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在本书中有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作者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读了这本书,就感觉身心得到了很大的享受,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修养,还觉得特别养眼,因为那些文字真的很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有了买它的欲望,反正在大学期间便买了,看过一遍之后觉得没有什么,甚至可以说是没劲。后来,有朋友借去阅读,最后几经易手,辗转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它变得有些许“苍老”。可能是大学期间日子过得有些无聊,便开始慢慢翻看,不是从头看起,只是从中选取某些部分,开始慢慢品味。渐渐觉得,这本书籍满合自己口味的,开始喜欢上余秋雨的作品,再慢慢滴就买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但是仍然觉得《苦旅》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因为这次旅行让我觉得近在咫尺,而《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却无法引起我的共鸣。喜欢《苦旅》中描述的上海人,虽然有时自己接触到的有些上海人也会让人觉得无比讨厌,但是不可否认,上海人的历史经历决定了这些人的整体人格特征。无比讨厌——王圆箓,生在那样年代是他的不幸,也是我们的不幸。看过道士塔,去过云冈石窟,便极想去敦煌,去莫高窟,去感受一下作者写下道士塔的心情,作者站在莫高窟的心境。还记得,去云冈石窟,大概是因为秋季的原因,最大的感触是凉,空气凉、风景凉、心情凉,阵阵凉意席卷着你。但是去过之后,更让你生出去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若干散文中,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作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失落现象的惋惜和痛心。这种思维意识和精神层次上的觉醒看起来是势单力薄的。不知道读过这本书,有多少人愿意背着重重的行囊去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重新感受和丈量我们的祖国母亲。可是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我们匮乏的,我们欠缺的,实在太多,数不清了。
  
  打开这本书,第一,二篇道士塔和莫高窟就已经开始让我的心灵震撼,一个道士的物质,是中国丢掉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敦煌壁画,现在我们想要亲近自己的财产却还要从海外收藏家手中买所有权,哀之痛之。
  
  有人说余秋雨太矫情,面对大自然,总是有种跪下痛哭的冲动。看完这本书,我也不自觉跟着矫情起来。顺着他那种以文人自居,以居高者看世界固有的心态,不得不种种缅怀过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旅行彷徨在悠悠古道,耳边似乎想起铁骑的萧萧马蹄,采撷几朵历史的奇葩,几只半边闲云野鹤衔着翠枝,袅袅情思随着它们飞向浩浩蓝天。
            
                                                                ——题记
          一身浩然的正气——抚不平的创痕
          一声无力的长叹——改不掉的历史
          一生虔诚的苦旅——割不开的情结
          初读文化苦旅,被其厚重的文化吸引。
          再读其文,有如:
          赤城霞,泰山日,天山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蠢烟,潇湘雨,庐山瀑。仙耶?奇耶?诸般宇宙奇观。
          左长文,子长史,相如赋,薛涛笺,左军帖,摩诘画,致远曲,稼轩词。儒耶?诗耶?几多古今绝艺。
          有人说,余秋雨之文可谓“文化散文,学者散文”。
          我却佩服他的苦旅。
          媚外风的充斥,后现代的排斥,古老的东方文化正在被人们逐渐漠视、淡忘。文化的继承,历史的传承,正面临空前的脱轨。在快节奏的生活下,那双看历史文化的双眼早已变得朦胧。
          试问地方政府积极开拓文化旅游,有多少是怀着传承历史文明的初衷?访客拜访名胜,又有多少是怀着追寻文化的心情去探访古迹?眼中只有长城的雄伟,谁去探询青砖背后的冤魂?眼中只有圆明园残余的辉煌,谁去责骂残垣背后的铮铮铁骑?眼中只有敦煌的奇观,谁去追究彩塑背后的强盗?
          当追捧流行的日韩服饰时,可曾想起我们旗袍却在国外风靡;当惊叹《大长今》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时,可曾想起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更加博大;当痴迷于西方的名画时,可曾想起我们的山水画一点都不逊色与它们……
          一生在文化的苦旅中前行,在举世皆浊的年代里独清,一步步行进,只为寻找那日益模糊的文化。
          在敦煌里探索,在道士塔中惆怅,在都江堰边感叹……
          金戈作笔,皈依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驶,历史的洗涤,在浩瀚的文化长河,留下了光辉。
          怀着崇敬之心,虔诚之情,我们同样应洗尽铅华,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闭上双目,聆听心灵的召唤,旅行一次,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在夕阳的余晖中,听着远方横笛的吹奏,来几碟黄酒小菜,兰亭临帖,感受着墨香;
          或是在天青烟雨中,看看瓶身描绘的牡丹,瓶底仿前朝的飘逸的汉隶,素胚上用笔锋勾勒出的青花,渲染仕女图韵味的釉色;
          或是在某个雪夜,等待着相知的朋友,依偎着红泥小火炉,平淡闲适,细醅绿蚁新酒;
          抑或是更简单的,泡一杯香茗,打开一本唐诗或宋词,静静地徜徉于古典文化之中,做一次无声的心灵的旅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之前就想看这本书,但一直只是说说。后来,去地坛书市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本,而第一篇就是写我十分向往的莫高窟,于是,每天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去看。可以说,这是第一本能让我爱不释手的非小说累书籍。而文中对于文化的解释,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当你想去了解一些东西,而正好有一本书全面地去介绍,还有作者本人的讲解,甚至能引发你自己的思考或是共鸣,那么,这本书就已经对你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了。文化苦旅,就是所有想要了解文化并自己思考的人所需要去阅读的这样一本书。
     也许我们一生会走过很多路,去过很多地方,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把他们串起来,与中国的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去联系。如果能达到那样的境界,或者只是能想到这些文化,已经说明我们不再仅仅是看热闹,开眼见,而是去增加自己的阅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刚读这本书就被震撼到了 被这种淡淡的装B精神 但是不得不承认 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我翻阅无数次 影响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不知道作者是这种人之前 特喜欢 渐渐了解后不再喜欢他 但还是对这个书有怜爱之心 就像后妈的孩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初二升初三的那个夏天,还是在那个闷热的教室。
  晚自习时有蚊虫绕灯潜行。
  听到后面有男生叫我,转头时有本书丢了过来,正中脑袋:送你本书,拿去看吧。
  那男生是练体育的,初三时才转到我们班,晚自习后会和我们一帮女生一起回去,也算是相识。
  也是,除了我,她们几个没兴趣看的。
  就此,书便是到了我手中。我喜欢把好吃的东西留在最后吃掉,同样,我也会把书留在一个感觉不错的时间按拿出来读。
  
  初三生高一的暑假,我骑车去把张小娴,三毛,张爱玲的书一摞一摞拖回家重温了一遍。
  还有这本文化苦旅。
  一遍又一遍,想起来回味的时候,再拿出来翻一遍。
  这个时间看这本书,火候算是刚好。无论是年龄还是积累的底蕴,真的可以读懂。不,真的是在聆听心的回声。
  莫高窟,牌坊,故乡的老宅……
  我也有同样的心情。
  敏感得不行的青春。
  
  晚饭后黄昏前,就坐在门口,有微微的风散去暑气;窗外点点滴滴到天明,躺在床上实在无趣,当然要手执一卷……
  我喜欢读书是那种心情,现在,他好像消失了。
  高中时借同学的书来看,会那些书去交换,就想交换你的知识一样,有点搞笑,被人总是怕你知道的比他多了一样。每个人都这样。
  
  再后来,弟弟刚升初中,阅读课要借我的书,其中就有这本。
  辗转几人后不见了踪影,弟弟早就忘了,向他讨时狡辩说从未借过(他都没翻开看过,怎么会记得)。一起逛书店抽出来给他看,惊叹:原来这本书就是文化苦旅啊,你早不说清楚!
  
  书本就不是我的,我不过是拿来翻翻。
  书终归不是我的,不知你拿在手里可曾翻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大湿的肚子里还是有货的。
  ----------------------------------------------------------------------------------------------------------------------------------------------------------------------------------
  评论太短了,你要多长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读的《文化苦旅》了。很深刻的是,高中课本里的《道士塔》,千年的变迁,辉煌,苦难溶于一篇文字,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的沉重。这是一个人的旅途,也是一个民族的旅途。
     书名《文化苦旅》,其实也不是那么的艰苦,沉重。固然有《莫高窟》的沉重,也有《三峡》的瑰丽,犹如灰色中的一丝明蓝,这才是历史,才是生活。
       关于,高中那会儿的事。当初,在学《道士塔》的时候,同学开玩笑的说,都是你们王家的败类,害的这么多的国宝流失了。我听了,借用文中的一段话的意思噎了他一下,既然我们无力保护,还不如先让别人研究呢。这只是当时的无心之言,现在回头想想感觉又不是错得那么离谱。当心爱东西自己无力保护时,我们又会做什么选择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作  者:余秋雨
  出  版: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01-4
  推  荐:★★★★
  
  余秋雨一度成为被追捧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化苦旅》和另一本《山居笔记》也曾在高中时候被恩平多次提及,称之为余秋雨之高峰之作。说起来,若是当是买了来看大概能算得上可教之孺子,现在多少有些无可救药之感。
  难怪朋友看我拿出此书翻阅,要惊讶其儿时已然看过。
  也罢,一来赴陕北途中解闷,二来当做是补课,总也可算得是亡羊补牢。
  
  记得曾几何时看余先生的另几本书,只觉得矫饰做作,此刻细细读来方知是当是的年少无知。中国的文人多少会自醉于风月,在平常处寻几分不寻常之感,实属再正常不过。反观自己的文字,也多是如此。其优劣之处便是此种矫饰来自于无病呻吟,还是苦中作乐了。
  所谓“苦旅”其实也并不真的都是苦的,只是余先生希望能多少品几分凄苦,以换取一点点古人的体验罢了。也许与之戏剧人的出身相关,总也不能放下切身的感受,而一味去“做学问”。
  
  我并不因为此刻方读到此书而感到任何的遗憾,毕竟读书也当讲求一个缘分,不可强求。反倒是因为晚了这许多年,此刻来看,反倒更觉得亲切。许是岁月经得多了,不再有如当年的那般“强说愁”的青涩,方才能体会文中之意,步履的蹒跚。如此看来,多少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没心没肺的当年,即使是如此得蒙昧无知。
  记得当年课堂上,恩平朗声读着其中的一篇《上海人》,于是在书一到手的时候,便翻开目录寻其踪迹。不想其中多有波折,以致一连好几次都只是看了个开头,便不得不合上书本。
  于是从上海到陕北,从白天到子夜,终于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经历了几番反复后,终于如愿。想来,越是年长,越是渴望为自己定位,恨不能有一个高科技的GPS,来做导航,以免迷失了路途。然而也奇怪,越是长大,便越觉得这里陌生的很,如同异乡。却也是放不下,丢不掉的。
  当年在课堂上,只顾得好笑,却未曾真的想到这一层。现在看来,似乎尚有诸多未能囊括其中,余犹未尽矣。
  
  其中最为喜爱之作,非山水的宏大,沙漠的壮阔,或者敦煌的浓重,反倒是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范氏的藏书楼。
  要说书房,向来是传统文化的老大不掉,是传统文人避世之所,无论天地如何变迁,似乎进得书房,便不闻天下声了。这范氏所建的“天一阁”许也带着这般的温暖和无奈。而其传承更是让后人尝尽了苦楚,想那班昭修《汉书》尽是一世,便让多少人叹息,而这范氏一门几生几世,为这藏书楼耗尽了心血,却不得其门而入,实在令人扼腕。也生出对“老爷子”的恨来。
  可临终的老者,又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
  他爱书,他藏书,本是他自己的事情,谁叫孩子们不知好歹地接受这个自己明明无法承受的负累呢?
  也许是那个叫人终身难忘的眼神,而这个眼神从上一代,丝毫不曾走样地被继承了下来,然后继续传承下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让人们对这个央求的、迫切的、炙热的,却也即将消失的眼神永世不忘了。
  执念是苦,这份宿业又要历经几世方能化解掉呢?
  实是难以想象,毕竟谁都免不了俗的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执念吧。如我,如你……
  
  这份执着,是缘。
  总也会在什么地方逢到,“即使在上海没有遇到,那么十年后在武汉我们也能遇到,即使那时候遇不到,再十年以后在海外也会遇上,即使那时候我们还没有遇到……总之,我们一定会遇到。”
  
  2011.10.10
  弗择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2 13:47 , Processed in 0.0487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