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1#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很快就能读完。情节,对话,心理活动。有些地方显得有些突兀,比如突然出现的仿宋体字,感觉像是硬插进来的,硌得慌。除此之外,基本上,这是一本流畅的小说。对小说而言,流畅是极大的美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撇去文字不谈。在文字的背后,甚至可以说在故事的背后,明明还是有些东西的。我感到惊讶,看了那么多书评,竟没有一个谈到这一点。他们谈到兄弟,谈到友谊,谈到战争,谈到历史。但是,不知为什么,没有人谈到救赎。
  
  《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故事,看题目就一望即知,是讲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多么简单,故事的核心就是追风筝。那么,风筝是什么?译者在后记里写:“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但可能只有中国人会说“无论它意味着什么”,因为它显然不是一个随便意味着什么的隐喻,而是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具体的含义的。
  
  我们的文化里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总是轻描淡写地说whatever, let's go,结果便是漫无目的撒丫子跑。追风筝的人却并不如此。风筝,是阿米尔的生命之所系,它不是爱情,不是成功,不是美德,甚至也不是梦想——大多数人以为这些就是我们应该勇敢去追的一切了。
  
  但是,风筝,于阿米尔,于我,显然都意味着救赎。
  
  任何一个有一些所谓的西方宗教背景的人都能看的出来,这太明显了。这个叫卡德勒胡赛尼的人在讲述一个伊斯兰教的救赎故事,风筝就是他的隐喻。他是一个宣教士,戴着作家的面具。我想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阿米尔的救赎一直和风筝有关。正如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的,他也不断地希望获得父亲的肯定。那时候,得到风筝,意味着得到父亲的认可,那即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是他的救赎。孩子的恐惧虽然在成年之后看起来很微不足道,却是真实的恐惧。因此,孩子所渴望得到的,让他得以摆脱全部的生存焦虑的东西,虽然在我们看来实在不算是救赎,于他却是真实的救赎。
  
  在阿米尔努力追逐救赎的过程中,他不惜割破自己的手,当然更不惜破哈桑的小手。付出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赢了风筝大赛,还不行,还要追到那只致命的蓝风筝。有了蓝风筝,小阿米尔就自由了,就可以活得顶天立地,再没什么可怕的,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了。所以,更加是付出一切代价都值得。
  
  小阿米尔认准他的救赎在父亲的微笑里。他认错了。很快他就会发现人生从此并没有一帆风顺,而且他所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以至于令他一生都难以背负。
  
  他付上了背叛的代价。对友谊和爱的背叛。对忠诚的背叛。也是对正义的背叛。在哈桑被凌辱的过程中,他可以选择冲上前去,但是他没有。罪咎感油然而生,且压垮了他的世界。他的蓝风筝,父亲的微笑,都无法令他摆脱这新的恐惧——
  
  你是一个恶心的人。
  
  这是阿米尔内心的声音。你是一个不仗义的朋友,一个叛徒,一个邪恶的人,一个下作的人,一个不配哈桑尊敬不配父亲宠爱的人。
  
  一个不配娶到美丽姑娘的人,一个不配有孩子的人。
  
  甚至是一个不配活着的人。
  
  是的,阿米尔从不怀疑,如果哈桑打死自己,反而会让他释怀。他试图激怒哈桑,试图让哈桑来攻击自己,以此来脱离这种指控。好像只要被哈桑胖揍一顿,他就能少一些内疚,就能获得良心的平安。
  
  从此,阿米尔长大了。父亲的微笑或肯定,他仍然介意,但那不再是全部。他的救赎,是“重新成为一个好人”。如果不能以被哈桑打一顿的方式偿还这笔罪债,那么,就让我们忘掉这一切吧!于是他逼走哈桑,企图销毁一切令他记得这件事的痕迹。
  
  然而这只能让他假装自己又是一个好人了。在内心深处,控告的声音更加激烈。你是个骗子,小偷,伪君子,没有人会爱你。
  
  哈桑的忠诚令阿米尔绝望。在哈桑这个“好人”身上,阿米尔看见的全是令他恐惧的东西。因为他自己没有,也因为他不知该如何拥有。所以,阿米尔逼走哈桑,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自己也深深知道这并非救赎之道。
  
  他只是在逃避。他开始害怕,因为这次的路上没有人鼓励他。他害怕大水怪,而且这个大水怪不是别人,正是一直给他力量的哈桑。他怕自己做不到,所以就退缩,用尽一切力量告诉自己我不需要面对,什么都没发生。
  
  人生有时给我们提供机会,让我们真的有条件以为什么都没发生。就像阿米尔到了美国,所有一切都改变了。新的环境,新的身份,新的关系网,新的未来。他可以成为作家,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在阿富汗的一切早就可以被抛下。他可以像很多阿富汗人一样,回去卖掉宅子,回到美国,过起美国人的日子,把祖国、历史、仇恨抛在脑后。
  
  更重要的是,把罪和耻辱统统忘掉。
  
  很多人这样做了,但是阿米尔没有。他是作家,作家是对自己的心说话的人。如果他的心麻木了,他就不会坚持写作。他写作,他的心活着,所以,他没有一刻不为自己的良心折磨。尽管很多人在想,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恐惧造成的失败,没有人会追究。没有人会因此谴责你一辈子。
  
  我小时候也曾看着男孩子欺负学前班的小女孩,不敢上前制止。男孩跟我一边大,现在看来真是并不可怕。但那时真是可怕的。我和阿米尔一样,默默地观看,看着那个女孩被迫爬上我们都不敢爬的杆子,又顺着杆子滑下来。落地的时候,她“嘭”地摔在地上,放声大哭。
  
  那年我六岁,这一幕我记得太清楚,因为我害怕,所以我走开了。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却一直藏在心里。那女孩和我没关系,但我仍然念念不忘。更何况阿米尔,为了蓝风筝,背叛亲如手足的哈桑。抛弃他,不管他的死活。不仅仅是因为害怕,更是因为……因为什么呢,嫉妒,嫉妒他拥有父亲赞叹的目光。还有,轻贱。“他只是一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阿米尔不喜欢这个部分的自己。但是这的确是他自己。而且,是占了上风的那部分。
  
  人不必被放上绞刑架,也会死的。良心的审判会让我们毙命。对于一个敏感的阿米尔而言,这仿佛将是他背负一生的绞刑架。他不敢开口述说,不敢触碰。他羡慕别人能说出自己犯过的错,觉得述说可以带来释放和救赎,他羡慕他妻子可以把荒唐往事说出来。
  
  最终,他也说出了口。他把谎言都解开,说了出口。然后,他又去追风筝,为哈桑的儿子,为了博得他的微笑和肯定。这真是一个怪圈,从前是父亲,现在是侄子。阿米尔的救赎总是来自一个重要人物的认同。我以为在蓝风筝的事情上他已经明白了,但是结尾的时候我知道他没有明白。
  
  他还是以为,我终于受了苦,终于挨了揍,甚至连命都丢了,所以,我可以释怀。他还是以为,我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可怕往事,所以,我可以释怀。他还是以为,救赎就是一只风筝,努力去追了就能追到,虽然要付出代价,但是“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做到了,就可以释怀。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皈依了真主,也为自己的罪付上了代价。终于,他要拿到那只带给他救赎的风筝了,拿到风筝,博得那个孩子的认同,他便又是一个好人,他的人生又将一帆风顺……
  
  不是吗?
  
  我想,是吧。在伊斯兰的信仰背景下去解读,我们可能更容易明白:重新成为好人的路,就是自我救赎。
  
  但是哈桑不会回来了。想过吗?无论阿米尔挨多少次打,甚至被打死,哈桑都不会回来了。他的两腿之间留下了黑色的血液,染红了土地。在此之前那个干干净净的哈桑不会回来。
  
  同样,阿米尔也不会回来。那个从内心深处其实是把哈桑当做手足的阿米尔也不会回来的。在嫉妒、纷争和爱、忠诚彼此相争的时刻,在那个关键的胡同口,前者胜过后者,颠覆了那个敏感、善良的阿米尔。那个干干净净的阿米尔,也不会回来。
  
  没有人能够用自己的伤痕代替另外一个人的。也没有人能用一件善行抵消一件罪行。因为罪行已经发生,伤害已经造成,补救总是徒然的。这种救赎,无非是一种自我安慰,让自己良心的天平变得平衡,让自己不再记得自己的恶,反过来记住自己的善,并为此而感到欣慰和释怀。
  
  风筝追到了,哈桑的孩子替哈桑原谅了阿米尔,于是,故事在平衡而安宁的叙事中落寞,甚至带着一种欢喜。
  
  没有人看到,罪还在那里,如哈桑腿间流下的血一样,染红了土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2#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让我哭了一路的故事。
  看到深夜2:00,心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却怕自己这些笨拙的语言,无法描述心中所想之万一。
  哈桑,是最忠贞、善良、勇敢的伙伴;
  阿米尔,尽管我还是无法原谅他小时候的见死不救,他仍然是一个好人;
  爸爸,造成这一切的源首,却让人恨不起来,就像书里说的“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唯有原文,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得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我不知道自己击中他多少次。我所知道的是,当我终于停下来,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哈桑浑身血红,仿佛被一队士兵射击过那样。我双足跪倒,疲累不堪,垂头丧气。
  然后哈桑捡起一个石榴。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额头上磨碎。“那么,”他哽咽着,红色的石榴汁如同鲜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来。“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他转过身,朝山下走去。
  我知道到头来,真主会宽恕。他会宽恕你父亲,宽恕我,还有你。我希望你也一样。如果你可以的话,宽恕你父亲。如果你愿意的话,宽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宽恕你自己。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3#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当看到哈桑留给阿米尔的信时,我泪如泉涌,想象一个忠诚善良却卑微无比的仆人对自己的主人的感情,他永远都是逆来顺受,备受欺凌,却总是对阿米尔一个大大的微笑。命运对他是多么的不公,不能和父亲相认,不能享受生活,连最好的朋友都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他,他英年早逝。。。庆幸的是他的孩子能在阿米尔的照顾下健康成长,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4#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天上的风筝哪儿去了,一眨眼不见了,谁把它的线剪断了,你知不知道……  孙燕姿《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
         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
         哈桑,一个兔唇的哈扎拉小男孩,一个能为阿米尔不断奔跑追风筝的小男孩,一个一生都忠于友谊的单纯善良正直的小男孩。他在阿米尔被阿塞夫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虽然他很害怕,但是,为了他,可以奋不顾身。
  
         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少爷,和哈桑喝过同一个奶妈的乳汁,一起玩耍情同手足。他生性敏感懦弱,摇摆在个人情感和理智伦理之间,因为懦弱和为了得到爸爸的爱而深深伤害了哈桑,造成了终身的负罪感。成年后的他为了赎罪再次回到童年的地方,却发现了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还有个儿子。之后的赎罪之路虽然艰辛无比,但最后终究得到了解脱。
  
         看完小说的前半部分你也许会恨于阿米尔的懦弱和背叛,因为他在哈桑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还陷害哈桑逼得哈桑父子出门从而造成后面的悲剧。但是书中的每一次对他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却说明他并非这样的一个坏孩子。太多次的情感和理智的冲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何正确的选择过于困难和苛刻,他只是想办法在占有父亲所有的关爱,让父亲为他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伤害了哈桑;关于背叛,除了阿米尔生性的懦弱之外与故事发生的背景、政治和种族也有关系,一个是阿富汗富家少爷,一个是哈扎拉仆人,这样的背景不得不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阿米尔不是一个坏人,坏人不会在内心对他所给予别人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而阿米尔会。自从逼走哈桑父子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从负罪和内疚中走出来了。他内心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从他和索拉雅的感情就可以看得出。后来,他听了朋友拉辛汗的话,踏上了那个再次让他成为好人的赎罪之路。在那里他接受了他的爸爸并不完美,接受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可哈桑却再也无法知道),接受了他的侄子,他把侄子从成为恶魔的阿塞夫手中解救出来时,差不多丢了性命的那段是小说的高潮,他多年积聚在内心的负罪感得到释放,风筝终于找到,心病终于已愈。他把侄子带回美国的家里,并毫不隐瞒的告诉别人与他的关系,也理解了拉辛汗所说的“你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一半是你,一半是哈桑”。虽然他与侄子在回家的路上产生了一些隔阂,但是他会消除这些隔阂的,因为在小说的最后描述他为侄子追风筝时在心里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就像小时候哈桑对他说过的一样的发自内心。
  
         虽然是描述阿富汗的故事,貌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对于911,美国出兵阿富汗却并不陌生。这本小说除了可以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外,那些细腻的人性的描写也会让人发现并找到藏在自己内心深处那个风筝,对于过去那些令你感到愧疚或者耿耿于怀的人和事,在可以弥补的时候去弥补,无法弥补的时候就要学会放下,学会释怀。不执着于过去,不苛求于未来,也许这样才能保持当下心灵的平静,心中的那个风筝也会飞的又高又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5#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在书还未翻读之前,一直不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却原来,是自己童年经历心酸史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家史。
  他最后是为了什么而去补偿的呢~
  原本为了摆脱而远离家乡,
  回去,为的是自己抛却了的过去,为了反省,为了补偿,为了使自己从此安心,不再受良心谴责吗。
  良心发现了。
  或许我不想懂他真正为了自己的什么想法,
  不愿想,
  书的内容愈来愈沉重,沉重到不堪去细想。
  非得高高的风筝会让人心纠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6#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让风筝永留在我们心中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一年多前,当我还在巴基斯坦工作时,有一次和一个编辑朋友聊天,问她现在国内有什么畅销书时,她立即推荐了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回国后,生活丰富起来,于是也不再有太多心境看书了。一个多月前,原来在拉合尔工作的一个同事打过电话来,说起拉合尔的人们又开始准备风筝节了。突然想起了朋友推荐过的这本《追风筝的人》,这小说和风筝节是有什么关系吗?于是买来,但是又没时间看,每天我都只是在上班的公交车、地铁上看它。昨天,终于读完了,回顾着小说中那些打动人心的情节和文字,我的内心终无法平静,思绪便随着小说渐渐地漂向阿富汗那片灾难深重的土地……。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都在用第一人称来轻柔地述说着发生的故事,仿佛带着悠远的怀念和追思,带出那迭荡起伏的情节,让读者跟随着他的笔,去精神游历阿富汗喀布尔、白沙瓦、伊斯兰堡,去了解阿富汗人的内心、情怀、苦难、忠诚。
  
  在小说前七章,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喀布尔安静平和的生活,尊贵的普什图主人儿子阿米尔和哈扎拉仆人的儿子哈桑快乐的童年趣事和真挚的友谊。他们一起吃桑葚干和胡桃、用弹弓打邻居的狗、一起读《沙纳玛》、讲故事,他们一起爬上石榴树,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童年的阿米尔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写的小故事、对自己冷漠,反而十分疼爱仆人的儿子哈桑,于是希望通过风筝节中争得好名次来博得父亲的喜爱。
  
  邪恶总是不期而至。街头混混阿塞夫看不惯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交朋友于在一起,准备殴打阿米尔时,勇敢的哈桑用弹弓救了自己的小主人,让阿塞夫怀恨在心。
  
  哈桑在风筝节中追到了被阿米尔的风筝打败的蓝色风筝,拿回风筝就可以获得比赛第一名,就可以帮助阿米尔获得父亲的宠爱和重视。哈桑在追到风筝时碰到了同样想得到风筝的阿塞夫。面对阿塞夫众人的围攻,哈桑只要交出风筝,就可以安然无事。但是对阿米尔终生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知道风筝对阿米尔的重要性,于是他为了保护风筝,而惨遭阿塞夫的强暴。而阿米尔在远处目睹了这一切,生性懦弱的他放弃了和哈桑真挚的友谊,他没有挺身而出。
  
  事后的阿米尔得到了父亲的宠爱,但是受到良心谴责的他不敢再面对哈桑,于是错上加错,他渐渐开始疏远,并最终赶走了哈桑。而这一切,都被父亲的好友拉辛汗看在眼里。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父亲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在美国沦为穷人的父子二人艰难地维持生计。长大了的阿米尔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折磨,而父亲却经常地提到哈桑,让阿米尔更加愧疚。阿米尔长大、结婚,成为了一名作家。转眼已年近四十。
  
  二十年过去了,转眼到了2001年,将愧疚封存在内心的阿米尔在美国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拉辛汗在病重之际给阿米尔打来电话,邀请他去巴基斯坦会面,拉辛汗的一句话:“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让阿米尔决定去巴基斯坦。暮年的拉辛汗述说了自己过去十几年发生的事情。
  
  帮阿米尔父亲守候房产的拉辛汗把哈桑又请了回来陪伴自己,已经结婚生子的哈桑一直在惦念着阿米尔,拉辛汉到白沙瓦看病。塔利班看上了阿米尔家的房产,要求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哈桑搬出,忠诚地为主人守护财产的哈桑抗议,却为此招来杀身之祸,被塔利班枪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成了孤儿,住进了收容所。拉辛汗也告诉了阿米尔惊人的秘密,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儿时父亲一直疼爱哈桑,到美国后还老是提起他。
  
  为了赎罪的阿米尔决定回到阔别了二十年的祖国,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此时的阿富汗已面目全非,喀布尔破败不堪,自家的房子已被占用,他再次走过儿时和哈桑一起嬉戏的石榴树,当年刻下的“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还依然存在。作者回忆起儿时的喀布尔,“我盘膝坐在树下,朝南眺望这座我童年的城市。曾几何时,家家户户的围墙都有树梢探出来,天空广袤而澄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晾衣线挂满衣物。如果你仔细听,兴许你甚至能听到来自瓦兹尔区的叫卖声,兜售水果的小贩”。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收容所老板卖给了一个塔利班军官做男妓。阿米尔冒险与军官会面,要求带走索拉博,却发现这个塔利班军官就是当年的街头混混阿塞夫。阿塞夫提出决斗,只要赢了他便可带走索拉博,曾经懦弱的阿米尔终于找回了自己的道德,他被阿塞夫打成重伤,他大笑,“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此时小索拉博像他的父亲那样勇敢地拿出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
  
  二人逃离了喀布尔,来到白沙瓦,在无处安排索拉博时,阿米尔带着他来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阿米尔尽心来抚慰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索拉博。最终阿米尔排除万难,在妻子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索拉博去美国的签证,将索拉博带回旧金山,和自己一起生活。阿米尔和妻子对索拉博悉心照料,却无法让他恢复对生活的热情。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阿米尔和妻子开始关心关于自己的故国阿富汗,并主持医疗计划,募集资金救治阿富汗难民。
  
  又是一个阿富汗的新年,阿米尔和旅居美国的阿富汗人参加庆祝活动,当他为了激发索拉博的热情,再次放起风筝。当风筝飞起来,他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漂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外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末了,阿米尔看着索拉博放着风筝,追忆往昔,自已的故国阿富汗依然饱受苦难,他只能在寄居在美国,怀念自己的故乡,自已的根,阿富汗曾经熟悉的生活,“......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
  
  掩卷沉思。
  
  周日的下午,我站在家中客厅的窗户前,向远方望去。任思绪飘荡,中国是安定的、北京是繁华的。一如《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身在安定富庶的美国旧金山,但是心却永远连着遥远的灾难深重的祖国阿富汗一样,随着《追风筝的人》,我的内心却如潮涌一般,飞跃了喀喇昆仑山,开始回忆起在巴基斯坦生活的日子。《追风筝的人》中谈到的很多地名、伊斯兰堡、白沙瓦、喀布尔河,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我的回忆,还有那著名的风筝节……。
  
  由于种种原因,我始终都没见到过拉合尔市民放风筝,只是从报纸上看到了满天的风筝,和街道里、屋顶上欢乐的人们。也无法体味《追风筝的人》之中,阿米尔和哈桑追风筝的快乐。
  
  小说没有过多着笔于政治,但我们却无法回避,阿米尔和哈桑、父亲,还有无数的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和命运却被政治无情地摆布。1973年国王被推翻,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9年苏联撤出,阿富汗开始陷入内战,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开始掌权。2001年美军进驻至今,阿富汗仍然处在混乱中。小说述说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当平静的生活被枪声彻底打破,当他们从喀布尔逃亡,在开伯尔山口面对异国士兵枪口下的惊惶和屈辱……。阿米尔和父亲是富人,可以逃亡到美国。那么像哈桑和阿里这样的地位低下的穷人呢?……。
  
  我在伊斯兰堡生活过一年半,记得在富裕的F6街区,就有阿富汗难民生活的贫民窟,街上的小商贩也有很多是阿富汗人。在中心区公园,有很多儿童在那里玩耍、打板球、读书。嬉戏声、笑声经常让我驻足观看,他们衣衫褴缕,却依然快乐地奔跑着,他们中有多少“哈桑”和“索拉博”呢?而离这不远的有漂亮的大树和藤花围着的深宅大院里,“阿米尔”们正穿着漂亮的小西装,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同一片天空下,却横亘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小说中的“风筝”能让他们走在一起么?
  
  在我生活了近一年的拉合尔,我和我的司机NADEEM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用他那初中水平的英语反复给我讲一个道理“No education, No English, No money”。他讲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能挣到5万英镑(约合400多万卢比),从而能申请移民到英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次,我跟他算账,按他一个月1万卢比的收入,他得不吃不喝,一分钱不分,攒40年。老兄弟NADEEM憨厚地笑了,说他已经坚持买了好几年彩票了,万一哪一天中了大奖,他就可以从英国给我打电话了,我祝他好运,心里却默然,不知是何滋味。
  
  小说是情感丰富的。父亲与拉辛汉的中年莫逆之交,阿米尔和哈桑单纯和快乐的友谊,阿米尔和拉辛汉的忘年之交。在美国艰难生活下父亲和阿米尔的父子情深,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的爱情。阿米尔赎罪途中和法里德结下的患难友谊……。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说也向我们描述了阿富汗人的性格、文化、生活习惯、饮食,以及喀布尔丰富的生活,将笔伸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复杂的多面性,还有阿富汗人保留下来的淳朴民风。“我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在我的家乡,可以用随手折下的树枝做信用的凭证”,描述着阿富汗人的商业诚信和与自然生活的亲近。
  
  它是一部成年人的忏悔和自我救赎史,它看似平淡,实则酷烈,拷问着人的良知、道德操守、对家庭、爱情和亲情的责任,升华着做人的正直、善良、圣洁与高贵,让人感受到诗一般的空灵和气质。
  
  而这一切的向往、期盼和追求,都幻化为一只风筝,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就让我们的内心永存高贵和善良,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我也谨以此文来怀念我在巴基斯坦认识的老巴朋友们,阿齐兹在中国北京向你们问好,祝你们一生平安。
  
                                                  阿齐兹
  
                                                  2009年3月7日
  
  (背景介绍)
  
  风筝节,在当地叫Basant,或者Jashan e baharaan,至于为什么叫,说法不一,有人说Basant是URDO语里放风筝的意思,也有人说是印度语里放风筝的意思。实际上,风筝节是一个印度节日,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一个国家的时候,那时唯一的旁遮普邦,无论是东部的印度教还是西部的穆斯林都在一起庆祝这个节日。后来印巴分治,独立建国,但是这个传统节日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美丽富饶的旁遮普邦也被一分为二,后来印度那边将他们的旁遮普改了名字。
  
  风筝节的缘起呢,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因为到了春天,下雨的天气也渐渐多了,于是雨后挂在空中的彩虹也就多了起来,于是呢,人们把很多风筝放上天,去代表和比喻成彩虹。于是春天来了,天空中不仅有老龙王下雨给我们带来的彩虹,也有了牵挂在人们手中的人造彩虹。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开开心心,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放风筝,来迎接春天。
  
  多好的节日啊! 春天来了,希望来了,万物复苏……。
  
  在风筝节提前一个月,人们就开始进行准备了,一些歌手开始在各种场合唱着关于风筝节的歌曲造势。很多商店开始销售风筝。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拉合尔的酒店和旅馆开始爆满。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的楼顶开始不断有人放风筝。而在巴基斯坦,拉合尔也是对风筝节最热情的城市,一般都要庆祝三天,而像卡拉奇等城市,只庆祝一天。
  
  在风筝节期间,很多家庭会齐聚在自家的楼顶来欣赏满天的风筝。而很多鼓手也召集起来,奏乐庆祝。在放风筝时,聚集的人群会高喊:“BOKATA”,天空满是各式各样的风筝,而地面上的人则载歌载舞,有时甚至通宵进行,天空中会用巨大的电灯照亮,有时也用蜡烛。在绿地、公园等,人们会开起PARTY,制作美味的食物,同时城市里还会举办音乐会。而动物也不会闲着了,人们会把优良的马、骆驼装扮得非常漂亮,进行游行集会。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种狂热之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7#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好的书评真的不在于把书捧到多么多么的高,而在于它给读者带来了一个个的悬念,忍不住往下看。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评吸引了,是什么样的悲惨不堪的事让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随着情节的展开,哦~原来是这样的一件事。其实,事情的发生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惊讶和不解,也许阿米尔本该就是这样的人,在不承认哈桑是朋友的那一刻,应该就可以想到这样的结局。但是,阿米尔逼走了阿桑,逼走的那一刻心痛了,哈桑带着伤口离开了,阿米尔也走上了一条不是好人的路。
     故事没有随着一个悬念的解开就这样结束,是什么样的惊天谎言让阿米尔重新选择了踏上成为好人的路,另一个悬念让我禁不住继续往下读。有时候觉得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全部在于后半部的书上,但也是因为有了前半部的铺垫,故事才这么让人心痛。在以为阿米尔就要见到哈桑那一刻,哈桑死了,难道阿米尔找不到回到好人的路了。并没有,哈桑留下了自己的孩子索拉博,而且阿米尔知道了原来哈桑是自己的兄弟,并不是仅仅主仆这么简单而已,只是他是不被社会承认的那一半,是父亲想要赎罪的那一半。对于索拉博的出现,这样的一个孩子,而他又是遭受着怎样的痛苦,在浴缸里救起满身是血的索拉博的那一刻,心痛的连呼吸都要抓走了。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的索拉博让阿米尔回到了好人的路上,“为你,千千万万遍”同样的话,只是对象交换了,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阿米尔说了这样的话,这一次,他真的是用自己的全部来交换,哪怕是一个浅浅的微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8#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时候心里很压抑,感觉很恶心!看到最后才渐渐释怀~喜欢哈桑这个孩子,讨厌阿米尔少爷。很喜欢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9#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相信我,原著绝对比电影更真实,更打动,更深入。
         美丽的如神话似的童年生活;人类的本能私欲、怯懦、虚伪、善良;战争的残忍...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不是风筝,而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种族歧视、不见硝烟却是惊恐的战争与生活。风筝是对新生活的美好的象征而已吧。
         非常真实非常现实的小说,令人无奈之极!而这也许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缩影而已。
         祈祷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非常非常感谢卡勒德·胡塞尼创造了将残忍与美丽结合得如此之紧的故事!感谢李继宏先生完美的翻译工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0#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继续着,每天都在回忆并忘记着.......
     很久没有钻到被窝里了,手中拿着一杯浓热的茶或咖啡,唯独开着那台护眼灯,像是漫漫黑夜中一点灵动的萤火虫,迟迟不肯散去。手中永远捧着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故事,虽然催睡的梦魔一直挥散不去,但顶着有黑眼圈的压力也一定要将故事看完........
     很久都没有这样做了。我真的很懒,一段时间里我不看小说,散文,甚至连教科书,都懒得拾起。
     终于,我又看书了!就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把我这颗僵硬的心润化了。《追风筝的人》表现的不仅仅是友情.....有时,我并不太恨战争,就是因为有了它,才会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更赋有难以忘怀的历程。我喜欢大起大落,平淡,只会让我失去自我。
     阿米尔,就是因为经历了战争,才真正从男孩长成了一个男人,思想的成熟就是一个印证。他开始真正的忏悔,激愤,悲伤,喜悦...这是他在战争之前不曾拥有的。
     哈桑,总觉得是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善良的令人可怕,令人肃然起敬。真搞不懂他所受的磨难和屈辱竟然没有转化成一丝的仇恨,而是如菩萨般映入我的脑海。
     真的,好羡慕阿米尔。友谊的光环永远笼罩在这个一生没受过什么罪的幸运儿的头顶。世界真是不公平!善良的哈桑却受到了最大的惩罚-死!阿米尔,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福。我好惆怅,长这么大,也从没碰到像哈桑这样的朋友,这可能也怪自己吧!
     别忘了,光明的背后总会有黑暗。宗教其实并不像那些无神论者所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尝试着信仰一个宗教吧(仅是个人意见)或许可以在你受难时,多一个寄托解脱的方式......
     真希望有人也对我说“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6 11:06 , Processed in 0.061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