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想国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因为是哲学就望而却步,不要因为书厚了点就轻言放弃,不要因为貌似艰涩就说心有余力不足……
  
  国拟人的鼻祖啊~~~ mina还不快来膜拜  m(_ _)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一部巨著,流传千载;一份智慧,传承数代。柏拉图的《理想国》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种种描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所构造的一个理想国度、完美宫殿、和谐王国吸引了无数学者不断的探究分析。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大教育学著作之一,《理想国》也是教育理论的瑰宝。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哲学王,他认为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所以我认为他所构建的理想的国度其实是一个哲人的国度,文明的国度,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王者的国度。
  
  要谈这本理想国,还是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看。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年少的柏拉图满心抱负,也曾想过投身政界。所谓乱世出英雄,此言得之。面对着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对越来越黑暗的雅典政治,柏拉图的从政激情一次次的受到打击,尤其是目击自己恩师苏格拉底以身殉理,心伤久久难忘。最终无力改变现实的柏拉图转而教书育人企图通过下一代来改变雅典的命运。《理想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总的来看,《理想国》这部著作,“著”在何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创造性两点上。一方面,柏拉图应是西方第一个系统的提出教育观点的人。在本书中,柏拉图就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由浅入深演绎式地向世人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的教育观点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我认为,柏拉图论教育,是跳出时代来谈教育的。他首创性的提出胎教,主张男女应平等接受教育,可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细读《理想国》,自觉百般滋味,难以诸处言表。不过倒是正如我们朱老师后来评点的一番,我错误的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上困顿了好久。初读《理想国》,总是觉得柏拉图那一套思维很难理解,常常一到关键的问题上就用“肯定有一种力量”、神、心灵等来解释。由于一直受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看到这些便忍不住想要去驳斥批判一番。可是抛开其它的不谈,只看其教育思想,愈是细细品读,就越能感受到柏拉图的才华,不得不说他的预见能力和超前思想令人佩服。苏格拉底睿智的辩答也常常让我折服,不禁拍案叫绝,以问代答式的辩论总是让对方无言以对。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理想国的教育思想的粗浅认识吧。
  
  一、为了实现灵魂转向——教育目的的揭示
  
  “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镜里似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518B-D)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不同的是: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完美的。而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太阳提供光,使我们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光”,使灵魂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灵魂从想象、信念、理智直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既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灵魂转向的教育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灵魂引导向真理”,以期实现灵魂转向。这与我们现在所反复唱咏的教育是为了人,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
  
  二、“给妇女以同样的培养和训练”、“教育越早越好”——教育对象的扩大
  
  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护卫者和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权,并且尤其重视护卫者的教育。女子和男子一样保卫国家,女子和男子甚至还各自有所擅长。“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因为不论女性男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分彼此的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452E)柏拉图对男女平等的认识得到了集中体现。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这样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妇女地位低下的雅典城邦,在动荡不堪的奴隶社会,柏拉图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回顾历史轮鉴,封建社会的男子永远凌驾在女子之上,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不懈努力着,如今终得实现,现在再来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心中只有暗暗的叹服其预见性。
  
  柏拉图除了在教育对象的横向角度增加了女子的部分,纵向上也加以明确:“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377B)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他甚至还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789D)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同时还提出游戏教学法。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叹服?
  
  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教育内容方面,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柏拉图十分推崇算术的重要性。“灵魂首先召集计算能力和理性”(524B),“算术和算学全是关于数的……这个学科看来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这是在“智”的方面,他强调第一需设置的学科就是算术,其次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等。据说他的学园的门口写着:“不懂几何的人,不得入内。” 可见他对数学的推崇。为什么如此重视数学?这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奴隶社会崇尚武力、需要战斗。而算术与几何在军事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天文学研究的也是天体这立体几何形中的一体,是必不可少的。算学是研究“一”的,这是整体的“一”,抽象的“一”,算术是为了把灵魂从可见的事物引向抽象的事物。而几何是认识永恒事物的,使人赶超感性世界。天文学使人从整个宇宙的和谐关系中发现那和谐一致的善和完美,研究天文学的任务是唤起思考。再次,“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401D-F),可见“德”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美”)、军事教育(“体”)、绘画、诗歌等。他特别强调音乐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协调,认为“朴质的音乐教育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最关紧要”(401D)而且对培养护卫者“既温文又勇敢的心灵”是很必要的。然而正是出于重视,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内容必须经过统治者严格的筛选,因为儿童的心灵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音乐教育中让人“哭泣流泪”和“大笑不止”的内容是不被允许的,这不符合“节制”感情的要求,靡靡之音也不行,这会使人颓废而丧失“勇敢”的美德,内容不良的容易让小孩错误模仿的歌词要去掉,包括荷马史诗中的一些内容,因为要求塑造的形象无瑕疵,节奏要配合好的歌词。这一点上我倒不是完全认同。儿童世界的童话即使再美丽也需要有“大灰狼”“毒皇后”之类的角色出现,以便让孩童们更准确的认识世界,区分真善美,假恶丑。毕竟所谓的理想与光明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恶形象,如何体现美?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应当进行不同的教育。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这里又是一个创举,柏拉图创新性的提出游戏教育法,“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790C—E)。这对当今的发展教育学有着突出贡献。然后经过2~3年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格。“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793D—794D)”。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被挑选出来的青年要能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以考察他们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根据第一次挑选出来的人在学习、作战和工作中的表现,作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被选出的人用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将教育清晰地划分为早期教育、高等教育等,现行的教育体制基本沿袭这一思想,《理想国》中的智慧的火花果然处处熠熠生辉。
  
  一言以蔽之,教育就是帮助人们解开视力的束缚,将视力集中在真实之上。因此,教育不是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是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的本质。”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国,着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国度。虽然有些思想过于完美化而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为着这美好的追求而奋斗,为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懈努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看完《理想国》不觉感到在轴心时代,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就产生了极大的区别,柏拉图和孔老之学的着眼点竟是如此之不同。柏拉图研究的问题影响了千年来西方学术的方向和范畴,而儒道的为人之学则深深影响了国人的思维范式。
  全书分为十卷,但内容一脉相承,采用对话体的形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和众人的一次对话。谈话的内容从什么是正义开始,探讨正义是什么,究竟是不正义的人幸福还是正义的人幸福。两方争论未果,苏格拉底遂提出应从研究城邦的正义与否着手,由大的正义转而探讨关于人的小的正义。于是一个理想中的城邦开始被建立,从人的分工到音乐和体育教育,再到人的等级划分(金银铜铁),于是得出正义的定义——既不是欠债还钱,也不是强者的利益,而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是心灵的德行。接着,关于妇女和儿童应该怎么对待的问题又被拿出来讨论了一番,转而提出了哲人王的理念。在对现有的哲学家进行了一番批判后,提出了好的哲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知识与善的关系,提出了线段比喻。接着又提出了洞穴比喻,转而开始研究统治者的政治学,分析了当时五种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出了正义等于善并且能带来最大的幸福的结论。在最后,他批判了诗人(模仿者),又提出了灵魂不死的理论。
  感觉上全书围绕着正义这个话题,探讨了大量的问题,其覆盖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且不论其探讨是否能说服人,它是西方一切现代知识的源头,怀特海的那句:“两千年来的西方知识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然理想国虽然柏拉图如此伟大,但那也只是就其开创性而言的,对于其实在内容,我感到不敢苟同。事实也证明,建立他理想中的国家无疑是一场灾难,很可能出现《1984》里的统治情况。
  而我想探讨一下的,是关于“对话体”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有人坚称《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巅峰之作,后世的人采用对话体写得都不尽如人意。那我想,《理想国》洋洋洒洒400余页,其中论述冗长而且并不严谨。很明显,所谓问答者也不过是作者一个人,即便是回答者的反对也是作者事先安排好的,是属于陷阱式的。而且这种问答法,让读者失去了判断的欲望,因为书中已经有一个人在替他思考和判断了。着整个就如一个陷阱,让人听从了柏拉图的诡辩,而忽视了其中概念的偷换,定义的缺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理想国的第一章是最有趣味的一章,让人感受到了真实的希腊生活,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日常生存状态。
  理想国的很多观点已经过时了,至少被后人超越了。当然很多观点在今日依然引人深思。为这些琐碎的论点作提纲似乎并不值得。
  理想国的不朽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主题的庄严性,以及作者在探讨这个主题时表现出的拳拳诚意,而并非作者对该主题给出了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
  柏拉图等哲学家对智慧孜孜不倦的求索论证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很难不令人肃然起敬。对哲学和哲学家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或许是我读了这部书的最大收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哲学书,却是这样一本经典之作,理科出身的我震撼于这种辩证中寻求真理的思维。开始很难跟上作者的推理,常常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不得不回过头去反复研读体味,推敲作者话里的弦外之音。时常会为自己深陷泥潭痛苦万分,也会因恍然大悟所惊喜。虽然已经尽我所能试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领会尚浅的我还是有一段距离。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新的发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说“要人愿意担任某项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与惩罚。”
      我和格劳孔一样傻,一样不明白名和利是报酬,但是为什么惩罚也是报酬呢?
      于是,苏格拉底说“你难道不懂得这种报酬可以使最优秀的人来当领导吗?”
      他说:好人就不肯为名为利来当官,他们不肯为了职务公开拿钱被人当佣人看待,更不肯假公济私,暗中舞弊。名誉面前,他们也不会动心,因为他们没有野心。于是要让他们愿意当官就只得用惩罚来强制了。而对好人来说,最大的惩罚是你不去管人,却让比你坏的人来管你了。好人害怕这个惩罚,所以勉强出来。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迫不得已,实在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或同样好的人来担当这个责任。假如全国都是好人,大家会争着不当官,像现在大家争着当官一样热烈。那时候才会看得出来,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
       于是,我想柏拉图看的比马克思都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得不说看这本书本身是一件煎熬,因为这本书确实非常非常的拗口和玄奥,这也对得起它橙色的封面(商务印书馆),我相信凡是好好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同意我的说法。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或者说柏拉图其人(即使是借苏格拉底口吻),其所指弥高,令我们后人钻之弥坚,景行行止。
  
  有人也许会问,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不外乎是以哲学家成王,疑惑王成哲学家来治疗城邦,这也太过于理想,怎么会有实现的可能?既然没有实现的可能,那么我们后人还要研究它干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但是问的人没有一点学术修养可言。因为在学术设计地更多的是理念、价值(神圣价值)。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确实是做学问的一大忌。正如书中所说一样,明明知道理想国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其作为一个极端(姑且这么说吧)是值得我们崇尚的,这也是为什么文中苏格拉底之所以迟迟才抛出其核心观点的理由,这就是其所谓的最艰难的“第三个浪头”。
  
  假如我们后人能看到其中的一丝精髓,让我们能够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何方,即使不能实现,也要拼命地向那个灯塔行进。因为只有遮掩才不会迷失我们人类的发展方向,才不会陷入另一个极端——更为接近善总要比较接近恶来的好,即使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荆棘的。
  
  这也许就是我们尽我们之力所能从中理解的最大收货吧!将理论归之于理论,不失其真,方对得起理想之所以为理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理想被亵渎的世界,需要理想国。但不要在此迷失,那不是任何人的归属,只是交流、互通有无的栖息之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国,搭建起自己的宫殿,那是《理想国》的使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10-31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极权主义的起源著作。
  
      很明显,他老师被处死的打击,让他看透了民主制度的虚伪,于是他继承了老师的衣钵,穷尽一生去追求一种完美的政治制度,但是最后还是走了岔路,进入了绝顶的荒谬。
      在他的理想国中,存在着一位绝对正确的“哲人王”,所有人都“被共产”,孩子不知生父,个人特征被消灭,全部异化为“哲人王”统治的城邦下一个棋子,泯灭了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国度里,正义是虚伪的,当所谓的正义是以统治者所谓的城邦利益之类观念决定的时候,它变成了“哲人王”杀人的利器,柏拉图在试图避免苏格拉底悲剧的同时,客观上造就了一个可以让更多人无端丧命的“理想”国度。
  
       老头子,几十年其心可嘉,可惜不敢苟同。评一星。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9 04:42 , Processed in 0.0430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