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于秋雨应该是我们读中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文章(80年代吧),专门读他的书却是新世纪了,说来惭愧,认真读他的书却是在他的家乡(宁波),读的是《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合刊,有点地方甚至是边读边实地旅游,象天一书院。
      与十几年前相比,自认无论阅历、辨识能力还是其他方面应该与学生时代有了很大不同,但是他的文章如涓涓细流,不由得我不喜欢,尽管我不是什么文人,但他文章里的气息却时时感染着我。
      他文章中的词藻可以说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引经据典不由得你不佩服,想想那么多人去攻击他,说白了就是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写不出那些华丽的文字,于是就恨得牙齿痒痒地,不顾一切的泼胀水,大肆炒作,以此来引人注意罢了。
      至于于秋雨因文获利,又怎么怎么地了,我觉得那就是别人自己的事情,不必在边上嘈嘈,看不惯自己去试试,看有谁会象他那样受欢迎?
      惟愿文坛能保持一股清流而已,让我等普通人接受干净的文化熏陶,应是一件幸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自古文人相轻,东西好不好要自己来看看
  如果一个人十几岁看到这本书,那么多少会对他(她)产生一点影响,因为里面的人文气息太浓,一个孩子难得把握,不过我认为挺好的,现在的学生这方面已经是相当欠缺,宁愿他看文化苦旅,也不希望他看那些SO-CALLED 80后的作品
  买这本书还是不会亏待自己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读的不是这个版本。那个版本印刷质量很差,像盗版书,后来核实居然是真的。
  
  第一次读,是高中时。其中对历史的生动,带有些后期加工的描述,让我这城市里的孩子认识到了西北还有个敦煌、有个莫高窟,有个月牙泉和鸣沙山。
  
  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定一定要打那个地方去看看,为了就是那个沙漠隐泉,我要踩踩那深一脚,浅一脚的沙山…… 大二的时候,终于圆了这个梦,至今让我久久难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除非是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否则找找你去过或熟悉地方的相关文章,亦或要去哪旅游之前翻翻有没有关于目的地的章节,文笔确实不错,但就一个味道,还有做作之嫌。
  
  http://www.huzhenghui37.net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年来唯一静下心来看的书当属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且不管其他所谓文人如何唇枪舌战法,单单这几年来,看了的书也不少,总是觉得《文化苦旅》最中恳,也写得很诚实。
     其实本人并不觉得余秋雨先生是在自己的书中卖弄学问,相反,他写的东西给人亲切的感觉。
     个人觉得作为学者,也有着向大众推广文化的使命,有些文人,的确是喜欢故弄玄虚了一点,似乎总是要给自己带上某种标签与群众区分开来,显示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家风范(个人私以为这句话讲得猖狂而且偏激。)
     这是一本很诚实的书,我不认识余秋雨先生,并不知道他的为人,可是看他的书,觉得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喜欢他的散文。也希望如果各位没有看过余秋雨先生的书,不要先入为主的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也希望不要因为一些个人的观点影响了大家的判断力。
     还是多少看完一篇再去评论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上中学时,数学最差的时候只考了30分。当时的班主任是我现在的好友,记得她说了一句安慰我的话,使我感动不已,但也成就了我的文科生的生涯。她说:“没关系,考得这么差,努力一点儿,还有提升的空间,像要考第一,就只剩下落后的机会了。”我顿感大悦,不过,提升空间也没多少,所以一狠心,学了文科。
    不过,现在想来,也是笑话了,学文的动机不只是因为让我头疼的高中数学。那时候,我高考数学也得了126分呢——从来没有这么高过!
    但是,我记住了,所谓提升空间的话。
    多年以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激动啊!再看到余作家的其他书后,觉得,我老师的那句话,可以反着说,“很糟糕,写成这样,如果不努力,只有落后的机会了。要刚开始写其他的书,最后写这本,才说明你提升了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
  
  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询不断追求的过程,人总要向前走的。不管他走路的姿态和方式是怎样的,只要他还没有放弃努力和希望,总会越来越好的。
  
  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这个民族本身的精神气魄是雄浑而壮丽的,它永远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和探索,并始终以昂扬的姿势笑对世人,那么,它将永远被铭记和尊重。
  
  如果说在《行者无疆》里面,余秋雨展现的是一种对欧洲文明置身事外般的景仰,轻松洒脱,那么《文化苦旅》中更多的,却是中国泱泱几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沉重和他对“人文山水”的关怀、理解,以及反思。
  
  最喜欢的是《废墟》,前半部是车轮狠狠碾过历史的沉重。生命总有消亡的一天,更何况是战栗在时间缝隙里的建筑景观。废墟表现的,似乎更多是历史的哀号和不屈,我们跟随他踏入那一片萧索之地时,仿佛被拉回到一个个厚重的时代。废墟是残缺的美,或许是被寄托了人类对于追不回前尘的那种失落和彷徨。“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我们需要沉浸在这种悲剧感的无力和沮丧中么?人类为什么跑去看废墟,甚至有人为那些断砖残瓦落下眼泪?我想,这样的感情会是复杂的。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废墟,鼓励我们去创造新的美好。人类需要救赎,然后赢来新生。当一颗从废墟僵硬的泥土里悄悄冒出的青草,向着远方在阳光下展开笑颜的时候,我们也会流下眼泪的吧。
  
  喜欢余秋雨那种看似松散的架构,行云般流淌下去的文字。那么便要喜欢上《江南小镇》了。小镇,是连接逝去的年华与现代文明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在其上辗转往复,留下又带走了些什么?小镇是一个凝聚的整体,它也有自己的渴望和呐喊,只是因为本身的清高与疏离而只给懂得它的人听到。就像大多数人那样,我去那里只是为了一些名义上的虚荣,去兴致勃勃地瞻仰,留下“到此一游”的愚蠢痕迹。散心当然是不错的,它也温柔地接纳了我,只是我们始终没有走进过它的内心。小镇,或许是我们梦里的桃花源,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归宿,是我们征途上永恒的远方。
  
  童年,仿佛是我们记忆里灼灼的一块华彩,触碰一下,落的满手芬芳。《老屋窗口》,很有悲剧意味。老屋,象征的就是童年,一段明媚的懵懂的时光。哗啦啦翻过有些陈腐和烘烤过的味道,但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色泽始终鲜明永不消退。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首诗,一抹瑰丽的颜彩,值得好好珍藏的。即使房屋被推倒,土地被铲平,但萦绕在那里的温暖的情愫是挥之不去的。很多东西,无形往往比有行来的可靠些。
  文化,体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就像罗马那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构好构完整的,我们整个民族需要做的,还很多。
  
  我们总是沉浸在对过往的缅怀里不能自已,从而凝滞了前行的步子。我们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里,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远方,或许有时也并不那么遥不可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读过,现在大学毕业了,就在前几天还拿出来拜读。
  发现自己对此书的理解更深了,也发现它的魅力真大,把我深深吸引
  希望别的朋友都来读读 真不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如同余秋雨先生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点评差不多,此书前半部分有点“掉书袋”的感觉,至少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不过,余先生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流畅的笔锋确实了得。
  
  后半部分的几篇文章非常好。
  
  建议,不要买,可以借来读,特别是后半部分。
  
  
  
  
  终于完成了一次心灵旅程——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http://liudongsan.yculblog.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高中的一位老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当时我一看这题目啊,我就非常的喜欢,然后一口气读完了.当我读完的时候,我很想去看看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地方.真的是很不错的一散文.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2:10 , Processed in 0.0558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