度、官员任免制度、经济制度甚至放假制度等等,并未有较多涉及。
  3、秘不发丧是个传统,秦始皇的死秘不发丧,汉高祖的死秘不发丧,都是怕有人起异心,犯上作乱。神秘政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司马光
  
  清朝雍正皇帝最为赞赏这两句,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主要是司马光认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国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乱,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时候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通鉴》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鲁迅先生说:“可以说是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
  
  主席读此书17遍。
  18岁生日,父亲赠我此书。当时正值高二暑假,我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并在书白上写满了批注,今重新翻看,莞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读《资治通鉴》杂感
  
  近三日选读《资治通鉴》胡音注本,始读倒还有可观,至南北朝,则痛感鲁迅所言杀人历史不错。晦暗之处,直抵人心,深觉气闷,感近来有人竟选印《通鉴》故事给幼儿少年类读,所谓习历史知识,不免惊恐。资治通鉴者,于历史研究有益,然期间所充,无非官场站队、尔虞我诈、凶暴屠戮之事,读通者则只能心尘晦暗,又想起鲁迅先生“救救孩子”语,念之。随手札记十则。
                                                家玮 二零一二年一月六日 夜 记
  
  一 中国的一部历史,几乎就是吃人的历史。强者吃弱者,强者间也在相互吃,历史上没有写明弱者之间是否也是相互吃的,因为弱者几乎没有被写入历史的权利,他们通常以类型化的方式被一笔带过,中国之所以需要鲁迅先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为正是在这些历史周遭最为虚空的地方,画出了民族的魂灵。
  二 历史书写者总是努力妄图在字里行间中向我们透出人世间残存的美好,这些美好有时是人性瞬间迸发出的,我们之所以感到它们美好,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背叛、屠戮、贪婪、怯懦、狡猾、凶暴、势力。
  三 很多时候,我们在凶残和傲慢面前是无力的。《周纪》中晋大夫智宣子的儿子智遥的跋扈;《后梁纪》中用弹弓射自己君主吴王,甚至将其主子逼哭的徐知训,都是那种我们在背后可以很得咬牙切齿,但每每会与其相遇时笑脸相迎的。
  四 读至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段历史,再回看先秦一段,则发现苏秦张仪正有其质朴可爱之处。
  五 《周纪》载赵武灵王言“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从政先信于贵者,民也就为自己找到了“坐稳奴隶”的保证,德无需明而自明。
  六 文人的特点在于轻信自己构造出的概念并总以为人心向善。《唐纪》太宗贞观三年,李靖、张公瑾十几万人马分道攻突厥给出的理由仅仅是突厥部颉利可汗援助梁师都,事实证明,强大的实力是胜过一切话语的。
  七 《唐纪》高宗麟德元年,高宗本因上官仪劝谏欲废武后,但其最终不忍,最终上官仪竟遭诬陷而死。事实证明,在强者如林的残酷现实下,选择与怯弱为伍的下场是为怯懦者送死而已。
  八 孝文帝改制时曾言,每三年考评官员一次,考评三次后方才对官员罢免或提升,对本应被罢免者当然不会太迟;但对那些真心为国,早应被提拔之人来说则太晚了。遂改每三年考评一次随即罢免或提升。念陈与义《雨》结局“滚滚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九 鲁迅给柔石讲所谓朋友如何会恶心出卖时,柔石的头上是亮晶晶的。同为鬼谷子门生,曾过从甚密,亲如兄弟,则读到庞涓将孙膑膝盖骨剔掉之时,不仅倒吸冷汗一口。
  十 救救孩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22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读后感
  
  启
  中华历史,浩浩荡荡,千载一书,何其壮哉。余予近月,日读《资治通鉴》一二卷,畅游其中,酣畅淋漓,此书上启周朝,下至五代,纵览一千三百余年,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览前代之兴衰,鉴历朝之更替,考当今之得失。读书之余,略有思索,思笔记之,然时记时辍,未得连续。昨日购得电脑,故可每日记录,以抚慰吾之未全程记载之遗憾。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进书表
  此文出自司马温公成书之后进书呈览之表,故摘录之。
  “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读此文,不禁感慨古人立书之精神,司马温公毕生心血,著得此书,实值我辈后生鞠躬览阅,以史为鉴,畅游史海,不亦乐乎。能成一饱学之士,乃吾毕生之理想,勉之。
  
  读通鉴有感(之一)
  今日读《资治通鉴》读到小太宗,顿感吾之精力不足以将历史细细吸收,读后而忘前,人物事迹繁多,真可谓浩瀚也,晓侠来信曰“读史以趣为先。”品味此话真乃肺腑之言,读史不可心急,需细细品读,读出史之味方为上品,读书笔记亦需每日坚持,如此方能有所收获。余自八月至今,每日读史,周末亦未尝出游,读此巨著,尚感心力之不足,读一遍只可算囫囵吞枣,需珍惜光阴,坚定前行,读出乐趣,品读历史。勉之勉之。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读史自问
  今日读《通鉴》四卷,故自问之,今日读书有何收获?以史为鉴鉴于何处?有何细节打动于我?
  答曰:今日读书看到唐末农民起义庞勋以及王仙芝、黄巢起义的故事,其中印象较深的地方有刘巨容论讨贼“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此时若巨容穷追,则贼可尽也,然其却止,故黄巢得以复振。国家大将,汲汲于一己之富贵,而不以天下苍生为念,纵贼成祸。吾以为,为国将军,当堪当国之栋梁,以天下百姓为念,尽己之力使生灵免遭涂炭,此方可称为真英雄。
  
  2011年12月10日星期六
  
  与晓侠谈
  今日下午,约晓侠来寒舍吃饭小酌,边吃边聊,他给我讲汉高祖中箭的故事,读史当读出乐趣,看到人物个性,太史公之《史记》可谓文采飞扬,不愧为史家之绝唱。也许史书中寥寥数语,背后隐藏着诸多人物之背景,不可不察。晚上继续读通鉴,辅之百度百科,唐朝晚期军阀割据,农民起义,背后之黎民必定生活于战乱水深火热之中,哀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此观之,中华大地无战争之升平时期实在是少之又少,长治久安,真不易也。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
  
  编年体和纪传体
  至今,吾已经读过《史记》与《资治通鉴》大部,二书均堪称史家之巨篇,其辞曰,其笔法,均可称精品。《史记》我最喜欢看《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刘邦项羽二人斗智斗勇,争雄天下,太史公之笔法之文采绝对可称一流;《通鉴》更似一幅大型的水墨画卷,人物繁多,记载翔实,第一遍看只能算走马观花,匆匆一瞥,日后如有机会,一定要再读一遍。读书的时候多问问自己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也是我所欠缺的,切记。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论张全义
  今日读《通鉴》,至张全义,此人治理东都,使“户皆有积蓄,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生于乱世,为官能如此,吾以为善也,为官能安抚一方,刑法清明,此方为为官之道,能镇抚百姓,发展经济,此为为官第一要务。故以小民之心,读史,史者,非枭雄达官之史,亦非王侯将相之史,史者,民众之史也。凡官造福百姓,无论其功绩多少,亦可称之为好官也。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论李存勖
  李存勖,克用长子也,与其父三矢之约,方其破梁灭燕,击胡入蜀,义气之盛,何其壮哉,然宠爱伶宦,诛戮大将,一夫夜呼,仓皇作乱,而死于流矢,何其衰也,欧阳修公《五代史伶官传序》云:“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论李嗣源
  后唐明宗,可谓五代时明君,不尚虚华,不宠后宫,不喜声色,改革吏治,关心百姓,然目不识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吾观通鉴一书,此君甚是可爱。然其晚年变起仓猝,祸生肘腋,任人不明,此其短也。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论周世宗
  柴荣是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旧河山的军事家,更是目光远大、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他希望能做30年皇帝:“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以务实的态度、宏大的魄力,革故鼎新,所进行的改革卓有成效、影响深远。赵宋之天下,实为后周之继而。世宗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而其早逝,惜哉。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人物志(仅第四本)
  郭子仪:身系国家安危三十余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
  李晟:唐德宗年中兴名将,平定五年之久的“藩镇连兵”,绘像凌烟阁。
  韩滉:性刚严,不附权贵,镇抚江东十五年,盗贼不起。
  李泌:历仕四朝,位居宰辅,头脑清醒,胸襟开阔,匡正时弊,据理力谏。
  杜黄裳:宪宗时宰相,荐大将高崇文,平定蜀乱,可谓知人。
  高崇文:刘辟反,宰相荐其才,统兵往讨,所向无敌,师入成都,秋毫无犯,后以军功任西川节度使,谥曰威武。
  李吉甫:宪宗宰相,地理学家,著有《元和郡县图志》,为后世称道,学识渊博,“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
  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悬军奇袭,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经典战役。
  裴度:一代名相,平定淮西,选贤与能,唯才是举,对文士多有提掖。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谥曰文忠。
  王庭湊:谋害田弘正,割据称雄,不听朝命。
  郑注:口才善辩,可惜死于非命,惜哉。
  仇士良:文宗时宦官,揽权二十余年,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婪残暴。
  李德裕:唐武宗时入相,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
  庞勋:“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农民起义领袖,后兵败。
  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黄梅,追斩仙芝。
  高骈:晚唐名将,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战死,故不敢再战,使黄巢渡江攻陷长安。
  诸葛爽:为人虽有智谋,法令严明,但反复无常,品节有亏。
  郑从谠:唐末名臣,知人善任,清正廉明,忠于朝廷。
  王潮:先是王绪部下,后被拥戴为将军,沈勇有智略,既得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鼓励生产,整饬部属,创筑子城,减轻徭役,放宽赋税,兴办义学,颇得人心。
  朱温:后赐名全忠,可谓奸雄,可比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
  徐知诰: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
  王彦章: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朱友贞:后梁末帝,为人温恭俭约,无荒淫之失;但宠信赵、张,使擅威福,疏弃敬、李旧臣,不用其言,以至于亡。
  郭崇韬: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行,大军后进,所至不战而降,70日灭蜀。
  钱缪: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修建钱塘江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居安思危,发展贸易,岁岁丰收,民得安乐。
  高行周:有勇而知义,功高而不矜,策马临敌,叱咤风生,平居与宾僚宴集,侃侃和易,人以是重之。
  刘仁赡:忠义之门。“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入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常言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然用法太严,君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明,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未年宽。登遐之日,远迩哀慕焉。”——司马温公论周世宗
  
  精彩语录
  “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开元盛世
  “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崔群论玄宗之政
  “陕土瘠民贫,吾抚之不暇,尚恐其惊;鄂底险民杂,夷俗慓狡为奸,非用威刑,不能致治。政贵之变,盖谓此也。”——崔郾论政
  “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文宗感叹受制于宦官
  “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小太宗唐宣宗谈治乱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小太宗,小贞观。
  “全义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馀人,相与保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全义乃于麾下选十八人材器可任者,人给一旗一榜,谓之屯将,使诣十八县故墟落中,植旗张榜,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惟杀人者死,馀但笞杖而已,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之战陈,以御寇盗。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其胜兵者,大县至七千人,小县不减二千人,乃奏置令佐以治之。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纟采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佳麦良茧则笑耳。”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张全义治理洛阳
  “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朱全忠谈王茂章
  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阱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冯道论为天下
  “吾尝为刘君僚佐,观其为政,无以逾人,非能减其租赋,除其徭役也,但推公廉慈爱之心以行之耳。此亦众人所能为,但他人不为而刘君独为之,故汝人爱之如此。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为,何患得民不如刘君哉!”——冯道论刘审交
  “然王者欲弭灾异,莫如修德。”延乂归,帝遣中使问:“如何为修德,延乂对:“请读《贞观政要》而法之。”——赵延乂对后汉隐帝问
  “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张永德伦樊爱能
  “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名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王朴论中原形势
  
  官名集释
  国子祭酒: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原意是德高望重的祭祀或宴会的主持人,后来引申为“特定人群的地位最尊者”,祭酒相当于同类官衔中地位最高的人。
  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亦省称同平章事。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留后:唐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
  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门下侍郎:唐门下侍郎,本正四品上,大历时升为正三品,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刺史: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太子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
  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古代词语
  中旨:唐、宋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
  元和中兴:宪宗元和年间,财政略有改善,藩镇稍稍削弱,中央暂时得到统一。
  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
  
  后记
  2012年的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把这部浩瀚的巨著《资治通鉴》读完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被我检阅了一遍,真可谓酣畅淋漓。读古文最初感觉有些吃力,后来慢慢习惯,每天阅读的速度达到了三卷,周末节假日几乎都在读这本书。
  
  今天终于读完了,是什么感觉?我也在问自己,到底读书收获是什么呢?我觉得第一,是一种浩瀚感,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再伟大的人都终将化作一朵浪花,而中国的历史,由于古圣先贤的详细记录,我们有幸看到我们的祖先所经历的故事,谋略与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我为我们民族能有这样的文化而自豪。
  
  第二,是一种知足感,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能修生养息,过平静日子的时候真是太少了,很多时候都是战乱与饥饿,中国的老百姓不容易,我们能有今天这样安定的社会不容易,过老百姓平静的日子真的很幸福。我能在家中,没人打扰的看书,我觉得很知足。
  
  第三,关于读书本身的思考,司马光也说这部书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我觉得历史背后的思考我做的还是不够的,粗略的通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只算是浅尝辄止。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的生活,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暂时就总结这么三点吧,希望自己能快乐的读书,快乐的生活。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于上海家中
  

来自: 豆瓣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68#
    发表于 2013-6-6 14:45:1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开始读资治通鉴了,来看看这里果然也有啊,以后在这里写写我的心得

    继续阅读 资治通鉴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69#
    发表于 2013-6-6 15:02:06 | 只看该作者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柔,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侞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坚,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看到这里,作者还是以一个儒家思想来衡量历史。“德”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而认为周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周自己没有遵守纲纪,所谓的“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

    说道三家分晋,本来是一个违反纲纪的事情,结果却得到了周的承认,结果成为了其它诸侯不尊周的开始。

    在我看来,周的衰落或许很久之前已经开始,因为分封的原因,原有土地逐渐减少,必然会慢慢削弱国的力量,正如三家分晋,此三家正是分封而来,分封后慢慢扩展自身实力,最终打破了纲纪,而成诸侯,魏国之后竟可称王。可见实力才可保证国家利益,而非礼仪。

    继续阅读 资治通鉴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70#
    发表于 2013-6-6 15:18:25 | 只看该作者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对比的好啊!
    鲁国,一个老牌的诸侯国,还在讲究礼仪,恐因吴起而“诸侯图鲁”,吴起离开。
    魏国,魏文侯,一个新的诸侯国,魏文侯一个开明的国君,则大胆启用吴起。吴起“击秦,拔五城”。

    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强,皆因吴起变法。吴起本人应该是有缺点的,“起贪而好色”,但用兵却“司马穰苴弗能过也”。
    司马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一个著名的军事家。

    继续阅读 资治通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5 07:32 , Processed in 0.0480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