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动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将《资治通鉴》译写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
      该系列图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对原书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疏漏与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做了相应变通。另外,历史地图、图表均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而成。

    作者简介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haibo     司马光的明哲保身    柏杨在其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中对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哲学,大加讽刺,相当过瘾。但是我想分析一下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词典上的解释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通常这里的“保全自己”是指生命、财产,而不是权力、志向。    先看一下,对于张良,司马光给出了“明哲保身”的评语:“...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功名——功勋和名位,是人生最难处理的关节。诚如刘邦所称道的,西汉王朝开创基业的英雄,不过“三杰”。然而,韩信全族屠灭(参考前一九六年),萧何投入监牢(参考前一九五年),岂不都因为他们已经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所以张良才假托神仙,放弃现实世界,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把荣耀抛到脑后,所谓“明哲保身”,张良正是一个榜样。)    在这一例子,司马光的“明哲保身”是有相当特别的含义: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主动辞职;3.最终,臣下安享晚年。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称臣下明哲保身。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不辞职;3.最终臣下被主上诛杀的。称臣下不明哲保身。    如果我们更改一下条件,事情就变得很有趣了。    1.臣下功高盖主;2.然后,臣下不辞职,3.最终,臣下架空主上,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比如霍光,废立天子(昌邑王刘贺);或是曹操,赤壁兵败,面临群臣攻击的时候,写了《述志令》,表示为国家为自身计,绝不放权。司马光肯定不会称这样的臣下明哲保身,虽然也符合明哲保身的字面意思。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主动辞职;3.最终,臣下还是被诛杀。比如周勃,主动辞去了宰相,但还是被污谋反,已经下狱,差一点被诛杀。这种情况,恐怕司马光不会称之为明哲保身(或是不明哲保身)吧。    如果将君臣关系改成不同政权之间的斗争,比如刘邦项羽楚汗之争,最终刘邦胜,项羽兵败身死,这种情况司马光大概也不会用“明哲保身”这个词来判断刘邦和项羽。    更有趣的是刘禅刘阿斗这个例子,虽然国家亡了,但是乐不思蜀,仍然快快乐乐的过完了下半辈子。这能称之为明哲保身吗?       由此可见,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只是奉劝那些执掌权柄的臣下,将权力交还给主上而已。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6:48
    maxlea    用词太现代了~~~但是里面的血雨腥风丝毫没有减弱。   各种腹黑。但是,至少可以看出那是虽在混乱之中,但是仍然有着原则的时代。人是有着底线的,不择手段也是在这之上的。   反观当今,什么是底线和原则,貌似讲不清,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孔子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进进出出,就像被各种媒体左右的大众。   章老师说这是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   我觉得这些也是工具吧,也是随时可以被替换和抛弃。   以“为万世开太平”的UPA辅修班,眼界也就停留在争夺班委的水平上。谁敢竞选那啥代表我就支持谁当班长。  详情 发表于 2013-8-16 13:15
    畢加思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套大部头套书,共九辑36册,曾在1985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这个封号当之无愧。时隔22年,这套书的最新修订版终于完整呈现07年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成为今年订货会最大的一个亮点。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一方面,对原书的文字与所涉及的史事进行了一次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大陆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作了相应变通,阅读起来将更为流畅。另外,书中的历史地图、图表将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通鉴》所记千余年间山川地理形势有不少改变,比如黄河大的改道就有上十次,海岸线也较20年前有不少变动,新的地图将更符合历史的原貌。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 将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条理分明的呈现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纪北宋王朝保守党代表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梁启超称它为"帝王教科书"。拋开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不看,《资治通鉴》的价值颇高,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缩影就在眼前,这样的史书却因为文言文之故,让现代人望之却步,宛如读天书。         从1983年到1993年间,柏杨以卓越史识、独特史观完成《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十年《资治通鉴》的译写期间,几乎成了柏杨的另一场新的牢狱生涯。特于书房前悬挂“297”狱囚编号以志坎坷的写作生涯,书房成了囚房。每天晚上连做梦都梦见《资治通鉴》,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突然惊醒。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特点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内。柏杨著作等身,曾经坐过文字狱,写过小说、杂文,《中国人史纲》曾在1985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猛撞酱缸集》、《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发臭的酱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风格辛辣,重批判。喜欢柏杨的读者,就会喜欢《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原著当中,原作者司马光附加"臣光曰"来阐述他的心得,而柏杨在翻译版则多加了"柏杨曰"纪录他的读史心得。以上已经提过柏杨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杨会以什么样的笔调来评论历史或评论司马光的"臣光曰",这是附加的阅读乐趣。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得先了解气候、地理环境带给中国的影响。中国利于耕种的黄土地、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黄河,让中国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国,要治理广大的农民,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礼教。礼教的精义就是严守等级、尊卑有分、上下有别。君王永远是君王,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不容挑战与质疑,这是儒家最称道以及宣扬的。西汉王朝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控制了两千多年。司马光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学者,在《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表露无遗,礼教于是成为《资治通鉴》牢不可破的中心思想。在书中讲纪元前五世纪(前四零三年?前四零一年)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司马光认为那是个巨变,因此从这里开始记述《资治通鉴》,而在"臣光曰"里把周王国国王姬午骂了一顿,责难他破坏礼教,封韩、赵、魏三大家族为封国国君,并以极大的篇幅讲维持礼教的必要性。        有了礼教,当然也要玩文字游戏来彰显皇帝跟老百姓的不同和尊贵。于是,皇帝的称号极为复杂,有姓名字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等。谥号是周王朝首创,皇帝和贵族挂了以后,由底下的臣子依照皇帝老爷或贵族生前的言论和行为,给他另起一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有固定的规格,如: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有时,明明就是一个混蛋,偏偏没人敢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去替死掉的皇帝老爷取个类似"纣"、"炀"之类的谥号,于是,谥号变成替死者抹粉的行为,成为后人的笑柄;庙号就是皇帝挂点后太庙祭祀所用的名号,好比"祖"、"宗";尊号跟谥号差不多,年号就是皇帝的纪年称号。        中国古人爱玩文字游戏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文字的华美不精确严谨造成后人在阅读史书的困难,几乎一碰到年份、皇帝名称就像踩到一个地雷,拿谥号来说,愈到后代,谥号就愈长,无聊程度愈高。谁晓得"礼天隆运定经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是哪个家伙?就是清王朝的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庙号世祖,搞得后人一头雾水。而祸国殃民、混蛋透顶的慈禧太后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天兴经显皇后",简直睁眼说瞎话。所幸在阅读《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时,这些鬼玩意通通不用看了,刘彻就是刘彻,不称汉武帝,刘恒就是刘恒,不称汉文帝。在年份上则采用公元,年号作为配件,让时间概念不被混淆,不让读者掉入五里雾中。其它诸如古代官名配上现代官职来譬喻说明,不再困在如"太师"、"御史大夫"的名称中,古代地名搭配现代地名互相对照,这些都有助于不靠工具书轻松地阅读《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有人说中国人是个苦难的民族,摊开《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战争,不是有外患就是处在内战,百姓永远在受苦,好不容易没战争,就会来个大饥馑或是水患,要百姓不得安宁。上位者胡作非为,当权派满口谎言,百姓哀鸿遍野,哭声一片,这些例子,随手一抓就是一箩筐。除非是被压迫的太厉害,短短十三年就把百姓逼反的随王朝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然,中国人选择当顺民,只管吃饱肚子,有衣穿。        除了战争和灾难,人物的事迹描写颇精采。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看什么样的人物类型没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无赖,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兽,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荡妇,有……喜欢看八卦的当然也有,好比谁才是始皇帝赢政的老子?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07年献给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的一份礼物,要知道中国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国政治运作、权力的更替,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发时间,不想花太多脑筋,尽管把它当成纪录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书读,精采无冷场。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9:06
    妄言堂    这本书是柏杨十年时间翻译而成,最大的特点在于活泼的语言和丰富的地图,但也正因为语言太过活泼,有时候又失于严谨。尤其是柏杨曰部分。有网友说黄仁宇是大历史的眼光,而柏杨则是拿着放大镜看历史,我觉得甚是恰当。柏杨往往挖掘的是历史人物的阴暗面。还有有时候仅凭一点小地方就做出全盘否定的结论,如书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姓名是用的汉语音译,柏杨就凭此就说汉语多么不如西文。柏杨把历史放在西方的民主上加以拷问,苛求古人,人所共见。但他却又机遇自己的民族偏见(柏杨是满族人,在所见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民国之前满族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极力在评论中贬低明朝,比如在第六册书中竟然说朱元璋是最最大的无赖,又说什么最最英明之一的玄烨大帝(之一估计柏杨也想去掉,只是没那个胆量。清朝是中国历史最黑暗最无生气的朝代已经为国人越来越认清)。感谢柏杨给我们一个通读资治通鉴的机会,但是我们却最好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不要被柏杨不成熟的政治思想和狭隘的民族偏见所蒙蔽。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12:49
    嫁给糖    一般的历史传记都像流水帐,多是事件的罗列,但是柏杨的这本还有融入了自己对其他史料查阅后,对资治通鉴上记载事件的分析,理解起来更容易,溢美之词很多,我就不补充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26 06:56
    秒度辉     8年前我就看过这套书了 中国友谊出版的 1块5一本 便宜啊 呵呵 当时看的真是很爽 因为8年前还是信息封闭的时代 我等普通老百姓正被。。【此处删除3个字】愚弄洗脑的时候 出现了这本书真是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    但是现在电脑时代了 信息爆炸 我们可以从不通的渠道获得我们想吸取的能量 这个时候 这套书就有点跟不上了 因为柏杨坐过政治大牢 当权派他不能乱写 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返回历史找原因 发怨气 看这套书你会发现 每当政治冤狱一出来 柏杨就火大 每当不把知识分子当人的时候 他就开骂 呵呵 他是把自己的经历带进去了 从这个角度说柏杨是个愤青 不可避免的带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这里的评论说 只能看他了 毕竟资治通鉴没有评的比他更好的了 以前我也是这么想 现在只能说未必了 大家可以看看这套 我可不是打广告的 我是真觉的写的不错 现在天涯里最大的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那么多人捧场 应该可以试试看吧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01408/ 这个是豆瓣里这书的简介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1326.shtml      这个是这本书在天涯连载的帖子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04:42
    ++^Q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在柏杨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现代语词的译解下,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  详情 发表于 2013-8-29 08:33
    缯锦维     最近翻《韩非子》,对照着《战国时代·吞并六国》看,真想为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元纪年击节而赞。       但对于这颇有特色的“柏杨曰”我却有话要说。    我入行浅,柏杨版资治通鉴算是我的历史启蒙。这个主观色彩强烈的柏杨曰确实有助于历史菜鸟不被司马光洗脑,但多看几遍,(战国这本看了3遍),就会觉得有些实在是可曰可不曰,这也是他常常被人诟病的“满腹牢骚到处发”。除此之外,还是有些谬误。       例如P462,韩非见秦王嬴政,上书保证如用我计,不能一举成功,赵不投降,韩不灭亡……就把我诛杀示众。    柏杨认为,韩非口吃,不会要求会面自曝其短。而这段幼稚言论也不可能出自韩非。就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声称包治百病,没用不要钱。这段话《史记》《战国策》都没有刊载,所以是司马光为了诋毁王安石的革新派,而蓄意编造的法家卖国贼形象。       仔细看看,书上明明写着“上书”,哪来“会面”之说?       事实上,韩非的这段话,并非什么狗皮膏药,而是出自《韩非子·初见秦》的最后一段。至于一口咬定司马光是出于政治目的故意篡改历史,那就真有点冤了。因为关于《初见秦》的争论古来有之,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初》是否出自韩非之手。不为别的,仅为其中的“亡韩”二字,这也是柏杨误认为司马光有意把韩非塑造成卖国贼来诋毁法家的原因。       有人认为,这篇作者应该是张仪。比如《战国策》、梁启超、胡适等等;也有人认为是范雎所作;一会儿是蔡泽所作;一会儿又是吕不韦所作;还有人认为是韩非的老师荀子所作。总之是众说纷纭。       首先,肯定不是张仪所作。因为张仪死于前309年,而文中提到的穰侯治秦发生在前300年,长平发生在前260年;显然,张仪不可能知道。其次,这篇《初见秦》很有可能不是指前234年献给秦王嬴政,而是献给秦昭王的。虽然史书未记载韩非在秦昭王时期入过秦,但也不能由此断定前234年之前就从来没有去过秦国。他很可能在入楚就学于荀子时到过秦国。也就是在荀子入楚的前255年到秦昭王去世的前251年之间。文中的历史事件,最晚到前257年,也符合这个时间。   这样看来,就很有可能只是司马光误认为《初见秦》是写给嬴政,所以摘取最后一段来概括此次入秦事件。       至于“亡韩”论,读过一遍就知道,这根本不是本文的主旨,只是一言带过。韩非初见秦昭王,要取得信任,必言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可能单单保韩。而紧接着的一篇《存韩》才是对秦王嬴政的上书。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有“亡韩”“存韩”两种相反的论调,也是情势不同所致。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柏杨先生耗时十年,译成白话,比起随处可见的山寨版通鉴,已属功不可没。不然我等文言白痴只好今生今世与这巨著无缘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7:54
    达摩流    本来想随便找一篇评论支持一下,希望更多的人能一览柏杨晚年的心血大作,以告慰泉下的柏杨先生。可是实在是找不到一篇看法与我相仿的评论,加上这么好的一本书,不谈点个人心得和看法,实在说不过去。      先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司马光穷其一生著成此书,是希望皇上能以史为鉴成就一番作为(可司马光居然又排斥王安石改革...)。可惜后世完全把《资治通鉴》看成是一本智谋的书,像老毛,慈禧都有此评价,这似乎和司马光所尊崇的儒家正统南辕北辙,当然啦,儒家所谓的“仁义”也是为后世诟病的,其中就有柏杨老头。      不管写《资治通鉴》是出于什么目的?翻开《资治通鉴》第一篇,就能看出此书之牛,司马光之牛。开篇不谈历史,首先谈“礼”,认为周室之所以没落,就因周王不注重礼,以至天下诸侯都不尊周王,各自为王,而有周室灭亡。这种论调简直闻所未闻,仔细思量下来,不得不发出感叹啊。一个礼就奠定了中国政权的基调,礼就是要遵守君臣之道,各有所礼,安分守己,这王朝的江山才能千世万世。江山不能靠铁骑去巩固,需要用文化去熏陶。      据说柏杨晚年所有的心血就是写成这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如果单单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许不需要花上数十年。翻开这本书,你就知道,柏杨的心思花在哪了?古今地名,路线图,难能可贵的是将古代历史所有事件一一过一遍,分析当时形势,最后才能将司马光的评论,一一剖析,得出柏杨曰。      有人说,古地名今注释,似乎每本史书都有,不足为奇。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柏杨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有些古代地名,柏杨老先生亲自去看过,这样严谨的精神不得不让后辈折服。配合路线图,再结合事件,你完全能看清楚秦始皇东巡的路线,秦末起义的事态发展,以及王朝江山的构架。当你严谨的看完这秦始皇山东暴毙些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历史上的细节。例如:秦始皇山东暴毙,李斯等人居然将“灵柩”绕道蒙古再回咸阳(为秦二世争取时间),这段时间比正常路线多花了一个多月,居然还能瞒天过海,简直匪夷所思。      也有人说,很反感柏杨曰,非要用现代民主观念去评论古代封建集权。其实我也很反感柏杨曰,但是我理解柏杨的出发点。首先民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的词汇,不是到了现代才发明的,自古有之,不是么?第二,柏杨为什么非要说民主来评判专制集权?那是因为他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所以他呼唤民主。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集权统治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构架,总会有超强人推翻,然后超强人把功臣都干掉。不管谁封侯拜相,百姓没好处。      那我为什么还反感柏杨曰呢,因为他喜欢把历史上所有的伎俩都一一戳破,这岂不是让后世谋士都没饭吃了?这当然是我的小心眼啦。什么是历史?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费曼说“没有真实的历史,当人们回忆它时它就存在了”。中国的史官从来一种传统,那就是刚正不阿,客观记录历史。我也喜欢这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所以认为司马迁第一,而司马光,柏杨不如。可实用性上,后者的书远胜于前者。哎,这一点让人唏嘘不已。      书,我还是希望看原版的资治通鉴,因为文言文比较精练,白话版稍显啰嗦。看原版资治通鉴,配合柏杨版,花它个几年时间消化,绝对一生受用不尽。  详情 发表于 2013-9-8 11:50
    画个圈    作为学者,柏杨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确实值得称道。但是,毕竟术业有专攻,作为学者,最好还是少把自己一些十分不成熟的意见写成什么柏杨曰放入译文中,只会让人减少对其的印象分。不能说柏杨不懂什么治国之道,不懂政治,至少他了解不深。作为学者还是干好自己的份内事就好,不需要随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免得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详情 发表于 2013-9-8 15:3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8 15:19 , Processed in 0.40411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