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久仰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对他的了解,我却知之少之甚少。只因他的有名,我涉略了他的著作《我等不到了》,这才对他有些许了解,也喜欢上了这个饱受争议的作家。《文化苦旅》便是我了解他的第二站。
  
  
     本书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刊形式连载,后经收录得以出版。文章语言风格与《我等不到了》很不相同,不再是轻松、朴实、小幽默,二十全书渲染了一种淡淡哀愁的氛围,文字也凝练华丽许多,读起来有略微晦涩难懂的感觉,我想,这也正是本书主题的限制吧,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失承,作者以史官的角度看待那些日趋褪色隐映的文化,自然流露出悲哀与惋惜。
  
     
     书中被分为许多章节,章节之间大都无相关联,作者以章节的形式介绍了一处处景象与一位位文人,还有经历的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低于习惯与风俗。初读文章时,第一章节就给我不下的震撼,之前只闻敦煌的绮丽与壮观,却很少听说他遭受的劫难,而作者那掺杂了想象与记载的细腻描写却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背负着屈辱与悔恨的年代,读者一幕幕立在眼前的场景,想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珍贵文物被廉价“抛售”的命运,心中一滔怒火也换成一滩苦水,在心里绵延不绝的浸渍,而作者却在愤恨中冷静评判:王圆箓只是无知的化身,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在那样一个文化趋于没落,政治腐朽不堪的年代,王圆箓只是葬送文化的罪魁祸首之一,胸中的一腔苦水也只能无尽的流,无奈的流。
     
  
     书中的语言特色便是生动与华丽罢,例如作者在描写他的沙漠之旅时有这样一句“你越温柔,它越发疯,温柔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好一个温柔与发疯,尽显作者在探寻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这一句话更体现了作者在心里上的巨大挑战,详尽的写出心理与生理的对抗,更显“苦”字,区区几笔便将大漠凄凉尽显,令我为之钦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不记得在哪册高中语文课本上读的道士塔,漫天的黄沙掩藏的绚烂,一车车的运出国门,车辙消失的很快,转眼不见,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实在不敢把这样沉重的责任和骂名压在道士那双枯槁的没有生气的手上。
      道士塔放在选修课里,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情绪汹涌,悲怆,憎恨,怜悯,最后全都化作无奈。不过是一门选修课呢,不过是一个文化人写的一个饱满生动的故事。
      那一年余秋雨盛行,却终究没有去看,埋首在试卷堆里,拼命做习题,直到大学,直到毕业,直到工作。
      某天逛书店,终于还是买了,后来扔在车里,第一页赫然写着购买日期,2012年2月15日,直到今日才断断续续看完,堵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太湖的时候,从不连贯,从没细看。
      隔了这么多年再去看这本书,再去看道士塔,竟然是麻木的。
  当年那些情绪都消失殆尽,看到的是文采斐然,华丽辞藻,工整流畅,无数历史遗迹。
      内容提要里有一段说,“作者依仗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 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围。”
  这也许就是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最大的原因,余秋雨走过的地方,可惜我只去过江南小镇和西湖,也庆幸只去过这两个地方,在读他的书之前。读他的书之后也不要紧,健忘的人等去了就已经遗忘书的内容,要不然满目恐怕都只能是文化底蕴文化人格了。
      每个人对自然的感悟力都不同,我只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本身,朴实的自然。每次出去行走,必做的事,忘掉那些繁文典故,忘掉那些观景技巧。随心所遇,最美的不过自然本身。而美如同爱是一种让人温柔而谦卑的东西。
      你能感觉的到。
      文化的作用不应该是忽略这些,而是更好的去诠释这些,如果先被文化控制,继而降低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那便是最不值的。
  如果每在一处,便去思考那些底蕴,翻腾出各种典故,先人沉思,反而降低了对自然的感受力,变成了所谓的文艺,浮华而空洞。
  就跟看电影一样。
      原谅我实在是个粗俗的人,只看得出画面是否精致,情节是否流畅,台词是否新颖。每每看完电影再看影评,都感慨万千,写的真是好,华丽优美感受极深刻的样子,对主角配角导演所表达的意思分析的头头是道,针对某一个情节都能联想出各种人生,而我只记得某一句台词,某个表情,某处悸动,实在无法引起共鸣。
      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希望你看到电影能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好不好看,想不想再看,而不是挣扎着去看豆瓣评分和评论,然后在拥挤的人群中发表不是真实的想法。
      今天,我希望你把所有看过的书都先忘掉,做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天天思考想成为谁,想要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的你才是最好的,浪费的这些时间,你已经学会做一两道拿手菜,已经转过很多次太湖,已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已经被生活教会了很多,已经心平气和。
      今天,我希望你生活中,生气时生气,温柔时温柔,愤怒时愤怒,快乐时快乐。
      做一个纯简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很神奇的是,我现在就在都江堰。只是我眼中的都江堰并不像余秋雨笔下的那样,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其实我觉得他写都江堰写得很好,天府之国的确是仰仗李冰。都江堰之于成都,就是这样的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想读他的《文化苦旅》完全是因为《道士塔》这篇高中时学过的文章。
  《道士塔》写的真的不错,特别是有民族的情感在里面,让我和高中的同桌读了又读。
  于是后来兴冲冲的买了这本《文化苦旅》,但是越读到后面越感到这书写的矫情。只能说,余老那几千年历史在胸中吐纳的功夫不是我等能够望其项背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背景:我高中的同学,网名“青苹果”,去汶上听了余秋雨的讲座,这是我们在QQ上的关于此事的聊天记录,整理了贴出来。
  
  
  青苹果:昨天看余秋雨去了,坐第一排,激动啊!
  
  我:汶上?
  青苹果:对
  我:票很贵吧
  青苹果:不知道,应该很贵,人家给的票
  我:切,就你那清水衙门还有给你送票的?
  青苹果:嘿嘿,老婆公司的
  我:还是垄断部门好
  青苹果::喜欢余秋雨吗?
  我::一般般,如果北岛是A级的话,余顶多算个B
  
  青苹果::不会吧,写诗的怎么能与写散文的比较啊,感觉余真的很了不起
  我:呵呵,双倍B行了吧
  青苹果:2B?你。。。
  
  
  我:嘿嘿,你自己说的
  青苹果:侮辱我的偶像,你真是糙人一个,以后还是多学点文化
  我:除了《文化苦旅》还像个样子外,其他的作品感觉都是无病呻吟
  青苹果:怎么会,感悟那是
  我:什么感悟啊,还不是一个套套?看到什么景、什么物,先追溯下历史或博引些资料,然后发一通感慨,搞不好还自称“千年一叹”,我看有点像呻吟叫床
  青苹果:嘿嘿,你不喜欢这种呻吟?俺可喜欢
  我:呵呵,兄弟,大家都喜欢,但是一天七边、八边的叫你还喜欢吗?有快感叫,你喜欢,没快感也叫,甚至是想着你早点完,还考虑着你完事后能不能给够钱,你喜欢这样的呻吟?
  青苹果:靠,你把余当成鸡了啊
  我:你说的哦
  青苹果:三句改不了你本性,人家那哪叫呻吟,那是思想
  我:什么思想呢,请举出余的思想一条就行
  青苹果:什么什么,人家这次是讲的佛
  我:他在“佛牙”地总不能讲道吧,那次岳麓书院肯定是讲的儒吧,巴不定跑梁山又讲武呢,。。。什么客人都喜欢着呢。
  青苹果:你什么啊,人家讲的是一种精神
  我:刚才还是思想呢,怎么又成了精神
  青苹果:一种佛家的精神,叫“舍得”
  我:好像是酒的名字
  青苹果:他当校长当的很精彩的精神,他随后又放弃的精神,他出走的精神等等
  我:这也叫精神?
  青苹果:那叫舍?
  我:个人奋斗史吧,这种精神感染你了吗?
  青苹果:当然啊,很受感染
  我:那你也放弃你现在的公职啊,学一学哦
  青苹果:呵呵,那可有点不舍得,俺这虽然清水,但好歹是个铁饭碗,除非有个金饭碗在那等俺
  我:就是啊,你咋知道他的放弃不是看到的白金饭碗啊,佛嘛,本空无一物,无所谓放弃,更无所谓拿放弃到处忽悠
  青苹果:什么啊,无我,无常,放弃即无限广大
  我:那放弃还是追求广大啊,既然我都没有了,还要那个大干嘛?你就听他忽悠吧,
  青苹果:老大,你说半天,那什么样的文人才是值得赞赏的文人?
  我:中国有责任心得文人不是到处卖弄知识,然后再发表一些感叹的
  青苹果:老大,你这个观念就不对,我觉得很多很有才很优秀的学者整天埋头研究,关在家里,其实不如像余秋雨这样走出来的要好。可能他的学问远比那些大学者要差很多,但我们普通人知道他们么,了解他们的思想吗,所以当代作家要走出来,推广他的好的有意义的思想精髓
  我:呵呵,大家都想走出去,这样才有的钱赚,余出场费不低吧
  青苹果:那肯定,但人家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
  我:那你花钱了吗?
  青苹果:说了啊,老婆单位的票
  我:买票的多吗?
  青苹果:嘿嘿,大部分是赠票吧
  我:没人买票他赚的谁的钱?
  青苹果:。。。。。
  我:也快四十了,还追星,你这寻到的不是爱情,而是享受的一天叫七次的肉体而已,兄弟
  青苹果:你说俺是在嫖娼?
  我:自己说的哦
  青苹果:嫖娼也没什么不好
  我:我也不反对嫖娼,但我不赞成公款嫖娼
  青苹果:什么几把理论你,总比官僚吃了好,总算文化了一下
  我:呵呵,腐败不要紧,就怕腐败有文化啊,文化也腐败了,不仅仅是国家的崩溃,而是整个民族的不可救药了
  青苹果:又来了,真是无法理喻,不跟你聊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喜欢各种人文景观的人,因为缺乏历史,缺乏沉淀,说白了就是么文化。所以,每到一个城市,就是看看他的大街小巷,灯红酒绿,著名景点,绝对不会不会跑到什么博物馆啊,之类的地方瞅瞅瞧瞧。到北京这么多年,也没去首都博物馆一睹芳容。
       之前去过黄鹤楼,实在觉得就是一个楼,并没有任何出彩,只不过在楼上可以看到一泻千里的长江,有点小气势磅礴而已。有了黄鹤楼的诗词才远近闻名。
      一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进入了一场文化的旅行,一点也不苦。那些矮矮土土脏脏旧旧的古代建筑,古代风光,仿佛有了生命,向我们展示着那段有血有肉的历史,莫高窟里出现了那个臭道士,三峡大河上出现了李白的小船,黄鹤楼上出现了众多的文人志士,饮酒作诗……
      么文化真可怕,就这样浪费了黄鹤楼的门票。以后去那些文化景点前,读读他们的历史,听余老师说说那些有趣的典故,会发现原来人文景观耐人寻味,栩栩如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的暑假或寒假,语文老师都会布置一篇作文,大多数时会是读某书之感想抑或读某文章之感想,顿感压力无限,叫苦连天。但假期一至,贪玩的心只会放任自己的肆意,一如既往的疯玩,假期将要结束之时,被父母问起作业,方知自己过于贪玩了,在父母的严刑棍棒之下一字一字如挤牙膏般完成了读来令人犹嚼蜡的挫作。
  
  儿时的自己又怎知现如今的我纵有一肚子的话却也无人倾诉,只得拾起笔杆,在白净的纸上写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思。
  
  有些人,越长大越沉默,沉默到朋友缪少,沉默到无人为伴,沉默到喜欢与书为友,捧书为伴。我——便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很沉默的人。
  
  《文化苦旅》是在宁波象山买的,翻开封面可见盖章“象山港路新华书店”。那时在象山的公司宿舍一人蜗居,无人打扰,闲来无事,买了好些书,以此打发下班的时光,说实话之前并不爱看书,可经历了那段时光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文化苦旅》放在床头那一堆书中,埋读于别的书本,而无暇顾及它了。
  
  今年三月底,几经辗转,到于此地——江苏,它也随我一同来了。
  记得前几日心神不宁,很是烦躁,床头平躺着《文化苦旅》,拿起此书,想消退内心的烦躁,书本摊于手心,字句读来苦涩,心彷徨。终究内心躁火未消,把书甩在床上。
  
  今日心神渐佳,重拾书本,一字一句那么坦然,一字一句那么厚实,那种无法言明的感觉将我包围。本想一目两三行阅读此本,但字句间的平和似老者的手轻搭我肩,亲和的感觉也越来越浓,似乎提醒我放慢脚步,无需急功近利。感觉自己回到儿时,坐在一小板凳上,仰头聆听爷爷口中吐出的故事,不敢侧身动作,那时的专注同此时的专注应景了。
  
  它引领我进入历史的长河,虽涉足不深;它引荐我相识文人雅士,虽未曾谋面;他告知我中国文化的长远博大,令我重新审视自己,跳出井底迫在眉睫。
  
  平和的语句,坦然的述说。我端坐于书桌前,吸这一纸书气,纳这一方文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般是只看小说,不看短片的东西的,但是这本散文集却毫无理由的吸引了我,尤其是《道士塔》,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个王道士,想起一个时代的哭泣。
  不过可惜的是余秋雨总喜欢用一种很很高的态度去看王道士这个农民的行为,却不知道用这么高的姿态去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其实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一直都在思考,当然也不是在思考那种飘渺的毫无理由的东西,而是很实际的在思考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思考中国文化的得与失,无论我们同不同意余秋雨的一些观点,但是至少他的行为值得我们肯定。
   推荐《文化苦旅》,因为它会让我们学会思考,也开始思考,我们的未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次跋涉的苦旅。
    这是一次文化的彰显。
    黄沙漫天,旌旗猎猎,长河落日,辽阔的中原大地容纳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也落在这山重水复、苍苍茫茫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存封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喷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袭,也能吞吐千年。
    行至于苍茫大地之间,置身于旷世的通阔,欣赏着雄伟壮丽的山水泼墨,品析着沉淀千年的中华文化,一种莫名的力量感召着,积蓄着,释放着,愈久愈浓,化作笔触的一个个闪烁着生命力的文字。是的,面对着浑厚的历史古籍,没有谁能抗拒拂去存封千年灰尘时内心的涌动,没有人能抑制指尖触纸时的那一种冲动。它犹如一盏茶,越品越浓,越品越醇香。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一种无法挣脱的羁绊,一种熠熠生辉的剖析,智慧与理性随处可见。
    细细品读着,文章的一字一句,被重重愚昧和无知的外表下,深深包裹着的文化精华,也逐渐展现在世人眼中。因为无知与世俗,使得文化瑰宝莫高窟被一位位的外国探险家用极其廉价的钱财买走,不过,如若把这悉数的责任都归咎于平民,似乎有些过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铸就了中国历史的悲哀。不可否认,我们辉煌过,灿烂过,虽然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语言,被一次又一次的屈辱覆盖着,粉饰着。撩拨开重重屏障,见证这个飞天的后裔所创造的奇迹。
     信客,一个卑微而又神圣的职业。他一行行的脚印穿行于山川之间,传送着殷殷牵挂与问候。他用质朴与高尚的职业操守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无悔与无私诠释着内心深处的赤诚。他长逝于故土,安静的回归于本性。人就是如此,逃不过掩埋于土的宿命,但只要充实,也已无悔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在我读过的有限文字里,“秋雨文化散文” 独树一帜,至于在16岁左右读到它时就觉得惊艳。可能在九十年代的文化里,这本书是相当出众的。可能秋雨正是现代在路上写作的先行者。
  
  如今有了《寻路中国》的高度,反观秋雨散文,过分用力则用力不当了。
  
  另有文化的例子如   CCTV和NHK同拍丝绸之路。前者似乎大把预算浪费在宏大叙事的微醺里,在后者的精细踏实乃至质朴衬托中,落得贻笑大方。
  
  我十分喜欢质朴实在的文字。没有植入感,以及居高临下的评判。而如你所见,以上我的文字,仍在吃力矫揉地组织着。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8 13:44 , Processed in 0.0756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