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寅恪与傅斯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10-19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我看《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并非源于书皮上所谓的这些名家推荐,可能这些名家可能也就是名士。我是在天涯“闲闲书话”里看到书中的一章节,记叙傅斯年等延安访问团在延安的一些情况。其中,左舜生的浅薄、无聊和傅斯年的敏锐、得体相应成趣。左说服不了毛泽冬,就扯人家的老婆,硬要见上一面,让毛泽冬顿生鄙视;傅因五四学生领袖的声望,毛和他彻夜谈了一宿。此刻的毛已经手握重兵,虽此时不敢有推翻政府的野心,但也有自立山头,分疆裂土的野心和实力,对天下的知识分子也是内心藐视,武器的批判才是真。当然,处于弱势时,尽管内心鄙视天下的知识分子,但能拉拢就拉拢,能蒙骗就蒙骗也是需要的。毛泽冬带着内心志得意满,表面礼贤下士的面具和傅闲谈,摸摸傅的底细。
  毛故意提及傅在五四的作用,傅也很机敏,收起藐睨天下群雄的性格,得体的回应毛,我们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刘邦、项羽。得体的回应,让毛内心特别舒服!请毛题字,毛欣然应命!毛泽东给傅斯年的一封短笺和所写条幅,另有给王世英的一个便条。便笺曰:
    
    孟真先生:
    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
    敬颂旅安
    毛泽东
    七月五日
    
    毛的条幅这样写道: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人咏史一首 书呈孟真先生 毛泽东
    
    此诗为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诗中“刘项原来不读书”一句,当是毛泽东自况,或含有自谦没有傅斯年读的书多,或者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和用意,或者什么意思也没有,外人只是自作多情地瞎猜妄想而已。
  然而,傅不愧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和学者,毛泽东和他漫步到礼堂里,看见密密层层的锦旗,各处向毛献的。孟真讽刺地赞道:‘堂哉皇哉!’毛泽东有点感觉到。
  回来后,据罗家伦说:“他(傅)在重庆被国民参政会推举为访问延安的代表团的五(6)代表之一,他回来以后,和我谈过几次。他认为当时延安的作风纯粹是专制愚民的作风,也就是反自由、反民主的作风。他和毛泽东因为旧曾相识的关系,单独聊了一夜。上天入地的谈开了,谈到中国的小说,他发现毛泽东对于坊间各种小说,连低级兴趣的小说在内,都看得非常之熟。毛泽东从这些材料里去研究民众心理,去利用民众心理的弱点,所以至多不过宋江一流。毛泽东和他漫步到礼堂里,看见密密层层的锦旗,各处向毛献的。孟真讽刺地赞道:‘堂哉皇哉!’毛泽东有点感觉到。他痛恨同去的人没有出息,特别是那个章伯钧最恶心,居然把毛泽东送他们的土织毛毯,珍如拱璧,视同皇帝钦赐饰终大典的陀罗经被一样。”
  以傅斯年大炮性格,这类对毛和共D大不敬的话,一定会通过毛在隐蔽战线上的各类特务回报到他那里。到1949年,毛即将一统天下时,他开始清算了,他将胡适、傅斯年和钱穆归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解放后,对留下的知识分子进行各类的“清算”和羞辱,更有甚至,革命小将们在重庆,将傅斯年母亲的墓掘了,将头颅割了下来点了革命的天灯,尸体一把火烧了,搓骨扬灰,荡然无存。至此,毛大概心理得到一些平衡吧,此时,离傅斯年去世已经15年了。
  这本书中此类的记叙还有很多,例如,20年代初,陈寅恪和周恩来两人一起在柏林一起被人痛殴,叶企孙被逼疯,傅斯年看不起周氏兄弟,顾颉刚与鲁迅的矛盾等等。
  但这本书是记叙中两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且这两位大家都是留学欧美,他们的独立的学术、自由的思想与他们的留学经历有什么联系,他们的学术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他们的师承等等有关的材料太少,希望再版时,能在学术上再进一步完善。大家都期待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10-19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爆料比较多,但是缺乏文采、史实,感觉分析不够理性。许多地方的用语似乎流露出作者对某些人的情绪。另外,从标题来看是陈与傅,但是读完之后却不清楚作者将二人并列是和原因。同事关系?姻亲关系?专业相同?抑或性格、命运?但是看完之后觉得都不像。总之,作为“野史”来读还不错。推荐“胡适与鲁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10-19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引证的史料挺丰富,可见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书看了一半了,唯独觉得作者似乎有点风范不够,一些猜测和评价莫名其妙甚至显得鼠肚鸡肠,遗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10-19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本书经过多方考证,方以大量的信息取胜。
  如以读小说的姿态来衡量本书是不恰当的,书中少许渲染,但也恰到好处,尤其在49页的描述甚是有趣,娓娓生动且具文人互相调侃之味。
  看到此段最后一句:“尽管有罗家伦向杨步纬借款几十年不还的情形,但在中国留学生之间,尚没有露出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做派,倒是有点同舟共济,‘有钱大家花’的共产味道。”读者忍不住大笑起来。
  
  如另一位读者所言,在内容的安排上,稍感有些乱,但细想之下,倘使要将众多复杂的事情揉在一起叙述,是很难操作的杂技活儿。毕竟书中所涉人物非常多,作者想要拎出一条从头至尾连贯起来的线索又几乎是寻觅不到。读到最后,方觉一丝轻松,至少结尾还算整齐,大线还是拎到了,细节丝线纵然乱些,倒也还不妨碍。
  
  整书读罢为两位大师的生平唏嘘不已。
  
  读者比较困惑的一个疑问是书封底,在内容简介部分,有一句称陈寅恪为陈氏,而傅斯年依旧以傅斯年为称,不太协调不知何故。读者妄加揣测:或为笔疏,或为更尊敬陈先生所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10-19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写作相信费了著者无数心力。从文章处处的考证,分析,讨论上面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材料的放置常常颠倒错乱,细节方面显得非常不严谨。在某些已经有大量考证的地方一笔带过或大加渲染的情况非常频繁。这些都令我失望。我对陈寅恪与傅斯年了解不深,但看到过一些其他老北大的材料,许多在这里都没有提到。这本应该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却因为作者写作方法的低劣成为了报告文学作品。感情色彩超越了理性思考以后并没有使全文带上散文的气息,相反像是在说教和布道。尽管我相信自己写会比他更差,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本过于高估,形式大于内容的书。相比之下束星北档案或许是个正面例子可以看到改进的方向。
  
  想说的只有几句话。
  
  1.陈寅恪与傅斯年活着的时候最重视的是史学,那么书中应该有他们的治史方法与现代历史批评的对照和分析。我没有看到。
  2.陈寅恪与傅斯年都不是喜欢歌功颂德的人物。这本书违反了他们的意愿,正如卡夫卡的朋友违背了他的信任一样。力图超越界限的叙事性文本总是会受到各种障碍的,这只是其中之一。
  3.大师以后还是会有大师的,历史本身不会有终结。所以这些不必看得那么重。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传者才是应当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10:45 , Processed in 0.0638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