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之书.解禁书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7:2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当代诗人中,陈东东的诗已成为一个非凡的标杆。他为自己的诗写叠建了奇绝的高度(峭壁),他笔下的世界时刻在现实与魔幻间变换,他的思考怪异而隐拔,往往进入一片诡悬、陡秘、禁地式的孤独之境,他像一匹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5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8 01:01:52 | 只看该作者
  
  打个比喻说,这种人,就是时刻等着自己爆炸,把碎片都撒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试图在诗中做到这点。
  
  我有时在想这个人都是在想些什么呢?
  
  我挺欣赏他的。再次推荐。并附姜涛的评论:
  
  
  
  
  
  
  一首诗又究竟在哪儿
  ——陈东东《全装修》解读
  姜 涛
  
  
  在现代诗歌喷吐出的诸多神话中,对“可能性”的信仰招致了一种普遍态度,多数诗人倾向于在确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之外,充分认可写作的非现实性,认为现实的本质不过是海市蜃楼的幻景,诗人的天职或特权就在于发展出一种有别于尘世的秩序。在人类心智生活的晚近历史中,当这样一种态度渐渐占了上风,世界就不再是行动、决断、认识的对象,而只被当做了一首有待被揭示的诗,一种想象力得以展开的“机缘”。在当代诗人中,迷恋上述“神话”的人不在少数,诗人陈东东或许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将写作定位于“演奏内心的音乐”,他的努力朝向的是一种完美的工作状态:写作不是某种内在经验的线性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语言配置、雕刻的艺术,通过词、意象、标点、语气,乃至空白的精心演绎,夯筑了一个“纸上的乌托邦”。
  然而,如果将这种态度只看作是一种语言享乐主义,那么有可能忽视它隐晦的伦理内涵。在陈东东的诗中,“超现实”的想象并非一定是完全“非现实”的,换句话说,诗人的想象力所要揭示的,可能更多地是“现实”与“魔幻”之间的交叠地带。在这样一个暧昧的领域,一方面,诗人仍向现代诗歌的可能性“神话”表达了基本的敬意,另一方面,他似乎又从内部动摇了“神话”的可靠性,并在读者的阅读中,引申出这样一重疑虑: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在词语分泌的风景与更大规模的虚拟世界之间,“诗歌”漂移的位置到底在哪里?诗人的想象力在解放世界的同时又封闭了什么?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进行玄学的思考和判断,考验过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但一种有关“诗歌”当下处境、身份的特殊敏感,也包含在如此这般的疑虑当中。诗人的近作《全装修》,作为一个理想的范本,就呈现出这种内在的“自我间离”性。
  
  一
  
  《全装修》是陈东东诗专集《应邀参观》中的最后一首,写于二○○三年,应该属于诗人比较晚近的作品。在诗的结尾,诗人标明“写给波波”,所谓的“波波”,指的是杭州诗人潘维。据陈东东交待,当时他正在装修家里的房子,听说潘维也正忙于装修,故成此诗。在现代诗歌高调的、排斥性机制中,古典诗歌中酬唱、寄赠、应和等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废弃之物。这首《全装修》,却似乎接续了这一传统,在整体的超现实色彩中,仍保持了某种游戏笔墨的私人性。在阅读上,这也形成了一点暗示,即:这不仅是一首朝向公众阅读敞开的诗,同时它还是发生在两个诗人之间的隐秘对谈;作为一个话题,“生活的世界”只是想象力展开的起点,而它真正的指向,则必然落在日用之外,要分辨其中的真意,还需要同行之间的会心与默契。在诗的开头,诗人还引用史蒂文斯《弹蓝吉他的人》中的句子(“诗是这首诗的主题”)作为题记,再一次提醒读者,这其实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在首尾呼应之间,这种阅读暗示无疑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结构上,此诗由三个段落组成,每一段落又分六节,每节三行,整饬、有序的展开方式,显示了诗人在修辞上良好的自控能力,并带来一种优雅、简洁的工艺感。有意味的是,诗歌形式上的“工艺感”,与“装修”的技术要求之间,并非没有相似性,这一微妙的关联相当耐人寻味。
  “来自月全食之夜的沙漠/那个色目人驱策忽必烈/一匹为征服加速的追风马”。全诗以一个没有来由的、具有魔幻色彩的场景开始:在空漠的背景中,一个色目人独骑奔驰,“来自月全食之夜”一语,则烘托神异的氛围,并让人联想到某种精神上的分裂或臆想(“月全食”似乎是陈东东的偏爱,曾有一首长诗专门演绎)。在诗行随后的展开中,上面言及的“工艺感”又一次体现,诗人像一个画匠那样,工笔描绘了这个色目人的衣着、身形、以及周遭落日的光线,由于头盔、红缨、梭子甲、护心镜等一系列意象过于鲜明,一种超级写实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切由于过于逼真而接近了幻觉。如果不是后面的诗行马上告之读者,这是卫浴瓷砖上的一幅图案,那么读者似乎是被引领到某种更高的位置上,俯瞰或窥视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奇美。这样一种视角,在陈东东的诗中其实曾多次出现,如《窗龛》一诗:“现在只不过有一个窗龛/孤悬于假设的孔雀蓝天际……”在“孔雀蓝”的背景中,“窗龛”不过是诗人拟想中的存在,但却创造了一个契机,更准确地说是提供了一种孤悬的视角,让“你透过窗龛/看见自己……”并进一步看见整个世界已彻头彻尾、陷落于词语的镜像之中。在《全装修》中,这种视角是隐蔽的,但读者也仿佛正透过某种窗子,看到月色全无的沙漠,衬托出了乌有之乡的无垠。
  在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作为一个将语言的本质理解为音乐性的诗人,在陈东东的写作中很少出现较真正的叙述性段落,像《全装修》这样,用如此之多的诗句聚焦于一个形象,而不做更多的变形和转换,更是少见。然而,精心描绘的手法在根本上也并非是叙事性的,而是服务于一种语言的工艺性或装饰性,换言之,诗歌中的描绘实际上是一种词语、色彩、节奏的配置艺术,如“他曾经穿越了/浅睡和深困间反复映照的/火焰山之梦……”一句,诗人不愧是用字的高手,在“浅”与“深”、“睡”与“困”之间形成的语义变化,与沙漠地形的起伏彼此印证,外在场景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心理内涵。而“火焰山之梦”一语的出现看似漫不经心,却类似于又一道工艺,为整个画面涂上了新一抹幻想的釉彩。
  超级写实的超现实性,最终也使画面的局部完整,被“逼真”之感涨破了(“舔破了”),在第一段的结尾,描绘的视角终于拉开了:一人一骑的魔幻之旅,不过是装饰一片瓷砖的图案,“装修”的主题第一次在诗中得到了确认。随着视角的拉开,“卫生间”、“客厅”的相继出现,勾画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私生活场景。然而,这并不等于诗句已从“超现实”转入“现实”,因为现实的生存也是一种挣扎于“边际”的生存:当瓷砖上色目人胸前折射的光线已“舔破”图案、照入了现实,“客厅里那个人”的脑袋也正“顶入”他的超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私生活的场景与色目人的梦幻之旅,并没有本质的分别,客厅里的“液晶显示屏”也就是另一片“瓷砖”,因为它也类似于某种“窗龛”,正朝向另外的世界敞开。
  
  
  二
  
  如果说在第一段落,现实与魔幻的转换关系,出自诗人对工笔描绘之逼真性的恪守,那么在第二段落,诗人似乎已按捺不住了,请看第一节:“一个逊于现实之魔幻的/魔幻世界是他的现实/来自月全食之夜的沙漠”。可以说,这是全诗的点题之句,但似乎也是一处败笔,驾御语言追风之马的诗人,难免过于急躁地点破了主题。但有意味的,是这一节饶舌的句法,“现实之魔幻”与“魔幻之现实”虽有所区别,但毕竟循环自指,暗示生存从内到外都处梦魇的螺旋。与“窗龛”所代表俯瞰视角一样,在陈东东近年的诗作中,这种循环句法也是屡见不鲜的,如:
  
  语言与世界的较量不过是/跟自己较量——窗龛的超现实/现在也已经是你的现实……
  ——《窗龛》
  
  ……实际上,他们循环在//循环的游戏里……
  ——《途中的牌戏》
  
  循环系统为循环循环着……
  ——《幽隐街的玉树后庭花》
  
  空旷以空旷容纳着空旷。
  ——《马场边》
  
  他纯粹的一生,在每个七天里循环周行。
  ——《……不属于个人》
  
  “循环”的句法,出于诗人特殊的修辞考量,服务于一种诡辩的、繁复的风格,但在阅读上也造成了一种无法挣脱的幽闭之感,一切事物、欲望都陷入循环中,像陷入一个无边的囚笼。
  点题之后,诗人稍显拘谨的写法终于得到某种解放,在随后的诗行中,工笔的描绘被眼花缭乱的意象组接所替代,诗人发挥了他在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言缝隙间的游刃能力,在电脑游戏(“帝国时代”)、社会百态(“温州炒房团”)、娱乐资讯(“无间道”)之间自由地穿梭、出入。在这场戏剧中,我们似乎读到了两个主角:一个是赤裸着身体、彻夜无眠的游戏者,另一个是用“锁子甲”“追风马”掩盖生活之赤裸的“装潢者”。两个男人的形象,飘忽于纸上,实际上也可看作是同一个人,同样孤独、同样自闭、同样沉溺于一场游戏无边的仿象。这意味着,现实与魔幻之间的辨证,不仅是数码的重叠,也不仅是私生活中的一场“火焰山之梦”,同时它也是更大范围内生活世界的法则。正如室内的装潢之于室外的霓虹与灯海,“夜色”原来也是另一种釉彩,让世界全面沦入一种装饰。这或许是“全装修”这一术语,在家居之外的更深含义,它接近于一种鲍德里亚式的命题:我们的“生活世界”在装修的浪潮、在消费的海洋中,其实已成为无边的仿象,它从来不会以“毛坯的名义挂牌”。
  
  三
  
  “这情形相当于一首翻译诗”,第三段起始劈空而出的一句,中断了前两段关于生活仿象的铺陈,一方面形成节奏上的突变,另一方面,第一次在“装修”与“写作”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这一关联也似乎成了某种“悬念”,笼罩了全诗的阅读,并令人联想起张爱玲小说《封锁》中的著名段落: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在张爱玲笔下,“生命”在不断的翻译中,似乎愈来愈远离了根本,或者干脆就没有什么根本;在陈东东这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断“翻译”,也让人的“生存”成了一个在真实性面前不置可否的美学问题。
  “遛着小狗忽必烈的那个人/将一头短发染成了金色”,下面出现的是一个典型的家居男人的形象,诗歌的视角也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又回到私生活的领域。而当被遛着的小狗“忽必烈”与瓷砖上那匹追风马同名,主人的金发也未尝不可鲜明地闪耀,如同画中色目人的头盔与红缨。果然,在单身夜奔的色目人与孤独自闭的“那个人”之间,诗人的想象力持续地展开了。如果说上面两个段落,探讨的主要是“现实之魔幻”与“魔幻之现实”的关系,那么在这一段中,话题集中在了置身于魔幻与现实交界之处的“人”身上。“他如何能设想他被设想着”,我们又一次读到了循环的句法,诗人在这里提醒读者,沉溺于无边仿象的“那个人”,实际上也被诗行深深地拘禁,他或许已意识到了(设想)自己也只是一个虚构的存在,只是另一个人笔下的想象。
  在另一个人的笔下,在另一个人的想象中,“那个人”的生活场景虽不出客厅、卫生间与小区水景,但“他”其实也像画中的色目人那样,不断穿越着他的“火焰山之梦”:当他从“虚拟的包月制现实”退出,赤身走入卫生间,也就是再一次投身于、或将身影“镶嵌”于超现实。在“浅睡与深困”之间,在“小区水景”与“不锈钢假山”之间,两个世界虽一实一虚,但互为倒影,而且穿行的路线相同。这情形,是否就相当于同一个梦境被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书写,或者说这情形是否就“相当于一首翻译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当墙上的“月全食之夜”与私生活中的“包月制现实”,最终被揭示为一首诗的两个不同版本,读者也似乎被引入了一个《骇客帝国》式的终极网络,“——天哪,我在哪儿”,这是诗人代替诗中的“那个人”、瓷砖上的“色目人”、以及所有阅读此诗的人,发出的最后一声惊叹。
  
  四
  
  在魔幻与现实、自我与非我、毛坯与装修、浅睡与深困之间,诗人轻巧地来往于诸种事物的边际,编织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迷宫。表面上看,在一个全民装修时代,诗人玩味的是一个关于生存现实的哲学命题,但请注意,它还是发生在诗人之间的一场秘谈,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关于“写作”的,或者如开头的题记所言:“诗是这首诗的主题”。
  在诗中谈诗,这种具有“元诗歌”性质的写作,当然并非是陈东东一人的专利,许多当代诗人也都曾尝试过这一类型。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探索诗人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元诗歌”的写作,往往与某种特定的主题相关,即:不断重申诗歌在普遍历史中的独特性,从而加入雪莱意义上的“为诗一辩”的伟大传统中。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的核心之处,就在于认为要想从内部解放这个沉沦的世界,方法之一就是将它纳入到一首诗中,让想象的逻辑战胜物化的逻辑。作为一个深谙语言魔力的诗人,陈东东当然主动置身于这一传统中,去构筑他“超现实”的现实感。但在他的笔下,被语言解放的现实,并没有呈现出自由的狂欢气息,而是处处显出一种孤独的禁欲之美,正如《全装修》中“色目人”的策马奔驰,凸显出的反倒是“禁地”的起伏无边。换而言之,真正让陈东东着迷的,并不是现代诗歌之伟大传统中关于“解放”的承诺,而恰恰是它幽闭的一面,语言与实在交界之处自我的挣扎感,才是他想象力倾注的所在。在他的感受中,“解禁”似乎是对世界而言的,对于一个诗人而言,真正的囚禁却发生在“解禁”之后,“语言”就是那“高寒的禁地”,它像游戏中的帝国一样广大无边,又如一个密封的太空舱,孤独旋转。
  
  
  
  在他近年的诗作中,这样一种“幽闭”之感,似乎得到了反复书写。诗人似乎对语言的非现实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语言之所以超越现实,不是指向另外一种秩序,而是因为它正混同于现实本身。在这种理解之下,诗人似乎有了一种深度的幻视能力,习惯从“窗龛”重新俯瞰我们的生活世界。从“窗龛”望下去,“下界”的实在无论怎样繁华、绚烂,也不过是一种词语分泌的“风景”,其中的人物、景象移步换形,古今杂糅的现场亦幻亦真,政治的、色情的、历史的、文化的、他人的、私隐的……诸多感官和欲望被诗人既云卷云舒、又古奥生涩的句法拖曳着,混入一个细颈的烧瓶,被细致地相互勾兑,又剧烈地化合出无穷,正如《幽隐街的玉树后庭花》一诗中修辞所达到的饱和状态,“……反应不至于更化学了——”与一般用文字捕捉飘忽色相的诗人不同,在陈东东这里,词语与现实之间的游戏有一种深刻的悲剧性,世界在词语中被“解禁”的同时,也似乎深深地被以另一种形式拘禁起来,陷入了一种循环往复、自我反复的白昼梦中,因为“词的蛮荒”统治了万有。
  
  五
  
  在《全装修》中,词语、符号与世界之间无穷的梦魇,让那些优雅、缜密的诗句,散发出颓废而迷人的玄学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玄学”背后一种强烈的现实隐喻性。依据现代诗歌的理想,当世界封闭在一首诗中,同时它也获得了解放,“现实”本身从充满功利、算计的市侩理性中脱颖而出,在一个全面“祛魅”的世界里,还有可能成为一种私人的“神话”。但正如诗人所说,“现实之魔幻”或许远胜“魔幻之现实”,在一个全民装修的时代,在一个全面仿真的世界里,想象的逻辑似乎已经不战而胜,被消费的、娱乐的、数码的,乃至存在的规则暗中接纳。在这个时候,“物化世界”的最大特征,恰恰在于“生活世界”的一切,都沦为装饰、符号和影像,所谓的私人世界也不过是公共世界的另一种表征:“这情形相当于一首翻译诗”。在全面“祛魅”之后,消费时代的装修生活、数码生活,又为世界涂抹上一层新的釉彩,以至快乐的批评家们开始欢呼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降临:“文学”的终结并不等同于“文学性”的终结,诗歌的边缘化其实正是诗意的全民化,因为它已化身为一个幽灵,散播于商品、时尚、日常生活、政治、欲望等诸多领域。
  “这情形相当于一首诗吗”,这是诗歌原则的胜利吗?画中飞奔的色目人也罢、客厅里电脑的沉迷者也罢、私生活中狂热的装修者也罢,连同在语言中“设想”万物的诗人,他们的命运又何其相似,都被封闭在这样一个审美的、却也是吊诡的幻境里。诗人在最后的惊叹之外,或许还隐藏了另一重的疑问:当诗歌的原则成为一切的原则,那么“一首诗又究竟在哪儿”?作为一个消费时代的抒情诗人,他不可能拥有明确的答案,也没有义务和能力去承担诗歌之外的道德批判。但如果他仍然有某种妄念,想要语言与世界发生真实的关联,想让诗歌成为一种进入现实的独特方式,那么如何打破修辞与现实的合谋,如何挣脱“无边的仿象”的囚禁,或许仍是清新的诗歌感性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
  
  
  (原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28 01:48:34 | 只看该作者
  恐怕绝大多数女人都喜欢他的诗,这个话我也不是随便说的。
  
  他的诗驰骋想象,喜欢一无所扰地将一切东西放置在他自己的那份奇想天空里,女人、爱、激情、幻想、万事万物、思考、古怪的东西等等,总之很唯美,也很刺激,因为他的语句都大胆、诡异,你不会想到他下一步会写什么,你也不会想象到,他的语境会让人如此着迷,尤其是女人。
  
  陈东东能够把诗写得如此细腻,我有时就认为那是女人们做的针线活。而他的诗也大气,什么东西都能够包容在里面,这又很不容易了。就凭这点,我其实挺佩服他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7 08:38:07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他是将“幽闭”发挥到了极致的,他把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也是表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种虚脱后的美。
  
  这实在是太累了,我如果写诗,不会选择做这种诗人。当然,天才们似乎都不会待见我这种话。
  
  ..............................................................................................................................................................................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6 16:20:38 | 只看该作者
  东东能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汉语词语,编织出一个奇幻多姿的迷离世界。在这一个聒噪与饶舌的时代,我能够有幸听到他尖锐、深刻的奇声,感到很欣慰。
  ..............................................................................................................................................................................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10-25 14:20:3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人的诗有一种诡辩的、繁复的风格,他在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言缝隙间的游刃能力,是绝大多数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
  ..............................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0-25 15:57:5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陈东东,他是一个典型的魔幻诗人,他的诗就像一场螺旋的梦一样,有着各种奇异的声音,既有现实,又有幻想,对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句子都倾注了绝对的心血。他是个奇怪的精力过剩的诗人,我没有看到其他哪个诗人像他那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1-6 03:22:13 | 只看该作者
  东东是一个语言魔术师,他的诗里充满了奇诡华丽的言辞和渺远自由的想像。
  每一首诗是一重时间,每一首诗是一条生命,每一首诗是从肉体生长出来的灵魂的大树。——每一首诗是一次完整、美好、纯粹的梦幻人生。+++++
  他的诗里写女性写得很透,入骨。。。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11-6 12:13:27 | 只看该作者
  陈东东的诗除了思想尖锐,用喻新颖,语言突兀,意象纷呈外,我觉得最大得益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剪拼,嫁接,粘连,转换,跳跃,闪进,推陈,铺排,错落有致,在诗意境中锻造语言,磨厉语言的光芒,制造诗歌内部的张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1-18 08:53:10 | 只看该作者
  陈东东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读他的诗一次就记住他了。他似乎不依照规矩,让心中的奇思妙想一样样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实在是棒极了。我很好奇他诗歌的排列和一些奇怪的意象设置,我能隐约到里面的好处,却不能描述出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9 16:45 , Processed in 0.0510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