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图片和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作者简介
      著名电影导演,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 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德斯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63-196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及哲学专业,1966年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失败,用一年时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19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以及出于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借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曾评价文德斯是“超然的魔术师”。除了电影,他的兴趣和工作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自1986年至今,他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著名博物馆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展览,并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最新书评    共 16 条

    圣西罗     读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刚看完《德州巴黎》就与之不期而遇。毕业论文就计划写关于图片故事中的蒙太奇,最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改了题,是关于DV拍摄一方面的东西,叫我不难想起《月满哈瓦那》。    文德斯的摄影和他的电影一样有魅力,工整的线条即使是弯曲的(地平线和高速路...),我喜欢这个男人,如果他的语言有pinkfloyd的味道更加完美。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20:20
    莫诺格    昨天在图书馆渡过了一个奢侈的下午。   窝在五楼喜乐斯的沙发里,透过玻璃看毕业的孩子们穿着厚厚的学士服在草地上图书馆前摆出各种pose。   以复习以及避暑为名义去了图书馆结果英语书一页没翻过。   LJ借给我她在图书馆借的文德斯的摄影集《一次》(实际目的是让我帮她还书),在中午昏昏欲睡的情绪中就这样一下子沉浸在书里。   还记得在美术馆看过他的摄影作品,还有那部我至今依然记得里面配乐的公路电影《Paris,Texas》。   无论是电影还是静态的摄影,主题都是“在路上”。在公路上,在机场,在某个旅馆小镇……   他用照片和文字细碎地记录穿越他生命的那些人,那些物。每个瞬间都只存在一次,它们被他用镜头固定下来,好像时间切片,然后远离原来的场景叙事,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发展出自己的故事。   有张照片上面是正在拍摄《感官世界》的大岛渚。文德斯在一旁写道他与大岛渚在机场厕所偶遇的事,“你好,渚!”“你好,维姆!”好像他们每天都会见面一般。但下一刻,他们又要各自飞往别处。书里还出现了戈达尔、黑泽明、贾木许……天,原来他们都切实存在着!   导师曾经提到摄影与流浪的关系。说摄影这份“工作”给予了那些渴望流浪的人一个流浪的合法性。我再同意不过。   可是话说,为什么有人渴望流浪?行者似乎是个永恒的主题。吟游诗人、传教士、虫师、摄影师……他们总有理由不停留,但实际上,不断行走于世间,就是他们最渴望的吧,由心生出的不断背离的欲望。难怪英语中会有个词叫做“Wanderlust"。   扯远了。总之,不管是文德斯的电影也好、摄影作品也好(甚至是电影的配乐),根植于其中的,就是这种,持续到永远的一瞬相遇,与人,与景,与物。   书的开头说摄影是个双向的动作。向前,向后,拍摄对象的同时,记录下那个时刻的你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摄影有种害怕的感觉。举着专业的相机,我就不知道要拍什么了。我有自己想要记录的点滴,所以我习惯使用手机。但是调教光圈、注意构图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不会拍照了。虽说专业技术也很重要,但这竟然成为我害怕它的理由之一。   如果你老担心自己的照片是否“好看”,怎么可能跟随自己的本能按下快门?   我矛盾的是,我觉得我可能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也只不过拍出一堆垃圾;但是谁又能证明属于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是毫无价值的?   我不知道,或许我只是没有天分。我对摄影保持着一份有距离的喜爱。   但这不妨碍我,在一个下午,从文德斯的照片中,获得一次精神的旅行。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13:07
    Summer    铜版纸质的厚厚一册,捧在手心很有感觉。   其间虽有很多图片并不被业余爱好的我所领悟,   但它们都在坦诚地告诉欣赏者,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有故事的。   它们没有躲藏起来,而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察觉。   只是因为在持续地行走中稍加驻足,于是,它们的永恒便得以全然释放。   喜欢这样的感觉,于是爱上了摄影。   就如书中所写:我坚信,那些在风景中,决定故事的力量。  详情 发表于 2013-8-7 21:12
    湘竹    摄影是一种走入时间的动作,从中撕扯出一些什么,然后以另外一种持久的形式定格。——P7   每张照片让人惊奇的地方,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时间定格”,恰恰相反,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时间的绵延连续。不可停留。每张照片都是对我们生命必会消逝的提醒。每张照片都关乎生和死。——P10、11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4:56
    望云南    文德斯把照片拍成了纪录片。   凝固的,变成了流动的。   每个人,每个事件,每个房子都有许多侧面,拍一张,是他们的一个切片。   生活即是切片,碎片,所谓逻辑和完整,只是虚构。   用几张,多张,才逐渐拼贴出一张面孔,拼贴出旅行中的一次。   正如许多个一次,才拼贴出镜头里的世界。   不知道要多少张,才能描画出内心的黑暗。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21:57
    林菲郁    在那个还只有胶片的时代,瞬间,定格,成就一幅幅双面的作品。   喜欢文德斯说的那句,   每张照片都是一张双重影像:   既有被拍的对象,   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见的   照片“后面”的“对象”:   在拍照瞬间的   摄影者本人。   没有两个相同的世界,在不同镜头的背后。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空间,每一瞬间都是独特的,剪辑,蒙太奇,重现。   拍摄的对象和意愿在此刻是同时存在的。      只是很单纯的喜欢用镜头看世界。   也许就像其中的一次所说   电影是关于一个女孩儿   离家而去,学习面对恐惧,   总是随身带着一些一次成像的照片   在恐惧面前保护自己,   总是用这些照片不停的证明   她还存在着。   爱丽丝想两次证明给我看,   我也是存在着。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自己曾经存在。      当整个世界变得机械化简易化又复杂化   数码代替胶片   快门的咔嚓声充斥耳边   每一张图片不再精心构图用光调焦   人心浮躁      封面的狗狗   埃尔斯巨岩   世界中心   都不用呼唤   大概只是静静坐着都很好      无数冲洗的以及未冲洗的图片   提醒我们的   果真是已逝去的时光啊   可是   扪心自问   自己真的   真实去感受了么         好吧 我必须对我的快门数负责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00:51
    cristi    我一直以为“一次”是一个俗气的词语,预示着一场平淡的开始。它是日记中的开篇词,是流水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对话的口头语。而我忽略了这个词的私密气质,它是开启某个人回忆之门的钥匙,更是一个挑起人们好奇欲的词语。一次……这省略号中蕴藏着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这是在读了文德斯的《一次》之后得到的感受。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次,每个回忆的开始也都是一次。似乎带着信手拈来的随意,不会把你严肃的拒之千里。它引诱着你,读下去。《一次》是一本由摄影图片和短小文字注释组成的图片集。可以看出那些照片都是用胶片机拍摄的,有着数码无法模仿的色调和怀旧感。胶片的宽容度使得摄影图片隐藏了更多的细节和感情,在镜头之前也再镜头之后。文德斯用诗意的口吻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似乎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那么微不足道,仿佛琐事之中的琐事,不论是他在机场的卫生间小便的时候碰到了大岛渚,轻声地道一句:哦,你好,渚;还是和戈达尔等若干人一起开车去郊游;又或是他游走在街头巷尾之间,无意间得到的感悟,都那么不触目不惊心地缓缓道出。而这克制的口吻还有影像却带给人无边得遐想和感动,如同他的电影,充满着荒野般的忧伤和空旷。他的影像更多得带有电影镜头感,比如那片荒无人烟的海边,比如那片无意间发现的墓地。当我直视那片墓地的时候,从黑白到色彩,从荒凉到有光,我竟然感动的几近落泪。看到他写:“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我对美国,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强烈印象,一个丢失了自我省视的国家。某种国家纳粹主义。正因如此,街上的美国人/让我觉得好像是没有家的人。”内心仿佛都雷电击中,呆在这些文字面前。      能这样拍些照片,几几行文字,是一种既不苛求自己又不枉费时光的态度。我想,这就是文德斯要表达的全部。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23:33
    猫皂    有这么一句话:   「一次也就是一次也没有。」   当我是孩子的时候经常很明白这个意思。   但是至少在摄影方面   不是这样的。   一次   就是唯一的一次。      拍照。   摄影是一种走入时间的动作,从中撕扯出一些什么,然后以另一种持久的形式定格。人总以为,从时间中抢来的这个瞬间,存在于相机的前面。其实并非如此。   摄影是一个有着两个方向的动作:   向前,和向后。   对,也可以「向后」,这个比喻实在不太合适。就如同一个猎人举起他的枪,对着他前面的猎物瞄准,扣动板机,当子弹射出枪膛,强大的反作用力用力推人往后一样,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同时,也会受到向后的一击,作用在自己身上。   每张照片都是一张双重影像,即有被拍摄的对象,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见的,照片「背后」的「对象」:在拍照瞬间的,摄影者本人。   ……   什么是摄影的「反作用力」?   如何才能从中感受道它?   如何在照片中体现自己?   是什么东西贯穿画面?   在德文中有一个意思非常贴切的词描述这个意思,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和理解的词:「EINSTELLUNG」。指一个人心理上或是道义上的态度和观点,也就是对一件事情做好准备,然后领会它。      这并非巧合。同样一次单词既定义拍照行为本身,也指在这行为中产生的图片。每张照片的「角度」,都反射出拍照的摄影者本人的行为。   照片背后不同程度显现出的摄影者本人的肖像。并不是他的面部轮廓被定格,而是他的态度,对他面前的对象。      照相机同时也是一只眼睛,可以从前面,也可以从后面看。从前面它拍摄下一张照片,从后面记录了一张剪影,从摄影者的心灵深处,通过这只眼睛向后望,看本体。是的,照相机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对象,向后看的是摄影的动机,为什么要拍这个对象,拍摄的对象和意愿,在此同时存在。      每张照片都有让人惊奇的地方,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时间定格」,恰恰相反,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时间的延绵连续,不可停留。每张照片都是我们生命必定会消失的提醒,每张照片都关乎生和死,每张「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层神圣的光晕,它不只是摄影者的视点,它超越了人的能力:每张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超越时间之外,可以说,从神的角度,提醒着逐渐被人遗忘的诫条:   「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对于我来说,越来越是一种「感受故事」的过程。因此在这本书里,系列照片要比单张照片的多。在每个系列的第二张照片就已经开始,将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感知道仔细斟琢的空间感,和它的时间感。有时会出现新的演员,有时原来的主角最终只不过成为了配角。还有时根本没有人物在中心,只有风景。      所有的这些在照相机前只会出现一次,每张照片又让它们从一次到永恒。只有通过被拍摄的照片,时间才可以显现。第一张和第二张之间的时间里,故事慢慢出现,如果没有这两张照片,就会被人遗忘,另外一次的永恒。      就如同我们在摄影的时候,渴望从世界里消失,与对象融为一体,对象和世界现在从照片里跳出来,进入每个观看的人,在那里继续流动,在「那里」才开始产生了故事,哪里,在每个观者的眼睛里。      摘自「一次:图片和故事」,Wim Wenders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05:09
    大头    文德斯是对这个世界心里某种沉静而温暖的思考和关注,在他的摄影旅程里“孤独”一直都是非常幸福的状态:最大可能的开发与坦诚。       这学期我重读《一次》,大一的时候曾经读过,当时只是一扫而过,也不觉得它有什么好的,但这次却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和他的电影一样,虽然孤独但依然弥漫着温情,文字和照片一样好。也是这次我才知道原来文德斯就是那个把孤独拍得那么深刻,入骨的导演文德斯。我觉得我不论如何表达也不如作者自己说的好,于是就记下了书里文德斯说的 还有译者说的。                     ~~~      摄影(更准确的说“能够摄影”)美得让人难以置信   同样 摄影的美又真实的让人怀疑      每张照片让人惊奇的地方,   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   “时间定格”,   恰恰相反,   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   时间的绵延连续   不可停留。   每张照片都是对我们生命必会消逝的提醒。   每张照片都关乎生和死。      所有这些在摄影机前只会出现一次,   每张照片又让它们从一次到永恒。   只有通过   被拍摄的照片   时间才可以显现,   第一张和第二张照片之间的时间里   故事慢慢出现,   如果没有这两张照片   就会被人遗忘,   另外一次的永恒。         有这么一句话“一次也就是一次都没有”   当我是小孩的时候经常很明白这个意思   但是至少在摄影方面 不是这样的   一次   就是唯一的一次            童年时文德斯经常问自己“真的有一个亲爱的上帝存在吗?他可以看见所有的事情吗?他如何才能够做到不忘记所有的事情:天上云彩的浮动,每个人的所有表情,步伐和梦想……我对自己说,不可能,想象不出来会存在这么一个万能的记忆。意识到这不可能存在却让我更悲伤:所有的事物都会被遗忘,一直摆脱不了这种童年的想法。”      一次中的经历和感受虽然是片段,但是“破碎”的东西把自己深藏在记忆里,比所谓“完整”更深得多。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这样易碎的表面,可以抚摸,可能会疼痛,但是“完整”光洁的表面却让记忆疏忽而过。      ~~~                           一次   似乎拥有了深沉而破碎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往往都是伴随着疼痛或感伤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17:45
    bohe42    很轻盈,很安宁,很浩渺,很温暖,很平淡,很深刻,很纤弱,很阔大,很执着,很随和,很悲伤,很热烈,很放松,很沉静,很简洁,很丰富,很苍凉,很空洞,很本质,很虚无,很偶然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21:0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6 12:14 , Processed in 0.44443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