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史是人写的,中国古代史官具有很高地位和独立性,但是免不了受当权者这影响;况且史也属一家之言,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史。
    最近在读第十三册,冲着太宗去的,感慨良多。
    贞观前期,太宗简直就是政治完人,感慨、敬仰之余让人感到怀疑。看到贞观后期,应证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概寡”,分水岭是魏征之死。
    可见贤臣对皇帝的重要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之前看过这句话,历史不过是当权者的小说,多多少少也是信服的,但是看到霍去病射杀李敢汉武帝隐瞒此事实时,多少是有点疑惑的。电视剧看多了难免会有误解,对卫青对李广皆是如此。
    李广因卫青自刭导致李敢愤恨,李敢复仇未果反被冠军侯射杀,汉武帝宠信冠军侯对外号称李敢被鹿触杀,这种事实被记录,其实仔细想来还是会奇怪的。
    但这些个假假真真我们又能作何评论呢?毕竟斯人已远。出于对魏晋风气的仰慕,抱着看世说新语的心情看了晋朝那一段,世说新语里那些个奇闻异事在烽火硝烟宫廷格斗中反而更显悲凉。贾后作乱,太子被杀,孙秀犯上,石崇遭族,连那个传说中的潘岳也难逃一死。当年的竹林七贤风姿卓越倾倒多少人,在那个时代也抵不过那只掌有权柄的手。嵇康对司马氏誓死不从,而嵇绍却忠心耿耿,先是給大司马冏情真意切地上书,后又护着痴呆呆的晋惠帝被杀,都说他是以身殉道,但在我看来,这前后未免也太黑色幽默了点。
    资通确实还没看完,评论一通还是有点……蚍蜉撼树或者管中窥豹的感觉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5000年历史,静静,慢慢道来,一个个历史人物以他们的个性告诉我们有关做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受益匪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儒家的经典很多都不是出自儒家学者之手,只是学者们对这些经典进行解读,用儒派的观点去诠释经典,便使得他们凸显出了儒家的思想。历史亦然。不同的人去读历史,得到的感悟也不同,结出的果也不同。
          司马光作为儒派大学者,毫无疑问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编纂这部巨作是为了“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以达到为君主治国提供借鉴的目的,其实也就是修一部正史以维护封建统治,透着浓重的“儒味”。如,在本书中,司马光就提出以“圣人”、“愚人”、“君子”、“小人”作为统治者择人的标准,并在父子君臣的关系上严格遵循着儒家纲常之道,书中云: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
          在我看来,《资治通鉴》过分注重治国(尤其是“治人”)之道,对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以及宗教思想的继承不够,无法真正做到“兼容并蓄”,这一点是很可惜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很希望看一看资治通鉴,主要是出于个人对“砸缸”这种暴力美学的崇拜,非常想了解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具体方法以及他的心路历程,在那一瞬之间,一刹之那,究竟他是哪根神经达错了弦,想出这种不和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惜我错了,通篇并不是在陈述反抗的暴力美,而是在讲尘世间最平衡的状态——和谐~~
  
  废话少说,多读历史,可以印证当代的很多人、事、物,因为历史的轨迹往往是惊人般相似的,可以说读历史就是在学做人,可惜现在的九年教育,把英文看得比国文重,把经济看得比历史重,孩子们没学会做人,只学会做事,其结果就是我们往往在短视中犯下一个又一个历史上层出不穷的错误而不思悔改。
  
  奉劝大家,多看历史,少犯错误,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在读《周书》的时候无意发现的:
  宇文泰和苏绰那天夜里的对话,在《周书》里是“直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 ,在《通鉴》里却为“直陈为治之要”。
  
  这个细节足以理会《通鉴》编撰者的心意。儒生写史,刻意涂抹有碍其政教伦理的其它学说的痕迹,并不独此。同样,这个细节,亦可供人一窥历代政治之真正规律。
  
  读中国史,一部《通鉴》够不?显然不够,仅仅入门而已,因为近代政治生态之造成,多受明清两代影响。为何?君权之不可撼动,此乃前所未有之局面。儒家的原旨及其变化如何,不论是援道入儒,或是抽空释家,已经不重要,因为它在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并不能改变其在政治上永远屈从于躲在权力背后的申韩之流的局面。宋明之际的理学,渐丧儒家原有弘毅之风,极力讲究礼教等级,侈谈性命,不再求得与君王共治天下的局面,俨然皇权政治的一个思想工具。
  
  皇权日张,秦汉之后是个主旋律,在东晋出现一个波谷,门阀掌政,顶峰的权力处于虚位的状态,但这和周代的贵族政治相去甚远,门阀认同皇帝的权威,只是愿从皇权分享更多权力罢了。
  
  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野,之后的皇帝好用中使,越过外朝自行其事,德宗一朝的历史,《通鉴》多有叙述。历史一直就是个矫枉过正的东西,安史之乱起自外重内轻,尔后的唐代皇帝衔恨于此,多表现出对无上权力的渴望,只怪一味信赖黄门,禁军掌控离手,又受制于家奴。
  
  相权与皇权是个说得很多的话题,秦汉之际的丞相,辟官生杀攻伐之类,行政军事均要亲自过问,而往后走,宰执一职,位渐卑下,不与三公之列,而权亦不重,遭受分割制衡,如三省制。直至明代,朱元璋废相,直接领导六部,侵夺行政权,虽然成祖置内阁,然则仅有票拟之权而身不与其事,最后定夺之权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且,官位远低于六部首长。内阁实际仅仅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此类皇帝秘书班子,始自于光武时尚书台,经历一代代的变迁,终于在明代彻底取代了宰执。李斯,萧何若是看到后世张居正为了处理政事,费尽心思才将皇帝行政权借来施用,想必会笑的坟土堆子拱三下。
  
  法家学说,讲究政治安全,权力之旁落即为政治局势变乱之主要原因,故而鼓吹万事皆决于上。法治是其学说一部分,但是历代帝王热衷于其学说的无非帝王术,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不惜发兵攻韩,宇文泰听苏绰讲申韩之术,沉浸其中,坐姿不觉改变,这样能激发帝王诱惑的,只有无上权力。韩非受教于荀卿,荀卿之学问,糅合法治与德治,看似圆满,实际上上硬伤累累,行仁之事,对于君王而言,无疑是麻烦累赘的,或正是因此,韩非专讲侍君,而不言行仁,他本即贵族,宫廷政治之险恶,使其学说自然要亲近君王。
  
  儒生的价值观,多是劝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简单的君子小人的二分,且好以君子自居;其对历史的看法,多流于表面,好用以礼教解决礼教解决不了才发生的问题。谬见起自于孔子,见到春秋礼崩乐坏,国破身亡之君主不可胜数的乱象,其提出要复周礼的口号。但是孔子行政,与其口号不向表里为一,在鲁国雷厉的作风,所为皆表现出他绝非温软儒生,倒有几分法家才有的可爱。而后来收平东周乱世的是西陲秦国,用的是商君之法,非周礼也。
  
  朱元璋曾对臣下言及历代政治弊病,亦即是破坏政治安全,不外这几个:权臣,藩镇,宦官,女主,游牧民族。《通鉴》所述,其实不外就是这类祸事的一再发生,西汉的外戚害政,东汉黄门外戚窃权,南朝门阀大族,唐朝有外戚,藩镇,宦官,可谓多症并发,其武人乱政延及五代……当然,游牧民族那是从没断过。
  
  很明显,《通鉴》所记之体制内祸事,在宋明清三代,多未出现;而宋明与游牧名族的紧张关系,竟然也通过宗教软化的方式,在清代近乎彻底解决。而演绎到当下,政治安全,已经变成了压倒一切的口号,得到空前的巩固,那到此是谁笑到了最后呢?韩非,抑或是孔子?都不是,是权力。因为它安全了,还管着所有人。
  
  那《通鉴》还有神马用捏?沦为世俗功利的智谋典故?似乎还不及《智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以每天8纪的速度看完了资治通鉴。当然,对于这样的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只读一遍是不够的,对于其中的额精神是丝毫不敢有任何的谈论。我就在这里,谈谈自己所谓的读这部书的方法,浅薄之处,还望见谅。
     这本书,用前人的话说,那是君臣民事并举,天地水文通论,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的史书。而这样也就给我们读者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是在这纷繁的记载之中还是有几条主线可以查询的。
    首先,最明显的当然是王朝的更替。这也是最大最粗的一条线索,通过这本书我们最直观的了解就是中国在后周以前一共经历了多少朝,对于后周以前的王朝更替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每个朝代之中君与君、君与臣的关系。一代君王与下一代君王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如何立储、费储、削王等等的,这可以看做最高权力的交接;而在交接之时,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了;权力交接完成之后,君与臣之间权力较量是如何进行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在看一个王朝是所应该关注的线索。
    再次,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这个最主要的是看中央在权力方面是如何与地方进行博弈的,或是加强中央集权,或是向地方分权,而总的路子其实一直走的是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路子。假如对体制变迁感兴趣的读书同行,可以着重关注这一条线索。
    最后,中原和周边地区。这个线索也是比较明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民族所聚居的地区和范围的变化;另一个就是中原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阅读这部著作的线索,在鄙人看来,就主要是以上几条吧。诸君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可能还会有其他更精的线索。本文仅作一个参考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去岁历一年读完资治通鉴,除去历史的沉浮与轮替,更多的却是沉浮之后深思。一部浩浩史书,一曲千古绝唱。
     读史让我年轻的心变得沉重,读史让我浮躁的心变得静谧,曾经的功名利禄变成了过眼云烟,曾经的尔虞我诈变成了人间尘埃,曾经的豪言变成历史的回音,曾经的呐喊变成了远古的空鸣,曾经的血与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曾经的恨与爱铭刻在历史的碑梁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此书的优点 如同其名 我读此书 感慨中国古代政府的得与德 虽遗憾历史总是那么令人心惊 胆颤 但不得不说 畏惧之下 当思考今日中国之得失 是否较之古代 必然改进 是否比之古人 必定胜之 是否比之旧底 更加新兴
  封建社会 必然有其制度的局限 但历史总是有其惊人相似 我不恐惧善处相似 却不得不提防恶处也有相似 恐怕如此 有违此书 有违国民 有违历史之正确发展道路
  今日中国的建设 不同与往日 但建设之理 虽有细微差异 难道还有迥然不同的道理吗 以史为鉴 或许可以了解今日的不足 而往日的优点 也可补今日的不足 如此 此书存在 不负其名 而我诸人 当明司马公之意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6 06:09 , Processed in 0.0446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