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0
|
兄弟相爱撼山河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Favill
今晚刚好这本书在手边,上网累了就随手拿起一翻,结果目瞪口呆。本书P83讲到卡洛琳王后审判案,这个案子在当时确实闹得很大,一些著名的政治家颇有牵涉,如坎宁就因为此事再度辞职。本书如此撰述:
“1820年6月英王乔治四世登基后,宣布他与妻子卡洛琳的婚姻无效,因为他觉得卡洛琳与她青梅竹马的伍德公爵(Alderman Matthew Wood)可能有染,连她的孩子维多利亚公主的血统可能都有问题,因此他要求议院制定《离婚法》(Divorce Bill),让他可以合法离婚。”
“可怜的卡洛琳抱着她才一岁的女儿,无助地哭诉无门。”
P87又写到,“他们都没想到17年后那个小女孩登基,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君王,她就是维多利亚女王。”
。。。。
我完全不知道作者参考的到底是哪段、谁写的乌龙英国历史。
首先,最重要的,乔治四世与卡洛琳仅育有一女,就是威尔士亲王夏洛特公主,夏洛特公主出生于1796年,夭折于1817年,彼时乔治三世还在世,乔治四世还是摄政王。夏洛特公主嫁给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尔德的利奥波德王子、也就是后来的比利时国王。
利奥波德王子的姐姐,维多利亚公主嫁给了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乔治四世与威廉四世的弟弟),这对王室夫妻于1819年生下的名叫维多利亚的女孩儿,才是后来的维多利亚女王。
所以,乔治四世与卡洛琳的女儿,“一岁的”维多利亚,又是何方神圣?
我唯一的想法只能是,作者(或作者参考的那段乌龙历史)把夏洛特公主误以为了维多利亚(尽管这可能性是多么微渺),但是,也不可能1820年乔四继位后夏洛特还活着,且才年方一岁呀?。。。
然后吧,乔四和卡洛琳早在1796年就分居了,而且各有情人。乔四继位后卡洛琳回到英国主张自己的王后权利,乔四却对此拒绝承认,并通谕其他国家王室照此办理。乔四是想离婚,但他的顾问告诫他,堂而皇之的诉诸离婚程序,可能会使国王自身的通奸行为曝露于公众视线下。因此乔四最后是诉诸于1820年引入议会的Pains and Penalties Bill,这项法案并没有直接诉求离婚,而是通过控诉卡洛琳所犯的通奸罪行来达到剥夺她一系列头衔和权利的目的,从而达到事实上的婚姻废止,卡洛琳也无法获得王后位分。不过英国公众看起来站在了卡洛琳一边,而乔四也不是个得人心的国王,这项法案最后没有得逞。在1821年7月的加冕仪式上, 乔四拒绝他妻子参加,当日卡洛琳染病,不久过世。
该法案指向的卡洛琳的通奸对象是Bartolomeo Pergami,“一个地位低下的外国人”。
关于Pains and Penalties Bill 1820的大概意思,可参见BBC剧Garrow's Law里William Garrow与Lady Sarah Hill的“通奸案”。
这已经是本书继“海军大臣当克斯贪污案”后的又一个谬误。
两个错误我都不明白作者何以会犯。基督徒不应盲信。不熟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去甄别、求证一番并不困难。
详情
light
非常感动读完《兄弟相爱撼山河》这本书,心中一股热血在澎湃。
由于这一群不同的政治背景、个性、党派、专长, 因为相同的信仰走到一起,一同为“废奴法案”奋斗,一起祷告聚会,一起荣耀基督,组成“克拉朋联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些是一群不懂政治的荒唐的堂吉诃德,妄图以基督教教义对抗大英帝国和欧洲肥厚的国家利益,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个,奋斗36年,终于将人类邪恶的奴隶制度废除了。
一个基督徒不爱世界,并不是以逃避世界来证明自己不属于世界,而是进入世界,活在人群中,为耶稣做见证,并义无反顾。“克拉朋”正是以威伯福斯为首的一群伟大的基督徒。在政治是世界最污秽的地方,他们是属基督的政治家,不是属政治的基督徒,他们一季度为中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彰显上帝的荣美,这群人在政治上被上帝得着,对人类和历史的影响、贡献是非常大的。威伯福斯的政治目标很明确,活出神旨意:就是废除奴隶制度,并为此尽心竭力,把人的价值重新带到上帝面前。
克拉朋的这一群弟兄在政治上,每当会议遇到争吵不休时,他们都默默的退出去,一起祷告,他们成立祷告会。他们在神面前立志:奉献我们的口在议院中,奉献我们的脚在家里的祷告垫上,为每一件国家法案,为国家看不到的缺口,向上帝祷告。他们运用神在他们身上的恩赐,彼此配搭,荣耀基督。
今天,我也要去思考,在我的生命中、岗位上,上帝给我这么多恩赐,我是单单满足体贴自己的肉体,还是散发基督而来的馨香之气,将荣耀鬼给他?巴不得这一群克拉朋的弟兄成为我的榜样,用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各肢体彼此配搭,一同来荣耀这个身体。
详情
shumi2
张文亮在《李文斯顿》中提到,奴隶贸易的终止,乃 Clapham Sect 在英国议会所为。这与以往中学教科书所言大相径庭,十分好奇,于是花一顿盒饭的钱,来一探究竟。
开篇威伯福斯等人的简介,读来仿佛是富三代官四代之浪子回头从良记,第二章“议会之上有蓝天”方才切入正轨。作者大约是位教徒,全书始终洋溢着基督的圣光祥云,威伯福斯的一言一行均是神的启示与召唤,这与《李文斯顿》一书如出一辙。这种高屋建瓴的笔法,多少是削弱了克拉朋联盟各位大拿之专业才华的作用,减少了政治交易的内幕,恐怕不能反映英国议会废奴进程的全貌。威伯福斯本人或许一直是秉承立法伦理,但我相信,陆续投票支持他的议员们,少不得院外交易 ------ 本书对一些非奴隶贸易法案的叙述,也多少印证了这一猜测。
纵观全书,与其说是一部克拉朋联盟坚持不懈的废奴史,莫如说是再现了英国议会政治缓慢演进的一段影像,让读者体味英国式改良的深刻内涵,以及各项民生民权与平等法案的出台概况。
张文亮虽然称不上是写故事的高手,但他能抓住这一被中文出版界忽视的重大历史片段,还是十分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小书,总能在起首就注明自己的写作灵感的由来,以及援引的资料的详情,让兴趣浓厚者可以自行深入探查,着实厚道,值得推荐!
=============
以下是克拉朋联盟废奴进程:
1791年初,威伯福斯在下议院首提《禁止奴隶贩卖法案 Bill of Slave Trade》,以75:88落败。
同年夏天,克拉朋联盟在西非设立首个自由黑人自治区 Sierra Leone Co.(今塞拉利昂),试图以实例证明黑人有政治自治和经济自立的能力。
1792年,威伯福斯的反对派们以《逐渐废除贩卖奴隶法案 Gradual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来应对,双方约定5年为期限,以230:85通过;克拉朋联盟获得阶段性进展。
1793年夏,威伯福斯提《外国奴隶法案 Foreign Slave Bill》,试图阻止英国船只运送黑奴,但仅获18票赞同,其中还包括一被他们抬出门外的酣睡者。克拉朋联盟显然是太心急了,忘了去年刚跟人达成5年期妥协?
正当他们心灰意冷之际,史蒂芬议员带来3只活生生的小乌龟,放在桌上慢爬,微笑着说道“诸位,我能有幸跟你们一起,象乌龟一样,坚毅地慢慢地,向着奴隶自由化的目标前进吗?”
1796年,威伯福斯再提《外国奴隶法案 Foreign Slave Bill》,这回双方势均力敌,可惜的是,投票之夜,6位原本赞同的议员去听意大利歌剧(反悔了,故意躲避?),威伯福斯遗憾地以70:74惜败。
1797年,反对方的《奴隶改善法案 Amelioration Bill》以30票的优势通过,废奴方明进实退,只得等待对方阵营的自行破裂。
1804年6月27日,《禁止奴隶贩卖法案 Bill of Slave Trade》在下议院终获通过;但却被上议院否决。
1805年,史蒂芬出版《战争的假相 The War in Disguise》,主张利用国际海权,阻断敌国法国的海上贸易,从而间接掐断对奴隶的需求。
1807年,威伯福斯接受史蒂芬的忠告,退居幕后,《废除贩卖奴隶法案 Grenville Howick Bill》得以在下议院通过;2月23日,在上议院以283:16压倒性优势通过,3月16日,禁止奴隶买卖在英国成为正式法律。
克拉朋联盟随即成立 Afirican Institution,推动国际禁止奴隶贩卖。
1809年,英美订立 Anglo-American Convention,宣布在星条旗下贩卖奴隶为非法。
同年,皇家海军对贩奴船只的管辖权官司在国际海事法庭Admiralty Court首次胜诉。
1813年6月,通过《印度法案》,在英帝国海外殖民地推行开明公共政策,为后殖民地时代确立良好的市民政治根基与公共教育底蕴(英国各殖民地的相对和平独立与后殖民时代的相对平稳发展,是否与此有密切关联?)
1813年10月,威灵顿勋爵在莱比锡大败拿破仑;1814年4月5日拿破仑逊位;威伯福斯在5月3日致函议会“请求欧洲十国在和平会议上废除奴隶买卖”;6月2日外交大臣卡斯特里获得各国口头认可,其中法国承诺期限为5年,议员中唯有威伯福斯以嚎啕大哭反对,卡斯特里提议听取民意;一个月内收获150万封请愿信(当时英国登记选民为1200万人)。
1814年秋,维也纳和平会议,英国拒绝了法国以殖民地换取奴隶贸易的提议;1815年3月25日,拿破仑复辟,宣布“法国放弃奴隶贸易”;卡斯特里借此逼迫与会各国代表立刻签署废除奴隶买卖协议,史蒂芬随后让英国与各方再定实施细则,让皇家海军成为海上执法者。
1815-1817年,史蒂芬3次提出《奴隶登记法案 Registry of Slave Bill》,为日后奴隶赎买作预算准备,但均未获通过。
1817年,宣教士史密斯因教区内黑奴反抗并杀死白人而自己获罪,1824年病逝于狱中,触动大众良知;《奴隶登记法案 Registry of Slave Bill》得以通过;算得英帝国及各殖民地有黑奴75万人,没人赎金24英镑,合计2000万英镑之巨(但书中未说明此款的来源,以及纳税人或贷款银行的反应)
商人古柏提议开发新的殖民地,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庄园主农场主的蓄奴行为,使用成本收益率更高的自由劳动力或新机械来替代黑人奴隶。
1824年,威伯福斯退出政坛。1830年,英伦三岛霍乱流行,众人以为是上帝动怒施以惩罚;最终,1833年,“巨人”巴克斯顿议员(身高近2米)接棒“矮子”威伯福斯(身高仅1.6米),推动通过史上第一个奴隶解放宣言。
1833年7月29日,威伯福斯清贫病世 ------ 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荣耀的开始。
-----------
又及:
1911年以前,英国议员一直是无薪俸的工作。
在克拉朋联盟的核心圈子与外围支持者中,包括多位名人,如后来担任牛津大学校长的William Grenville(废除贩卖奴隶法以他命名),剑桥大学校长的Isaac Milner(威伯福斯的导师与信教见证者),还有大名鼎鼎的电学大师Michael Faraday,实乃荣耀团体。
详情
whitea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经常抱怨身边的种种不公,艳羡欧美社会民主、人性化的社会制度。我们很难想到,只是在200多年前,欧洲大陆还认为虐待另外一个人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你出生在那个时代,又是一个白人,那么你拥有人身自由,可以工作以换饱暖,结婚生子平安终老;若你不仅是白人,还出身在贵族之家,那么恭喜你,不用工作,就有美食华服相伴,饮食起居还有人服侍,还可以资助一个文学家或是音乐家,让他的作品前面注上你的名字;但你若身着黑色皮肤而来,那就太不幸了,你从记事起便要无休止的工作,以换来一顿饱餐,否则便是一顿皮鞭,生活了无生趣,努力保持健康,否则便要被拉到奴隶市场上贱价出售,结婚生子也只是为了制造出一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可以在你死后继续为你的主人和他的孩子工作。简而言之,这身肤色注定你此生与牲畜无异。18世纪尚且如此,遑论以前的时代了。
这样非人道的制度,在当时如此平常,以至于当有人起来反对它时,竟招致一片骂声。阻碍之大远远出乎意料,威伯福斯和他的弟兄们足足花了36年的功夫,才使废奴成为现实。而这本《兄弟相爱撼山河》,讲的就是以威伯福斯为首的基督徒,排除众议,通过废奴法案的艰辛历程。
透过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上帝对一个人、一群人能有的重托,这托付只要锲而不舍的跟随主就能完成,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人自身最好的磨造。
(一)威伯福斯的一生:但求主旨意 不求己平安
出身于贵族的威伯福斯,剑桥毕业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政治圈,并凭着过人的辩论和桥牌天分迅速成为这个圈子的新宠。但或许是他内心一直以来并不现实的性格,或许是内心过于强烈的良知,少年得志的威伯福斯并未感到满足。18世纪的英国政治圈,充斥着扯皮、推诿各种现象,威伯福斯“愈接近政治权利的核心,愈看清个个似乎都在为国家福祉执行公务的人,私底下却追逐权力与巩固自我。”
迷惘之际的威伯福斯,无意的机会认识了基督教。虽然欧洲有一贯的信仰基础,但是威伯福斯也不是“家庭基督徒”,他成为基督徒是在成年后,经过认真的查考圣经做出的选择,也是在踏入政治圈,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做出的选择。
在有信仰之后,他一度想要离开政坛,离开这个难以让基督徒遵从信仰的圈子。在威伯福斯感觉到信仰与事业的挣扎时,他遇到了著名的约翰牛顿牧师(《奇异恩典》、《耶稣你名何等甘甜》等赞美诗的作者),牛顿鼓励他继续留在政界,为主作见证,并为他作了一个祷告——“我盼望并且相信耶稣高举了你,是为了他的教会与我们国家的好处。”这个祷告后来成为威伯福斯一生的方向,他致力于在政界高举基督的大旗,让信仰成为立国立政的基础。
威伯福斯的一生,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内心也常常面对剧烈的挣扎。在这样的境况中,他没有祈求上帝赐下平安,而是求上帝赐他正确的选择。为了上帝的旨意,他可以忍受等待时的起伏揣测,未免为平安而平安,去找一种廉价的、假性的安全感。如他所说,“当一个基督徒知道并确信上帝救赎了他,那个荣耀感比在罪恶中不断的自责更能振奋人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威伯福斯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基督徒在世上可以荣神益人的——在他的努力下,英国废除了凌辱死刑犯尸体法案、促成了禁止虐待动物法案、监狱管理法案、平民教育法案、宗教宽容法案等等,可以说英国之所以为今天的英国,甚至欧洲之所以为欧洲,克拉彭联盟打下的法律根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威伯福斯他们长期坚守政治的廉洁,为全英国作出了美好的见证;他们为黑奴争取自由的努力,更成为全国黑奴心田里的一台翻土机,鼓励许多黑奴成为基督徒。
(二)克拉彭联盟:信仰无先后 术业有专攻
读此书,很深的一个感触是,神用人真奇妙。
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有过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志向,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造福人类之类的。但是,走过热血的青春,理想多半已被现实磨尽,生活只剩下买房买车养孩子,哪里还有理想的空间?但基督徒偏偏是要有异象的,异象总不能就是过个中产生活吧?教会里弟兄姊妹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落差太大,牧师的讲道虽然好却无法应用到生活中,这真让人苦恼。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克拉克森联盟的兄弟们吧,他们也不是牧师,而且从事的职业真是五花八门:
克拉克森——历史学家。一支笔胜过百万雄师是怎样的概念?克拉克森诠释了这一点。他写的《废除奴隶贩卖的历史》在1808年出版后,流传深远,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看后,加入废除黑奴的行列。克拉克森被称为“非洲的文字使徒”。
夏普——会计。在我们的印象中,会计是什么角色?管管账,在一个组织里也就是后勤作用吧?夏普是一名会计,他所做的事包括:买下一艘奴隶船,把从欧洲逃出的黑人送回非洲;买下西非的一块土地,让黑人在那里成立自治区;把奴隶组织起来成立公司,向外界证明黑人是有知识、可以经商赚钱的人。他甚至还支持探险队深入非洲,让其报道黑人被迫害的资料;与英国军方建立良好关系,使奴隶贩子不敢越入黑奴自治区。
桑顿——银行学家。年少信主,就决心要做个“政治经济学家”,以经济专才侍奉上帝。他果真成为了金融理论的权威,在议院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帮威伯福斯提出了有效的废奴制度“两步走”战略。
格兰特——一个对政治没有兴趣的克拉彭联盟成员。他的服侍在海外宣教,而神使用他的人事管理专长,解决了狮子山公司黑奴的怠工、械斗等问题,并使许多黑奴成为基督徒。他成立的浸信会宣教会,后来发展成伦敦传道会,戴德生就是通过这个组织被派到中国的。
艾略特——为人温和,擅长“化敌为友”,帮助克拉彭联盟缓解与对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是威伯福斯祷告的同伴,当议院辩论不休时,他们就一起去祷告。
麦考利——教育家。精通几门外语,将黑奴运动推向国际舞台;另一方面,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让黑人受教育,黑人自己帮助黑人”是黑人独立的根本。成立了伦敦平民学校,无论是平民、女性还是黑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受教育。
除了克拉朋联盟,我们更想不到下面这些人也对废奴运动起过这样那样的作用——
Issac Milner——剑桥大学教授。教授的影响不止于学校。神藉着米纳尔让年轻的威伯福斯接受了福音。威伯福斯和米纳尔一起旅行欧洲期间,因为米纳尔对信仰扎实的了解和不疾不徐的态度,威伯福斯改变了对基督徒一贯的印象,开始认真的查考圣经。
约翰卫斯理——著名牧师,创建卫斯理工会。为威伯福斯祷告,给予他信仰里的支持。更在威伯福斯的道德法案面临巨大阻力时,派夏普去帮助威伯福斯。夏普在废奴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法拉第——电化学家。没错,就是高中化学课本里的那个“电学之父”。他不仅是化学家,还是教育家。威伯福斯成立的伦敦平民学校,就任命他为首任校长。
威灵顿将军——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战胜拿破仑的将军。他帮助威伯福斯将废奴制度推向了全欧洲。
除此以外,还有植物学家班克斯、社会学家傅里叶,农业学家杨……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为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国民的信仰榜样。
看完这些,你还认为,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很难么?
而且,威伯福斯是进入政界后才信主的,家庭的信仰传统并没有让他接受真理,社会现实反而让他走近信仰。所以,我们看到,神预备一个人非常有耐心,他藉着各种事情耕耘人心,直到成为适合福音扎根的土壤。只要是好土,种子撒进去,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作为全职神职人员的服侍都不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再自己的生活中去拥有异象,活出信仰。我们既然相信上帝造我们有独特的美意,为要让我们在这世上作盐作光作见证。就不要再苦恼自己的地位太微小,不要再苦恼似乎自己的gifts与“恩赐”无关,相信吧:上帝要用你,他要藉着你的手,祝福很多人。
正如威伯福斯在《真实的基督教》(Real Christianity)写的:“一个基督徒不爱世界,并不是以逃避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不属世,而是进入世界,活在人群中为耶稣作见证,并且义无反顾。”
(三)基督徒的生活:做光做盐
读《兄》这本书时,常常会感叹人性的残忍与麻木——许多基督徒都不觉得贩奴是什么罪恶。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人之高低贵贱的观念已经在脑中根深蒂固。转念一想,我们的大脑中是否也有一些这样的观念,让我们也不能意识到自己心中很多想法的罪恶呢?
比如“奴隶”,身份不再由肤色决定,而是被很多无形的因素支配。由贫富贵贱决定的无形的等级,一直存在于你我身边,甚至我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它。
人类的良知,在千百年习俗的温水里,已渐渐失去知觉,一切的反抗运动,又常常为政客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可以说,人性中埋藏有多少善,就有多少恶来对付他。所以保罗叮嘱我们:“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威伯福斯所处的年代,正是古典主义和现代社会交接的时期。工业革命的快马,载着人类社会飞快前行,随之迅速膨胀的是人类永无止境的享受欲望和对自己的认识。更有理性和人本这两面大旗,吸引着众多知识分子包括基督徒。人们思想混乱,社会犯罪增加,就连教会也开始动摇。“神职人员离开他们的羊群,基督徒失去传福音的热忱,有的往末世派奔,有的往奥秘派奔,有的往反科学的基要派奔,有的往模棱两可的现代派奔……”这种时候,威伯福斯在政治圈里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英国犯罪的不断增加,并不在于法律不够完善或执法不力,而在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降低。而这个降低就是在政治家开始的。……一个国家的复兴,就在于有多少政治家,愿意回归到真实的基督信仰里。”
他提出《道德提升法案》,要求国民,尤其是政治家,要用圣经的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行为,不酗酒、不赌博、不咒骂、不从事不合法的娱乐,用自己的工作荣耀上帝等等。这样严格的“律法”,自然是通不过的。(律法是人的行为底线,可以强制执行,道德却是让人追求的高标准,只能靠内心自觉的遵守。把道德写进法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个提议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至少他传递了一个观点,就是信仰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胜过于任何世间的律法。
威伯福斯到晚年时,信仰显然成熟很多,面对国内充斥的社会问题,他没有再试图用政治手段解决,而是成立了圣经公会。在这里,他和弟兄姊妹一起用餐、唱诗、祷告,仔细查考圣经而后讨论如何关怀周围的人。讨论的题目倒到如何推动国家法律改革,小到清扫街道,更包括监狱福音、贫民教育、流浪儿童援助等社会话题。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之后,就会付诸行动。威伯福斯说,这个聚会的目的是“更敏锐于人的需要与感觉,用上帝的眼光和圣经的角度来衡量全局,然后参与改革,在改革中忍耐,等待结果”。
感谢主,虽然18世纪的英国,信仰的地位远不如往昔,但威伯福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废奴运动开展30年之后,克拉彭联盟已经被英国国民认为是“英国政治圈里的良知”。
信仰是最能引起人心共鸣的东西。一个社会,无论制度如何完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合格的公民自觉维护、监督。信仰是最好的公民教材,这一点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已有详细的论述。
可惜社会发展的趋势永远是让人远离神,在《致怀疑论者与统一神灵论者的简短公开信》中,威伯福斯写道:“我要请问怀疑论者,当你们批判基督教的信仰时,你们能不能诚实的说到底有没有认真、仔细的查考过整本圣经?到底你们的批判是来自查考的不够呢还是漫不经心的论断?是先入为主的主观还是自他处引用有偏差的观念,来衡量基督教的基本真理?……其实你如果愈了解真理,就会愈明白圣经里不易了解的地方,而非一开始就挑不易了解的经文来批判。”现在许多人连批判和了解的耐心都没有了。人们接纳一切,也怀疑一切,不接受绝对的是非标准,不屑于去树立权威。内心的包容度不断扩大,却把底线和操守也丢弃了。
威伯福斯在信仰倦怠的人群中敲响了警钟,而我们,中国的基督徒,面临千百年来没有信仰的国民,又该如何抵挡内忧外患的信仰疲乏?
(四)篇外篇:基督徒与政治
这是个蛮复杂的话题,信仰本来是很个人、很单纯的事,政治却是最复杂的东西,二者的关系三言两语难以讲清楚。既然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政治圈里的基督徒生平,我就只说从书中的得着:
真理是最简单的。我们都知道,人思想的差异,是世上最难消弭的裂缝。政治家常常以非常好的出发点,却做出让人大失所望的事情来。而且声称代表公义的各方还常常互相攻击,好生矛盾。即使在基督徒内部,也常有政见的分歧,以致酿成很多悲剧。总之,现实太复杂,但是,我的感受是,最复杂的事情却常常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比如——。
威伯福斯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用两个字概括,应该就是:人民。他曾经说:“政治的权力是一场盛宴,使你有权享受别人尝不到的滋味。但你一定要常常反省,使你在服事国家,还是国家在服事你……看啊!美轮美奂的政治办公楼,很多人进去时会在门口鞋垫上拭去鞋底的泥土。你要记得,我们真正的国家不是那幢办公大楼,而是沾在鞋底的泥土。”(P70)他从不加入哪个政治派别,只在具体的事情上去表达自己的主张。
比如,废奴行动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克拉朋联盟被置于风口浪尖,行为稍有不当,便会招致许多批评。怎么办?但是,威伯福斯并不因此去拉拢朋友,或是把谁视为敌人,他的原则是不盲目批评贩奴分子,一切都以切实的证据为基础;也不以政治利益的多寡,来给自己政治上的朋友画等级。
又比如,废奴过程中,克拉朋联盟和非洲传教士也曾有过意见的分歧,直到一名宣教士意外死去,他们才重新认识到,不同领域的信徒会有“基督徒政治家仍需继续努力推动立法,宣教士仍需忠于他们的禾场”。
真理是简单的,要用最真诚的心去接受。威伯福斯曾说他是“把议院当作神学院”,在那里学习实践圣经的教导,学习“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种智慧与谨慎不仅对政治家需要,对任何基督徒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常常会影响别人对信仰的看法。
另一方面,书中也讲到,信仰是不可改变的绝对真理,但是将信仰应用在社会伦理上时,却需要有相当的弹性。换言之,伦理不像信仰那么绝对,尤其是判断人的行为时,更需要小心。否则很容易成为一个处处定罪的法利赛人。即使是政治革新或社会关怀,也要建立在忠于圣经的信仰之上,避免自己的执念越俎代庖。
书中记载了罗米里大法官(也是一名基督徒政治家)的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大多数的基督徒很单纯,容易在法律、政治上走极端,不是成为极端的革命党,就是成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者。前者高举某个理念,就要推翻一切现有的制度,把上帝的旨意也加进革命理论,往往成为激进的革命派。后者为了维护道德,主张对社会上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却忽略了犯罪者背后的动机,常常沦为集权分子的政治筹码而不自知。(P152)
最后,以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不要把信心投射在人身上,不要低估人性基本的罪恶,持守坚定的信仰,保持冷静的判断力,继续往前走。学习靠主喜乐,末了,你会发现上帝的应许:“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详情
悬浮颗
这本书不是历史类论著,出现史实上不太严谨的地方很正常。不过有个地方的错误实在不太应该。
估计该书的读者不少人看过电影《奇异的恩典》。里面提到与威尔伯福斯同坐议会一边的邓达斯(Henry Dundas)在废奴事件中起到的阻碍作用。Dundas是威尔伯福斯的好友小皮特(时任首相)在政府里最得力的帮手之一。但威尔伯福斯并不喜欢他,认为邓达斯是个道德上没有原则的人,也反对小皮特跟邓达斯总混在一起,觉得邓达斯会给小皮特施加不良的影响。
书中52页提到这个人物,引用了正确的名字(在这里他仍然是以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的)。但在108和109页海军贪污案的段落里,就出现了很奇怪的错误。名字变成了Duncas,译名也变成了当卡斯。D和C在键盘上离得很近,打错了不奇怪。看来,作者在写作这段时,参照了一段不靠谱的资料。但如果这里的原文有姓无名,如果查证一下就不会出这个错误。毕竟这个事件是很好查证的,在当事的几个人的生平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邓达斯,弹劾案通过后,他永远离开了政坛;对于小皮特,他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对他影响很大;对于威尔伯福斯来说,虽然这件事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他和小皮特的友谊,但他不因为私人关系和阵营的归属就改变自己的原则,很值得赞赏。
详情
blueju
政治家多半都是遭人鄙夷的,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体制的原因,搞政治的人总是高高在上,满口大道理,动不动就给上纲上线, 服从组织的命令总是大过民意。海瑞因此被抬高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他的故事流芳百世,这个万历年间的耿直的县官,为了他心目中的正义,孤身一人,“在官场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带着非常悲壮的色彩。这个故事在许多中国人心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我曾经也带着这样的看法,直到我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何许人也,国民党元老,长期居住在美国,国学功底深厚。)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海瑞这样的人出现其实是一个政治制度畸形的表现。人民的利益,如果要依靠单个人来诉诸的话,那么就很难得到切实保障。放眼海外,“资本主义国家”们呢?我们被告知,那些总统参选人,议员们,都是代表各大财团的利益,他们的政策制定就是调和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的结果。长期的定见形成,当我们遭遇到小布什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困惑。石油争端已经无法解释伊拉克战争了,各大财团不见得能从战争当中获利。而民众的反战呼声似乎也“很大”...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国度,我们的国度对于信仰的理解是单一的或者是片面的。我们只有在危害到自己的时候才会说“不好”,危害到别人的时候呢?“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
作为一个听从上帝召唤和良心召唤的基督徒政治家,威伯福斯在这样一个国度当然也是鲜为人知的。美国的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带着很强的暴力解放色彩,自然比较受宣传人士的偏爱,然而对于这种和平的自上而下的解放黑奴的方式,牢记阶级斗争纲的人想必难以理解。
政治总是难免和利益牵扯,所以政坛的人总是免不了要和污浊打交道。是的,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即便他怀抱着伟大理想,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人总有软弱的时候,总有破孔,而魔鬼的诱惑总是无孔不入,稍不注意,就能让你出卖灵魂。所以中国古代的有美好政治抱负的人往往不得志,最终成为隐士。
“一个基督徒不爱世界,并不是以逃避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不属世,而是进入世界,活在人群中为耶稣作见证,并且义无反顾。”知其难而为之,这个力量绝对不是出于自己的。而是出于神。威伯福斯在从政过程当中,始终坚持和神交流。看这本书之前,LD讲过一个威伯福斯的故事,说他刚刚在英国众议院提出反对贩卖黑奴主张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几乎被反对者击倒。身体的软弱也让他不堪承受,几乎死掉,眼看就要退出政坛。然而在一段休养、反思和不住的祷告不蒙垂听之后,他作了一个了不起的祷告:“不是因为失败就自哀自叹、祈求上帝赐成功来坚固我,或以世人的掌声来确定这是你的道路,不!无论成败,无论褒贬,我愿回去尽自己的责任。”就是这个祷告得到了神的悦纳,当他“脱离了以世俗成败来衡量上帝旨意之后,上帝才赐给他解放黑奴的重任。他的病也逐渐好转。”就是因为这段故事我兴趣盎然地翻开这本书。其实,基督徒以信仰净化世界的工作从来都是艰巨的,因为圣经说这是一个“弯曲悖谬的世代”,然而只要是怀抱坚定信仰的基督徒,就应该要,擦干泪水继续前行,因为“各人不能光顾自己”。正是因为这些理念,威伯福斯和他身边聚集的基督徒政治家朋友形成了克拉朋联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最终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的立法,废除了奴隶贩卖制度。
这本书的前半段都是在讲故事,似乎再浅显不过了,然而越往下看,你会认识到,威伯福斯绝对不是一个光有热心的基督徒,他的思想在与神的长期交流当中变得有深度,有条理,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坚持自己的良心,在纷乱的世俗当中看清自己应该坚持的立场的人来说,威伯福斯的理念真是太有启发意义了。
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联盟反对“弱国无外交”的做法,他们认为“尊重别国的主权,是国际外交最重要的伦理。没错,...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强国不是要在国际外交中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是应为维护国际的秩序而努力。这才符合耶稣所说的:‘施比受更为有福。’......在人类历史上,凡以武力胁迫他国就范的强国,其行为带来的,绝非长期的福祉,而是不少灾害。真正的强国会关怀其他弱小的国家,视列国为共同体。......”真是了不起的真知灼见!请注意他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谁能说他的这个理念没有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想想美国的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复兴欧洲的计划,对中国的“庚子赔款”和抗战当中得的援助等等做法就明白了。在这些政治家的推动下,英国对殖民地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秩序的建设运动展开了,不再是单纯的掠夺。
克拉朋联盟人才济济,相互帮衬,相互警醒,建议成立国际“废奴之友”的杰出法官罗米里爵士还难能可贵地意识到,基督徒要避免极端主义,虽然信仰是绝对的,但是“将绝对的信仰应用在社会伦理上时,需要有相当的弹性,因为伦理不像信仰那么绝对。而要把伦理应用在判断人的行为上时,更需要小心,因为行为来断事,那黑白不清的灰色地带就更多了。基督徒如果把信仰的绝对性,一直贯穿到伦理行为,那么他会成为一个到处为人定罪的法利赛人,甚至把无罪当成有罪。”威伯福斯对竞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其实,任何党派不同的政治策略,对国家的影响都很小,重要的是整个政府的立法,执法权柄是否建立在公义与慈爱两个基础上。”选举的时间都是威伯福斯治病的时间,他一到这个时候就销声匿迹。
尽管声望很高,但是在1824年,他退出政治圈,在“政治上长期把权,是一种危机。”克拉朋联盟的许多成员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包括废奴运动在内的伟大事业,到了老年大多贫困潦倒,饱受病痛折磨。威伯福斯也不例外,年老时成了一个“戴着铁框的男人”,没有铁框便无法直立行走,手头的事务仍然很多,但是他“每天以圣经《箴言》4章11节作为祷告,求主‘指教我走智慧的道,引导我走正直的路’。他一生最喜爱的圣经节是‘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的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稣基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圣经.腓利比书》4:6-7)”面对退休后的试探,威伯福斯说,“一个人判断力的准确性,是建立在知道他最后要对谁负责上。”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威伯福斯还著书立说,为宣教事业尽心尽力,在《真实的基督教》一书当中他对怀疑论者的批驳非常精彩。他写道,许多人没有“好好查考圣经”“而是利用自己长大时学到的批判技巧,来批判自己小时候一知半解的部分真理,以免上帝刻在他们良心上的神圣声音,控告他们思想、行为、心灵上的不检,于是以道听途说的一些见解反过来批判《圣经》,这是堕落的人性逃避真理的一贯伎俩。......”的确,大部分攻击基督徒信仰的人都是“道听途说”,魔鬼也常常用曲解圣经里面的只言片句来引诱人犯罪。在马太福音4章,魔鬼试探耶稣时,引用的就是圣经上面的话:
4:5 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顶原文作翅)
Then the devil taketh him up into the holy city, and setteth him on a pinnacle of the temple,
4:6 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And saith unto him, If thou be the Son of God, cast thyself down: for it is written, He shall give his angels charge concerning thee: and in their hands they shall bear thee up, lest at any time thou dash thy foot against a stone.
4:7 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Jesus said unto him, It is written again, Thou shalt not tempt the Lord thy God.
在张文亮教授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威伯福斯的很多精彩言论:
“工业革命是一批奔跑的快马,载着人类永无止境的享受欲望,需要用伦理、用理想去驾驭它,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能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不要把信心投射在人身上,不要低估人性基本的罪恶,......持守坚定的信仰,继续往前走。在这一切的困难与理性的挣扎中,学习保持冷静的判断力,学习靠主喜乐,...”
本书最后王书亚写的代后记也是满篇精华。题目叫做《少一个奴隶,多一个弟兄》。题头引用圣经的经句“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为基督信仰对待奴隶的态度正名,意义不小。我很喜欢的那段约翰多恩的“谁都不是一座岛屿”就是在这里找到的。这里面还对理性主义和世俗自由主义作了深刻的剖析,非常值得一读。每一个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都应该认真拜读一下。
着书看了很久,一直偷懒,到现在才写出一篇比较完整的介绍。在我看来,威伯福斯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基督徒,能够有份于这样伟大的事工,靠的不单纯是一颗爱心而已,这才是这本传记的精髓。本书作者张文亮教授是一个善于收集资料的学者,他的这本书给广大基督徒提供了甚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详情
木马
这是本我第一次听说就渴望读的书。当时,我在想信仰是怎样改变社会的,对于个体的基督徒应如何面对社会,比如一些人经常提到的:基督徒是否可以讲有智慧的善良谎言,基督徒是否可以同居,基督徒是否可以找关系,基督徒入党可以吗。我们可能会从圣经出发,会从教义出发,可是有一些史例吗?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它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太好的书会给我带来不好的结果,比如忘了饥饿,眼珠太长时间没有转动,腰和背变得僵硬。幸运的是,这本书不长,否则身体就变得太机械了。好书会让你思考书本以外的问题,这本书刺激了我看法理学的欲望。
如果你正在考虑在什么岗位上服侍神,这本书或许会给你一些帮助。威伯福斯成为基督徒后,厌倦了虚伪的政治生活,那他又是怎么改变英国的奴隶贸易的呢?他是怎么实践“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
威伯福斯写下废奴的第一篇文章时,整个国会几乎只有他一个相信“三位一体”的基督徒。当他1789年第一次提出废奴法案,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不懂政治的唐吉柯德,妄图以一项基督教教义,对抗大英帝国肥厚的国家利益...
如果你对19世纪初那段变革中的英国历史感兴趣的话,这也是本不错的书。保障犯人自尊的《监狱法案》(Bill of Penitentiary House),《所得税法案》(Bill of Income Tax),食品涨价限制政策,《牛痘法案》,《禁止虐待动物法案》都由克拉朋联盟最先提出。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看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一个新的角度。
此书的代后记也极具思想性,我选择代后记的一段文字作为书评的结尾:
2005年,美国参众两院15明基督徒议员,效法“克拉朋联盟”,根据《圣经》中说,“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成立了国会山祷告小组。一年多来,他们推动丹麦,英国,德国等国的一些基督徒议员,成立祷告小组,为各自的国家 认罪祷告。
http://cockhorse.blog.sohu.com/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6:51 , Processed in 0.28435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