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印花布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1: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6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05:12:50 | 只看该作者
      初看祝勇先生的《蓝印花布》,就被先生敏锐的思想,洒脱的文笔,深深吸引。封面上透出蓝印花布深邃的蓝,是我喜欢的。书中的文字也如蓝印花布般沉着、冷静,引人深思,人也仿佛沉醉到蓝印花布中,思想跃动于蓝、白组成的花纹图案间,感悟传统手工艺那份深沉的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05:31:43 | 只看该作者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品旧而难以自拔的感悟。从地图上无法寻找的鄱滩小镇,到青楼红粉、蓝印花布、周家祠堂,在烦嚣的世俗中难以寻觅如此的陈旧,但是这种旧街旧巷,积淀了普通人生的感悟,细细品咂,比酒还浓。花了半天读完,掩卷回味良久。一下子,让我想在这个春天去向作者那样体验远离繁华之外的旧江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3 01:56:2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其书名所吸引。毫不犹豫的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蓝印花布》里祝勇所去的地方是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作为一个地道的台州人,我对他所描述的既陌生又熟悉。那些建筑,仿佛一样,却又那么不一样。
      看着书里的插图,我仿佛又回到了家乡,走在老街上,只是那不平的道路是由青石板组成的。那些老人,依旧在我的记忆里生动活泼。关于这一切,他描述出来了,文字是那么的贴切。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了又惟恐自己错过了什么细节,又翻来覆去的,终是不愿意合上。
      他说:在地图的深处,我看到一个个图案,人影晃动的窗格,聆听到暗夜里衣袖和饰物的喧哗。
      他说:对蓝色的偏好,不仅流露出人们再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
      我觉得,在他的文字面前,我的一切文字都是匮乏无力的。他就那种让你看了他的文字,你也想去他曾经走过的路,感受他曾感受的。
      因为那篇《蓝印花布》,我突然疯狂的想买蓝印花布的东西,以前也喜欢,但没现在那么迫切的想要。
      文字,就是这么一种美妙神奇的东西。
      他笔下的江南,那么的美丽,就连我讨厌的阴雨天似乎也变得很可爱。
      想要把它推荐给很多人,让大家一起领略那江南风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5 16:52:24 | 只看该作者
        蓝,越旧越美。 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摘自《蓝印花布》
        秋天,蓝靛草的茂叶和嫩枝被采摘来,在大土坑里浸泡一周,加了石灰,开始搅浆、打靛花,竹棍和木杷在满坑的蓝靛里拍打着,那是一种绿色植物对另一种绿色植物别样的亲热方式,它们以一种神秘的语言,交流着对色彩的见解。在竹棍和木杷亲切的拍打里,蓝靛草开始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仿佛秋日里高远的蓝天浓缩成这里浓稠的深蓝。
        这些蓝色的液体,最后沿着雕花被板上浅浅的河床,流向土织布,流向一个预先设想好的图案。被板是用山里的棠梨木制作的,树质紧密坚硬,贴上早先预备的粉本,再用一堆各种样式的刀具精雕细刻,几十个工时后,棠梨木的木坯上沟渠纵横阡陌蜿蜒。在它与土织布亲密接触的时刻,蓝色的液体在纵横的河流里浅唱低吟着。从雕板上取下来,你会看见土织布上蓝色的图案:可爱的孩子、妩媚的花朵、吉祥的凤凰……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花朵,纯朴自然,美丽茁壮。那就是蓝印花布……
        小时候,在外婆家我见过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被面,在寒冷的冬天,那来自乡间植物的温暖和暖意,严严实实地捂着我的童年。那时候,我很小,到现在我还记不起来那床蓝印花布上的图案,是百子图,还是龙凤呈祥,抑或是别的什么图案?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蓝印花布了,直到前不久在图书馆里看到《蓝印花布》这本书,它的封面很别致地做成蓝印花布的样子,古朴、素雅。内页也做得很精致,图文并茂。它以闲适的风格吸引人读下去,有书卷气又没有学术文章的死板,读书的过程好像在江南的细雨中漫步,潮湿、温暖,还有青草的气息。书里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让我心潮起伏,看到古朴优雅的蓝印花布,我感到了久违的亲切。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外婆……
        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或许是个缺乏色彩的年代,蓝印花布显得十分漂亮和醒目,那种布料的蓝,浓淡不十分匀称,却有种特别的韵味,给人平静、吉祥的感觉。好多次,我揣摩、咀嚼蓝印花布之美。它以一种青草的汁液,将飞禽走兽、花卉游鱼、人物山水,组成一幅幅蓝白相间的图案,蓝底蓝得清纯,白花白得朴实,秀气却不落俗套,典雅而不失明快,不能不说,蓝印花布里包含了东方人的智慧和东方人的哲学。
        追溯到前人的智慧就不得不提到蓝印花布的历史了,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它的制作工艺主要有灰染、夹染、扎染与蜡染。上世纪90年代在温州丽水一带,发现了单色蓝夹缬技艺的遗存,这种蓝印花布保存了中国宋元时的南戏,如《白兔记》《蜃中楼》《西厢记》《义侠记》的连环图案,原来蓝夹缬还是中国戏文的重要载体。为此,年轻学者张琴经五年考察,写了一部《蓝印花布上的昆曲》的新著,更让今人对蓝印花布刮目相看了。
        蓝印花布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蓝印花布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格调朴素、高雅,没有一丝媚俗,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蓝印花布不如缤纷七彩的花布那么炫目,但它素雅沉静得让人想起江南女子固有的娴静与温婉。总之我就觉得蓝印花布与江南水乡如此的在精神上贴切,似乎一切描述江南的文字都比不上一块蓝印花布更能表达那种精髓。就如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事物或情感的时候,人们会用绘画来表达,当绘画也不能尽兴的时候,就只有用音乐来描述一样,那么蓝印花布大概就是表达江南风韵的极致了,至少我是这样固执的认为。
        蓝印花布,我以为与青花瓷相仿,在嘈杂炫目的色彩中,蓝白二色,以单调取胜,因素净到了雅致、因清丽而见其温婉,故别有自然韵味而高洁脱俗也。记得东山魁夷在《蓝色世界》里说:“蓝色是精神与孤独、憧憬和乡愁的颜色,表现悲哀与沉静。”东山先生如此阐述蓝色,让人感觉一丝悲怆。在我心里,蓝色是浪漫而精致,幽雅而清秀的。经过土生靛蓝的浸染,显出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仿佛雨后新睛,蓝白分明,质地纯朴,有浮升的活泼,端庄不失其清秀。蓝印花布是朴素的,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民间气息。蓝印花布是纯粹的,纯粹得像一种感觉。蓝印花布也是感官的。蓝印花布更是现世的,或者说蓝印花布给现世多了一点儿热闹,多了一点儿温暖,多了一点儿气息。这是人性所在,也是人性的要求和证明。
        众所周知,南通的蓝印花布是最为出名的。蓝印花布之于南通,一如云锦之于南京,丝绸之于杭州,刺绣之于苏州。它与西亭脆饼、如皋风筝等同为南通标志特产。蓝印花布的确是与南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的一切来源于大地,棉花雪白的花朵,印染用的美丽而平凡的蓝靛草,甚至包括它的图案,都是土生土长的。据说明清时期的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会贯穿一个女人一生。出嫁,嫁妆里是一定会有一条蓝印花布围裙的,新嫁娘穿上它既可下到厨房,又可入得厅堂;再穷的人家也会为女儿准备一两条蓝印花布的被面,往往会是“百子图”、“龙凤呈祥”等等喜气洋洋的图案;还会有一个蓝印花布的大包袱,里面除棉花胎外,还会有枣子、花生、桂圆、红蛋,祈望着“早生贵子”。当一个女人走到人生的终点,同样是蓝印花布陪着她去见列祖列宗。生命的最后一天,她必须穿一身的蓝印花布衣裤,但是衣领和裤腰要有纯白的棉布镶嵌,昭示一生的清白。
        在昔日的蓝印花布作坊里,应该有个偌大的院子,高高支起的竹架上,刚卸下来的蓝印花布沾着靛花浓郁的芳香,在河里漂洗后,从半空里悬挂下来,在初春的杨柳风里婆娑地曼舞着,印着百子或者龙凤图案的布匹,在阳光里飘扬着乡间生活的宁静和诗意。而今天,时代变迁,农业文明渐行渐远,工业文明来了,蓝印花布的手工工艺流程日渐式微,蓝印花布更多地是躺在旅游商店的玻璃柜台里,有着不俗的身价。渐渐地,蓝印花布从普通人的生活里全身而退了。莱卡的时尚,尼龙的轻薄,牛仔的随意,真丝的飘逸……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棉布的安静?在讲究“华丽转身”的今天,在一季又一季的艳丽流行色之间,坚守蓝白双色组合的朴素还会受多少人追捧?但也正是因为蓝印花布深深扎根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才会历千年而不衰。
        现代化生活需求在城市中的发展排挤了手工艺文化过去在原生态空间环境里的主体地位;原来城乡并行发展的手工艺因为现代化影响,手工艺被制约在乡村生产,使原先生活在城镇的手工艺人则因为行业的衰落失去了工作,最终因为艺师无继导致了技艺的消亡。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手工艺文化遗产又因为失去了消费的主要市场而步入发展的困境。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尤其事在审美意识和人本经验方面表现明显,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人的生存状态,导致人的精神情绪、情感和审美意识发生变异,日益显明的浮躁和快节奏越来远越地背离原生态文化的和谐和缓慢、悠扬。而也是这些因素致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生存空间趋于恶劣,加上作为消减由现代化带来的生活压力而滋长的低俗文化肆虐,极大地冲击并加剧了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的丧失。事实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由于重视和强调与原生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正面经验和传统审美思想的转移,其特性对于中国的民族性的保存和延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一承载着历史文脉的人类创造系统,在现代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庸常卑俗的蚀化。我相信总觉得会有人去循着传统文化的足迹去寻找一些遗失的美好,一些曾经感动过我们,温暖过我们的东西。记得祝勇在他的《蓝印花布》里说他喜欢“蓝印花布”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和饱暖。”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个温度冷却,要让那一抹永不褪色的蓝永远流传下去,不要等到消失的那天再去惋惜。  
        对蓝的偏好,或许除了是因为人们在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是,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纯净的蓝色就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着所有悲喜。与此同时,蓝靛草的嫩根正在冬季沉睡的土壤里发荣生长。它们与古老的乡村一样,暮霭朦胧间顽强决然地复制美丽诗意的灵性生命。它们匍匐沉默着,等待着。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赢得春天!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10-10 20:59:1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由一位作家、一位摄影师和一位画家共同完成的。在某年的四月,他们相约来到中国的江南,用他们不同的视角审视这片似乎未能追赶上21世纪发展步伐的乡、镇。也许,从这本书中,你看不到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风驰电骋的交通工具和忙碌穿梭的人们。当我们带着一个现代都市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的乡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发出感叹,似乎他们还沉睡在古老的过去。但,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故土。
      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尤其是那些“过去”的文化,祝勇的文字,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当我们“在追怀逝去岁月的时候,现代人的优越感稍不留神就露出马脚,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所谓‘过来人’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被命名为文化乡愁的东西,是现代人的富贵病,与田野作坊间劳作的村人们无关。那些常年隐于我们视线之外的乡民俚人,同样是生活在现代之中,与我们分享着同样的天空和阳光。他们的价值不在于让现代人回到过去,更在于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家,带着这样一种思考回归中国文化的故土,“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不嫌弃它的“落后”,也不报以陌生人的“同情”,而是以一种宽阔的胸襟去亲近它、接受它、容纳它、理解它,实在是可贵的。
      这让我想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乃至于东方,他们用“过来人”的眼光看过来时,总不免用那种带有优越感的心理来指指点点。其实,文化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的。世界因东方与西方而丰富、精彩。倘若西方人也能有如作者一般的视角和胸襟,去认识这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而不是以一种猎奇的眼光来看待的话,才有可能真正去贴近和理解中国乃至于东方的文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0-24 07:14:09 | 只看该作者
      读《蓝印花布》,持续地阅读。内心被一股清幽的力量牵引。
      江南没落的小镇,被时间尘封在历史的某一段中,经受雨水地冲刷和阳光地照耀。想当年繁华闹市,而如今人去楼空,街荒屋凉。
      漂泊的地图。
      抛却阔路大道,专挑泥泞小径,石板路百转千回,连通河与屋。追寻历史的遗迹,旧街,古屋,长廊,老人。不似乌镇,周庄的洁净光华,白天熙攘人群,夜晚碎点明灯。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清朗的生活,延续旧习,坚守祖宅遗训。空气里流动着人呼出的气体的温度,那是老人们的,唯有他们还留着一颗古老浑厚的心,能坚持守在这小天地过简单清朴的生活。
      家族密码。
      总觉得一个家族的家谱画出来定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颗大树在历史的某一角落扎下根,然后在时光中延续生命,空间里扩展枝干。记得妹妹说过爸爸那儿有我们家族的家谱。我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故事传诵,也从未问过。没有亲切感,我是在外婆那儿长大,属异姓,一直都有漂泊感。从未亲眼看见过一份家谱,想来拿在手上也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那种在历史漫漫长路中流传下来,父亲传给父亲传给父亲,家中长子,必须承担起的责任。想象产生神秘和乐趣。是否有时光的重量。是否已残破不堪。是否会散发出诡异的气息。是否能获得延续,若家中无男子。忽然间我看见它的末尾,在未来我可见证的时光中。家谱的命运不可抵挡被侵蚀,落得被尘封的结局。或许这会是好的,总比四分五裂,灰飞烟灭的好。
      青楼红粉。
      叮当作响的铜扣,绘有春宫图的花瓶,装饰物的漆绘木箱。中国红,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时刻。富贵人家,清贫小户,都有迹可寻。
      忆起儿时在外婆那见过一个红木箱子,绘有牡丹花朵,大片绿叶。堆放很多杂乱的衣物。那只红木箱子锁着自己的历史。外婆很喜欢它。猜想应是外婆的嫁妆。
      那些对春花与书生种种猜测的文字多是不喜欢的。和这本书很不搭调。也许它们是在真实透露作者的某些性情,思想轨迹,但是仍让人感觉浅薄,仿佛只是为使之不贫乏而把胡乱想到的也托盘出来。迷失在空屋,黑猫在脚边温顺,一股诡异的气息弥漫在周围,趁你缺失警觉地一瞬间窜入你的大脑,让你幻听幻想,恍若身临古朝。冷冰川向来情色,来到如此荒凉的青楼,还有淫乱的故事流传。轻描淡写的画是女人的寂寞。裸身,自己抱着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男人惟有才情风流才可博得女人除“性”以外的感情欲念。
      蓝印花布
      “蓝,越旧越美。
      对于许多颜色来说,
      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
      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
      旧蓝则特别有味道,
      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
      这是书里喜欢的一段话。
      书柜上的阿尔卑斯铁盒里放有一张照片,是一张布艺店的一角,2006年的夏天在乌镇。蓝印花布缝制的双鱼 ,布包,肚兜,鞋子。是很喜欢的一张照片。
      蓝靛草,是制作染料的植物,可入药,因此染好的布会有一股淡香的中药味。工序复杂,但熟练的老人们得心应手,这是在不断重复后获得的财富。要刻板,在石板上雕刻花纹,图络。“百子图,花朵,叶子,鸟兽”。这是重要的一道工序。染出来的布料才精致好看。
      有些东西无法细说,你纵有千万个美丽的词汇在脑海里,也找不到或无法组合语言去描绘它和你。你们之间在阅读和回忆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情感。
      泽雅纸坊
      这个产竹做的纸的深山小地方,已是脆弱不堪的姿态。一场地震,一场台风,或一场洪水便可轻易摧毁它。
      还是宋朝遗风,依然是真金火炼,完存古老的造纸工序。砍竹,捣浆,网沥,堆叠。造就粗糙的纸,土黄色,是这里的女人,也是女人用双手创造出来的生活。这里没有男耕女织,只有女人砍竹造纸。每个当地的女子都要学造纸,若嫁出去夫家有工作便可不再回来,若夫家无工作,便要领着夫家回来造纸。这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手段,也是生活最淳朴的面目。
      纸与石,作为记录历史的工具,哪一个可以顶天立地,万古留存。人类给自己一个又一个悖论。古词有“玉石俱焚”,想如今,未来,恐怕会“纸石俱焚”,也是由人类自己“玩火自焚”。
      
      都是已处于时间边缘的事物。不知何时会与时间脱离,消失。现代化的进程太快,它们早已被大众遗弃,并被不断破坏。这里面包括自然力量,人为因素。得不到修缮,因此注定了落得悲情的结局。在城墙倒塌,青瓦破裂,梁木脆断的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艺也在它们痛裂的声音中消失掉,感觉像是殉情。同在一个小镇,同屋或相邻,一代又一代,情愫潜滋暗长。你为我阻风挡雨,我为你锦上添花,共同带来欢乐温暖与美丽,因此约定要长相厮守。不同生,但要同死。
      读完《蓝印花布》,能写下来的只有这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1-1 21:54:30 | 只看该作者
        盯上这书很久了,卓越最近11元,很实惠的价格,就买回来收藏了.
        祝勇的文字读起来让人轻松,有才气且不是那种抠字眼的写作风格.开头写城市的那部分文字,好几处写的让人叫绝.之所以说他离经典差一点点,是那些写妓院的文字,在整篇散文里稍微有点刺目.或许还是想引起点噱头,这段文字文风写的稍微有点过,当然,往好了说,是为了不矫情所以写的比较直接......虽然不排斥这些内容,但是,换一种文字的排列会感觉好点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11-2 04:16:46 | 只看该作者
      《蓝印花布》
      这类昂贵的图文书从图书馆借来看再合适不过,何况我的阅览证也用不了多久了。封面很别致地做成蓝印花布的样子,古朴、素雅。内页也做得很精致,图文并茂。关键是,关键是,祝勇这个东北大汉长得很清秀。全书共有四篇序,冯骥才的和三位作者的,内容都是夸祝勇,也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这是这本书唯一沾染世俗气味的地方。除了这点瑕疵之外,这本书引领读者走进世外桃源,走进历史。祝勇善于从细节发掘历史的秘密,地图、弄堂都被他赋予了哲学的意味,表达了人在时空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使他细腻的文字不至于沦为无病呻吟。全书分“漂泊的地图”“家族密码”“青楼红粉”“蓝印花布”“泽雅纸坊”五篇,结构是精心设计的,更令人称奇的是“青楼红粉”的布局谋篇,就像一出折子戏。“楔子-红粉-小生-外景-内景-红粉-小生-红粉-小生-红粉-小生-红粉-尾声”。
      本书以闲适的风格吸引人读下去,有书卷气又没有学术文章的死板。当然,因为这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在对民族、人类、历史的思考上不那么严谨,深度也有限。读书的过程好象在江南的细雨中漫步,潮湿、温暖,还有青草的气息。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又遭遇了一个悖论”,作者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而他知道自己无法作出解答,也不想寻求所谓的答案,于是戛然而止。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 07:12 , Processed in 0.0461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