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枪之谜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0: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西部影片名宿巴克霍恩,计划重归银幕,不想在椭圆形大竞技场表演马上特技时,被一枪击毙。纽约市警察局全体出动,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毫无结果。一个月后,在相同的地点,在相同的场景中,死神再次故技重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6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3 01:03:4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看的推理小说,挑战读者的环节设置得确实很经典。虽然在看的过程中曾经有想过巴克就是凶手,但只是直觉,没有推理过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20:32:42 | 只看该作者
             弹道角度问题与人的倾斜角度有关系都不知道,那你诺里斯做个毛弹道专家啊,老奎因你做个毛探长啊,莫非都像天朝一样,都是走后门进去的??从这点来说老奎因和诺里斯真是蠢的可怕。
            枪的藏匿地点,个人认为,只要智商不是太低的作者,都应该猜得到。
             这本书诡计太简单了,而且书里面也没有像《希腊棺材之谜》里面精彩的推理过程。
             总之,感觉这本书在国名系列里面是比较失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9 03:41:26 | 只看该作者
      设局精巧,最后的逻辑推理环节也是完美无瑕。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情节有些乏味。
      
      设局精巧,最后的逻辑推理环节也是完美无瑕。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情节有些乏味。
      
      设局精巧,最后的逻辑推理环节也是完美无瑕。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情节有些乏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7 23:22:44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奎因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不可能犯罪之称的“美国枪之谜”,和“罗马帽子之谜”一样,消失的线索是全书中除了凶手的身份之外最大的谜团,奎因对于消失的线索的处理果然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美国枪之谜”以埃勒里使用五彩的轮子的比喻作为开头,案件的大幕逐步展开,和案件相关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当所有人物都全部聚集在一起时,一场在两万人注视下的凶手案发生了。和“法国粉末之谜”一样,“美国枪之谜”的案件也是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随后事件的发展就步入典型的奎因式轨道了,对现场的严密勘察,对相关人员的口供问询,以及骇人地对现场多达两万人的搜身等。也许对多达两万人进行搜身这点有些过于惊人甚至不合情理了,但是奎因自有其用意,他需要这场史无前例的搜身调查来引出消失的凶器这一核心诡计。“美国枪之谜”的揭秘部分可以说是既惊人而又熟悉,这次可以说是我距离奎因最接近的一次了,虽然我没有推出凶手的真正身份,但是凶手藏凶器的手法以及第二场谋杀案的动机和过程,我倒是都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也许有很多读者对于一个不可能犯罪最后就给出这么一个简单地近乎单纯的答案颇感不满,我对此倒是可以释怀,因为既然看的是奎因的作品,诡计的离奇只是其次,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才是我追求的。还有一些读者对于小说的公平性略感不满,我在这点上也被误导了,这姑且就算是奎因的叙述性诡计吧。“美国枪之谜”的揭秘部分遵循了奎因一贯逻辑至上的套路,一个个线索逐步展开进行分析,最后锁定凶手的身份。“美国枪之谜”的解答虽然不及“X的悲剧”那般精彩,但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了。
      “美国枪之谜”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为了引出消失的凶器,那场浩大的搜身显得太过不可思议了;小说的核心诡计虽然惊人但是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新鲜感,这点自然怨不了奎因,毕竟我们生活的年代和奎因差了将近一个世纪,在他那个时代充满独创性的手法在今天看来实在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儿了;最后一个缺点算是同一时期奎因作品的通病了,那就是冷硬的文风导致的故事性欠缺,这点在我连续看了几部卡尔的作品之后感觉更加强烈。
      综合而言,“美国枪之谜”仍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侦探小说,尤其推荐那些还没有看过太多侦探题材作品的新手观看,希望他们能通过这部作品认识到奎因的魅力,进而喜欢上这位逻辑大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9 12:25:1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要说的是,新星和百世文库真是一对傲娇的基友,谁也不让谁,打起架来还是无辜的读者受伤。《法国粉末之谜》百世文库的少了一张图,于是乎新星就补上了这张图,这让新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映像。顺理成章,凡是新星有的,就不看百世文库。但是《美国枪之谜》却又狠狠的抽了一下无辜的读者。百世文库的版本有一张马场的示意图,傲娇的新星就把这张图给和谐了。晕,还真是傲娇。不过此图有与没有无关痛痒,有新星的同学也不必苦恼。
      好了,进入正题。说道奎因,很少有人会把他与不可能犯罪联系到一起,也就是《王者已逝》或者《中国橘子之谜》还有本作等为数不多的几本。事实证明,奎因的确不适合写不可能犯罪,或者更确切的说,不可能犯罪破坏了奎因的逻辑美感。
      《中国橘子之谜》为很多读者不齿源于其复杂坑爹的机械密室诡计,其实抛开此诡计不说,《中国橘子之谜》的推理部分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就是这个坑爹的诡计,让《中国橘子之谜》从三星作品骤然跌为两星(个人观点,勿喷),奎因两兄弟想个如此坑爹的诡计不容易,想出倒置的推理更难,何必这样吃力不讨好呢?不过《中国橘子之谜》的诡计和推理是不可分开的一家,没有诡计也就没有倒置的推理,算是用坑爹的诡计引出精彩的推理吧……很纠结……
      但说到同样标榜不可能犯罪的《美国枪之谜》就完全不同了,那个把读者胃口提的老高的枪支消失诡计竟如此不负责任且简单,要不是想到奎因生于百年前,真有打一星的冲动。此书的某些元素在柯南中可以找到,所以在下还算看出了一点事实。不过瑕不掩瑜,奎因的不可能犯罪坑爹,但是推理能力向来可靠。有时他的推理不见得完全严丝合缝,但态度决定高度,有根据的推理远比直接给出答案的猜测让人更信服。此作的推理在奎因的作品中算是中规中矩,但也算精彩。六个条件将凶手直指特定的一人,这是奎因善用的把戏,也是读者最为推崇的一种引出凶手的方法。奎因早在第一起案件发生时,读者还在发懵时就看出了一二三,作者早有伏笔,奎因的一举一动都是有根据的,这和很多推理小说不同。在很多小说中,侦探询问线索是无根据的询问,也就是说侦探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连侦探自己也不知道,总之作者知道结局,于是就莫名奇妙的安排侦探问出了可以直达案件核心的问题,这样的侦探不能让人完全信服。而奎因的小说不同。在本作中,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凡是奎因提问或者有所行动的时候,读者就要小心了,奎因的提问是有根有据的,是有一条线连着的,奎因会提出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他有提这个问题的依据,如果你不明白奎因提问的原因,那就说明,你已经落后。一路落后到挑战读者,你只能是远远望着奎因,他早已将你甩在身后。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奎因作为逻辑的代名词不仅仅体现在最后的推理中,而在整本书的推进上作者就是按照严密的逻辑来书写的,这有别于很多作家。到这里,原本的三星顺理成章的被我改成四星,奎因的地位再次被拔高一级。原本坑爹的不可能消失也成了六项条件的之一,奎因写不可能犯罪不为不可能犯罪本身的惊艳,而在于衬托逻辑的魅力。
      前面的结论现在被我自己推翻,《中国橘子之谜》果断四星,《美国枪之谜》果断四星。该死的不可能犯罪也成为车轮的一个颜色,旋转起来,和全书融为一体。
      为逻辑而生,把不可能犯罪当拼图一角的奎因,才是推理小说的王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0-17 22:09:2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部伤感的作品……
      看的同时在看《流血的仕途》,发现其实不管千年前的李斯也好,远在地球另段的霍恩也好;政坛豪客也好,电影明星也好……老去都那么伤逝,登得越高,坠得越惨……一个被他人腰斩,一个自己设局害死自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1-12 08:23:36 | 只看该作者
      在经历了神奇的1932之后(1932年埃勒里奎因先后发表了《希腊》《埃及》《X》《Y》四部经典作品,论起单年作品的产量质量,1932年的埃尔着实前无古人),《美国枪》的推理成分显然无法与之前的疯狂相比。埃勒里有意识的尝试了全新的元素,将故事背景安排在了浮华的好莱坞。著名西部影片名宿巴克霍恩,计划重归银幕,不想在椭圆形大竞技场表演马上特技时,被一枪击毙。纽约市警察局全体出动,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毫无结果。一个月后,在相同的地点,在相同的场景中,死神再次故技重施,复制了又一场凶杀。两起案件迷雾重重:在两万观众的关注之下,竟然找不到凶器,找不到凶手,找不到动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是国名系列的一个转折,埃尔已经将侧重点从炫目的逻辑演绎表演转向社会,转向人与社会的哲学(第一章 色谱 第二章 酿造中的烈酒中表现极为明显,同时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在开篇似乎便十分艰涩,因为如果以国名系列的前五部作品的开篇程式,老巴克霍恩的骑术表演应该在第一章开始)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埃及》中便初露端倪,只是被抢眼的诡计和浓烈的血腥味所掩盖。当然,这种变化主要是来源于《希腊》中的历练。
      
      正因如此,埃尔在美国中的表现也更为稳健。这部作品拥有极为浓厚的美国风味,尤其是西部风味。美国西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具代表的西部牛仔,左轮手枪下英雄救美的传奇故事或一对一决斗时隐藏在冷酷外表下的那份自信和霸气,他们成为很多影片的宠儿,也代表着一种坚毅而果敢的美国精神。那个时代的沧桑感,在老巴克的身上展露无疑,然而英雄迟暮,老巴克却选择了回归。诚然他的一身技艺并未被岁月剥落,但岁月却悄然筑起了一道围墙,一道横亘于他和竞技场外观众之间的围墙,难以跨越。
      
      一直很喜欢“了不起的迪居那”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中,迪居那的戏份很重,他的任务是将埃尔从逻辑世界的象牙塔,引向好莱坞的灯红酒绿。即使如此,埃尔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变得浮躁,故我的抽丝剥茧,故我的细致入微,故我的令人心悦诚服。即使面对再纷繁的巧合,联想,时间轴,特殊情况,细节观察,心理分析,决定性物证,习惯性思维,证据的真伪,对线索的取舍,不同的切入点……他依旧可以驾驭自如,游刃有余。这也许是因为伟大的国名系列的缘故吧,埃尔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扮演神与上帝的角色。
      
      老巴克是奎因前期作品中为数不多值得记住的配角,因为从他的身上,那种无奈,那种悲情展露无疑。埃尔笔下的配角,尤其是国名系列中的人物大多只是匆匆过客,然而这部作品却是个特例。老巴克带给我们太多心酸与感动(再说泄底了)。
      
      解说章的埃尔风采依旧,虽然多少有些unfair,但最后的意外性和揭开层层真相时,拨云见日快感依旧。
      
      古道,黄沙漫天。迟暮,英雄永生!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7 19:50 , Processed in 0.0507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