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刚刚读完,书本身就不说了。看这个版本的校注、排版、印刷,绝对是上品,黄色的封面更显韵味。竖排繁体,不难看懂,非常好。2005年第十次印刷的质量最好,了解历史,不可不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畏。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资治通鉴之书是你治人而不治天,知人而不知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温公之巨作,需10年阅读五次才能体味,其文如苏轼语:其文如金石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最好读原文,体会古文精奥词简大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因为是史实,所以比小说更经得起推敲。其次,很多地方只是叙述关键,并不把前因后果交待的很清楚,要留心和推敲才能得出更多的内容,是作者想说但是不能说,没有篇幅说,没有证据说的内幕。等整个事情的脉络清晰了以后,一个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就更叫清晰了。
  
  中国的历史,从魏晋以后,就是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演员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谁知今世不是又再演一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为宋朝司马光撰写的,为以春秋时期到唐朝时1062年的历史。
  历史记载了中国各朝代交替的历史,里面有很多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形态的性格特征,历史中的人物我发现到后期,很多都是诗人兼官吏,让我感觉到很多的人,受到前朝思想的影响。
  前朝,在我看来,为春秋时期,战国七雄中,各诸侯间的,之后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在战国时期,却对后来的政治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孔子的儒学学说,讲究君臣之尊卑,讲究任何事不能臣子必须服从君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为儒学学说,这种思想同时也反映在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上下属之间,曾仕强所宣扬的中国式管理,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哪怕上级有错误,下级也不能随随便便地直接指出错误。直接指出错误,上级是不会认错的,这从历代的皇帝面对直率的忠臣时,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一样,当面绝少认错,一定需要找个所谓的台阶。
  看起来这是中国人很要面子,这种要面子的思想却与其它国家的人不同,比如日本、日本人要面子,他们可能直接结束生命,曾仕强谈到一点,说中国人要面子就是要到刚刚不会死的程度。
  在君与臣中,这种关系就相当危险了,一个昏君,面对直率的臣子,因为要面子,臣子不是贬官就是处死,而一个明君,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开始接受批评时,从来都没有一个会认错的,而是总在找个台阶,然后才把忠言听进去。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不会认错的真实。而我在金羊时那次不认错的教训,现在犹然地呈现在面前,很显然,作为中国人,我错误地继承了这种思想。
  儒家这种君与臣的关系,也与一个词有很大关系:爱有差等,对待关系不一样的人,施以的爱也不一样,对待至亲是一种态度,对待旁亲也是一种态度,而对待陌生人,就没有了态度。
  回想起来,在做事时,周围的人,对待亲戚与旁亲以不同的态度时,总是心存疑虑,并且认为这家人一定不是什么好鸟。
  在对待陌生人中,农村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异,农村里当来了个陌生人,当交谈上了,如果是需要帮助的,而且能够一眼看出他需要帮助的特征,农村人一定会慷慨而出,这是农村人的一种善待人的方式,亦有同怜之感。在城市里就不一样,城市里信息发达,很多的人为了谋取私利,冒充同情,城市里的人就会戴上有色眼睛,并且即使有明显需要帮助的特征,也难以掀开他怀疑的眼神,所以,在城市里,穷的人如果不通过努力,一定会更加贫穷,因为不会有人无缘无故的就帮上你,除非是通过大众性的媒体报道过的。
  这种怀疑就是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思想洗礼,在我们骨子里,儒家思想已经扎了根,要去掉它,必须需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及替代思想。
  其实替代思想早上诸子百家争鸣之时,已经有了,这就是韩非子的法家。
  法家主张的为社会的法来论理,而不是孔子的人治。人治,永远会带上人的思想感情,而法论,则以法来作为刚领,不接受人性,达到平等。
  社会历来更替,却无人能够改变这种的人治为主要纲领的思想,其一、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儒家更有利于统治,其二,没有人真正敢来一次如此具大的改变,而且,靠一个人,一两千个人也难以改变形状。最主要的是统治者的力量在做决定作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张力体现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比如淝水之战。后方的谢安明明心急如焚,却又表现得淡定自若,有人来报胜利的消息还装作没什么了不起的,直到送走客人,回来过门槛的时候把脚下木屐齿给碰断了而自己都不知道。就是用短短的几个字的描写,一副生动的画面自然展现在眼前。可以套一句话“剧不如影、影不如书、书不如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只是人很虚伪,所以藏得很好。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有这种想法。当你跌的很低很卑微的时候,再被人狠狠的踩上一脚,那种感觉,真的一生都难以忘记。象爱情一样,真的刻骨铭心。只不过,那一脚,成全的却是恨。有时候想,人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坏吗?也许那时那地,他也有想狠狠踩他的理由啊。本来,想在书中找找人是什么样的,却自己混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因着鲁迅说的一句历史翻来复去就吃人两字,就想看看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刚好叔叔家有杨柏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就拿来看了。也是翻来复去的看了,可是没能找着吃人,倒是对历史里面的人和事情感兴趣了。长大了,又开始慢慢的细看这书,发现的却是原来很多人和事都跟现在的我们很相似。以前,因为是女孩子,所以很少去看打仗的部分,呵呵,因为看着觉闷。现在再看,却发现打仗原来不仅仅是刀呀枪的,而是最打的是心理战,这跟我们现在的工作经商又何其相似。
  这两天,又重看了李世民的那段历史。发现其实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犯错误,区别只是在与如何对待而已。唐太宗说,魏徵是他的明镜,不断的纠正着他的错误。而我们,在这越加浮躁的社会里,又如何纠正我们的错误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以资治通鉴长眼力,长见识,长智慧,长权谋。
  以传习录养人格。
  以曾国藩家书日记养心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非静不能读也!
  非资不能通也!
  非治不能鉴也!
  孰非孰不能!
  太短也是评论,所谓蜚短流长;
  太长就是罗嗦,所谓千金易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6 10:56 , Processed in 0.0507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