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朝清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3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12:42:04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时期的散文,最喜欢梁实秋和周作人。
    但若说道文章的轻松风趣,周实实是输了梁一段。
    我想,这大抵是因为,梁好吃吧。
    好吃,会吃,会写怎么好吃的人,总不会太无趣的。
    
    梁实秋如此,他的学生辈汪曾祺亦是如此。
    从口味上来说,梁更偏向京菜鲁菜;而汪吃的更杂更广更乡野些...
    
    下录几段很有意思的原文:
    【吃水果看得人口水嗒嗒滴;摘自《鉴赏家》】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德香白杏,白的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香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汪老借盐商请客,卖弄自己对淮阳官府菜的了解呢。摘自《金冬心》】
    ”按扬州请客的规矩,菜单曾请铁保珊过了目。凉碟是金华竹叶腿、宁波瓦楞明蚶、黑龙江熏鹿脯、四川叙府糟蛋、兴化醉蛏鼻、东台醉泥螺、阳澄湖醉蟹、糟鹌鹑、糟鸭舌、高邮双黄鸭蛋、界首茶干拌荠菜、凉拌枸杞头……热菜也只是蟹白烧乌青菜、鸭肝泥酿怀山药、鲫鱼脑烩豆腐、烩青腿子口蘑、烧鹅掌。甲鱼只用裙边。鮕花鱼不用整条的,只取两块嘴后腮边眼下蒜瓣肉。车虫敖只取两块瑶柱。炒芙蓉鸡片塞牙,用大兴安岭活捕来的飞龙剁泥、鸽蛋清。烧烤不用乳猪,用果子狸。头菜不用翅唇参燕,清炖杨妃乳——新从江阴运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那得有炒萎嵩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有有有!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素炒蒌蒿薹、素炒金花菜、素炒豌豆苗、素炒紫芽姜、素炒马兰头、素炒凤尾——只有三片叶子的嫩莴苣尖、素烧黄芽白……“
    
    【吃货做精了一定是考据派,要看食材的历史。艺术是需要通感的。摘自《葵·薤》】
    ”薤叶极细。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用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食薤的,故而能近取譬。“
    
    【一个爱吃的人也会通过吃去观察别人的世界。最末的对白写的真好。摘自《名优逸事》】
    萧老自奉甚薄。他到天津去演戏,自备伙食。一棵白菜,两刀切四爿,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如此:窝头,熬白菜。他上女婿家去看女儿,问:“今儿吃什么呀?”——“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吃,在有的时候,是一种直白却很深刻的政治。摘自《黄油烙饼》】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仍有若干,不胜枚举。。。
    
    总之,这本散文集实在取偏了名字,岁朝清供是摆盆花卉及闻果,只可观不好吃。文集有点儿挂着小清新复古的招牌,却实实在在的卖着旧日寻常人生活里那些可供咂摸的滋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19:42:19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以为写的是内心想法之类的随笔,打开发现完全是个吃货日记。从如何弄葡萄藤开始,用的是京腔,感觉就是一个北京退休老头子在侍弄花草的心情。按照常理来说,大凡言语中透露自己爱吃的,基本上都只能说出某地某种类目的食物非常之吸引人,而汪老居然能做到把精度再往后推一位----水果类能明确到品种。记得书中提到枇杷,说是"白沙的"。看到这句的心理活动完全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不信现在在枇杷产地的大街上揪一个年轻人,问他们什么是白沙枇杷,保准不一定晓得所谓何物。当然,不排除现在这个品种的逐渐消亡。此为一起敬。
      再往后看,有一部分提到了画画儿和写字,有专门的章节来说国画和国画中的题字,以及书法(我还专门去百度了一下他的生平,发现并未有画家的成分),说起来头头是道,似是浸浴书画界多年。鄙人才疏学浅,只懂得按照最基本的套路出牌,认为副业的项目最多只能做到个大概或表层;又因工作原因接触过老一辈的科学家,发现在这些人身上能看到"副业也能精通"的光环,而为人处事又大凡谦逊,不似大多数现代人的嚣张跋扈。同理,放在汪老先生身上也一样。此为二起敬。
      纵观全书,语调真实不做作(这个还偶有脏话),想法简单不复杂,落笔利索无废话,且全书有着对家乡咸鸭蛋的推崇,略略有乡愁有不哀伤,反是轻快喜悦。人到了哪里都不能忘本。此为三起敬。
      结论就不写综上所述了,只是提一句:怀抱敬意的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15:45:08 | 只看该作者
  读汪曾祺的书让人心生喜悦,他娓娓道来,说不完道不尽,在他笔下,那些花花草草,是如此明晰,美丽动人,那些故乡的美食,勾起了我小时候吃的记忆。
  年货
  我对年货的记忆来源于小时候每次到外婆家或者奶奶家,她们总会带我到一个小房子里,那里有几个大大的麻袋,一个个解开,有饺子,麻花,沙琪玛,荷花片,玉兰片。我比较喜欢玉兰片,白白透透的,中间有几个彩色的圈圈,像彩虹,咬起来硬硬的,蹦蹦响,特别小的一块,总觉得不够吃。荷叶片要大很多,样子有点像荷叶,咬起来没有玉兰片那么硬,吱吱响,味道有点像现在的薯片。做沙琪玛要熬一大锅糖,黏黏糊糊的,特别浓,每次熬糖的时候,我都要告诉奶奶,糖熬好的时候给留我一点,用一支筷子绕绕绕,我总会说多弄一点,特别甜,沙琪玛我倒不大爱吃。饺子不同于我们现在吃的,是油炸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做饺子都要把大门卸下来,要擀好皮儿,用刀在中间划两道,沿着缝再翻一翻,一个个平铺在门板上。现在这些都吃不到了。
  糖水和炒米
  小时候喜欢喝糖水,一个大碗,满满的开水,不是口渴,就是想喝糖水,白糖放进去总觉得没味,要放红糖,两大勺,看颜色成了红黑色,喝起来就觉得特别甜。如果有点炒米就更好了,炒米脆脆的,一粒粒浮在碗中,我喜欢在泡的没那么软的时候就吃。有时候没有糖,就放一小勺盐。冬天睡觉之前吃一碗热腾腾的糖水泡炒米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水果
  从小住在镇上,家里条件不太好,很少吃水果。总喜欢吃生黄瓜,生西红柿。外婆家有一棵大桃树,在河边,总有些小孩子喜欢爬到树上偷桃,我姨总是说不要掉下来了,我总是愤愤不平。可惜这棵桃树结的果子小,还长虫,我嫌弃的很,但是很甜。外婆家还种过桔子树,可惜每次去的时候没赶上好的季节。每次去嚷着要吃,总是酸的。要说经常吃的就是甘蔗了。我堂弟会拿铁锹到地里挖,然后拿到河边用稻草把上面的泥巴洗干净,再用刀砍成一小节一小节的分给我们。可惜现在也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3 01:05: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汪曾祺的散文,大概是在一本类似《世界散文精选》之类的书上,是我某一次去比赛得的奖品之一,高中的时候没书可看,这本书几乎被翻烂。里面既有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也有罗曼罗兰等人的代表作,读起来都觉得无味,唯一有印象的,是汪曾祺的几篇,我记住了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还有高邮的咸鸭蛋。又大又润的咸蛋黄馋了我好久。
      我的外祖父是个老先生,读易经,会掐算,也很会文人那套,写诗词作画一样少不了。小的时候,我会溜进他的书房,摸两把他的二胡,看一看他的书。有时会被勒令背古诗,但是现在记得的只有几首,不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能记住还是因为我觉得读起来特别漂亮。那些杂书才是我的兴趣爱好,最喜欢翻的一本叫《中国梦话》,里面记录了许多古往今来人的奇怪梦境,怪力乱神,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
      有一次我看《笑林广记》,读到几则,大概是尼姑或者寡妇用黄瓜自渎,或者有云雨之字,当时年纪太小,看不懂,问外祖父,他严肃地说,“这本书小孩子以后不要看。”再大一点,到了能看懂三言二拍的年纪了,我会翻出来看。印象最深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当时哪里会懂“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人”。只是觉得那花魁真漂亮,卖油郎好福气。后来过了两三年它被拍成电视剧,我恍惚想起来自己好像看过。
      汪曾祺说他的父亲是个很典型的旧时代文人,我总感觉和我外祖父很像,因此,就着这个,他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读了大学之后,再回去看他的文章,又多了一些其他东西,洗练朴实,像妈妈煮的稀饭,又稠又香,既不稀疏,也有回味。
      前不久逛亚马逊,买了他的《岁朝清供》,挑了自己喜欢的仔细读一读,不得不说,汪曾祺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子。读过杨绛的文章,写她跟钱钟书下放,觉得文革尤其可怖,换了汪曾祺,变得竟有几分想笑了。文人大都清高,他倒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犯了错,放在今天,那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喷波尔多液,也能写出一篇葡萄园的文章,参加底层文娱活动更全心参与,将女演员打扮得“如花似玉”。难怪工人会认为,老汪是个好同志。文革下放才一年,就能被召回,自己还过得自得其乐,可想汪曾祺是个内心极其乐观坚强的人。他的散文秉性天然,读起来带着淡淡的洒脱,可是真洒脱,真名士,下得农田,上得书房。
      他有一篇写马铃薯的文章,介绍了土豆的多种做法,馋得我垂涎欲滴。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他跟土豆还有一腿——马铃薯图谱居然也是他用钢笔画出来的。我跟男朋友说,汪曾祺是个可爱的老头子。
      老汪不仅会写,会画,还很会做饭。有位书友说,想把汪曾祺抓到自己身边来,既能指点他作文又能给他做好吃的,可见一斑。作协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有重要贵宾,须得让汪曾祺私请一顿饭。他还喜欢边看书,边吃零食,萝卜、豆腐等等兼而有之。正统文人肯定要说,辱没了这大雅之事呀。可是老汪不管,读书是乐事,吃也是乐事,赏心乐事,就是要一起干。管他真文人假文人,我就爱这样接地气的文人。
      他在《橡栗》里写道,“...门前站着一个岁数不大的人,说‘你们要毛栗子么?我家里有!’我们立刻感到:这是个坏人。”用个不雅的词形容,笑尿了。汪曾祺本性纯朴天然,可谓至此。
     以老汪的一首诗结束这个随性而发的胡扯——
    人间存一角
    聊放侧枝花
    欣然亦自得
    不共赤城霞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8 14:45:45 | 只看该作者
  如水,甘冽,或索然无味,但凭读者心态。。。最适在闲暇之余有精力时品读,发现淡淡的美,品味淡淡的馨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6 01:24:00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这个书名,不过读的时候有点跟自己的想象不太一样。感觉作者很多篇都是在写吃的,学名食物,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我以为会是那种淡雅的文章,而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质朴,我觉得称不上雅吧。倒是书中有一篇讲一家人三个女儿的故事,读来觉得十分细腻。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8 07:2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篇葡萄,多么生动的描述啊,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公种在家门口的葡萄架,而此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记忆里还存有关于那架葡萄的画面,外公离开已经多年,与他在一起的记忆很少,也越来越模糊,汪先生的描述却一下就将我带到了儿时的葡萄架下。
  不管生活有多少坎坷,却总能从跌跌撞撞的遭遇里尝出那一丝甜来,不是境遇有多幸运,而是生活的态度有多乐观,汪先生的文字是正能量的药丸。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9 11:31:05 | 只看该作者
  在图书馆邂逅这本书的,冬天的阳光晒在我身上,汪老的文字想带着魔力,明明朴实,平淡无奇,读起来却有滋有味,不忍释手。就像小时候嚼红薯干,腮帮子都嚼疼了,还是不住的吃。一个姿势看太久了,才发觉累得腰酸背疼。及至读完,仍觉余味悠长,大舒一口气。汪老不沉重,却道出了生活趣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21 08:44:1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刚拿到手里就有点小小的惊喜:淡紫色的硬皮本,简洁有韵味的封面设计,身材刚好适合一个手拿着读。透露出书里文章的清雅闲适的气质。
      我看的第一篇汪曾祺的作品是《受戒》,被狠狠地惊艳了一把。汪曾祺对我来说属于名气很大却一直没有特意去找书来看的作家。他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的小说我看了挺多,但有关他最深刻的印象却是西南联大时期跑空难被刘文典无情嘲弄奚落的段子。世人总是偏爱天才,特别是在艺术领域,没有天赋靠后天勤奋努力即使成功了光芒也总会被那些天才遮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作为平凡人对天才既不狂热崇拜也不愤恨嫉妒,“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能是最健康的态度了。这是题外话。
      根据《写在前面》里的简单介绍,本书主要选入散文(自然界草木虫鱼鸟兽、饮食、故人往事)、“散文化”小说还有几篇谈语言和作文的文章。
      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和饮食的部分都包含着四时月令,风俗人情。写花,水果,昆虫,皆独立成章,细细道来,饶有情趣,简直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培养观察力的好教材。
      写饮食,跟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比较,梁实秋注重描写一道菜或一种食物的味道,以及围绕这食物的人与事还有风俗。汪曾祺注重描写食材本身,外形、味道、做法均会到笔。梁实秋写的是规矩的散文杂谈形式,汪曾祺写的更像是名实图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革下放时画马铃薯图谱的影响。写物,最基本的是仔细观察,带着探究和欣赏,需要兴趣,耐心,还要有能发现新奇的眼光。有些人对于外在的物毫无感觉,有些人对最常见的一物都可以静静地看很久。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恋物的人。热爱生活,自得其乐。
      汪曾祺最大的成就是他的“散文化”小说,这本《岁朝清供》里没有选入更著名的《大淖记事》和《受戒》,但有《黄油烙饼》和《金冬心》。《黄油烙饼》结尾萧胜边吃黄油烙饼边高叫一声:“奶奶!”引出了多少人的眼泪。金东心对袁子才和他的《随园食单》鄙视至极,但他为了十盆建兰在酒席上帮程雪门圆诗又高尚多少呢。还要骂人家“斯文走狗”,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鉴赏家》里写的时令水果看得我直流口水,画家季匋民和送水果的叶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让人唏嘘。
      最后几篇是汪曾祺对于语言和写作的看法。作家都是对语言敏感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注意到美的语言。“一个作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汪曾祺从儿歌、戏曲、民歌中都能发现美,现代人处于被文字语言包围浸透的世界,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去注意发现美的语言呢。人们都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平实而又美丽,他说:“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材料有了,作家胸有成竹,行云流水地为读者烹制出一道色泽淡雅香气诱人的佳肴,一箸入口,回味无穷。作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内在气质和风格就是这道菜的味道。
      这本书适合闲暇时分,一张躺椅,一条腿高高翘在另一条腿上,左手持着书,右手拿果子,边吃边看。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 21:37 , Processed in 0.0544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