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达多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只是平移的文字。因为想到了林怀民,那个可以跪在舞台上替人签名的64岁的台湾老头。也正好在广州看了他的云门《流浪者之歌》,而且知道这个舞蹈就来自这本《悉达多》。正好原文字的原题,莫名其妙地写下“凌空高蹈一刻的跌落”。种种因由,就将这段字放在这个书下面吧。
  
  
  小津的墓碑据说只有一个字,无。而怎么都觉得他其实将这污浊人世爱得不得了。只有爱得不得了的人才感觉得到普世之间的痛,才可以看到,了然一个无字吧。爱得不得了而又清醒着,言辞就消失了。除非无,怎说尽?
  自焚者的讯息来自四面八方。围观的聚散,冰火交煎。黯立这人世,一会儿暴热,一会儿至寒。上期艺文有张敦煌的图片说明印象很深,说林怀民一直“忘不掉佛像嘴角的那抹微笑”。跳脱,和救解,都何曾有过?救苦救难,何曾有过?天下的眼泪,痛楚,因缘、程度各不同,如何去擦拭,抚慰和扭转?那一点微笑,难道不是穷途末路的最后一招?原来你什么也做不了,原来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于是你就放下了,惟有微笑。惟有在万千泪水,祈求,欲壑,与痛楚面前,微笑而已。这算做至简至深的佛理吗?
  原来穷途末路之后就能看到某些深刻无疑的东西。
  
  另,一句题外话,可以听下马友友的大提琴,《LEGEND OF 1900》。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并不同意“朝圣”这样的词汇。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难免有些脱离实际。朝圣是一种过于理想,过于遥远的追求,普通人需要吃饭,需要工作,需要社交,与“朝圣”相距太远。(朝圣的路即便不是与现实生活相冲突,它们之间也很难达到和谐,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更是如此)
  
  同样的,追求“安宁”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行为。安宁的状态或许很好,但要保持安宁的状态绝非易事。只要仍旧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世间的琐事,只要与人接触,打交道,做事,人就必然会发生感情冲突,不能持久的保持安宁的状态。而为了保持安宁去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则是因小失大。
  
  通过与人隔绝而进入安宁的状态,是一种自欺的行为。一旦回到社会中,心情马上就会再次波动起来,因此它不是真的安宁。刻意的保持自己的安宁,本身就是一种执念,一种强求。并不可取。
  
  虽然不同意书中很多的想法,但这本书仍旧是值得推荐的,不仅因为书中的辞藻优美,而且因为书中蕴含的真知灼见:
  
  1.当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别的东西,他的目标闭塞了他的眼睛,使他不能再“发现”。
  
  2.当一个人还在思索,还在追求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是不满足的,身上就会背负一种缺憾的感觉。这种缺憾的感觉会一直驱使着人向前走。
  
  3.知识能够传授,但智慧是无法传授的,一个智者在表达智慧的时候,引起的只能是误解;
  
  4.任何真理的反面也是真实的,罪孽的本身就包含宽恕;
  
  4.不要憎恶这个世界,不要憎恶你自己;
  
  5.伟大不在于言论,不在于思想,而在于行动,在于生活之中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仔细想想,我挺喜欢讲述一个人的一生的这样的故事的。记得小时候出去旅游,在宾馆里捡到过一本破破烂烂的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一路,而且这本捡来的破书现在还依然保存在我的书柜中。。。
  悉达多并不是个长篇大作,看完大概不用超过3个小时。虽然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挣扎与悟道的故事,但是笔墨非常精炼,不会去花精力渲染和描绘,而是直指最为直接的剧情、特别是每一个思想和每一次转折。他非常诚恳而有逻辑的表述了悉达多是如何走出他的每一步、如何螺旋式的上升和成长的。
  师父把书借给我的时候,对我说“每一个人看过这本书,都会看到一个自己的悉达多”,而我愿意把这本小书比喻成“打火石”。因为这短短的文字中,每一次的转折和提升,都像是打火石的一个坚硬的棱角,在读者身上能够击打出闪光的火花,从而引燃读者心中的某根引线,引爆心中的某个炸弹或者焰火,引发读者的感悟和思绪。这样哲理深刻的故事确实是个好故事,能够让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体悟。另外我觉得我能够感受到译者的用心的,至于印度佛教的历史我也不懂(此句主要来自我看了最被认为有用的那篇评论),但我觉得翻译文字中营造的这种气息给我的感受还是不错的。
  
  PS.我目前恰巧处于这样的状态,一些引线还没有伸出来,而伸出来过的引线都已经被点燃过了,所以我看到了打火石敲打出的一个个火花,但是暂时还没有引爆燃烧。我想等到若干年后,如果我再有机会重读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悉达多是一本很简短的小说,传说曾经在美国几乎有人手一本的辉煌时期。感觉这种盛况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很难以到达。大家会像书中所提及的俗世众生的人,感觉里面的思想愚蠢、飘渺,为那些追求云端上光环、用心听大自然声音的求道者们或者得到者们感到悲哀和不能理解。尤其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之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怎么能理解沙门们无需拥有一切却真正拥有一切?怎能理解放弃一切就真正拥有一切?大家就算连思辨的价值也难以理解,认为思辨毫无意义,不会创造金钱和财富,孰不知,在真正怀佛心的眼里,停留在语言意义层面的思辨其实只能算是最浅薄的佛道。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相信悉达多,以悉达多为信仰的人会被看做异类。不过窃想,会有认为自己被看做异类的人其实也只是一个身在俗世却没有力量和胸怀脱离俗世的真正痛苦无法得到快乐的俗人吧。
         从对这个社会的不信任回到悉达多,这个从未皈依佛教,却殊途同归的人。曾经堕落迷茫过的人。不能爱却深深爱过的人。只会“思考 等待 斋戒”,却用这虚无缥缈的六字获得了巨大实在的物质财富的人。只会“思考 等待 斋戒”却渐渐有之引入堕落漩涡的人。有人把悉达多翻译成流浪者之歌,悉达多是个流浪者,不甘坐享婆罗门的特权和荣誉,而要遁入沙门的苦行,在林中修行;质疑世尊,不皈依佛教,认为沙门的苦行只是麻痹自己,然而由自己的怀疑和傲慢堕入俗尘,纠缠在妓女财富和欲望这些曾经让自己无比鄙夷的堕落之中。就算流浪至伽摩拉身旁,只能在她身边流连,为了能采摘到她红唇那一颗无花果而亦步亦趋地陷入堕落,这都是悉达多流浪的旅程。最终,他回到了曾经摆渡他的河边,懂得了唵,懂得了自然万物和唵的融通。懂得了若想用任何语言追求这种融通都是浅薄的,懂得了这种融通,让人不能爱,爱能让人局限,这种融通让人愈爱愈是要放手。
    人兴许真的要痛苦地放弃,才能获得宁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读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偶然的情况
  由于非常喜欢黑塞的其他作品,卓越推荐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买了。
  
  买了,也看了,未曾来得及仔细品味,这本书便完了。
  当我企图行进到悉达多的河流之边,体验他的圆满和统一,
  但是我失败了。
  
  果然悟禅是一个人的事情,你看一朵花和我看一朵花,
  结果可以完全不一样
  由此可知,悉达多所经历的完满,最后露出的神秘温和参透一切的微笑,
  是乔达文所不能知晓的。
  
  即使知道一切的结局和过程,依然要微笑着坚持下去。
  这就是我悟到的禅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懂得道理的人很多,真正去行的人却很少。辩论,很多人很厉害,套语,理论一套一套的,但让自己做却又做不到。更可悲的是知道的某些道理即使正确但反而会牵叛自己,你会执着于你所懂的那个道理上。我想(悉达多)之所以在遇到佛陀之后没有选择跟随,而是继续独自游行,探索,就是他明白学到的文字,听到的教诲只不过是一个知识而已。而智慧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知识是某种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智慧是某种我们成为的状态。悉达多想寻求的是真正地解脱,真正地智慧,而不是某个学问,某个知识。悉达多并不怀疑佛陀已经成佛。但他认为,这是通过佛陀自己的寻求、思考、冥想、认识和觉悟而实现的,也就是说, 所谓解脱不是靠传教或闻教而赢得的。没有人能借重弘法或闻教而求得解脱。
  [br/]正如现在看到很多人会读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但只是博学而已,真正在实处上却经不起考验。今天写此文正是要反思这几年来自己知而未行的愚蠢。
  [br/]辩论,我可以长篇大论;讲道理,我可以头头是道; 谈美学,我可以跟你聊古希腊,陈丹青;谈哲学,我可以说笛卡儿,尼采;谈爱情,可以给你讲搭讪法则,爱情圣经;谈计谋,可以给你说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谈心理学,可以跟你讲弗洛伊德,荣格。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希腊,没有看过油画,没有谈过很多恋爱,没有经历过战场~~正如(心灵捕手)西恩教授对他辅导的那个天才少年所说的那样:
  [br/]如果你和我谈及艺术,你会滔滔不绝的讲每一本写艺术的书。
  [br/]  就说米开朗基罗,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他的事情,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报复和性活动。对吗?
  [br/]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延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br/]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了你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诉我满怀欣喜的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br/]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战争,你也许会和我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可你从来没有参加过一场战争,当你的朋友将头枕在你的大腿上,那求助的眼神最后的呼吸,你却未感觉。
  [br/]  我和你讨论爱情,你会给我背上一首诗,但你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女人,仅仅是那样一个眼神,让你理解,爱情的真谛。
  [br/]  那时你会感到上帝,只是为了你才将天使降于人间,救你脱离生命中的苦难。
  [br/]  你也不会知道做一个女人的守护天使,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br/]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br/]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br/]  我想你恐怕不敢这样去爱别人,当我看着你的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机智的男人,自信的男人,而是一个讨厌的毛孩子,不懂事理的毛孩子,一个没用的男人。
  [br/]我想我正跟这个少年一样讨厌学校,讨厌教育而喜欢自学自修。但我们是真正懂得了我们所学的吗?还是脑海里只不过存储了点数据,名言,故事,懂得了点辩论吹嘘的技巧?
  [br/]当前天看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时,我突然彻悟到我找到了答案,对,我需要的就是这个---云游四方,像牧羊少年一样即使知道那只是一个梦,也要去云游,所寻求的就是那个过程。
  [br/]回顾我所成长的这些历程中,在青岛和厦门影响最为深刻,厦门是第二次来,但这一去一来都让我觉得思想有所不同。在工作中我能切身感受到知识的无力感,我也认识到所学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br/]我曾尝试通过看口才书来改善交际能力,看成功学来激励自己,看心理学提高销售能力,看名人传奇让自己变得坚强。但结果不过是惹得一身浮躁,甚至让自己变得更纠结。才觉悟到自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自我麻痹,仅仅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罢了。而那些真正让我成长的反而是工作的历练,生活的打磨。真正教会我智慧的是无形的东西,是让你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事。那些让我窘迫的社交场合,在饭局上的形形色色,突如其来的工作量,讨厌的机器维修,被搞砸的关系,丢掉的机会...生活给我上了一课又一课,想想是什么让我成长,是什么让我坚强?是油污,是水泥灰,是窘迫,压力,不解,欺骗,委屈,是一切一切的阻碍和烦恼。
  [br/]终于明白禅宗为何说:烦恼即菩提。是的,战胜了烦恼就拥有了智慧,就是证得了菩提。
  [br/]这次本来想辞职回襄樊发展,但我知道那不过是躲进温暖的窝,寻求一个安逸罢了。在家里饭不用做,衣不用洗,还有恋爱可谈。而漂泊注定享受的只有孤独,但我明白正是这种孤独让生活沉淀,让知识内化,它能褪去所有的浮躁和不安。
  [br/]所以现在我选择继续行走,云游四方。即使这边完工也要奔扑另一个新的城市,看到新的人文,有一段新的经历。 我不希望自己在成家立业时才想着要出去闯闯, 岂不知那要带着怎样的牵叛,对我来说那是对家庭的残忍。现在的飘泊是为了以后的归宿。正如那句:出走是为了归来。当你出走后再回归原点,你会得到一个圆满,会更珍惜家这个港湾。
  [br/]所以我的生活主题依然是悦读,行走。在阅读中食得精神粮食,拥抱知识。在行走中实证实修,获得智慧。在阅读中遨游于思想的海洋,在行走中拉回现实,领悟真谛。
  [br/]悦读,行走。自修,自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一支妙笔生花的描述了作者内心关于求佛者的形象,诗意的语言阐述了人生不断追寻的哲理。是为上品。
         只是作者好像过多的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悉达多的生平和生命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追求。到最后匆匆结尾,留给读者的是一条长长地路,是想象力的枯竭还是别有深意的结尾,不得而知。
         所谓“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自己去选择自己所走的路,别人无法也无权去干涉,姑且就自己走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信仰或宗教只是给人们找一个宁静的噱头和所谓的归宿感。我们从字面的教义获得短暂的平静,但是当放下词句以后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教徒一辈子在苦苦追寻圣人的足迹,幻想着思想如他,行动如他,即得涅槃。殊不知每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宇宙藏在心中,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在意的,但你不能去追寻,只能缓慢的跟着心行走。过于执着的内心会无视外在的美好,本末倒置。乔文达终其一生追随着乔答摩,忠心耿耿,但终未获得平静,纵使教义根深蒂固,但义只是智者所获,教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独立的寻找过程,只是寻古人足迹,是超越不了先人的步伐的。正像悉达多所感,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想起了那则古老的言说:上帝为了拆解巴别塔,给予了人类不同言语,让他们互相不能顺畅的沟通。其实语言就是一种幻想,我们永远不能通过语言来完全的表达我们的内心,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缺乏完备、圆融和统一。
      世界本来就是支离破碎的,每个人看到的感受的世界都是片面的,这也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的世界的原因。但那又有何妨呢,因为每个人又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妄加猜测或与意向的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作比拟。学会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他不是真正的那个悉达多。
  
     他是婆罗门之子,在少年时财富和享乐亟待共拥时遁入沙门。苦行,研习禅理和佛经,却在即可与佛陀智慧相触的时候选择了一条弯路。他回到世俗,拜幕情人与财富,历尝情爱与贪欲,满身铜臭。却在绝望自弃之前顿悟澄明。
  
     黑塞用一种近乎意淫的方式模拟了一场证道,也是将自己内心矛盾与圆融的统一化归隐喻呈现。一个人走的太远了,一定要回头。这样的退步的逻辑,是暗藏在悉达多内心历程的所有逻辑,却也永远是自我否定的逻辑。
  
     无论是冥想,让自己成为一只鹰,忍受饥饿和死亡,成为一只豺,为啄食为骸土。悉达多用自心的渴望体验他物除灭己欲。不断地逃脱自我,却又成为自我。征服旧的渴望。又重新体验新的渴望。
  
     他却怀疑一切。怀疑这一场试图用自身的局限去超越局限的把戏。
  
     “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如此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自我未知的最深层发现万象的核心。”
  
     他是在抗拒一种被给予的方式。
  
  
     重回尘世的生活依然很快乐。他拜访名妓,初尝情爱。他为商人筹谋,辗转在财富与利益里。他用斋戒和冥想来适应新的冲突。他赌博,酒色,直到感官逐步麻醉心智,沉重倦怠,身陷九地。
  
    “在这爱的游戏中,迦摩耶眼中含着泪,带着痛苦的热情,狂烈的把悉达多紧抱在自己的怀里,仿佛要她要从这无常的快乐中榨取最后一滴甜蜜。真是不可思议,悉达多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欲望与死是多么密不可分。”
  
    “迦摩耶美丽的脸庞上已经出现了倦怠的神情,那种沿着没有任何快乐前景的漫漫长路艰难跋涉而产生的倦怠,渐渐逼近的枯萎,以及那种潜伏的,尚无人可及的,也许是尚未意识到的恐惧,对暮年的恐惧,对死的恐惧。”
  
  
    “你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
  
  
     我走过了许多路,
  
     我的鞋子里装满了错误。
  
  
     暮年的时候,他还是停泊了下来,做了一名船夫。他重遇了年轻时的情人和生子。看到她是如何在悲惘中老去和离世。生子性情乖张而暴戾,他包容了他的忤逆和出走,仿佛重新体会了初年离家时生父的苦楚。他说悉达多你会累的,你会睡着的,你会死的。可是他不能阻遏惊恐,不能避免不幸和遗憾。相反,只有遗憾才能弥补遗憾,只有悲伤才能遏止悲伤,绝望才能终止绝望。
  
  
     最后一章。悉达多重逢了年少时一起修道的挚友乔文达。一生的解读用一种博弈交流的方式互相呈现。更多的,乔文达甚至宁可相信那是一种调侃,他当然无法理解,他一直躲在背面,怎么可能成为它,更超越它?
  
  
    “潜在的佛性已然存在于罪人身上,他的未来依然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隐藏于你,我以及所有人中潜在佛性。乔文达,世界并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的罪孽都已领受神恩,所有的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的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种境界。佛存在于劫匪和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在极深的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须,我必经历贪欲,我必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如何抵御他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
  
     
     你不能超越罪孽,除非你经历罪孽。你不能超越欲望和死亡,除非你经历欲望和死亡。
  
     我想起了《朗读者》里的话。
  
    I am not frightened.
      I an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I suffer,the more I love.
      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
      It will sharp it.
      It will give it spice.
      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
      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
      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也许不在印度而是中国,远离恒河的一个房间里,大家围坐一圈,中间点了印度香,从没有拉严的窗帘间切出来的一层光线印着袅袅的烟以及跳跃的尘埃。地上摆放着素果,各位从家里带来的还算精细烘烤或者蒸出来的各式沾了豆油的点心。对了,还有花环,很久前从印度带回来包在金丝头巾里,装在家乐福的塑料袋中,小心地放在行李箱中,从飞机里被抗出来。现在已经只剩下蜡黄和淡淡的紫色了,如枯尸一般。风干的花环会在每次聚会的时候,如圣杯般捧着出现,因为它馥郁着某位印度古鲁的芬芳,那种智慧的光芒。
  
  这个时候,有人平静仿佛从鼻翼间发出声音说,那么我拿出我们的经书吧。我不能肯定他们是不是会将这本书称之为“书”,就像“圣经”,“莲华经”,以及更广谱的“佛赞”。这是本幽蓝的小册子,封面是个蓝色的印度孩子拿着长笛在野外,这个胖乎乎的孩子脸上露出空泛却透着智慧的笑容。而封底,是一个印度的神站在战车上同一位国王低头耳语,风将战车的顶棚吹得鼓囊囊的,仿佛你能听到厮杀声已经内心宁静的“唵”字音。于是用指尖小心地翻开书页,四行诗,不那么顺口的翻译便出现在眼前
  
  “至尊人格神说:让我再次向你宣说这门至高无上的智慧--这门知识之王。掌握它,圣者就达到至高无上的完美境地。”
  
  有时候这位至尊的神的名字被翻译成奎师那,也许这个翻译是来自台湾吧,但也有时翻译成克里希纳,当然后面这个名字她也许会陌生,因为在这本圣赞上还附有一首小歌,歌词是:“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每当大家微微翕动着双唇从深心中赞美他时,她会为自己稍稍五音不全的旋律而感动。
  
  她或许明白,她其实正在诵读的是《薄伽梵歌》的节摘本。
  
  或许仍有一种情况,在上个情况之前或者之后或者同时发生的,都可以。
  
  仍然是一群人围坐在蒲团上,禅定之后,不论是咬着牙数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的,还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眉心间智慧之光的,现在都露出疲倦而快乐的光。豆类食品做成的各式食物被油煎过后散出不是很香的味道,虽然不是很饿,但仍然希望能吃点什么。但这个时候,这个封闭的房间里,修禅最高的老太太微笑着说,也许,我们应该读点其他的东西了。
  
  于是她拿出一本雪白的小册子,翻开,用低沉的声音轻念: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当他想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这是他觉醒之最后的颤栗,这是他新生之最后的阵痛。”
  
  不知道他们是否真能理解到这所谓的“圆融统一”,其实不论是在印度教还是佛教中,都有的。
  
  但当他们读到这本书,一个沙门的找到自己找到佛法之路,他们会知道他们在读黑塞的《悉达多》。
  
  宗教间的差异本应该更小的,但愿他们都能明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13:41 , Processed in 0.0509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