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关何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见不到的人总是念念不忘。
  
        乡是土地,而那些人是浓浓的情,乡情总是杂味,流过的不仅是河水,也是血泪,景色变幻淡了仇恨,浓了思念。
  
        在外求学,回家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发现,爸妈真的老了。以前总是很得意妈妈漂亮又显年轻,结果偶尔一次看到妈妈的头发已经白了不少,我问她,妈,你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哎呀,最近没染。
  
        是我忽略了太久。一年一两次的见面,看着爸妈衰老了,以前挨的打骂一下子好像不是什么了。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伤痛。
  
        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外公,在被迫赋闲多年后,每天早上就牵着外婆沿着湖边散步。曾经抱负满满热血青年的爸爸,现在能够钓钓鱼,和老友打牌吹牛聊天就满足了。而一向敏感的妈妈,最近却开始了热衷跳广场舞。
  
         都会慢慢过去的。嘶吼过后,嗓子是沙哑的,痛哭过后,眼睛是红肿的,可是生命还在,生活还在。
  
         就算都变了。可是,我们还在这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读有历史感的书,读一个人的历史就如同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个人的命运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以还原历史让我们认清历史的真相,加深对历史对人性的了解。在任何时代,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的都如此紧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如同一片落叶,被巨流裹挟。有人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3#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本来这半年不打算入手新书,手头有许多繁体字书,一直偷懒未读,想着清一清,然后再买新的
  有人强烈推荐野夫这本,他从来不轻易荐书给我,他常年浸润华语文学圈,看过大大小小一二三线各位作家写手的小说和散文,我顺手抄了一本回家
  而且野夫这人,之前也有耳闻,虽未得拜读其文,却听几位老师讲,文笔还过得去,尤其是在私人写史领域颇负盛名
  
  翻开是最著名的《江上的母亲》,读完便心生失落。整篇文章似一位赶路的旅人,急匆匆地奔向结尾,缺了一点叙述的从容。接下来一篇写外婆,泪点很低如我,眼眶数度湿润,而心里却憋闷的不痛快。此时的泪水,是有人拿着胡椒粉吹到我眼睛里、基于生理而非心理反应流出的泪水,是切洋葱时不慎揉了眼睛、在外力刺激下不得不流出的泪水,就像看蹩脚的喜剧片被胳肢笑了一样,我也是被胳肢哭了
  继续向后翻,《大伯的爱情》因为故事本身很饱满,有当事人一生的悲喜离愁,阅读体验相对变得顺畅。然而野夫先生,哪一段您不煽情您会难受吗?有四个字叫好好说话您知道吗?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仿佛在看一部国产不入流电影,每讲完一节就会配一段哀怨伤戚的音乐,给天空、海洋、泛黄的老照片或日记本、模糊的背影或青春的笑脸一个漫长的长镜头,加上一个深沉悲痛的男音旁白,起着劲地暗示:我在煽情,注意,我在煽情。就差拿一个大喇叭开喊了,生怕旁人不知道。
  
  公正点讲,野夫写朋友的文章比写亲人的要好,收得住放得开,文字也精炼质朴了许多,感情深沉且含蓄
  无论是写长辈老友幺叔,抑或同窗旧友李如波,以及君子之交苏家桥,都挥洒自如且又情意缠绵,件件陈年旧事信手拈来,经野夫的文笔一点化,人物个个在白纸上活色生香地站立起来
  他的朋友也个个十分有趣,虽然在常人看来,命途多舛时运多艰,既无显赫声名地位也无鼎隆富贵权势,每一个都是俗世观点下的小人物。但他们浑不介意,每日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在精神世界里一头扎下去,自我满足自娱自乐,你若说他们狭隘,也未为不可。只是人各有各的活法,总有人只乐得兼济自身,在他们眼中的浊世做自己心中的隐士,演绎一段当代的魏晋风流
  
  冲写朋友的那几篇,我也不该给这本书二星。坦白说,我是本打算给三星的,茶余饭后随便翻翻也是配的
  但豆瓣上九点几的评分,令我吃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些年来,写建国后这段历史中私人回忆的书并不少见,它不是第一本,也绝不是最后一本;不是最好的一本,也不是最差的一本。于我而言,普通二字最合适
  或许值得鼓励的是,野夫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平凡人,虽然家世也有值得书写之处,比起其余同类书作者,来头要小得多,私人著史是时下风尚,也是未来趋势
  从私人写史的角度,郑念女士的那本书比此书要高明。虽然郑念女士的经历不比野夫先生坎坷离奇,故事性和传奇性都要差得多,而且只写了文革时期的一段经历,在时间跨度、涉及人事的复杂度和多元度上都要逊色,但作为文学,至关紧要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态度,这隐性又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态度与风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气场。野夫经历有异于常人,这是他此书大卖成功的一个原因,而要我说,则是唯一原因;他叙述故事的文笔没有过人之处,有人称赞其古文根基深厚、颇得民国作家风骨,都是谬赞了。只得一两处遣词文雅,余者虽用词丰富,联句成篇并不酣畅,给人捉襟见肘感。至于他讲故事的态度,有时过于刻意,反而不真诚不感人了,格调自然就降低不少。前面夸他写朋友写的好,似乎是作者无心插柳之作,不似写亲人费心劳力,以致用力过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4#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章诒和先生的序,也许就会跟野夫永远地错肩而过了。
  阅读野夫并不使我惊诧,尽管有人评价他的文章承接古风呼应民国,经历岁月之淘洗,于当下更显弥足珍贵。私以为如此文气的接续者,在偌大的中国已然不止野夫一个。可是,往风靡一时的散文中寻找,似乎很难有一册的“沉重”比得上眼前的这本《乡关何处》。
  这个轻飘飘假惺惺的时代下,更多人一旦在物质世界里罹患上不适应症,都会下意识地选择了回眸,感叹最美的时光总在过去,开始了集体性的怀旧。这近似一种精神意念的反刍,借由文字一路折返,在心头一缕淡淡的感伤还未飘抵前,舌尖早已先触到熟悉不过的甜蜜。
  野夫也一样,是感伤的,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怀乡病者。不同的是,《乡关何处》里几乎找不到大多数们所谙熟的快乐和温软。对亲熟不在早已喧嚣成他者居地的小镇,野夫的内心也仅剩下了“乡关何处”的苦苦追问。
  我想问野夫,何以有勇气不作雕饰地记录下远逝的故乡、故人或故事。隐于文字后的母亲、大伯、父亲或是幺叔和瞎子哥,哪个不是被细缝入无妄的宿命安排中。如若是我,宁可做一个避开回忆之痛的失语者,对那些啼笑皆非或触目惊心的人生选择遗忘。可是野夫却说不,在这本《乡关何处》,他直面生命中的痛苦和叹息,倾情吟唱出一曲曲尘世中的挽歌。
  我从不会被书中的诸种离奇酸楚的命运所惊倒,只能被他笔下的残酷、黑暗、跌宕和无力所动容。多少年前,时代的黑手鞭打过野夫的大伯、母亲和父亲。多年后,野夫又以固执的回忆做鞭子,不断抽打着内心,写下了疼痛。
  祖父是土司后裔,外祖父是“旧军阀”,父亲是“地主”,母亲是“右派”。三个引号下的称谓,足够使野夫的家族无法躲过文革时期的迫害。而野夫也像天生有故事的人,十六岁写“不入武大誓不为人”的血书,二十四岁在大学出诗集,二十六岁分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次年因事退出警界,二十八岁因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
  这一路,可以想见野夫亲历过多少场生离死别,又经受过多少次自我精神的格斗和心灵的囚困。也正是这一路的血迹斑斑,养就了野夫深沉有情的大气格,让他的文字中流荡出当下难见的悲怆感。
  古训有言,凡人之微有如蜉蝣之于尘世。野夫的父母、大伯和从前的故人,这些小人物无不若草木般枯荣一世地过去了。若不是野夫的执念,谁又能有机会亲见那些屈辱的面庞和坚决的眼神?
  《乡关何处》的篇什多数写给逝者,夹于其间的皆是无关史传的小人物。书中的第一曲哀调就是献给至爱母亲的。野夫以幼时残存的记忆为始笔,从母亲的复杂家族史开始追溯,一点点拢起了性格决绝最终因病不忍拖累子女而投江的母亲形象。而在《坟灯》中,野夫则完全成了一个孩子,永远不信是蒙师也是外婆的那个人已经离去了。说起爱情,野夫就想到了大伯与王冰松的一世情缘。《大伯的爱情与革命》的标题即已涵盖了主旨,动荡时代下的革命和爱情的关系显得何其诡谲,缠夹了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和谎言?
  撇开这些与己有亲的人,对故乡的熟人或朋友,野夫也是念念不忘。写到父母外婆和大伯,他的笔调难免灌满浓情,读之易生肺腑之痛。转到故乡的幺叔、瞎子哥或那个大水井的守望者,他的神态流溢出哀矜之气。一篇《生于末世运偏消》说尽了幺叔的寂寞一生。土改时,一封母亲假称病危的信把原可大作为的儿子骗回老宅,从此再未踏出山外。幺叔平静地接纳了上苍冥冥的安排,在大山里娶妻生子,憋屈难忍时唯借手中的二胡抒发来自灵魂深处的呜咽。也许不似亲情的浓稠,野夫以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画出幺叔无言的感伤以及深藏的高贵。一个普通人无从跌宕的人生路也许会让人感到尤其的意味深长。看完这篇,谁都会叹息人生真是一场逆旅呀。
  “死亡真是一件近乎日常的琐事。”好友如波走后,他才像一个思想者般,对死亡有了如此深的洞彻。可是即使死亡如琐事般不堪提及,他又为何要恨恨地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显然,对于夺走知音的“死亡”,他是诅咒的。如波之于野夫,何异于古时的子期伯牙。他看着这天生反骨的挚友一步步逃离浊世,回到遥远的山野,期盼对方早日成为身心自由的孩子王。可是,孤僻的性格和不婚的现实未能让如波见容于当世。45岁时,他以最古老的方式斩断了与尘世的一切纠缠。
  野夫这一笔名,出自“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唐诗。藏于野夫之身的芒刺和愤怒,让我无数次想起鲁迅。在《乡关何处》中,他亦如鲁迅般勇敢孤绝,在寂寞的暗夜中自揭伤疤,直视自己和故人们惨淡的人生。我想,他对淋漓的鲜血,是从来不惧怕的。读者只有沉入文字,才能感到他的暖心热肠,都能被他的滚烫所灼伤。
  读罢《乡关何处》,终于明白章诒和先生的青眼为何。“今天,当我们的文人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诚然,对听惯赞歌骊歌的现代人而言,换听野夫的这曲挽歌,走向巴山蜀水深处的故人故事,也许不啻为一剂催醒甜梦的良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是先看了柴静的那篇文章,才知道野夫这个人的,马上被吸引,好想看看他的那本书。碰巧,图书馆有这本乡关何处,先在图书馆看了前三篇,昨天临走前一个人在寝室,接着把剩下的都看完了,看了个畅快。
  
  这是本有血有肉的书,我向人推荐道。
  
  姐姐超级喜欢看文革时期的影视作品,说很想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妈妈说,那个时候常常是拿着板凳去大会堂开会,要不就是去很远的地方拔草,虽然那个时候穷,但人好像也都挺快乐。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坎坷的岁月,不知道知青下放,不知道左派右派,也不知道那些不幸被打倒的人经历了多少的屈辱和痛苦。
  
  书中写的都是作者故乡的一些奇人。很多人一生清苦,但始终不忘记读书,哪怕是生活再落魄,也依然是铮铮傲骨,永远有文人的气节。让我实在很感慨。其中一篇描写一个人称七婆的传奇一生,说他最擅长用武,有次冲到其他寝室去找人单挑,想不到对方也是个文人气息的人,说英雄好汉应该去写诗,然后两人便握手言和,对酒小酌。作者书中描写的很多都是他半辈子的好友,真羡慕他们的洒脱。古人的“我欲醉眠君且去”,“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都能从这些人中窥见一二,岂不畅快!
  
  作者野夫,他自身也是个经历坎坷的人,人到中年,多少大波大浪都已经经历过,唯一如此,才可把心底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为之动容。
  
      书读的有些草,打算过些时日再读一读。
  
      这个暑假感觉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但是又感觉经历了很多。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旁边的人也快搞我的烦死,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其实最让人失望的不是事情的变化,不是变化的难以控制,而是之前对种种计划都抱着太大的希望,抱着太满的憧憬,所以一旦变了,就有种巨大的失落感。失落,需要用新希望去填补。填补。乡关何处,心安何处,何处心安?唯有在平淡中去寻找去体会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6#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魏陈思王植
  其源出於《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映馀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於廊庑之间矣。
                                               ——钟嵘《诗品》
                    By 杜雅萍
  这是我为野夫散文写的第二篇评论,我承认我有点“才华势利眼”,看到好文字就走不动路,想方设法找来作者的其他文章读完,直到审美疲劳。从2005年开始读野夫,只要他写,我会一直读下去。
  野夫的文字如醇酒,很容易让人沉溺进去。以前读过太多空洞平乏滥情的抒情散文,当纯正的抒情散文出现在面前时,经历过惊艳——怀疑——割舍不下后,决定从技术方面分析野夫散文,并由此厘清什么是抒情散文的正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诗品》论曹植部分,这几句也讲出抒情散文的正道,其中骨为刚,气为柔,刚柔并济,才是文章圣手。
  1、刚者如大坚石
  写作是一种救赎。布鲁姆说通过精读经典可以找回自我,写作者通过写作逃离虚伪、做作、攀比、平庸的现实生活,在文字江湖里真诚面对自己,艺术为其子民点亮路灯,我们从笔下的人物里寻找生命真相、体验人世悲苦。心中有大关照的人,即便写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其悲悯心会从文字中散出光和热(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大坏蛋卡拉马佐夫),这悲悯心是爱人的仁心,是吹散靡靡之音、腥臊恶臭的罡风。
  从野夫的散文中,能看到悲天悯人的仁心,那些带血的文字,跳跃、滚烫,流过读者时,内心软弱的人会害怕退缩,这些文字将人心中的爱与恨表现到极致,爱得凄婉,恨得决绝,伤得彻骨,哀得幽怨。这些年来,抒情散文特别疲软,要么是矫情做作的闺怨体(其中大把男性作家),要么是谨小慎微的物哀体(学周作人走火入魔),大丈夫的豪情、深情、怨情、悲情,难得一见,难道这年头男人都是冷血动物?抑或变成了革命的螺丝钉?或是商业时代精致的酱油甲乙丙丁?没有真情实感要表达?在几乎被散文阴柔之风倒尽胃口之际,血性的文字就像速效救心丸,及时解救了阴阳失调的文学界。
  他文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沉郁悲悯的大丈夫气概,什么是文学中的阳刚之气,又如何得之?
  所谓刚,为思想硬度与深度,取决于个人的胸襟、格局,能从个体深入族群乃至文化深处,犹如老树之根,扎得越深,用心越沉,便有忧思,有感慨,有痛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恻隐之念,从吾国吾民建立道统之日起,文明之灯点燃,幽微闪烁,赖有铁肩担道之士护持弘扬,延至今日,不绝于缕。这条根是华夏文明之血脉,是吾等互相相认的文化基因,是记忆中永远的故乡。
  然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秦火过境,满目疮痍,焦土之上,乡关何处?如何唤醒身体中最古老的记忆,找到联通文明的密码?大时代中,电视上有各种假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的影帝影后,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房奴”“卡奴”“孩奴”“五毛奴”……够了,真是够了。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当真没有真汉子和奇女子?什么是真实的人?答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欲、有泪有笑、有朋友有敌人、有性情有骨气的,他们不论其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为时趋,特立独行,坚持人伦底线,坚守自己所爱,如野夫笔下的酷客、烈士、畸零人。
  艺术家的责任是为时代寻找更多光明和可能性,有责任在我们这个是非颠倒、善恶模糊的年代,书写真正的人、创造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写作者思虑中,是否有“人”,是否谨守人道,乃是评判作品高下之唯一正道,没有“人”,就没有艺术,也不成作品。这里的人,必须是活泼泼的,遗世独立之人,不论出处、不问富贵,市井无名之辈,在当下更能写好人这个字,身份地位不过是一种经历。野夫笔下的人物,对生命都有某种热情或执念。因为有这些人在,故乡才不至于沦陷得那么快,有这些记录,面对后辈子孙时,我们不至于羞惭满面:即使在文化荒漠年景,依然有人愿做故土的守护者,歌唱人性的真善美。
  野夫笔下人物,嬉笑怒骂、坎坷波折,都不失为人的真、善,因而具有美感。野夫能将这种为人的美感写出了,是他的看家本领,也因为他秉持写作的正道。所谓道者,非政道,非小道,乃人伦大道,夫子之道,文明直道。文章立论,须堂堂正正,浩然之气充盈,下笔自健。或曰此论太高,文不必载道,为文者,尤其在此正邪混淆之浊世,自身若无清白之根蒂,无刚勇之用心,易为时趋,流于平凡。用时髦语概括,君子当为独立知识分子也。
  清儒戴震论文,曰“刚须如大坚石”,文章必须有筋骨,逻辑严谨、自成体系,所写之人,所写之事,不论纪实或是虚构,如建屋,必须有支柱,须有一口丹田气。这口气就是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底气,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越深厚,运功越自如。读者乃明眼人,文字形象或许可以骗人,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最能暴露写作者,内心是否澄明坦荡、性情磊落还是拧巴,真君子还是伪道学。文字最有魅惑力,一边诱人上当,一边把自己剥光给人看。抒情散文同样如此,若不是真情实感,或者感情不真不洁不美,辞藻再华丽,都是七旬老妪脸上的铅粉,干裂开来惨不忍睹。唯有罡气在胸,素面更见国色。
  2、柔者不輭如绵
  为文之难,必须刚柔并济,一味刚猛,失之于莽,一味柔弱,则是深度软骨病,电影里的肌肉男总比不上有满腹柔肠的铁汉有魅力。抒情散文更是如此,有了浩然之气,还须将这浩然正气收放自如,《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六脉神剑运用自如时天下无敌,一旦哑炮,手无缚鸡之力。
  戴震还说好文章:柔者不輭如绵。意思是文章不能软塌塌、无骨头。野夫文章称得上“筋骨奇崛,立意高远,意悲而远”,如拳击之进攻犀利,想要胜场,还要守得漂亮。连接各个骨骼的关节与筋腱,需灵活柔软。如此文章才能写得进退有节、游刃有余。野夫的文字可谓进退有度,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如危波行舟起起落落,读者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与作者笔下人物命运叠加在一起,他写的人不远,他笔下的情不隔,所以动人。
  抒情分为高尚的和庸俗的。报章上充斥着各类虚假的恶心的空洞的抒情文字,几乎败坏掉抒情的名头。野夫高雅的、古典的、真挚的文字为抒情正名。有格调的抒情,是文质彬彬,情理相当,抒情的正道有其逻辑序列,必须从真诚、真实的情感欲望开始,走向爱与自由这一逻辑终点。有格调的抒情散文是向善的,是向柔软心致敬的,是为弱者鸣不平,从人的爱与欲望抒发自己的不舍、不能、不离不弃,表达胸中愤懑、幽怨、钦佩等情感。
  什么情感值得抒发?什么情感是高尚的?爱亲之意、孝悌之情、思君之义、知己之义……最质朴的人伦情感,往往最动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见高义则生思慕之念,遇知音则生琴瑟协奏之心,忆真人则悼生命被迫切割之痛,非恶行则发谔谔之声。此皆由人心最柔软之处生发,从人伦大本,实救世之妙药。在此人心颓堕之际,真情贵矣。
  善写者必有一颗体贴入微的心,能将情感收发过程的体验恰如其分表达出来,他的情感饱满,所写对象的情感便是饱满的,他的体验细致,所写对象的行动便是可信的,读者才会跟着哭,跟着笑,跟着伤感,跟着开怀。感情饱满的写法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煽情的俗套,其中的分寸感特别重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四季变化人都会随之动情,何况人生路上坎坷波折?高段的抒情是“引而不发”,叙事者将挑动读者情绪的二三个细节娓娓道来,用不着刻意拔高,也不用示范如何感动,读者自会做出选择。那么多抒情散文之所以水准低下,很大原因在于作者太想做别人的情绪导师,结果忘了自己的职责是写明情绪为何生发。打个比方,抒情散文就像女子诱僧,这一过程中“诱”是重点,作者要像女子那样,一步一步让僧人入套,他要做的是将此情发生的背景和过程铺陈开来,读者自会为你哭,为你笑。一旦此情入巷,僧人上钩,立刻打住!为文者,克制是美德,野夫具有这美德,他从没将笔下人物抬高到民族、文化等高蹈俗套,还原他们在各自场域中躲闪腾挪的本领,这就够了!
  “柔”另一层意思是文采斐然。坊间大量注水文字被誉为“文笔好”,这类文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量形容词与副词的堆砌,挤掉作者莫名其妙的伤感或某感,内容空洞无物。比起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和名词更能反映写作者的语言水平。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人称其善词,批评者指其空洞。善文者于关键处不吝笔墨,洋洋洒洒,次要部分则点到为止。不会抒情者,用排比和感叹号,善抒情者,着墨于细节,一颦一笑。野夫的散文,节奏张弛有度,文字雅致,没有废话。所谓美文,是指读者从中体验的审美值到一定分数以上,而不是说文章里有百分之多少的形容词。文字的审美值是一项综合指标,其中包括:立意、结构、文辞,三者缺一不可。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现代汉语作家中,野夫够得上这一标准,如果您想读抒情散文的上上品,那就从《乡关何处》开始吧!
  野夫:《乡关何处》,中信出版社,2012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是在豆瓣九点里面看到梁静推荐的文章,等不及在网上网购,直接在周末的下午直接跑到书城买了,买完了晚上迫不及待的读着,第一篇是关于母亲的,写的动情而真实,江上的母亲,那场中国式的文化压迫给多少家庭带来的曲折与变动。
  不到两天就看完了整本书,关于其母亲,其家人其朋友,不只单单说都是一代的奇人,而面对文化的种种压迫生活的窘迫还是在努力的挣扎生活,而相对于现在我们这样的抱怨那种不能说出的压迫是怎样的一种日子!!
  曾经在高中的暑假看过关于那场运动的小说,而相比野夫缩写的现实比小说来的更加的血淋淋让人心寒!!这是一部应该力推的书籍,80后的我们更应该来深读!!
  最后我想抨击书城,这么好的书尽然摆在书架的最底层,找索引码找了半天才找到,这是要怎样的费劲啊!!!那些摆在首层就能入眼的书我真的是再也没兴趣翻看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社会过于喧嚣,很少能看到这样心平气和的文字,如流水悒悒。野夫笔下的故乡,与我童年中记忆的故乡一样,只是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都回不去了。正如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面所唱的: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四颗星,两颗为其才,两颗为其情。作者的才情卓著,令人动容。作者文有古风,抑扬顿挫却又骨格清奇。倘若作者仅仅是对故去的亲人朋友思悼缅怀,那此书便与寻常思乡之作无异,以至泯然世间了。若你曾在深夜为此流过泪水,那一定不只是因为作者的斐然文采和沉郁顿挫的笔锋。
      对命运的无奈,对时代的嘲讽,对历史的怨怼,对体制的叩问……这些情绪伴,随着身世飘零的孤寂和对故人亲友的思念,充斥着区区两百页的纸张,这些欲说还休的控诉,让我疑惑起了他的初衷。
      我的确为作者亲友们的遭逢际遇潸然泪下甚至痛彻心扉,大概那只要是因为他的文字凛冽如霜却又孤傲绝美,情深意切扣人心弦。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文章纵然是引人入胜,甚至有人专门为这类无所畏惧仗义执言拍手叫好,赞其大快人心。我却不喜欢它似冷兵器一般狂傲甚至偏激。以我观之,文章对社会的嫉恨甚至诅咒早已超越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愤世嫉俗多是源自改弦易辙造成的家道败落。至于民主、自由、权利、尊严,他并非因为全世界得不到这些而痛心疾首,而仅仅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人被赤裸裸的剥夺而深感不平。我不知道文人的责任是什么。也不知道作者眼中的美丽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感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恃才傲物、抑郁不得志,文人的一贯骄矜,古而有之。于是我更喜欢笔锋暗藏、润物无声的文学作品,那种悄然而至的刚劲,足够令人心中江海横流。秘而不宣并非曲意逢迎,相反地,愤世嫉俗绝非真正的普度众生。
      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一百年的乱世故园,也只出过一个鲁迅。现在那些所谓的匕首、投枪般的文章,都在指控着时代的荒诞。可是,如果你没有对那段历史公正的了解,那么你心中燃起的悲愤就不是感同身受的火焰,而是被煽动的毒怨。对历史有过刻骨毒怨之人,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任何被歪曲过的历史,无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没有理由拿来渲染放大。
      或许我这样的理解是该掌嘴的。或许当我目睹至亲挚友遭逢罹乱、尊严甚至生存权被践踏殆尽之后,那种再也无法回溯的绝望会让我开始思考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并且对始作俑者给予这世间最歹毒的诅咒。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便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统统顾不得了,诗酒为伴,心若古井,再无波澜。或许这世界,远远比我想象的要荒诞绝望,我只是too yong, too simple啊。
      《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
      我喜欢这段话。旗帜鲜明也好,明哲保身也罢。过去终是历史,未来总有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0#
发表于 2012-8-26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野夫的文字,有着一贯的细腻有力,清早起来看了一半,文章似乎在写家人,但透露出来的何尝不是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经历的思考以及情感。其中,坟灯一章结局最让我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的长篇。真正掘开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以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05:19 , Processed in 0.0520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