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寅恪与傅斯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此书,以传记来评阅曰尚可,材料全而叙述清晰,不足处在于于叙事略伴有不直之处,带着显而易见的推崇和褒扬。
  我读此书,始知陈先生还有如下不宽容之处,并窃论与大家之谓有些微差池,不知是陈先生之真,还是作者岳南之纂:
  
  第一、极重学术出身和家学渊薮,以此来决定是否与人交学和交际;
  第二、倚己之厚学而非他人的探索;
  第三、成见深且不随认识的深入而改;
  第四、重生活物资之优劣,并决定去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影响近代历史的都是那个小圈子的人, 而搞清楚那群人的家族渊源后, 不得不相信能人大都是"生"出来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评《陈寅恪与傅斯年》
  1、“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一些人因为这句话,因为陈寅恪和傅斯年的大名而独这本书;一些人因为这句夸张地结论而对这本书鄙夷。大师之后会不会再由大师了?我想对于未来的事情做预测的时候总难以太肯定,太肯定了就是武断或是无知了,所以我想将来一定还会有大师吧。
  但也许再等待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或许需要很久、很久。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也许需要首先明确大师的标准。季羡林虽然自己不认可官方强行给他封的“大师”称号,但我在我看来,他被称为大师基本上还是一件靠谱的事情。上海的余某某也恬不知耻的称为大师,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很传奇了。如果以那样的标准,大师也就如同如今博士、专家……等等一样泛滥成灾了。再讨论大师之后有无大师未免无聊。
  我们还是说点靠谱的大师吧。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年代是很特殊的时代,产生了一堆大师。一个是春秋战国年代,一个是五四运动前后的百年。有学者把这两个时代命名为轴心时代。我觉得这两个时代,有些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思想交融的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极大的增加,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被打破。各个地区的文明交融碰撞擦出很多火花,同时官方掌握的文化与民间的文化也有一个交流。于是有了一次大跃进式的发展。五四前后也有类似的交融,主要是中外的交流,中国被长久压抑的力量与西方一个大发展后的文明相遇,一批学贯中西的俊杰,建立起了现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基础,当之无愧的成为大师。今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况且,大师的基本人格要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不见存于当下。大师更加是空中楼阁了。
  其实,我觉得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说大师之后是否还有大师,只不过是对一个曾经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的缅怀和感叹而已吧。真的探讨起大师之后是否有大师,到显得离题太远了。
  
  2、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水平很不待见。文笔、学识,总体来说就是显得才气不足肤浅有余。这是许多人不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评价一本书的高低,很重要的还是要看采用的标准体系的高低。从学术的角度,这本书可能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总是称陈和傅两位为大师,可是究竟大在什么地方,很少提及。而且陈和傅两位除了都比较牛,都留过洋,也都同处于一个时代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同事之外,其实没有太多的联系。书中的内容也除了以陈和傅为主线外,也提及了很多其他人的故事。某位网友的意见是,书名应该改为民国学者八卦故事录。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这本书主要还是记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群知识分子颠簸流离的生活。为这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每章之后长长的注释书单可以证明;书中大量的照片也可以体现。
  想起来,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民国的历史,我们却知之甚少。有时候,我都会觉得我所了解的春秋战国的历史比民国的更多。这样的感觉恐怕不是我个人的特别体验。而且,即使是知之甚少的那点知识,也常常是被筛别、被割裂、被误导和被歪曲的。(原谅我用了这么多被,其实我现在已经很不喜欢用被动句了。)因此,即使是作为花边新闻和八卦文学,读读这本书也还是有收获的。孔子说,多认识些花鸟虫草的名字也是好的嘛。就算是多认识几个无比牛B的名字,去看看这本书也不算是浪费时间。当然,这是对很多像我这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而言;对于专业人士,鉴于略等于零的学术价值,就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了。
  
  其实,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好几个地方很感动的。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会想象着一百多年前星星应该比现在更大更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朋友都批评此书,都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正文第一页给我的感觉就像都武侠小说,确实要比一般的传记吸引我。人与人的恩怨情仇,人对命运的抗争是永恒的话题,作者正是基于此点对全文做了展开。但归根结底还是性格与环境决定了人一生的际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很想写点什么,却又发现难以写些什么。关于此书,关于大师,关于历史以及政治,有思不言。
      年代湮远的学人背影,擎顶学术的一代大师,如今遥念,悲怆其人,悲歌其时,悲吟其事。
      云云旧人,沉沉往事,悉如烟散。流年荏苒,不待细察。旧梦,如烟。今日掬泪,晚生亦惟能幸己之未遇,怜先生之遭际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仅是根据材料改编,且下笔浅薄,行文浮躁。组织材料侧重点不分,画蛇添足。作者有写史的野心,却无史家的严谨,比较糟糕的一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两遍,感觉不错。清末及民国期间的上辈学人的故事读来总是令人感慨。
  
  倘使两位大师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将是何等之盛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因着对民国期间学人风采的敬仰,很有些喜欢看这些学人的传记,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碳之际,他们依旧保持学人求真向善的本色,为传承中华文明做着不懈的努力,就心生无限暖意,仿佛这人世也增厚了、有无边的风景了。
  
     在最近新书榜中,关于《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荐语较多且甚为滑稽多彩,于是购来一睹真容。花了几个晚上,断断续续将此书大致读完。
  
     原拟为可在此传记中,得以领略陈傅两位民国学人的真实风采,谁知此书只是展示了一幅世俗俚事、政坛纷争的画卷,岂有丝毫深入大师精神世界的笔脉?纵观全书,我不能说作者是信口开河,但确实下笔轻薄、轻狂,无丝毫对先贤和学术的真正敬畏之情(非无,实在是未到此境),陈傅二位以岳南为他们作传,真是要“谬托知己”了。
  
     “就作者的写作功力和这部作品叙事方式、描述角度与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言,是21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封底有此推荐语,与书一对照,真是要笑掉大牙了,推荐者不是在侮辱读者的人格就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了。
  
  看看当前政界的无耻、学界的无能,又看看什么朱大可、何三坡等人对本书的的肉麻吹捧,再回顾身周那些营营之辈,很是无语,当下的时代多的是结党营私之徒,又上哪去找民国期间学人的精神风骨?堪称时代的悲哀!
  
  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2009-2-14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是书录编排还是事实关系上都是傅斯年在第一位
  
  这本书功力很深。作者老老实实的只写了自己熟悉的那一段经历。我觉得欠缺的是:全书对傅斯年和陈寅恪的学术经历落墨太少了。 对这两位不世出的天才来说,学术生命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自然生命的重要性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态度轻狂,笔调轻薄,对前贤大师,了无敬意,以野史笔墨,写学人传记,适成一野狐禅耳。
  作者虽然爬梳了一些资料,作了一些注释,将此书装点出几分学术模样,但引文之外,信口开河,处处可见一浅薄文人搔首弄姿的丑态。
  作者自以为为陈傅立“传”,即可与之比肩,傲视胡适等一代大师。请此君读一下胡适的全集或者学术文集,再来看一看自己的愚妄无聊!
  岳南,飞来飞去大师林,百花丛中一苍蝇耳!
  读者诸君,如不忍心看一部蹩脚的20世纪儒林外史,请
  珍重学术
  远离岳南
  (转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09:50 , Processed in 0.0441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