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关何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书读的不多,这本“乡关何处”是我读过的文笔算是最好的了。看第一篇的时候,就向同学感叹作者还真有些底蕴,有些词我都还没听过且不认识,也不知道他用得对不对。
      整本书归纳起来,主要写了两类人:好人和怪人。作者的外婆心地像观音菩萨一样,包容一切。要是较真起来,他外婆比观音菩萨还善良,观音还要人供着她,且一旦供品被偷吃了,还要惩罚人。书中的“怪人”比较多,他们都看破了尘世,用那句“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来描述很恰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十点的时候,已经在短信里和老婆互道晚安,准备睡觉。而此时夜已过半,我却毫无困意,爬起来在电脑上用键盘敲下这些文字。因为,我有幸读到了野夫的《乡关何处》。这是一本只有200页12篇文章组成读来却无比厚重的书。恕我无知,能把短篇故事写到这种境界,能把跌宕的情节、充沛的感情、历史的深沉、粗狂的笔锋融合得如此美妙的,当世唯野夫一人而已。读完此书,我才明白野夫为何能让柴静写出那样一篇长文,也明白了为何章诒和先生在书的序言里都自称是野夫的粉丝。今晚,我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急不可待的读完了手头上能看到的这个男人的所有文字,然后在心底叹服:一读野夫粉终生。我更加期待,更加想去寻找更多他曾写下的那些诗、那些断章残句,也更加期待未来他沉淀出的作品。但是,我心底亦有一丝丝隐忧,我生怕自己现在对他的期待过高,以至于以后读到的文字无法超越,正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乡关何处》原来就是网上流传的《尘世·挽歌》啊!从技术角度简单分析一下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火。
  首先是本书的作者野夫是一个颇具传奇的人物,他个人的经历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再加上此人在网上日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了关注较高的公知。
  其次,是网上公知的不遗余力的推荐。先有章诒和、余世存作序,再有柴静写书评。前两位尽管是网上流行的公知,但是和柴静的影响力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柴静的受众面是太广了,整个从50后到90后,从极左到极右,都对柴静推崇备至。现在网上公知正在形成一个推荐书籍的圈,他们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因为很多书籍排行榜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第三,是此书大打煽情牌。说实在话,这本书太煽情了,关于煽情的段落的处处可见。当然,我相信作者的感情是真的,但是把感情太强了,就容易失去了自己理性客观的立场,因为作者并只是为了感情而感情,他也想通过个人家庭命运的描写,来分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第四,作者处于一个被害人的地位控诉这个黑暗的社会制度,比较符合民间的主流思想。知识分子现在在网上咒骂社会制度败坏成为一种时髦,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往这方面靠,就能博得人们关注。不能否认社会制度缺失问题重重,但并不是说每个悲剧都是由制度造成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读野夫的《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
  
  
  
  ■禾刀
  
  
  野夫的文字,简短而又富有张力,平实而富有穿透力。作为曾经的诗人,年轻时的那番诗意情怀,在这里却化为饱蘸情感的沉重油墨。
  
  
  
  在本书中,野夫先后写了母亲、外婆、大伯、玄叔等10位人物,其中既有至亲,也有旁戚,还有一些人生中的偶遇。读完此书,总感觉《烈士王七婆》与其它9位人物编为一体颇有不适,因为这一主人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然命运中亦曾出现多次波折,但与其它人历经世事变迁、命运多舛有着根本性区别。野夫最为浓墨重彩的其它9位人物,大都或部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剿匪、五十年代的土改和阶级划分、文化大革命直至今天的种种重大事件。有的虽然没有全部经历,但人生轨迹中却鲜明地印刻着重大历史事件的苍凉背影。
  
  
  
  对这9个人的书写,野夫的笔墨偏重于“家”的宏大叙事。像外婆原本出身“名门”,然而,由于战乱频发,交通信息闭塞,外公另娶新人。虽然外婆最终与外公离婚并终身未能再嫁,但她并未因此而怪罪于外公,当外公被剿灭后,最终还是她帮忙收拾遗骨。她笃信没有什么力量比善良更为强大,所以当她走完那悲剧的人生,却仍旧给别人以无数怀念;母亲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为儿女操劳,为不忍给儿女添乱,最终留下遗书;大伯张志超与王冰松的恋情,从1938年至1990年,整整跨越半个世纪……
  
  
  
  家是永远的叙事,但家同时也是世事变迁折射的缩影。在家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重大事件的阴霾,总是像一张无情的大网,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死死缠绕,任其悲欢与离合。在抗战年代,外公赴命参战,富家小姐出身的外婆不仅学会了打短工糊口,骨子里还透射出从未有过的坚强;母亲则是先被划为“右派”,后在“文革”中又经历丈夫被打倒,“乱发在风中飘飞,有谁曾知她的高贵?”对于大伯张志超与王冰松的恋情,更是见证着解放前地下工作之艰险,革命爱情之纯洁。然而,解放后政治身份的认定却一直遭遇人为因素的野蛮阻拦;在这些叙事中,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李氏宗祠的仇老汉,身怀绝技,却“像一个古代的义仆守着恩主的坟茔般,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残照”,到底是什么铸就了他的这份忠贞的信念,是历史的宿命,还是李家曾经的恩泽?
  
  
  
  这本书写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血与水,他(她)们对待亲人义无反顾地爱,对待家庭无所保留地付出,对待友人赴汤蹈火地帮助……但他(她)们在强大的历史事件力量面前,却又渺小得有点微不足道。大伯张志超以一生的真实经历,书写了对革命爱情的忠贞。然而,虽然其中曾经有机会拥有还算美满的爱情,但却被阻隔一方。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未能得到当年那些同事同等的社会待遇。倍感遗憾的是,历经重重困难,他最终与王冰松重逢,然而,当年充满活力、朝思暮盼的这对年轻人却已两鬓斑白,王冰松更是儿孙满堂。虽然他们渴望相见,但相见后,他们却无法迈开那日思夜盼的一步。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家的构织。任何家庭叙事,也离不开宏大历史背景的衬托。从野夫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上一代人饱经重大历史事件而遭遇的诸多曲折。他(她)们中的许多人有的付出了个人的青春,有的则付出了爱情,有的仅仅因为数十年前的一个小小承诺,有的则为了对文化的孤独坚守和求索。为了自己的理想抑或追求,他们有过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但在强大的历史事件面前,他们很难改变什么,唯有的只能是忍受,然后是委婉地求生。
  
  
  
  这是野夫的私人记忆,也是一部折射上一代人的公共记忆。对于这一代大多已作古的人的特殊经历,我们现在再难作出实质性的补偿,但我们可以以更多努力,抓紧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记忆。记述并记下这些宝贵的记忆,既因为对历史的缅怀,更因为从中汲取教训,努力避免悲剧性的历史重演。
  
  
  
  就私人记忆,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曾指出,“在当前的申遗狂潮中,人们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盲点:记忆才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记忆提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这并非朱大可故意卖弄噱头。在时光的催逼下,随着那些饱经世事沧桑的“活化石”们逐渐挥别人世,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就此湮没。为了保存这些记忆,加快口述实录步伐,已成为全社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这些拯救运动中,既需要公共力量的推动,也离不开更多像野夫这样的个人努力。
  
  
  
  历史在永不停歇地翻开新的一页。本书既是野夫的私人记忆,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理应反思和倍加珍视的公共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期待以久却迟迟未来的作品。
  
  说期待,是因为从我们自己往祖上数上三代、三代以上,无不生活在中华、大中华、亚洲乃至世界的大时代背景里。大家坐在一起随便聊聊,哪家没有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作品好像不少,但大部份的作品却是大时代背景的虚假故事,或面对故事、背景的起因变化逻辑少了真心诚意的面对。王小波说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而这个沉默的群体在我看来竟然包括“为时代而鸣”的作家群体。豆瓣里对此书作者的一个评价是“为时代而言的仅有几个作家”,我认为是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我贱内读完一篇,抬头第一句就是:“像简媜的《以箭为翅》”。我笑说:“龙应台《大江大海》”。当然,我们所说的不是故事或文笔像,而是他们都开始关注中华百姓的家族史、平民史。中华是个重历史的地方,周边地区几乎无不从历代的史书上寻找自己曾存在的蛛丝马迹。可史书上都是国家史、帝王史、权贵史。洋洋成亿的历代民众只是史书只是一个符号,几无笔墨。除了几个可以数得过来的盛世之外,百姓史更多是流离史,而流离史在史书中顶多是众多事件后的一句。因此,曾想写家史的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作品来得太迟了。
  
  作者野夫故事的长度处理得适合现在的阅读习惯,全书不厚;用字词简洁、感情真挚。恕我直言,我们读起来不费力,时而感同身受,时而快意恩仇,多少是因为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多年后,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人恐怕不多了。
  
  还是那句,身边有这么好的题材,写不出深刻的作品,愧对时代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毕业之时,朋友送的书。不知道作者和内容,只是一眼便喜欢上了这个名字—乡关何处。看前两篇,深夜泪如泉涌。正值毕业后在家,对于所爱之人的挥别和事业的茫然皆是心中之痛。写的很好,极具时代感,同时我触动于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微小,以及命运的玩笑。不知未来,心中忐忑,但享受书中的宁静。
  故乡、故人、故事,最近在家无聊,尽翻看了以前的照片和物品,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伙伴大多现在不知音讯,每一次分离后总有一些人似乎不再那么相关。然而,永远离开了校园,希望现在这些在乎的人永远相关。
  回首二十多年,似乎很短,但似乎又走了很久,我知道现在这不是我要的自己,可是我又恐惧于未知,总是在试图寻找安全感。在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我不想去联系故人,可是方向何处时间也未知。我想念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难,如果有如果该多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读完野夫的《乡关何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回荡。
  该有怎样的勇气和坚强,在漫长深夜举樽独酌,撕开回忆的旧伤口,欲语泪先流。
  该有怎样的豁达和淡然,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执起手中的一杆笔,叙物是人非。
  革命年代在他身上烙下太深的印,以至于未曾亲历其事的我,看着历尽沧桑后的他写下的文字,泪流不止。
  原来在我的故乡湖北,在另外一个县市恩施曾发生过这么一些故事。
  的确,如果没有野夫将它记录下来,我们这些后代永远也不会知晓那个时代的黑暗。
  而那些逝去的人,也永远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野夫的书,我是托人从台湾带回来的。必须实事求是的说,野夫的文字运用功夫了得,至少我没看到第二个运用得如此好的人(运用一词可能不太恰当,或许他脑中的生僻词汇比别人多吧)。看到其江上的母亲也随着故事的内容跟着感动了一番,但分明感觉不太自然。看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一直在以凄惨的声调,控诉家族、朋友的苦难。
  
  野夫的家族曾经是显赫的,追寻民国的外祖父曾经是伺候“蒋公”的一个将领。这只能说明,他的家族也曾经参与过杀人,追求过权力。在新政权产生后,为了清洗这些前政权的遗留,他的家族开始没落。这是所有那些追求权力者自己带来的苦果。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控诉的呢?这背后又何尝不是因为得不到权力而心有不甘?你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你祖辈参与国民党政权的时候杀人的残酷呢?
  
  可是野夫自己家世虽然如此,在49年后,他和他的家人依然投入了新政权的怀抱,他更加是被分配到海南当公安。和他祖辈一样,做了一名独裁政权的爪牙。
  
  野夫说,因为同情学生而辞职不干。如果事实如此,这一点还可有赞扬。但是野夫的文章里,充满了对这个政权的仇恨控诉,这种意识仍然是值得警惕的,因为他在播下仇恨的种子。
  
  我与野夫有过短时的交流,他竟然以是否仇恨毛泽东希特勒之流,作为划分是否同路人的标准,我回答我不仇恨他们,他便说:道不同!这也证明了我对其心中满怀仇恨的推断是对的!当然,我从来没自认为要与野夫“同道”。
  
  野夫自己说“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感的社会,也必然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只要稍经理性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恰恰相反,真正富有宽容心的慈悲心肠的人,能将仇恨淡化掉的人,或许才是更加真正懂得恩情的人。什么罪感的社会、耻感的社会,不知道如何说起?社会哪有什么罪感耻感?只有人类才可能有罪感耻感。或许,这可能会是左派文人共通的毛病吧?
  
  通常,仇恨会让人迷糊心智,不能理智判断。而野夫的仇恨,能找到苦难的解决办法吗?阅读了他整本《江上的母亲》及多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我怎么就觉得他只不过是心有不甘的权力追捧者罢了。
  
  野夫在本书中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与共产党宣扬49年前的国民党、地主的邪恶一个调调。他最成功之处在于,运用比较高超的修辞手法(用一种含糊不清,却可以让读者自我想象的一些文字),给人们灌输偏见,满足人们对某党的仇恨心理。看,这一切都是某党的问题,是他们迫害我们这些没落的“贵族”,让我们过得这么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我总爱说,中国当代史,就是一部口述史。正史失信,稗史难取,尽管历史向来都是任人装扮的傀儡姑娘,却也似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20世纪的中国史般囫囵不清语焉不详。幸而虽亲历者多失,途听者不少,其间总有些不甘荒寂的笔杆,用各自的私人笔触摹画出一幅幅兴亡离乱的罗生百态,让这些家国往事免去了逝于风,没于冢的济运。野夫的这本书即是这样一本私人史述。
  
      不得不说,最初吸引我的正是它的书名。乡关何处,这一语出名篇的千古诘句亦是余秋雨一篇散文的题目,那是我少年时代最为珍爱的篇目。以致十几年前所做的第一首歪诗竟也内含此语作“乡关何处使人怜”之叹。
  
      初读前几篇,尚觉一般。母与外祖母之历虽多舛可叹,却也因私人情感终归隔了一层。至《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一篇,始觉千回百转肝肠寸断,不知觉竟已润两颊湿衣衫。书中文风并不大一致。前几篇普罗现代,中后篇则古风浓重,更显清洌。书中述及的长辈同侪莫不都有着一段段传奇际遇,但仔细想来,在那个倥偬动荡的20世纪,又有哪段人生不是跌宕磨难,哪段故事不啻惊世异谈?便只说我那义和团北上入京娶得京中闺门的外曾祖父,王族遗少一掷千金终因走火焚宅散尽家财的曾祖父,伪满留日未遂后入八路弹雨中奔走夜桥却毫发无伤的祖父,哪个不是尽历劫难传奇一生?只是从未有人挥笔着墨,书就他们的浮沉旧事。
      书中作者一友人之父,每犯老年痴呆时总以为仍身处红色恐怖年月中。不觉想起干面胡同中的一位老者,在那条我每日必经的胡同里,这位耄耋老者最是一景。不论冬夏,他皆常年坐于街边,身边或鸟笼、或剩饭、或大字纸片铺满地,口中往往念念有词却多呕哑难辨。行人多不敢驻足,因他常是开口即骂。只得一次,我依稀听他喊道:“修正主义……,毛主席思想万古流芳!” 不免慨叹,如是疯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诚招网上兼职,工作时间自定,条件会上网能上网即可,工资日结,多劳多得,有意者联系我扣 597693872 非诚勿扰哦!
  诚招网上兼职,工作时间自定,条件会上网能上网即可,工资日结,多劳多得,有意者联系我扣 597693872 非诚勿扰哦!
  诚招网上兼职,工作时间自定,条件会上网能上网即可,工资日结,多劳多得,有意者联系我扣 597693872 非诚勿扰哦!
  挺好的一本书,希望大家也看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04:55 , Processed in 0.0543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