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上事见《资治通鉴》卷六十。
  
    王烈生在汉末乱世,算是那个黑暗年代里少有的几颗明星之一,他年青时名声甚至超过被后人誉为“三国第一人物”(不是在打架方面)的管宁先生。他不单自己行为高洁,也善于教化后进。当时他所在的地方有人偷牛被抓,小偷认罪,但是强调不能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王烈果然就知道了。他派人向这位偷牛贼先生问好,并送布一匹。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王烈说:他怕我知道这件事,说明他心里以我为道德准绳,并且有向善之心,我这么做是劝他进取。后来,一位老先生丢了一把剑,一位路过的人居然在丢剑的地方守了一天等待失主。人们都感觉这个人高尚到奇怪,后来王烈到处打听,这个活雷锋就是当年那个偷牛贼。
  
    一个盗贼向一位抬金不昧者的转变,就是一个失足男青年蜕变的过程。他很幸运,年青时犯了错,社会没有抛弃他。人心的善恶其实只在一念间,在合适的时机得到长者温暖的指引,人生的路就会大不同。
  
    相似的两个故事还发生在陆机陆云两兄弟身上。“当年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陆家兄弟虽是名门之后,但是家道败落后,也只得漂泊在洛阳讨生活。他们凭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在京城站稳了脚,同时也成为老家众青年们的偶像。“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是很著名的劝人自新的教材,其实周处最后是在陆云的点化下才肯决心向善。陆云劝他:“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一语惊醒了迷茫中的周处,从此“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陆机劝善的经历更有传奇性。有一次他休假回家探视,回京城上班的路上,乘着长长的船队,很是风光。很不幸他遇上了戴渊率领的强盗团伙。戴渊不亲自己上陈,坐在岸上指挥手下的喽啰们,很有章法。陆机站在他的船屋上大喊:“你有这样的才华,怎么会去做强盗?”只这一句,“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陆机很器重他,帮他写了热情的推荐信。后来戴渊做上了征西将军。
  
    没有人是天生的圣者。谁的一生没有走过弯路?当子路遇到孔子,当牟宗三遇到熊十力,他们的人生才开始引入正途。师者,传道的责任总是在第一位的。《易》蒙卦专讲教化,卦像为山水。童蒙求师,老师在他们眼中就是仰止的高山,这高山伟岸的身影映于孩子们如水的心里,自然会使他们有向上之心。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教化的伟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泽被。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每一个高尚的灵魂都像暗晦风雨中的鸡鸣,给绝望的人以希望;而如今的升平之世,白昼时只有一个太阳,无人敢去直视,入夜后又是流星灾星彗星乱舞,让人无所适从。
  
    高山景行,何处可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坊间流行一档真人相亲节目,有一回里,一位海归女博士完败于一美貌风尘女。说她是风尘女是因为热心人士在节目之后挖掘出她的某些旧照,于是关于她身世的猜测流行于网络。这些且按下不表,单说那位女博士吧。海外打拼数年,三十岁后在国内某著名大学谋得一教职,算是事业有成。只是她既无十分姿色,又不擅修饰,所以对男人吸引力有限。
  
    做为寒窗苦读近三十年的人,我对她的境遇不免有些物伤某类之叹。读书至女博士这一层,就要做好被边缘化的心理准备。因为知识愈多,对外表的关照就愈少,也就再难讨男人欢心。自古以来,文艺女在寻爱路上不幸遭遇狐狸精,很少有不落下风的。
  
    有一个例子语见《资治通鉴》汉成帝纪。成帝是一位多情皇帝,他不仅爱美女,也爱才女。班婕妤当时在宫中受宠,靠得是自己的才华。她系出名门,家学甚厚。后来编纂前汉史的班彪正是她的侄子。书中有几句记载可以看出她的贤惠:
  
  "初,许皇后与班婕妤皆有宠于上。上尝游后庭,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妾。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班婕妤进侍者李平得幸,亦为婕妤,赐姓曰卫。
  
    这样善良的女子,在后宫险恶中很难生存,更糟糕的是她的对手是著名的赵飞燕。班婕妤必然失宠,幸好她以豁达的心胸感动皇帝,得以全身而退。
  
  “姊、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许皇后、班婕妤皆失宠。于是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冬,十一月,甲寅,许后废处昭台宫,后姊谒等皆诛死,亲属归故郡。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赦之,赐黄金百斤。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乃求共养太后于长信宫。上许焉。"
  
    古时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民间娶妻并不重视女人的才学。在后宫三千佳丽中,只有德才而姿色平庸者就更难出头。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钟无艳的故事。关于这一位奇女子的记载可见刘向《列女传》。据说她相貌奇丑,以至于齐宣王开始时都不敢正视她。可是她用自己的才华与美德打动了齐宣王,最后得以立为皇后。我无法想像齐宣王会真的宠爱她,可能更多的一种朋友般的钦佩,或者干脆只是一个政治符号。香港电影人曾以戏说的口吻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虽然最后秀文饰演的丑女成功从柏芝饰演的狐狸精手中抢回真爱,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孔夫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作为男人的天性,喜欢漂亮女子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精神追求倒在其次,所以,可以吟诗做赋的才女们永远是放在第二位。再者,谁说美女就不能提供精神食粮?她们也常会唱个小曲儿说个荤段子之类,同样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太深刻的文艺女,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恰恰不是男人们所想要的。
  
    做为文艺女青年大本营,豆瓣上的女孩子很多很有才华。不能排除其中有三两色艺俱佳之人,但总体上是在孤单的文艺着,不知所终。
  
    最后把电影《钟无艳》中郑秀文所唱的主题曲放在这里做为结尾。林夕填词。
  
  
  
  如果我很愚蠢
  如果我没有灵魂
  你是否会更心疼
  只因为我双唇
  有你所需要的体温
  你爱无限温存
  还是佩服我无所不能
  为何懂得拥抱
  只为抱住不可靠的人
  难道一个女人学会怎么亲吻
  才能拥有一个亲密的名份
  如果一个女人该装得很哭纯
  我也不会输给任何人
  我也怕枕头冷
  我也会守候黄昏
  你是否会更心疼
  只因为我双唇
  艳丽得忘记了发问
  难道一个女人学会怎么亲吻
  才能拥有一个亲密的名份
  如果一个女人只剩下一张唇
  让我小声告诉你我不是那种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读完此书,需要皓首白发,读一遍就耗时几多,加上领略一二,就得重新研读,精彩之处欲驻足品味。对照古今,难怪有察今则知古,事实上,古今对照互为镜像,才探寻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的味道何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通鉴》行文至隋炀帝一带,曾着重写过一个人的事迹,这个人的名字可能陌生,他的一句诗您应该知道:“空梁落燕泥”。这句诗有多出名呢?可能会和历史上许多无头诗一样,人们都听说过,还会偶尔吟诵一二。但若要说出这一句的出处或作者,多数人会顾左右而言他。相似命运的诗句俯拾皆是。比如此时正应景的“落花人独立”,还有网上签名必备诗:“莫问奴归处””花开堪折“之类。。。不一而足。
  
  我本人头一次认得这句诗是在刚刚接触网络的时候。那时候的QQ还很干净,不像现在满眼是脑残的火星文。大家都很有礼貌地起一个古典的名字,引用诗词的也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好友有两个,一个叫“杨不悔”,另一个就是“空梁落燕泥”。杨不悔的故事以后再说。那个时候,几乎所在男孩子的梦想都是网络对面的那个轻舞飞扬,所以,我也曾为这位“空梁落燕泥”沉迷了好一阵子。
  
  这句诗出自一首叫《昔昔盐》的古诗。昔昔盐放在当时,应该就是夜曲的意思,讲的不外是汉晋六朝时流行的怨妇心情,一个独住的年轻妇女,独自怀想着西北的高楼,一切事一切物都让她想念远方的良人。本没有什么高远的立意,只因为词藻清丽对仗工整而积累了不少粉丝。唐人赵瑕“广之”,把这首《昔昔盐》的每一句作为主题,重新做了二十首古体诗,可见他有多闲暇。“空梁落燕泥”这一句到了他这里就演化成“帷卷闲窥户,床空暗落泥”,从梁上掉床上,格调自然低了些。可贵这位赵先生会跟随自己的偶像进行再创作,将粉丝作到了极至,总算好过现在那些只会尖叫的小女生们。
  
  扯远了。现在这首诗的原作者终于要出场了。他正是隋朝著名诗人薜道衡。这位可是隋代数一数二的大才子,放到群星闪耀的盛唐也毫不含糊。话说才子有三宝:诗好、话多、假清高。薜先生三都占全了,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大明星。
  
  先说他的诗名。以《豫章行》为代表作的歌行体思归诗,不输于后来李白的作品,甚至可以在后者的诗句中找到被模仿的影子。譬如这几句“鸳鸯水上萍初合。鸣鹤园中花并新。空忆常时角枕处。无复前日画眉人。”把离妇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当然也有气势雄浑的作品,例如《出塞诗》:“绝漠三秋幕,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此种气魄非胸中有大丘壑者不能为。
  
  以他的这种诗才,并且苦捱过了北周、北齐乱世,等到了新隋朝的建立,应该会迎来知识分子的春天。的确,他在英明的隋文帝手上出入机要数年,直到有一天因罪被罢。
  
  这个时候一个本应是他仕途中的贵人向他伸出了手。这就是杨广,后来的炀帝。杨广是位文青皇帝,当时还是晋王。他对薜道衡这位首席诗人仰慕已久,想趁机把他招至麾下。不料薜道衡可比他想像中的清高,他看不上杨广的行径,不肯屈就。这一来就和杨广结下了梁子。得罪了后来的皇帝,能有好日子过吗?
  
  可是薜先生仍不肯消停。人虽在野,心怀宣室,与当时名士结交游吟之间,多有臧否人物之论。才子之所以话多,换成现代职场的专业说法就是对自身的期望值高于现居职务的客观定位,不平则鸣,于是才子们多有些伤时骂世之语。虽然没有大的害处,总会让当权者不有些不爽。杨广即位之后,薜道衡偏偏作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把杨广的父皇夸上了天。这下杨广不开心了,我坐在这个龙椅上,你来夸夸我,倒是要追思先帝,是何居心!有人立刻敏锐地读出了皇帝的心思,开始罗织罪名要治薜道衡于死地。最后的罪名是”腹非私议“,薜道衡被逼自杀。
  
  有才的人,往往很不低调,如果恰好运气差一点,遇上一个暴脾气的皇帝,他的末日就到了。前赴后继的故事太多了,大家也不肯互相吸取教训,一个比一个死得更有姿态。我常想,有时候,其实就是心里忽然的一股刚硬之气,让人有不理智的举动。我不能判断这种气是好是坏,至少他是才子们心里底里压抑既久的原始冲动--大概我们都曾有过这种冲动,当然大多数时候会隐忍下去。正是这一下冲动,在不恰当的时机,让人掉了脑袋。
  
  当然也有运气好的。史上第一才子苏东坡,生在仁宗朝,当时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心肠软,所以他可以一贬再贬,但性命无虞。他要是生在炀帝时,一百个头也给砍掉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很牛B的技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的多啊,久旱逢甘霖,则勃然兴之。不过甘霖之所以为甘霖,也就那么一点而已,不然由旱灾变为涝灾,苗就想烈日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一直以为礼是礼貌,在古代不过是一些繁文缛节,都是用来束缚人的,压抑人性。而现在明白所谓礼,即规矩,事无巨细,皆以规矩立也,以礼为尊。制定规矩的最简单方法,分,以何分?以名也。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绝妙的方法,完全的自顶而下,层层细化。
  
  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什么时候都要谨其微而治之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注意第一条,长的俊美绝对是可以和各种才艺相等同的。
  
  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苟全性命。
  
  阴人最好的方法是纵容他的缺点,使其骄傲,自大,则其必亡。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低调低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读史笔记
  
  
  
    这几日读《资治通鉴》至晋惠帝一节,彼时正值诸王作乱,五胡乱华,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士大夫也变成墙头草一般,道义二字已是陌路。看得人好不沮丧。
  
    偶尔的惊喜来自于那些名士的忽然闪现。以前读《世说新语》,对名士风度甚是仰慕,可惜只有一些言语的碎片。这次不时能读到他们在乱世中如何宠辱不惊或是独善其身,简直如同在乱瓦砾中拾得珠玉。陆机,陆去,王导,陶侃,阮咸…还有即将出场的郗鉴,谢安,他们虽然不能力挽狂澜于乱世,却是唯一可以在黑暗中透出光亮的灵魂。
  
    还有一位奇女子,也不得不提。她就是林妹妹《五美吟》中说到的绿珠。她本是石崇的宠妾,后被孙秀看中,向其索要。石大款还算有情义,硬是不给。后来司马伦叛乱,孙秀得势,趁机陷害石崇,抢夺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自杀,石崇也被抄家。
  
    石崇为富不仁,他的死固不足惜。后人竟把石崇和绿珠的故事演说成爱情佳话,也是太夸张。其实绿珠只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弱女子,或是是一个有小聪明的女子。因为她知道在那种世道里,谁也不能有长久的安稳,就算她跟了孙秀,可能不久之后孙秀势败,她又得沦落至别人之手。所以不如自己了断,也算是求得解脱。果不然,时隔不久,赵王伦败,孙秀也没得到好下场。
  
    古谚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乱世里红颜女子的身世,正是这种命运的典型写照。她们为许多人所觊觎,自然会被得势者强抢而去。当得势者失势,这种沦落又会重演,就向一件宝物,不知流落至谁家。宝物犹有等得安定之时,她们的青春,就只有如流水般逝去。有人可以安之若素,不管入谁之手,都是一个样子,像陈圆圆。有人不肯屈服,以死来向时世抗争,譬如绿珠。
  
    在乱世里,若想寻得一分安定的爱情,平静度此一生,哪是多么奢侈的渴望。不知几世才能修来一段倾城之恋。
  
  
  
  
  
  杜牧《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书当然是好书。
  
  过去一直是在学校读书,图书馆收的资治都是6、70年代中华书局的本子,装帧一般,但是铅字排的清晰美观,看起来绝对舒服。这两年都没有买过中华书局的书,所以对之的好印象还在。直到今天收到09年印刷的资治通鉴,心下大惑不解,为何在科技日进的今天,中华书局印的书越来越烂呢?本身是竖排繁体,更需要字迹清晰,可是很多小字注释都缩成一团,繁难的大字也是卒不忍睹。
  
  仔细想来,现在中华书局影印版印质偏低似乎是普遍问题。过去读过一些诸子小书就注意过,不过因为书短读起来快,没有太在意。今天同时寄来的还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周易集解篡疏,印制稍比资治好点,但是也远远不及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套资治20册,现在在卓越上200多拿下,便宜,的确是盗版的价格,盗版的印刷,这印刷对得起这价格,却对不起中华书局这好牌子。等到以后人们想起来,只会想到中华书局粗制滥造,不会感谢便宜价格惠及读者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完《资治通鉴》的第一卷,对战国名将吴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
  求将
  吴起原来是个卫国人,但在鲁国当官。有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前线告急;有人深知吴起的军事才能,便向鲁国国君推荐了他。但是谗言也随之而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任他为将恐怕不妥当。
  于是吴起“杀妻以求将”。
  读到这里真是令我毛骨悚然。类似的遭遇三国时的庞德也有过,可是也不过是哭闹一场,表表忠心便罢了,不象吴起这么心狠手辣。
  我不想探讨当时的妇女地位如何,我只是觉得从这件事情上可以想见,吴起应该是一个胸怀大志而不择手段的人。
  待兵
  吴起也只是个凡人,何以能百战百胜,用兵如神?
  一件小事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一个士兵伤口化脓,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水。士兵的母亲听完悲伤不已,别人都很奇怪,大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脓,为什么不觉得荣耀,反感到悲伤?
  士兵的母亲的解释是:当年,吴起也为士兵的父亲吸脓,最后士兵的父亲“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如今吴起又为她儿子吸脓,“妾不知其死所矣”。
  掩卷叹息,吴起深知三军用命方能常胜不败。关爱不遗小卒,正是他注重细节之处。也正是他的才能。
  争相
  魏王要任命一人为相,在吴起和田文之间最后还是选择了田文。吴起不服,找田文理论。吴起列举了自己的三条功绩:军事、内政、外交。试图说明自己的才能高于田文。但田文只说了一条,“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这个时候,相位是属于权高位重的你呢,还是属于稳妥可靠的我呢?吴起默然而退。
  功高震主,不思收敛。这正是吴起政治性格幼稚的表现,从这点看,他与年羹尧倒也颇有几分相象之处,当然两个人的下场也都不怎么样。
  奔楚
  魏国的驸马公叔想要加害吴起,他的谋士献了一条计策:一边建议魏王把女儿嫁给吴起看吴起是否接受,来测试吴起的忠诚;一边又让吴起见识到公主的暴戾。
  吴起果然中计,果然辞婚,果然遭到猜忌,最后不得不逃亡到楚国。
  公叔的谋士认为吴起很容易搞定的原因就是吴起这个人“刚劲自喜”的性格。
  自视太高,永远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吴起能够谦卑的对待自己的同事,也许就不会有悲剧的下场了。
  可是,那样的吴起还是吴起吗?
  身死
  吴起到了楚国,一如既往的表现他的非凡的治国才能。严明法令,精兵简政,统一思想。于是“诸侯皆患楚之强”。
  当然吴起也一如既往地得罪了楚国的众多贵戚大臣。
  最后楚悼王一死,吴起就难以幸免地在贵戚大臣的攻击中悲惨死去。
  
  究吴起的一生,他的才能是勿庸质疑的。他所致仕的三个国家:鲁、魏、楚都因他获益。
  但吴起不管到哪个国家都不受欢迎也是勿庸质疑的。极端一点的评论甚至是“残忍薄行,贪而好色。”
  吴起的悲剧是他恃才傲物的性格造成的。
  他试图不象别人那样,伪善而自私地生活。
  他,失败了。
  
  
  BY ZJMR
  2008.1.22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不光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历史书,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权谋”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兵法”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心理学”书。
  
  大家多看几遍《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司马温公能把中国一千多年的各色最强的人的“心理活动”推测得精确到了完美的境界!
  
  《资治通鉴》:学会了如何才能“做人”,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转败为胜。
  
  你们到书店里看到的书,工程技术应用类(如计算机、建筑、修车、养花)书外的绝大数书,其内容中的99%都是废话。
  也就是说,你到书店里买的书,如果其中有本书其内容中的2%的以上不是废话,那就算是非常好的书了。《资治通鉴》中的99.9%的内容都不是废话,因为绝大多数的书都是抄来抄去的。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历史书、兵法书、权谋书、治国书、做人书等等加在一起,不及《资治通鉴》的十分之一。
  
  比如,你看完了《资治通鉴》,再看《三国演义》。你就会发现,《三国演义》太“弱智”了,《三国演义》所涉及到的“计谋”,不足《资治通鉴》的千分之一,更不用说“变化”和“精准”了。
  
  《资治通鉴》是本,《史记》是末。
  现在一般成年人喜欢本末倒置,所以,《史记》得到更多人的追捧。
  另外,现在的一般中国成年人,可能比古代笨很多,因为现在的垃圾文化比古代多太多。
  如果你身体强壮,力气非常大,要想成为一个超级打手,可以看《史记》。
  如果你身体很弱,但你却想打遍天下而无敌,那就看《资治通鉴》。
  
  读懂《资治通鉴》之后,你做的有些决定和选择,当时往往被别人和自己评价为很愚蠢,但数年之后,你会发现,当时的决定还是正确的。
  没读过《资治通鉴》或者《二十四史》的人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就是垃圾。
  
  读过《资治通鉴》或者《二十四史》之后再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就是利刃(或者凶器)。
  
  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人的著作,其思想方法,大约有90%以上是正确的。
  
  《资治通鉴》的思想方法,大约有95%是正确的(指原文,如果你看“白话”的,那正确率就可能是40%,甚至是0)。
  
  《二十四史》的思想方法,大约有80%是正确的。
  
  《水浒》、《三国演绎》、《红楼梦》等的小说的思想方法,大约有20%是正确的。
  
  现代中国的流行音乐、流行小学、电视剧、电影,大都是垃圾或毒瘤,其思想方法中好的东西,有1%就不错了。
  
  老师、心理医生的“心态调节”等,90%以上都是错的。
  
  网络上的文章(不含新闻、动物世界、好的纯科学技术文章)的思想方法,大约95%都是错的。
  
  
  如果上帝也看书的话,上帝肯定看《资治通鉴》;
  如果上帝也睡觉的话,上帝的床头肯定放着一本《资治通鉴》。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5 22:49 , Processed in 0.0470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