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孤独美食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在美食中,细味都市情欲与一个人的孤独
      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国名作家
      百万畅销书《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作者村上龙
      最为经典的都市美食故事集
      在《孤独美食家》里,村上龙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 椒味噌之间的,是巴塞罗那、维也纳、东京等时尚之都、大小饭馆与酒店,以及各色男女的爱欲场景。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你的感官神经,引发你对人生的各种况味的体验:欲望、罪恶、感伤、孤独和幸福。酸甜苦辣,百味横陈。
      村上龙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好奇心像鲨鱼一般强大。
      ——村上春树
      村上龙成了日本国民心目当中两个著名的“村上作家”之一:一个是村上春树,一个就是村上龙。
      ——白岩松
      村上龙的作品体现了日本年轻一代的想法,可以看到日本年轻人的文化文明,很有意思。
      ——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村上龙成功地在饮食中细味人间情欲,甜酸苦辣,百味纷陈。
      ——《太阳报》
      “食色性也”正是村上龙在小说中贯彻且无所不用其极去作露骨表达的“主题”,但却反衬出一种丰饶中的缺失感来。
      ——汤祯兆(香港作家)
      村上龙生猛的活力与其小说的素材相碰撞时,总能产生惊人的爆发力。
      ——中上健次(芥川奖得主)
      能够捕捉到无法言说的温度、湿度、味道、颜色甚至香味,并用语言将这种难以表述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好似神秘的吸血鬼一般。这便是村上龙。——见城彻(日本幻冬舍社长,畅销书之神)

    作者简介
      村上龙
      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国民作家。村上春树说,“村上龙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好奇心像鲨鱼一样强大”。
      1952年,生于长崎县佐世保市。1976年发表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获得第19届群像新人奖、第75届芥川奖,轰动日本,至今销量突破350万余册。2000年,《共生虫》获得第35届谷崎润一郎奖。2005年,《离开朝鲜半岛》获得第58届野间文艺奖等多项大奖。
      村上龙的多部作品被三池崇史、李相日、维姆文德斯等电影大师改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起,村上龙与村上春树成为日本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被称为“W村上”。

    最新书评    共 5 条

    阿咩    你是不是觉得日本好多的作家都有点神经质?读的日本小说多了,遇到这种神经质的几率就比较多一些,虽然我是第一次读村上龙的小说,但是迎面而来的,是这种只有日本作家才有的神经质,不过毫无疑问,三十二个小短篇还是十分好读的,美食的享受给你想象的空间,但是对于美食家的人生,更多的是让你费解。读这样的小说,切不可以太认真,不要试图去揣度作者的生活,你只需跟随一种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实际上正如这位孤独的美食家在食物中的体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读的有关美食的书,那是殳俏的《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日本真是一个培养吃货的国家,更加是一个培养不但吃而且还写的吃货的国家。几年的留学生活就让殳俏写了那么一本神奇的书,不仅吃还要告诉你怎么吃顺道给你讲讲吃的故事吃的来龙去脉,再说起“吃”,我想起了日本作家茂吕美耶的书,能够让你看着纸快要滴下口水。相比起妹耶阿姨的平民美食,村上龙笔下的“吃”就高端多了。你只能想象,比如香港那超过一万元(不知道是日币还是港币啦)的白灼响螺片到底是什么滋味,能让人用“爱的力量”来收尾?法国艾慈村的松露,为什么能创造出饥饿感、恐惧和至福?羊脑咖喱象征着富有刺激的徒劳……实际上,你我终其一生,也难有“他”的经历,也难有他的口福,于是,也就自觉的不会对着书本流口水,这一切——只能想象啦。他的确是一个孤独的美食家,所有关于美食的关于吃和人生关于吃和性,都存在于他自己的小宇宙里,你我只可远观,仅此而已。   于是,作者也就有这样任性的理由。美食家的幸福不需要分享,所有“食色性”都是孤独的不需要理会的。村上龙笔下的美食,另一个隐喻面是“性”。日本人是不讳言“性”的,他们认为,欲望的顶峰是虚无的美丽的,当然,也是孤独的。美食的享受大概和性的享受是想通的,在村上龙笔下,美食家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享受着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上层生活,除了“吃”,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性”。“性”和“吃”总是同进同出,最后收尾的感受,却是空虚和虚无。美食的极端享受或许就像性爱的最高享受,不禁又想到渡边淳一《失乐园》中关于极致性爱的描写——所有幸福的最高峰就应该留在那里,在爱的最美的时候死去。可能很难理解,但是也无可厚非,这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观啊,就是他们独有的物哀美学。在最美的时候消逝,和村上龙写吃石蟹异曲同工。当一个人真的享受到了美食的最高境界,不去死掉也就只有心灰意冷了。   食与性的最高享受,居然不是幸福,是空虚。在食与性的饕餮盛宴后,村上龙说:崩塌变成幸福的象征。你可以触摸到他灵魂中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或许是他本人的或许只是他下笔的必须,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作者的潜意识。人生体验过太多的欲望的极致,反而陷入虚空。他并不在乎你读到了什么,只在乎他当下的感觉。他的孤独只有自己能体会,他的美食只能自己独享。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却感觉有点伤感。   这不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啊。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9:25
    钱大米    在接触食评这种文章之前,我一直都是以一名文青自居的。食物,在我看来总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写作对象,而阅读食评,又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饮鸩止渴的错觉。总之,不好,不好。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日本作家写的书就只有推理小说可以看看,推理小说比较符合他们弯弯绕绕的脑回路,推理以外的日本文学总给我一种压抑、黑暗,时时刻刻都压迫着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感,而过分华丽的词藻更是我尤其难以接受的一点。      之所以会开始阅读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完全是因为友人“如果不好看,我把头砍下来给你当凳子坐”的誓死推荐。暂不论“头凳”舒不舒服,但至少,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兴趣被完全的挑起来了。而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村上龙的文字倒是一点也不压抑,反倒是有趣得很。      在日本,村上龙是与村上春树齐名的国民作家,《孤独美食家》有点像是作者村上龙的自传,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小故事都会涉及到一道料理。因为这些料理几乎涉及到巴塞罗那、维也纳、东京等世界各地,于是在看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基本只能在我的想像里存在着。      村上这老家伙的三观超级不正,基本是毫不顾忌的大肆描写着性……然后,不光是性,这家伙对食物的口味也重得……在村上的文字里,每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似乎都和性脱不了干系,好吧,这两样都算是直达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刚开始看第一篇故事的时候,我就被惊到了:“在京都的鳖店,我用蛀牙的牙齿咬着那个滑溜溜的爬虫类的肉,顿时令我感到晕眩,搞不清自己身在何处。”……吃个鳖肉都让人觉得这么重口味,实在是不得不佩服村上龙的……恩……文字创造力……再后来的什么咖喱羊脑啦、山椒味噌啦,一听名字就觉得又是个触动感官神经的诡异故事。      其实严格来说,《孤独美食家》不能算是一本食评书,他并没有大篇幅的描写某些菜色的色、香、味,看完全书以后,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那些菜,反倒是各色男男女女的爱欲场景……怎么说呢,很日式的描述,酸甜苦辣,百味横陈……      我想,友人的头算是保住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05:35
    熹杨树     《孤独的美食家》原名《村上龙料理小说集》,在翻译的过程中借用了同名热播剧的名头,两者本身在内容上并没有契合点。1986年1月至1988年9月在文学杂志《昴》连载,随即出版单行本。那个年代,日本经济经过了战后重建和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开始如泡沫一般膨胀,日本人不可一世,那股子盛气简直要买下美国。即使是一些在一个小公司打工人的,也夜夜跟着吃喝。        1952年,村上龙出生于佐世保美国海军基地附近。他的家乡,不时被喷气机的轰鸣声所笼罩。18岁到20岁之间,村上龙过着色彩强烈的青春:和兄弟们组织摇滚乐队,参加抗议美军核动力航母停泊的全国学生示威游行,入学半年不到即被美术学校开除。之后开始了两年的放浪生活。和美军士兵的来往,吸毒、玩女人。这些经验无一不呈现在他的笔下。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他的作品也就不可复制。        2007年,白岩松赴日本进行《岩松看日本》的采访,村上龙成为老白在日本文化界选择的唯一采访对象。在对话的结尾,白岩松祝当时55岁的村上龙“永远30岁”。    村上龙早就被世人视为为年轻人代言的“文化英雄”,他的作品里所散发出的叛逆、锐利、颓废与疏离,都是这个时代日本青年情绪的逼真写照。村上龙注重向青年一代传达人生思想,认为年轻人没有既得权益,是最无私而且充满希望的一代,他要通过作品让青年人理解人生的苦难,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自立并努力寻找未来。       《村上龙料理小说集》初版附有“协助店一览”,一色是世界顶级店,写作成本之不菲可想而知。情爱在东京、纽约、巴黎这些大都会的舞台上开演,而美味佳肴和名贵洋酒,则成了这些舞台上最华丽的道具。       村上龙以32种美食作为标题,讲述了32个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中“我”都会邂逅一个女人,然后顺理成章的发生关系,(这里插一句,据说是半自传形式?那么他老婆到底是怎么接受的啊!)但是却不让人感到色情,只是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麻木和冷漠。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在写的过程中冷静的陈述,不带有任何色彩。不抒情、不伤感、安之若素、顺其自然,越美好,越悲惨;越饱足,越饥荒。只是有一种怎样都填充不满的缺失感,很孤独但又孤独不起来,很悲伤却也悲伤不起来。在某些人的生活状态中,似乎除去味觉之外,其余感官都已麻木。而某些人却似乎就是在吞咽生活本身。在满足一连串永远不会满足的欲望过程中,生活被消耗殆尽。       村上龙很会讲故事,每一篇文章写的都很短,但是并不让人感到突兀,内容饱满充实,可见其文字功底。有关美食的细节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将‘不下厨的厨师’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豪斯登堡饭店总主厨如此称赞道。     这本书没能让我很沉重庄严的思考人生,偶尔利用几个闲暇看几个小故事,倒也没有特别的轻松娱乐,不过故事情节倒是都记得很清楚,路过校门口的小吃街时看见烤生蚝总会想起,然后就特想感受一下他所描述的各种味道——原始的味道,幸福的味道,神秘的味道,罪恶的味道……也许再过几年,经历一些事之后再重新看一遍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他的作品一向感官化,有一种无耻且有趣的调侃。在《孤独美食家》里,就有不少跟料理联系在一起的十分感官化的比喻或意象:     说鳖的某一部位的肉,想到了越南女人,那种味道融合了狩猎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女人的腋下的味道,直捣脑浆。     在讲到与一个空姐在世界各个地方四次邂逅的故事时,用的料理主题是生蚝,“那是用莎碧酒冰过的生蚝滑入喉咙时的感觉,那是充满情欲的感触。       食色即人生,最终的感慨总是关于人生的。村上龙写道:“我们越上岁数越害怕感伤,因为不能挽回的时间忽忽地增加。但同时也能遇见从情感上保护我们的东西,例如那普罗旺斯海鲜汤似的东西。那普罗旺斯海鲜汤塞满了海香,以及勇气。”      画外音:虽然我无法理解到底是怎么让人充满勇气的,大抵是实在太好喝喝完之后心情很高兴了吧,人心情一好,别说是勇气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啊。不过,你总能在这32个故事中找到让你觉得超有道理的话,或是产生一些共鸣,比如说,某种味道会让你想起某个人,或是你到某一个陌生的环境,会突然感到头皮发麻,感觉此情此景特别特别的熟悉,可你分明没来过。真的,我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且同样的感觉有时候会重复,具体的感受实在没办法描述,不过真的就是那样,头皮发麻,呼吸急促或是整个人要虚脱掉。问过身边一些人,他们都一种“你外太空来的吧”的表情……要不是看到差不多的描述,我没准真会在下次发病时让我妈送我回去,哈哈。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3:44
    copy12    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页的那刹那,我突然很想哭,心灵似乎实实在在的被作者带来的伤感撞击了下。   所谓美食,不管外观再美丽,盛在多么精致的器皿里,终归是要通过味道来和人产生本质的联系与互动的。然而味道这回事,并不是用语言就可以精确的描述的,如同一段情绪或者一个人,一份彼此之间的羁绊和感情,这些本质上是与美食的味道带给人的触动是共通的。只在接触的时候,才算拥有着它,其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无法传达,只能寄希望享受着同一份美食的对方可以和自己有共鸣,否则,不管是和谁和多少人在一起品尝美食,归根结底也只是个孤独的美食家。   三十二个故事,串成了这本洋溢着孤独的心灵滋味的书。重点不在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美食,而是隐藏在美食的味道背后的那个人,那段关系。   你有否怀念过外婆做得汤,妈妈做的家常菜,或是曾和前度吃过的路边摊,你并不是真的从身体渴求那些食物的味道,而是祈求再尝到这般滋味时,可以重温那些隐藏在食物味道里的感情。时光不能再次拥有,我们只好借由任何的方式去回味,曾品尝过的美食不啻于是个直接的方法。   每一种食材,经过不同的料理,会呈现不同的独特的味道,这就像是它们的ID,这样的ID,你也曾打印在你曾用心去处理的每个人身上,他们都是独特的,你们之间的关系由于你们不同的互动,有了各种滋味,你会想起那个曾辜负了的对方,也会想起那个伤害过你的,还有说完你好便赤裸相见再趁着还未厌倦便互道永别的,你会想起曾陪你一起醉倒陋巷的朋友,也会想起尔虞我诈的彼此,同样都是人,经过你的料理呈现出了不同的关系和印记,当你品味时,如同一口入口即化的鱼肉,嘴里一无所有,只剩一份滋味长久的萦绕心头,越是想要说明白,却越难说出口,最后只有自己一人将其吃光,再消化。   孤独的食材们聚合在一起形成美食,孤独的人们相遇碰撞出无法替代的感情,当美食吃光,当人们分别,只有孤独的自我怀抱着余味,继续孤独的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详情 发表于 2013-8-6 20:21
    阿湫儿     这不是一本纯写“吃”的小说,关于吃的纪录被散落在各处。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有规律可循。通常是因为工作或旅游的关系到某地,手中握着大把的可以挥霍的金钱,偶遇或慕名追引某种美味,一种“直冲脑门”或“入口即化”或“消失在喉咙中”之后,陷入追思和伤感,通常会想起生命中短短停留过的同吃食物的那个女人。    这样的总结绝无轻看之意,之所以会写一篇书评也是因为村上龙这种简单的文法,引起了我的思索和共鸣。    我们关于食物的记忆,就是如此的复杂,包含各种情感。一盘最简单的咸菜,可能会勾起我们小时候关于“妈妈牌”美味的回忆,甚至你会想起,是在怎样的夏日黄昏,装在小瓷碗里的小米粥,因为稠密,上面结了一层类似牛奶放凉以后的粥皮,用筷子轻轻捅破后,下层的热气才能顺着小洞透出来,这时把芥菜丝埋进去搅匀,呼噜几口喝完,甜绵的米粥和酸咸的富有嚼劲的咸菜混合出恰到好处的味道,也是只有家才有的味道。    还有一种山野菜——驴龙头尖,取自那种藤蔓植物的嫩尖儿,稍稍焯烫以后,加盐、醋、蒜或是自炸的酱便很美味。焯烫以后更显嫩绿的野菜,回味微甘带苦,每次我都会吃很多。    更重要的是,只有和母亲在一起时,我才可以吃到这种美味。因为这得在五月节前后进山去采。初次吃到是在初三中考时,03年,非典最猖獗的日子,一家人都住在靠近山根的平房里,没到早上,母亲便会早早的拉我起床背单词,有时便会到山上去,一边背书,一边采野味,回来便是餐桌上的“头牌”。那段特殊的日子,也是对我而言如清晨薄雾般梦幻的日子。    我们的胃就像无底洞,总是那样欲求不满。没有尝过一边流泪一边咽食的人,是没有资格说品尝过痛苦滋味的。说也奇怪,那些伴着泪水的食物,我们总会忘记它们的味道,只记得吃到嘴里的泪水的味道,哭、涩、但回味微甜。可能这才是胃的空虚病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村上龙说,我们年纪越大,越害怕伤感,因为无可挽回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然而,还会遇到让我们远离伤感的东西——食物,去填补我们空虚的胃与时光。    那首万能青年旅社的《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里,有一句很有名的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但我更爱那一句“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们从前一样。用无限适用于未来的方法,置换体内的星辰河流。用无限适用于未来的方法,热爱聚合又离散的鸟群”。    用食物和昨天和解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9-6 03:0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5 21:05 , Processed in 0.41108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