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读的现在也有近十年了,书中具体的文字早已淡忘了,但里边历史苍凉的悲剧感,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仍清晰的留在记忆中。其时,读后常掩卷长叹:“人生读书忧患始”。
  至于那些史料上的考据,是丝毫不能改变这种感受的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读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很震撼,已经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但时隔多年后再来翻阅,却发现华丽的词藻是如此之多,一个简单的意思要用一堆言语才能说得清楚,不客气来说有时作者有些“无病呻吟”。
  
  但这本书仍值得一读,尽管腻,我还会时常拿出来把玩一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三时老师介绍我们看的~
  我们语文老师很好的人,我很喜欢她~
  感觉她文学修养很高~
  所以她介绍的书都是感觉很好看的~
  虽然没看过,但是有部分内容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的~
  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兴趣很高~
  一直想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书是极好的书,文字是极好的文字,奈何书名要有一【苦】字。从该书为余氏早期推出的作品来看,倒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不错,从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中华文化历难之繁,而弘扬中华文化其任务之艰来看,是确实有一些苦味的。不过窃以为,如果作者真要依这本书向大众传播福音,则还是要多一些访幽探奇的趣味,少一些莫奈何的酸味甚至苦味才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4月23日据说是世界读书日,就在这天读完了这本似乎很有一些名气的书。
      老实说,并不十分喜欢这本书的表达风格,当然也就是余先生的表达风格了。感觉色彩似乎太浓重了一点、忧患似乎太强了一点。
      后记里面最后一句: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不小心碰到了他,那就随便翻翻。
      呵呵。
      一月份回家过春节,在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我在朋友开的一个小书店里面满架的时尚书籍杂志中间发现了它,发现了这个“苦”字。于是夹着它慢慢走回家,想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还自己内心一份真实与平静。于“文化”二字却并没有太多的敏感。余先生现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间里是言必称文化的。在宣传短片里有一句似乎经典的语言:在文化面前没有人可以当老师。
      电视上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余先生看上去不过40多岁。在书后的作者简介中写着1946年生人,算起来60岁了。忽然明白,那一代人,为了一份责任把文章写得张扬造作一点,也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十几岁还比较纯情(呵呵)的时候,觉得马兰长得简直貌似天仙,遥不可及。前些年才知道原来是余先生妻子。好个郎才女貌羡煞人。
      余先生是寥寥无几的出现在媒体上的文化人之一,侃侃而谈,收放自如。
      真是学问、名利、美女,一个都不能少。做人如此全方位的成功,更让人生羡。
      也曾有一段时间好像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我有些不解。因为余先生给我的印象一直还不错。最初注意余先生,是在《读者》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小人》的文章。大处落笔、小处着眼、纵横古今、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回味无穷。。。云前人所未云,论常人之未论,与我心有戚戚焉。惊此文为奇文,惊作者为天人。后来就没有看过余先生的其他文章,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竟然引出一些非议。
      再后来听说余先生撇下娇妻,开始一段苦旅。最近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又说此生不能离开马兰,一派相濡以沫。
      又觉得先生似乎大小通吃、雅俗通吃,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一个自称为文人写的游记,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文化。但我还是很奇怪为什么搞了一半的游记,又搞了一半不知道应该归纳成为什么东西的东西。
      人生如戏,谁都要粉墨登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在我没读之前是神圣的,在我读了一篇后是高深莫测的,但在咀嚼之后应当是美味的,怡人心脾的味道;《道士塔》中的愤慨,《莫高窟》的隽永陈词,〈沙原隐泉〉里恋羡自然的笔调。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力主剖析自然的真谛,我也看过梁实秋的文章他的文章则着重于生活及生活琐碎的犀利剖析,犹如拔鸡毛非地要将毛甚至毛孔细毛也拔的干干净净,但两者却是有共通的地方,他们都全力剖析所写事物的底层涵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余秋雨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而我却总是刻意地躲开那些有关他的褒贬,我欣赏的是他的文字,我不愿有什么左右我阅读的感情,所谓不以人废言不如将文字与人分离开来,二者都可以试着品味,但二者也应该彼此少一些影响.所以对于余秋雨的品格我不置一词,但我必须承认他的文字是大师的文字,他表达思想是一个文化品格健全的文人所有的见解,他有着他的文化良知和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这一切在当今的华语文化界是珍贵而难得的.所以我以为了解一下余秋雨的文字历程是有一定必要的,他固然不能拯救中华文化的沦落,但多少我们会因此与我们民族的文明多一些脉络.文化苦旅是他在一个个古迹中追忆着民族文化苦涩的断续旅行,是对文化碎片的哀怨,即便是随意的翻阅也会有些许对民族文化的喟叹,细读起来也就很是有一种忧郁中的陶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的书中,或言辞犀利,入木三分,或诙谐调侃,油嘴滑舌,也可能一本正经,深沉厚重。就文字而言,风格各异、多样的语言形态固然是中文的进步,但优美的修辞似乎正在从我们的阅读中消失。抛却调侃,理性或非理性的精神成为文字传达的唯一主体,当叙事清楚无误时,优美的文法和绚烂的修辞都变成了累赘。表达各种概念的词汇不断被创造,但汉赋唐诗宋词里千锤百炼的语言正逐渐从我们的语境中消失。阅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无暇欣赏和体验过多的修饰,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能丝毫减弱我们对于失去悠扬、多彩、绚烂中文传统的遗憾。
  
      《文化苦旅》是为数不多的文字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之一。14年前出版的这一本书,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分文辞优美的范文。作为一本十分适合普及文化常识的读物(尽管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它是用同类书籍所能运用的最流畅、丰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在徜徉于山水、古迹和记忆之中的文字里,流淌出悠然的机敏和厚重的睿智,渗透着怡人心脾的味道。不管人们如何看待余秋雨个人,这本书是无论怎样都不应该被抹煞的。
  
      我是从初中时候就开始了对这本书的向往,但直到高中才开始认真地读。莫高窟、都江堰,天一阁、柳侯祠,荒漠中的尼庵和乡村里的信客,历史,人文和地理仿佛一股平缓而宽厚的温泉缓缓流出,为枯涸的精神世界带来温暖的滋润。相信和我一样从此开始自觉地丰富自己知识结构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年少的、初步具备阅读能力并且正在生长的心灵,没有什么比营养可口的一道大餐更能让人高兴。对于现存的,具有阅读能力的公民,不管是为了欣赏还是批判,没看过这部佳作,是您的损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迷上了秋雨先生,超喜欢他的《文化苦旅》.那种一边在精致的文字中徜徉,一边思考着人生和历史的感觉,确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这样的文字,仿佛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我的灵魂,我的心,我的活动着的手指,所以忍不住,要来敲打下我对他的感受!
  其中有《沙原隐泉》一文,读下来,处处是真,是情,让我激动地反复读了多遍.
  讲的是秋雨先生在游"鸣沙山"和"月牙泉"时的经历.
  
  
  "顺着脚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的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在那无尽的沙漠里,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了,否则便反而寸步难行.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不是学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吗,不是学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我们是我们,我是我,无论如何,我该有一点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与品味."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厉害"
  
  或许有些事情,真的不可以太认真的.有时候,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到头来却只是功亏一篑.不是老天不公,不是努力不够,是我们选择错了.
  
  "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地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熄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耐心,一点毅力.不是事事都可以在蛮力下对付过去,慢条斯理毕竟也是一种人生的需要.譬如友情,譬如事业,都是需要"千岩万转"以后,才到得了"柳暗花明"的境地.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这不是一种所谓的"自我安慰",一切只要无愧于心,只要没有对不起自己就好.如果总是看着山顶,而看不到自己的顶端,岂不是很累很累.就好象庸人自扰,追求一生到头来却只是守着一堆名,一堆利孤独地过冬.丢失了最最重要的"快乐"的人生,不是毫无意义吗?我们不要在寻求快乐的途中却失去了快乐!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真的是"高处不胜寒",那种颤栗,那种渴望又害怕,那种幸福又迷茫,那种甜蜜又苦痛,确不是仰着头羡慕着顶端的人所能真正理解的.我现在固不是站在顶端却也曾站在"顶端",因此,特别能理解这样的失落与惶恐,不知所措的惊萼,何去何从?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那一弯清泉,那么宁静,那么清醇,却那么辽远.不在高峰时,我们只顾抬头仰望,只顾苦苦追寻那万人景仰的"顶端",而上了高峰,才发现山底是另一番奇景,另一种超脱凡俗的清净.然后既渴望又不舍,再次陷入两难的境地……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稻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只神也粗粗糙糙,懒得加以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若真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间未免也少了一点应有的色彩.问题是如今色彩是有的,就是太糅太杂,不能给人以美感,只让人觉着浮躁和不安.就好象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工地施工的声音那样的另人讨厌.
  或许也是太浮躁的缘故吧,才会有那么多的共鸣!
  总之,着确实给了我一番深沉思考的机会,推荐给大家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书中行文弥漫着八十年代以来的文艺腔,所涵盖的知识也相当狭浅。高中时听人推荐,买来一本舍不得看。待到大学,“舍得”看了,却失望得很。
  
  真的只适合作高中读物。我感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6:13 , Processed in 0.0478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