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报仇看电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1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
  生活是虚构的真实
  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
  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结果
  本书由韩松落的电影随笔结集而成。
  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9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14:26:12 | 只看该作者
  经济越不景气、看电影的人越多;不是为了报仇、是为了逃避生活;也可以说是对现实不满的报仇;
  
  
  作者自称不是影评、应该是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的确不是影评、不是对电影进行科学地、全方位地、客观地评价;而是从电影中选一个点、一个人、一个事、进行大发感慨、悟出点东西来;
  
  其实、电影和人生还是有很多区别;我觉得作者的悟读起来好玩、轻松、但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应用;
  
  本书就是一个文集、喝着茶、听着音乐、一点一点的读、还可以和好友一起读、一起探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11:18:43 | 只看该作者
  1.        让一个人成为戏子的,不是这身份本身,而是他的生活方式。
  2.        不知电影。所有那些太美的,太好的,太深刻的,太深重的,太重大的东西。总让人下意识想去逃避。
  3.        这些过分美丽的东西,一旦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总是有着过分强悍的撞击力,在潜意识里,我们总害怕他们会改变我们生命的部分或者全部。在它们面前,我们总要绕道走,就像在质量过大的天体附近,连光线都要拐弯。
  4.        真正的痛苦,其实被影像遗漏了。就像四川汶川地震,它适宜呈现在影像中的,只是...而这些场景都只是情节点,都会过去,身在其中的人,还要独自面对重创之后漫长的煎熬。
  5.        人生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有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度过那些没有情节,无意义的煎熬的。的确,人生不像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它漫长又不是每一刻都有意义,要一步步的度过不能选择快进,也没有明确的结果。
  6.        青春是一种异能。拥有这种异能,如同变身阿修罗,这异能使人特别地震慑他人,使人总能翻身——因为有的是时间,也总能得到帮助,赢得期待,获得原谅与纵容。
  7.        在全场观众都没笑的时候先笑的,和0.11秒后才懂得笑的,也不是一路人。看似不过相差0.01秒,其智力,生活阅历,读书观影层次的差别,距离至少有0.01光年。
  8.        善,也许只是无力作恶的结果,是人性里尖锐的、乖戾的部分和自信心一起横遭挫折的结果,是重创之后向着一切妥协,是被命运胁迫之后造就的软弱,是被恶侵害过之后,作为受害者,对作恶的回避。……正如周晓枫所说:“虽然认定善是人性中最值得称颂的品质,但我也习惯把它理解为无能为力的被动的美德。”
  9.        被看的偶像也不是天生的,是被造就的。
  10.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男人,另一层意思或许是,人人心中,都渴望一个安稳、舒适、稳妥的完美世界。我们爱老男人,或许更爱那个安稳妥帖、不被金钱困扰的完美世界。
  11.        技能出色的人,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能够做主,为自己,也为别人。他们神情专注,他们轻松地做出承诺,他们使手下的事物任其摆布。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幻觉,似乎已从蝇营狗苟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似乎总有办法令命运止步不前。
  12.        寻常生活,对有的人是爱的加固剂,对有些人却是毒药,是监狱。沉迷偶像的时间,是他们的放风时间。
  13.        因为有了寄托,因为有了救赎的手段,因为在另一个地方完成了自己的人格镜像的塑造,作恶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14.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已经成为DV(网络、博客、播客)生活的内容,而在于DV(网络、博客、播客)成为生活的内容。生活俨然成了一场秀,时刻想到的是如何被关注,那已经不是“分享”了,而是一种展示的强迫症。
  15.        当一个人不属于彻底的黑,也不见容于自命的白,而是存身于一个灰色地带时,他是被同情,还是被鄙视,关键在于我们对他知道多少。知道了一个人童年的稚态,看过他咿呀学语时候的笨拙,旁观了他投身世道的艰难,参与了他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似乎也就介入了他的生活。于是他的一切作为都易于理解,易于被原谅。
  16.        人和人的关系,有时候太稀薄,有时候又过分厚实。当某种变故将人拉近时,最可怕的不是突然而至的过度关怀,而是情感表达方式的机械化和程式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表达的必要,却并非发自内心,更缺乏更鲜活的情感表达方式,于是只好依照既定的情感方程式来进行表达,不但要求自己,还强迫别人,努力把所有人纳入同一轨道。如果有人没能按照这个方程式进行,也一定要得到方程式范围内的解释。
  17.        这世界庞大复杂,人的分量却始终如一地轻如鸿毛,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被打上种种烙印,才能够被辨识、归类、放置,才能有重量。我们并不是我们,而是一堆号码、证件、档案的附庸,被它们锚在某个位置上。我们的属性不是天然就拥有的,而是被外界赋予的,一旦离开可以提供给我们这些身份烙印的环境,一旦落了单,我们立刻成了荒原上的裸人。
  18.        “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只是强势那一方对弱势方的效应,是强者对弱者期望的印证。
  19.        在崔德威尔拍过的每头熊的脸上,我没看到任何对亲密关系的认同,没看到任何理解,没看到任何怜悯。我只看到了自然界中压倒一切的冷酷。那里没有一个所谓灰熊的神秘世界。这些空洞的凝视仅仅代表了它对猎物的兴趣。
  20.        人对自然,一面冷酷无情,一面又有“钟情妄想症”。我们只是将熊拟人化为泰迪熊,再去理解,给体制赋予善良的光环,硬去设身处地,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我们习惯了向自己并不了解的人和事示好,全然不顾那些“压倒一切的冷酷”。
  21.        只要不是轮到自己头上,我们很愿意顺理成章地站到拥有伟大动机的那一边,去嘲笑别人的惋惜和计较。
  22.        好日子过得太久的人,很愿意假象一下穷厄的日子,再意淫一下自我拯救,就等于反省过了,于是又可以安然地、惬意地活下去。当真要做点实际的让步,谁都不愿意。
  23.        个人体验是最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常常被挟裹在“集体痛感”中下落不明。于是,战争和灾难仅仅成为一个凄美的象征物,我们意识到了要“痛”,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痛”。
  24.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有把握的程度远远超过现实生活。我们习惯了这些套路,并且热爱这些套路。电影电视小说里的俗套因此尤为重要,因其虚拟,它们反而成为最少变动的、最可以依傍的。
  25.        一个人要穷出故事来,也有可能引起媒体的注意,才有可能得到援助。我们不过根据这些故事,来决定我们的帮助。
  26.        没有经常性的、更普遍的救济制度,只依靠同情,结果就是这样。我们的同情不是针对贫穷,而是针对故事,我们有同情心,我们同时也是掠夺者。我为我们对故事的渴求感到反感,但却无能为力。
  27.        词语无处不在,永远在场,即便是它所指涉的实物已经发生改变和偏移时,仍然以它的方式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实行监控。比如说“女护士”
  28.        我们当初的骚动、急切、痛楚、都有人向了如指掌的上帝一样俯视着、调度着,所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B面,不过是一本勾引家日记的一个小小段落。
  29.        即便是批评,也是一种变相的关注,更加扩大他们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才目不斜视地将行动进行到底。现实中,在街头打老婆的男人,也正是因为人们的围观,才愈发得意,连殴打的动作和辱骂都有了表演性质。
  30.        所以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说:“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它最强大之处在于,即使悖论重重,也能烟视媚行地存在下去,以精神世界的混沌为由,找到行使权力的理由。
  31.        一个时代既已进入电影,这个时代就已终结。厂花们在贾樟柯的电影里一经定格,厂花们的时代也就可以画上句号。
  32.        人们在那些颠倒众生的尤物上,要的不过是一种自信。谁都知道自己未必有实践这种自信的可能,但只要知道它在那里,在某些人身上确实存在,知道这个时代还能容人那样张狂、铺张、发展个性、放肆地发表言论就够了。
  33.        为自己被爱拯救的生命惊呼,而不加甄别的欲望,貌似是爱,却原来,不是爱,是死,甚至比死更冷。贴上艾滋病标签的名人。
  34.        一个心理上的问题是,人们为何愿意看见女人开打?因为悦目,而且那在现实中不大可能。女性充任本该男性充任的角色,因此完成了一种奇异的审美。那种威风凛凛的形象,其实还是寄生在男性目光下的。
  35.        人总是乐于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群众因此会看见他们没看见的,或者歪曲他们看见的。所以,即便是集体记忆,也不一定真实,即便是大家也以为一起看见的,也不一定靠得住。
  36.        终其一生,我们都得和一段爱情故事捆绑在一起。爱情故事就是我们的一生。没有像样的爱情故事,就仿似没有这一生,甚至失去了被人谈论的资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8:49:34 | 只看该作者
  伯格曼作品总让人想起不愉快的童年,大卫林奇总让你逼视自己内心恐惧,基耶洛夫斯基仿佛神谕,总要穷极命运的可能性。
  糖要少三分,幸福要欠着点,在所有快意的时候,都要有片刻的犹豫。
  关于叛逆:成功是最好的矫正,老去是最好的招安。
  蜡像:栩栩如生,却未被灌注灵魂。
  人都在本能地回避“重”,趋向“轻”。
  “他因为有缺陷,在别的地方就力求完美。”
  我所知道的,经历过的善良的人,都不是那么顺利的人,他们对别人的体察,提示着过去和现在境遇的坎坷。
  表现自己完整的人性,是公关危机时赢得支持的好方法。
  坚持之前要有足够的本钱,坚持之后要勇于承担。
  慎重选择影响自己的人,慎重决定自己接受什么影响。
  摩根弗里曼:没有伟大的人,只有伟大的动机。
  “外貌是一种生物性的隐喻。”
  精神病院:先剥夺你作为正常人的属性,继而就可以剥夺你作为人的属性。
  女性名人只管出名,自有传记片会负责把你拍得美美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8 00:59:16 | 只看该作者
  P007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点人性的缝隙,我们乐于在冷酷中发现被掩盖的温柔,在刚硬的人身上窥见脆弱的刹那,在绝对秩序中,寻觅人灵魂的波动,在固若金汤的世俗的城池里,寻找可供攻破和缝合的缺口。
  P012  原谅,一定要建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不论心理、经济的地位,原谅的那方都要高出一筹,一旦地位不对等的位置恰恰相反,原谅就会落入尴尬的境地。 常常听到别人说“放下”,而“放下”的真谛应当是真实面对自己,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没有“放下”就是没有“放下”,承认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放下”。而不能真诚面对自己的结果,就会让爱与恨不但没有得到释放,反而陷入了僵局。
  P01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欲望模式,一个青铜的模板,一个偏执的角度。 因为从没得到,所以无比完美。他(《烟雨蒙蒙》中的陆振华)像集邮一样收集女人,永无餍足,只因为,每一个女子,都只有一点像当初的她,却不是她。所以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里面,总有点因由。
  P017  隔膜有时是自我保护,是在情感、生活遭受巨大重创时,由自身分泌出来的一种情感阻断剂,让感受仅仅停留在表面,让痛苦和欣悦一起麻木,以免机器更深刻的内心动荡。
  P025  人生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有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度过那些没有情节,无意义的煎熬的。的确,人生不像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它漫长又不是每一刻都有意义,要一步步的度过不能选择快进,也没有明确的结果。
  P026  不是在自己身上,所以想不到,到了自己头上也就明白了,人的忍受力真是无限的。从前,粉红娇嫩地依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想也想不到的那些事,黑白分明的世界里永远容不下的那些事,最后也都忍过来了。人的精力,花在什么上面,都是可以看到结果的;花在忍受和煎熬上,却多半看不到。人类大部分的勇敢和力气,并没用在冲锋陷阵和经天纬地上,而都是用在这些看不到的地方。
  P033  “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上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致命的吸引力》
  P043  笑真的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为了找到一个与你能共同发笑的人,不仅要求阅历上的大抵相似也必须要求情绪上的契合,这太难了。如果真有这种人出现,千万不能错过,这人不是挚友就是恋人。
  豆瓣友 纪伯伦说:“你可能会忘记和你一起笑的人,但却不会忘记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为了报仇看电影》中说道:比起一同哭的人,更能记住一同笑的人。 我想说:我不会忘记让我成长,引领我前进过的人。每次看书得益时,摄影进步时,看电影思考时,脑袋中总会浮现那些片语,不管我会说出多么恶毒的话但我确实心存感激。对于不熟悉的人,我嘴上抹蜜;对于亲近的人,我刀子嘴相对。真该死的“刀子嘴豆腐心”。
  P048  在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里,还应当加上一条,那就是他是否在生活里剔除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脱离了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是否最终和那些自己相近相投的人,走在了一起。
  P049   有时候,人的善,或许只是一种被动的美德。或许不过是被命运胁迫的结果。 善,也是只是无力作恶的结果,是人性里尖锐的,乖戾的部分和自信心一起横遭挫折的结果 ,是重创以后向着一切妥协,是被命运胁迫后造就的软弱,是被恶侵害过后,对作恶的回避。
  P056  老男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给人的安全感,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不安、恐惧、沮丧,多半因金钱而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男人,另一层意思或许是,人人心中,都渴望一个安稳、舒适、稳妥的完美世界。我们爱老男人,或许更爱那个安稳妥帖、不被金钱困扰的完美世界。
  P058  终其一生,我们寻找的,崇拜的,就是一个仿佛做的了主的人。能对命运做主,就有无限气场,无限魅力。
  P072  人际关系圈子,不过是一直圆舞曲,虽在不断更换舞伴,但跳舞的人,就这么几个。
  P075  小孩子其实都是很寂寞的,很想和大人说话,但大人总觉得孩子的话很傻,不愿意听他们说话,要想和他们相处得好,只要跟他们说话就足够了。
  P078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被一张网罩住,而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网。人若有位置,也不过是人在网中的坐标。我们都得努力经营这张网,在一切外力和内力使自己动荡的时刻,将自己牢牢地网在原地。
  P079     “得提防那种找到了持续的赎罪途径以及建立起了良好的自我宽恕机制的人”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里面众多小人物的道德逻辑是“作恶--偿还---再作恶---再偿还”。当一个人作恶时,他知道自己是有后路的,是能够提供偿还的;而当他偿还时,他放松了对于进一步作恶的戒心,甚至同时正在准备着下一次作恶,如此往返,乃至无穷。 再比如《沉默的羔羊》,剥人皮的连环杀手,最怜惜小动物;《无路可退》里邪恶的法官,一边收黑钱,草菅人命,一边却在电影院里为伤感电影泪流满面;在路上大声斥责殴打妻子的男人,还助养了若干孤儿,时不时带着鲜花和糖果去看望他们,连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这些手段,是他的偿还,是他为自己的道德焦虑找到的释放之地,是他为自己捐的门槛,是他为自己购买的虚拟道德货币。
  P86    坚持自己,想一想,已经是最奢侈的事情,遑论身体力行,坚持拍自己要拍的电影,坚持写自己要写的文章,坚持要和自己心目中的伴侣在一起,一个个“坚持”,都有几千斤重。坚持之前,要有足够的本钱,坚持之后,又要勇于承担。但凡要“坚持”,已经有了违背、忤逆的意味,最后的结果,总有不祥的气息。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凡人,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坚持一定是对的?更何况坚持之后,还要匀出力气承担自己的追悔和反省。人一定要足够强大,强大到知道自己是对的,强大到可以负担自己坚持的后果,才可以坚持。
  P092  作为成熟的成年人,务必务必,慎重选择影响自己的人,慎重决定自己接受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P132  我们的同情不是针对贫穷,而是针对故事,我们有同情心,我们同时也是掠夺者。我为我们对故事的渴求感到反感,但却无能为力。人生在世,必须努力成为有故事的人。
  P148   所谓不伦之恋的不论之处在于,他(她)什么都懂,她(他)却什么都不知道;他(她)在调度,她(他)却以为是自己自发的侵袭;分明一切都出自他(她)的培育,看起来却像是她(他)的迫不及待。
  P156  我们要悄悄地、踮着脚尖走廊,或者学猫那样,让脚上生出软垫来,不引起这个地方的注意。要知道,目前,咱们和精神病人的唯一区别就是,不在精神病院里。
  
  豆瓣友  最后,谈谈《熊不是泰迪熊》这篇令我很有感触的文章。
            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灰熊人》,讲述了野生动物保护者蒂莫西崔德威尔最后五年的故事。自1989年在阿拉斯加见到灰熊后,蒂莫西崔德威尔就致力于灰熊保护的行动。2003年10月,他和女友的遗体在保护区附近的宿营地被人发现——现场迹象表明,他们遭到了灰熊的攻击,这也是发生在该地的第一桩灰熊吃人事件。 崔德威尔了解熊么?不了解。他至多了解泰迪熊。这个长期被酗酒和抑郁症困扰的人,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美好想象赋予那个灰熊世界。对他来说,那是一个善意的、温和的、生气勃勃的世界。人和动物在长期的相处中,建立了某种跨越物种的亲密关系。他在城市里、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得不到的一切,似乎在那里都能得到补偿与救赎。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压倒一切的照旧是冷酷,熊,并不是泰迪熊。熊不是泰迪熊,狼也不是大灰狼,星座也不过源自我们在星球之间强行拉上的连线。人对自然,一面冷酷无情,一面又有“钟情妄想症”。我们既不了解熊,也不了解自然,更不了解头顶的星球。甚至,也不了解让我们泪水涟涟的那个人、那个偶像、那个体制、那种所谓信仰。我们只是将熊拟人化为泰迪熊,再去理解,给体制赋予善良的光环,硬去设身处地,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我们习惯了向自己并不了解的一切人和事示好,全然不顾那些“压倒一切的冷酷”。而真实的世界,就此被掩盖在这种感伤主义的帘幕之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8 15:55:43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报仇看电影》
  
  作者:韩松落——一听就知道这是假名。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出的书大都值得一读。
  出版社时间:2010年10月出版,有两年多了,但我是今年初才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
  
  半个月前,我参加品书会是就推荐过这本书,当时我是第一次翻看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文字和观点,所以当时特别推荐,推荐词大致如下: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过着普通的生活。我们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浪漫温馨的求婚,没有华丽惊奇的冒险, 甚至连鬼影子都没有见过……
       所以,我们要报仇。向平庸的生活报仇,向没有奇迹、暗淡无关、缺乏趣味的世界报仇!
       注意,这是有关电影的随笔,而不是影评。作者实际上在借电影之名大谈人生,有点怪,有点坏,但是很有意思。
  
  
      这些是我当时读书时的感受,很感性,尤其是当我当众读出这段文字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但其实,这段话的主要思想不是我的,而是作者的,他点出来,我则将之演绎得更加夸张,更加好玩而已。
  
      现在我要说说自己的读后感。
  
      上个月,我在微博上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有个女孩看到了,去买了,读了后告诉我,她很感谢我,因为她很喜欢这本书,一边读一边做摘录。她喜欢这部书的主要原因,就是作者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她很接近,却能说出一些她不知道的很精妙的话,所以对作者简直五体投地。
  
      可我觉得,这本书的思考不够理性。
  
      很明显,这本电影随笔,要么是以某部电影为出发点,引伸出作者某个想要表达的观点;要么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借助某部或某几部电影,表达出来。
  
      我说的比较简单,此书的介绍词说的更聪明——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换句话说,作者其实就写我看完他的书写篇奇怪的私人书评一样,他也是看完电影写篇随笔,谈谈电影,谈谈生活,谈谈人生,随性而至,点到为止。不为说理,只为感受。
  
      这种感受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但也常常站不住脚。这需要你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简单的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但请在刚开始读的很有感觉的时候,别太兴奋。继续读下去,用大脑不断思考,你会吸收到很多有用的知识,独特的见解,但也会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结论。我不想举例子,因为手头没书。
  
      最后,也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启发,也是我今天最想说的话——
  
      电影,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呀!
  
      因为我很少读活人写的随笔,所以我不知道其他人之前有没有这么写过,但我现在的感受就是来自于这本书。
  
      即,在我们想要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的时候,我们的论据未必是经典名著,未必是时事政治,未必是生活往事,未必是个人私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电影来表达呀!
  
      还有我们的论点,甚至直接可以从精彩的电影台词中获取。从真实性方面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得到一种我们希望的结果。
  
      相较文学作品而言,我们看过更多的电影,对电影内容记忆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被众人所理解。
  
      看看此书的完整介绍,没错,作者就是这么干的。电影,只是写作的素材和话题,而不是评论的重心。所以,这本书真的不是影评,而是电影随笔。
  
      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本书共分为四辑。《人生的质感》,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借助电影窥探时事;《滋养灵魂的风景》,探查与电影直接有关的人与事;《私房话》,表达个人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天哪!一想到这点,我就对自己以前的观影经验没有好好把握住,太可惜了。完全没有把握住某段精彩的情节,某些经典的台词!
  
      以前,我总是关注故事的精彩程度,剧本的合理性,导演的艺术性,演员的演技,当然,还有美女的身材……
  
      如果你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可以去死了!谢谢!
  
  (全文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6 12:58:42 | 只看该作者
  1.糖要少三分,幸福要欠着点,在所有快意的时候,都要有片刻的犹豫。因为,越美丽的东西,我们越不敢碰。是不可能,也是不能,这是人生的禁忌,也是命运的谶语。
  
  2.人生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
  
  3.人的精力,花在什么上面,都是可以看到结果的;花在忍受和煎熬上,多半看不到。
  
  4.爱被启迪未必是福,欲望始终沉睡未必是祸。有时,唤醒欲望,启发精神,需要智慧,而不动声色,静观其变,任它自生自灭,需要更大的智慧。
  
  5.人际关系圈子,不过是一支圆舞圈,虽在不断更换舞伴,但跳舞的人,就那么几个。
  
  6.你不和孩子好好说话,自然有人跟他说,你不肯占领的地方,
  
  7.人一定要足够强大,强大到知道自己是对的,强大到可以负担自己坚持的后果,才可以坚持。
  
  8.音乐追求的停止是最能显示脱节度的金指标。---我真的脱节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29 18:47:04 | 只看该作者
  在我家的电脑里有一个命名为“Movie”文件夹,里面分别有5个子文件夹——“奥斯卡历年最佳影片”、“奥斯卡历年最佳外语片”、“IMDB250部经典电影”、“金马奖历年最佳影片”以及——“烂片”。这都是我在电驴关闭之前抢先下载的珍藏。可是,前面四个文件夹里的经典电影,我只看了不到30部,而90%以上的观影时间,都献给了“烂片”。
  好吧,也许我只是个伪文艺青年。可是职业影评作家韩松落先生在他的随笔集——《为了报仇看电影》中统计,在他看过的所有电影中,“烂片”也占了85%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韩松落先生绝不是一个没有品位的俗人,他为何和我一样,放着现成的仙桃不吃,要吃烂杏?
  在《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碰》这篇文章中,韩松落先生说:“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听过别人的称赞,知道它确实是好的,就足以让我失去观看的勇气。看一部撼动人心的好电影之后,永远需要再去看十部烂电影,去消除它的不良影响。所以,我看过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垃圾片。最好看的衣服,我没敢买;朋友中最想接近的那个人,我不敢和他多说话。这些过分美丽的东西,一旦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总是有着过分强悍的撞击力,潜意识里,我们总害怕它们会改变我们生命的部分或者全部,在它们面前,我们总要绕道走,就像在质量过大的天体附近,连光线都要拐弯。我们在怕什么?或者在躲什么?因为我们知道,生命中的华美和不可思议都有定数,享用一点,就消耗一点,必须积攒着,等待它在将来,以更盛大的方式呈现?或者是因为,我们自知已经经受不起那种撞击,需要急急躲避?”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自己沉迷烂片的原因。那些经典电影对我的精神世界冲击太大了——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为自己在困境中逐渐麻木,放弃了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而羞愧;看过《十二怒汉》后,我为自己的思维盲点而震惊;看过《飞跃疯人院》后,我为国家机器靠剥夺民众的正常人属性,继而剥夺他们生而为人的属性而恐惧;看过《禁闭岛》和《穆赫兰道》后,我为自己的潜意识肆意篡改和扭曲记忆而惶惑……所以,我宁可让这些经典电影在硬盘里沉睡,转而乐此不疲地观看《忍者大战异形》这样的烂片。
  坦率地说,《为了报仇看电影》这本书对电影本身的评论,卑之无甚高论,但它对电影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人性等“衍生物”的分析,“写出了这个能陪伴我们孤独和快乐的夜晚的艺术品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比如《像刘德华一样正常》一文,韩松落写道:在不正常的环境里,保持正常生活的人,能够善始善终。正常的生活形态,是保护,也是拯救。斯蒂芬金的小说《玫瑰疯狂者》中的女主人公,丈夫有严重暴力倾向。她逃出丈夫的控制后,艰难地谋到了一份职业,在动荡之中,仍设法保持自己生活形态的健康完整。她租了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买了一幅廉价的风景画挂在墙上。在小说里,最后是那幅画救了她,但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是她的生活救了她?
  又如《爱被启迪,未必是福》一文,韩松落介绍法国电影《肉体学校》,女主角是一位上流社会的服装设计师,她包养了一个英俊的服务生,同居了一段时间,然后在他意图控制自己时,将他扫地出门。他已经见识过更好的生活,体验过更强烈的欲望、更细腻的情感,却无力延续。没有比这更恶毒的报复了。那种爱,常常是一生的最强音,要在将来可以预见的孤寂中被无数次的咀嚼。所以,爱被启迪,未必是福。欲望始终沉睡未必是祸。有时,唤醒欲望,启发精神,需要智慧;而不动声色,静观其变,任它自生自灭,需要更大的智慧。
  再如《希亚马兰是否应当坚持》一文,韩松落反复追问:坚持自己?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正确到非坚持不可?他提醒读者,坚持之前,要有足够的本钱,坚持之后,又要勇于承担。但凡要“坚持”,已经有了违背、忤逆的意味,最后的结果,总有不祥的气息。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凡人,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坚持一定是对的?更何况坚持之后,还要匀出力气承担自己的追悔和反省。人一定要足够强大,强大到知道自己是对的,强大到可以负担自己坚持的后果,才可以坚持。
  最后,谈谈《熊不是泰迪熊》这篇令我很有感触的文章。
  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灰熊人》,讲述了野生动物保护者蒂莫西崔德威尔最后五年的故事。自1989年在阿拉斯加见到灰熊后,蒂莫西崔德威尔就致力于灰熊保护的行动。2003年10月,他和女友的遗体在保护区附近的宿营地被人发现——现场迹象表明,他们遭到了灰熊的攻击,这也是发生在该地的第一桩灰熊吃人事件。
  崔德威尔了解熊么?不了解。他至多了解泰迪熊。这个长期被酗酒和抑郁症困扰的人,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美好想象赋予那个灰熊世界。对他来说,那是一个善意的、温和的、生气勃勃的世界。人和动物在长期的相处中,建立了某种跨越物种的亲密关系。他在城市里、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得不到的一切,似乎在那里都能得到补偿与救赎。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压倒一切的照旧是冷酷,熊,并不是泰迪熊。
  熊不是泰迪熊,狼也不是大灰狼,星座也不过源自我们在星球之间强行拉上的连线。人对自然,一面冷酷无情,一面又有“钟情妄想症”。
  我们既不了解熊,也不了解自然,更不了解头顶的星球。甚至,也不了解让我们泪水涟涟的那个人、那个偶像、那个体制、那种所谓信仰。我们只是将熊拟人化为泰迪熊,再去理解,给体制赋予善良的光环,硬去设身处地,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我们习惯了向自己并不了解的一切人和事示好,全然不顾那些“压倒一切的冷酷”。
  而真实的世界,就此被掩盖在这种感伤主义的帘幕之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9 19:28:33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承认作者记性相当好,而且善于分析延伸。本书有很大的信息量。作者一直在批判矫情,但我在阅读过程中,却一直感受到作者的矫情。是我误读?作者为了阐明一个观点,会列举电影书籍社会流行各个种种,但很多有些强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4 04:56:40 | 只看该作者
  之前是看评论买的这本书,我相信要不是我有强迫症绝对不会看完这本书的,有的部分的确很精彩,,太少了,,在我看来就是几个人,几个电影,,几个事件,来会说,可能最近总是看余秋雨,钱钟书这样文豪写的书,觉得这书真的优点烂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 14:53 , Processed in 0.0527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