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达多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智慧不可言。
    黑塞讲述了悉达多的人生旅程,而关于人生的智慧,只是读者有多少思考便有多少内涵,有多少经历才有多少体会,所以,这么好的书,却没有一篇好的书评,读者的片面往往与黑塞的圆融统一背道而驰。
    几乎所有的书评都摘录了悉达多的原文,因为没有比原文更好的文字了,此书是不需要解释的。
    如果有心,我们可以师从一条河,一只鸟,一个人,一本书……你从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自身之存在,对于自己与周围人之关系,对于过去和将来,总是充满疑问。或许连疑问也算不上,因为这样的感觉无法言说,很难化为几个带问号的句子。像是对一切经历的事情,眼见之物疑惑不解,不敢相信,难以决断,缺少动力,了无热情。
  于是越发急不可耐地在书里寻求答案,经过时间沉淀的回答,或多或少能给予自己指点。很多作者年事已高或已告别世界,聪明些,总能从他们思想的光芒里撷取一星半点教益。
  然而《悉达多》算是对抱有天真幻想的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嘲讽。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不知所措,原有的病未痊愈,反倒无可遏制地加重。青年时期的悉达多,欲寻求某种终极目的和意义,对世俗之欢乐,痛苦嗤之以鼻。他从未懂得爱,从未把自己完全献身。他的骄傲,目中无人和神圣使命感使其闭目塞听,行为偏执。狂妄,自大,心安理得,一意孤行。读到这里冷汗直流,仿佛离开父母追随沙门的不是悉达多,而是自己。曾几何时我也自觉高人一等,禀赋异常,一只脚早已跨入所谓“不平凡人”的行列,更过分的是,不懂尊敬,出言不逊。悉达多了断对尘世的幻想,拒绝感官享受。有一段印象极深:
  “遇见女人时,他的目光变得冰冷,经过市镇时,看到衣着华贵的人们,他的嘴角露出一丝轻蔑。他看到商人在经商,王孙们在打猎,送葬者悼念他们的死者,医生治疗他们的病人,妓女在卖身,恋人在做爱,祭司在决定播种的季节,母亲们在抚慰她们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不值得一看,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活满是苦痛。”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弃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弃绝自我,某种伟大的秘密会出现。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这本书似乎可以将人拯救出根深蒂固的臆想。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试图能一直与悉达多共鸣,直到最后理解他日后超然安详的精神状态,不再为尘俗烦扰。
  可是我错了,后面的情节超出我能想象的范畴。一个决意弃绝自我的人,突然间沉溺于尘世的欢乐几十年,金钱,美酒,女人,名利环绕其左右。某天突然间的厌倦帮他逃离这一切再次遁入空无,他从河流里体悟到世间万物归一的真理。
  不得不说我的思维中断了,从悉达多享受尘世欢乐开始共鸣感消失了。自此他的行为再也无法让人理解,他重生之后的感悟固然真挚,可惜难以体会。他怎么会纵容自己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世俗的欢乐如何麻痹他几十年之久?即便幡然醒悟,这教训于我有何价值?如果一切都是错的,我要追寻的到底是什么?我在20岁读到这本书,我看到身边的人争先恐后深陷其中,我明知他们一旦觉醒必定后悔,我亦不愿犯下错误,所以我该选择什么?
  时间无实体。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我懂,因此对过去从无悔意,对将来无所苛求。
  那么此时此刻我该做什么。
  时间并非真实,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为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觉。我也懂,因此从不恼怒于他人,努力迁就宽容。
  只是把所有的矛头对准自己,锤炼平静,祛除不必要的内心波动。
  然后,我该做些什么?
  世界在任何瞬间都是完美的,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毫无疑问,这是我们被教导的内容,这是世界吸引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可是,我们只是懂得what和why,却不知how。
  在需要作出人生重大选择的年纪读到《悉达多》,说不清是幸运还是不幸。悲观厌世的情绪感染着我。我的过去像纸一样薄,玻璃一样易碎,风吹即倾覆。将来如同雾气弥漫的大海,陆地看不清也摸不着。奋斗那么久的目标,走过那么长的路,铭记于心的信条,现在看来,似乎什么意义都没有。
  不如坐在河边,隐居深林。四肢瘫软,双目紧闭。晒太阳,无财无产,乞一碗饭。
  p.s. 因为深深的恐惧,坚守的某些想法反而动摇了。暂时不能重读,这不是青年人该看的书。即便黑塞的文字游戏也无法为他开脱罪责,你们应该知道一点嬉皮士的故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因为痛苦,去了一趟色达,信仰的旅程,没有证悟,反而对轮回怀疑了,对佛学院的人不能理解了。证悟都是需要过程的,正如悉达多最后一样,“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需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他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 ,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痛苦、邪恶,怎么能够开悟呢。
  
  佛性是存在每个人身上的,“尘世的人们在任何其他方面都与思想家们平等无二,而且往往更为优越。” 那么好好的生活,经历一切的悲欢,就是每个人修行的过程。得没得到智慧与真理,只是个陈述,尘世的人们行动中都是梵。
  
  这本书的伟大,不仅在于将道理讲出来了,将更为重要的证悟过程讲了出来,可以让人读了少走一生的弯路,像出家者乔文达,没有经历人间,怎能解脱人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以黑塞的深邃思想而论,将此书命名为<悉达多>,是再也合理不过的事情了。书中,悉达多和乔答摩是两个不同的人,正是这种分离说明了佛教的基本道理,佛性是普遍存在的,若以乔答摩作世尊,那么悉达多在求佛的过程中,佛就已经在彼处迎候。悉达多便是乔答摩,乔答摩就是悉达多。  我们不应该把这本书视为佛陀的修行传记,若是那样,就既低估和浪费了黑塞智慧,大概也还可以说我们离佛教的要义理解还很远。黑塞如此安排,正说明了"悉达多非悉达多,是名悉达多"这样一个道理。是与不是,不正是佛经一直讨论的主题吗?  黑塞的思想是东方式的思辩,他的语言是西方诗歌般的甜美。深邃思想被披戴上华美言辞的外衣,捧读之中,不能不掩卷长思,不能不如饥似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悉达多,一个拼了命去寻见的人。一个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走,一个终归要离开的人,一个终归回归的人。
  怀疑着教义,怀疑着所有的框框条条,他独自的,上路了,去寻见属于他的那片天空,也属于世间万物的那片天空。
  侨文达、伽摩拉、父亲、船夫……都如河水告知的秘密一般“天道循环”,在故事的最后又流转回来了,而此时的他,开了悟了。每一位都是他的导师,以至最后的证悟:万物永远与我有着相同的本质。
  用尽身心去体验、去寻见,他终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唯一重要的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该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侨文达,悉达多的挚友,却在途中的两次相遇都没能把悉达多认出来,或许这就是“追寻”了吧。关于追寻及寻见,悉达多对挚友如是说“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它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万物的圆融统一,在于世界的每个瞬间都是完美的。……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每一句话都有着亲历的证悟,而结于“唵”的灵音的敲响。
  如此寻见,路,还是要自己走出来的!悉达多、你、我、他她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贪吃懒惰、极富八卦精神,并坚信只要活着就一定能遇上好事情的理想主义者,我对诸如“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苦痛”这类“大彻大悟”的说法向来嗤之以鼻。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经世事+自视甚高,要么饱经沧桑+心灰意冷,怎么看都不像是健康的精神状态。
  
  所以在读完《悉达多》第一部分之前,我压根儿瞧不上这孩子,典型吃饱了撑着的富二代。你看他虽然出身高贵、家财万贯、父母疼爱、长得又帅、IQ还很高,完全是偶像剧中“高富帅”男主角的现实版,EQ却低得出奇——漫长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对他眷顾良多,于是他享受享受着就不满足了。“父亲母亲爱他,朋友爱他,年轻的女孩爱他,所有的人都爱他,但他觉得这些爱永远不会使他快乐,使他安宁,使他满意而知足”,他说他要去寻找内心的源泉,避免一切弯路和错误,到达“天堂之国”,于是看到三个和尚出现在面前,就决定出家了。但作为父母,肯定无法接受这种行为,他就整晚站在父亲的房间前用沉默不语的方式逼迫父亲答应,临走时仅仅吻别了母亲。。最可恶的是,直到最后一切圆成,他都没有再见过生身父母。
  
  第一阶段的修炼,即跟随三个和尚的苦修,好吧,在我看来那纯粹是自以为是。这个被众人宠爱过头的男孩,即看不上世人的喜怒哀乐,也看不上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朋友,更狂妄地挑战佛陀世尊——他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并有资格俯瞰众生的:“在遇见女人时,他的目光变得冰冷;经过市镇时,看到衣着华贵的人们,他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轻蔑。他看到商人在经商,王孙们在行猎,送葬者哀悼他们的死者,医生治疗他们的病人;妓女在卖身,恋人在做爱,祭司在决定播种的季节,母亲们在抚慰她们的孩子,所有这一切不值一看。”
  
  所以他说得出这样残酷的话:“我最年长的老师已经六十高龄了仍未证得涅槃,他会这样一直到七十岁、八十岁,如果我们继续跟他学习就会像他一样老朽却仍在无止境地修行、斋戒和冥想,我相信所有的和尚都没法子证得涅槃。”面对一直忠实陪伴在他身边的朋友侨文达,他这样嘲笑他:“吼侨文达,我以为你会一直留在那几个老和尚身边学他们的记忆跟他们修行到七老八十,没想到你也想换换脑筋去听听佛陀的教义呢!”
  
  侨文达在佛陀的面前听得入神,悉达多却截住世尊,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必须选择或抛弃。我们沙门所追求的是逃离自我而得到解脱,希有世尊,假如我成为您的一个信徒,我担心这只会停留在表面,我担心我会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已然心灵平安并得到了救赎,而事实上自我却在继续存在和生长。因为我会将教义、我的后来者以及对您的热爱浇灌成自我。”为了寻求真理,按自己的意志独立前行是值得钦佩的行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否体现了年轻人的狂妄自大呢,所以世尊这样说:“你很聪明,你懂得如何巧妙地论说,但要提防你自己过分的聪明。”
  
  至此,悉达多同学第一阶段的修行彻底失败,他无数次想用苦修的方法麻木肉体释放灵魂——但这样幼稚、混沌、辨识不明的灵魂根本不够强大,事实上除了回归肉体它无处可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彷徨少年时,总喜欢思考生命 死亡 轮回 价值 这些没有用自己却视若珍宝的东西,它们把你和世人隔绝起来,让你孤独 痛苦 焦躁,你急切的去寻找真谛、最终,将其他所有事物的粗枝末节通通抹去,世界变得灰暗憔悴,不值得珍惜,少年的我们就这样挥霍青春,粗暴的对待生命。
  必行渐渐,你为惊世之美惊艳,你终于看到了万古长空的一朝风月,开始占有、开始掠夺,你再不能内求而自足,你再不能免于世俗。失去与得到的滋味便是悟道的大忌,唤醒了感官的快乐,你便不能随心所欲的追从自己的阿特曼,看到金钱权利美色的铁链紧紧的锁着肮脏丑陋的自己,恨自己,再麻醉自己,逃避自己。
  一定要亲身经历种种最后才能看到生命的圆满。
  遇到佛祖时,悉达多无法接受如此完善的教义,老来遇子,儿子却始终不能接受父亲的仁慈、贤明。船夫说没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悉达多在红尘中翻滚了一圈,沾染了生命的污垢,咽下了生命的苦酒,罪孽重重之后一觉醒来发现只是回到了最初。小时候总听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在才懂人不该逃避自己的命运。
  数学的开始是推十合一,世界的最终是圆满归一。想着那纯净流淌着的河流划出的完美的圆,其中融入你我,融入至亲至爱,融入愤怒苦痛,他们的边界不再明显,我也仿佛听到了喑。
  道可道,非常道。溯古至今,多少人圣贤悟道传道,想必所悟之境相同,只是因为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引起的语义冲突而让现实的世界有违融合吧。但毕竟都会过去,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事皆如,俱归目前。
  另:关于爱和时间的部分,作者的语义似乎和我有点冲突,这类作品,多来几种译本总是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現在她的眼鏡迷戀于這個世界。他看到并承認了這個可見的現象界,他要在這一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他不在追求實在,不在企圖在這現象世界的另一邊追求自己的目標。
  
  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謂希求的目光去觀看,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夜空的月輪和星辰很美,小溪、沙灘、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龜子,花兒與蝴蝶都很美。
  
  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星云大师的《金刚经讲话》,期间接触了黑塞的这本《悉达多》。金刚经讲求“先破再立”,这和本书中悉达多的堕落和自救不谋而合。
          这是一本需要智慧才能读懂的书,书里没有机械传道布教,一切的教义均是悉达多在经历的种种困苦和快乐后由内心所生出的真理,悉达多觉得,再好的老师,也只能传授知识而无法给予智慧,所以他不断的通过实践,身体力行的去感受生命的丑与美,最终求得了圆满。
     只觉得读懂《悉达多》就如同是在心里埋下善的种子,只有时间的灌溉才能使其生根发芽。 我对佛教的了解甚少,对于它的博大精深却初有体会,故不敢妄加评论,摘录一下对我有所启发的字句,也算是读了第二遍。
  
  1.三个沙门行者曾经过悉达多的城邑,他们是流浪的苦修者,瘦弱疲惫,三人正值中年,几乎全身赤裸,肩膀上满是尘灰和血迹,在灼热的阳光下曝晒,孤独,陌异,对尘俗充满敌意——人世中穷困潦倒的贱民。他们的周身回旋这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2.遇见女人时,他的目光变得冰冷;经过市镇时,看到衣着华贵的人们,他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轻蔑。他看到商人在经商,王孙们在行猎,送葬者哀悼他们的死者,医生治疗他们的病人;妓女在卖身,恋人在做爱,祭司在决定播种的季节,母亲们再抚慰她们的孩子——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值一看,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痛苦。
  
  3.辩言毫无意义,它们或优美或丑陋,或聪明或愚蠢,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或拒绝。然而你已听过的教义却并非我的辩言,它的目标也并非向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们解释这个世界。
  
  4.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5.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6.他看到人们不停地劳作,为了金钱,为了微不足道的享乐和无足轻重的荣誉而经受痛苦,华发早生;而对他来说,那些世俗的名利似乎不值得付出如此的代价。他看到人们彼此责骂,彼此伤害;他还看到人们为了一个沙门只会一笑了之的痛苦悲伤不已,或者为了一个沙门根本感觉不到的丧失而烦恼不堪。
  
  7.伽摩拉,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8.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9.过的的知识阻碍了他,过多的圣诗,过多的献祭,过多的禁欲,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他过去一生充满了傲慢;他永远是最聪明和最急切的一员——永远比他人先行一步,永远那么博学和理智,永远是祭司和哲人。他的自我潜入了他祭司的身份,潜入了他的傲慢与理性,在那儿盘踞并生长;同时他却幻想着自己正以斋戒和忏悔来摧毁自我。
  
  10.诸如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那种盲目的爱;溺爱的父亲因为自己的独生子而表现出的那种盲目而愚蠢的骄傲;年轻浅薄的女人对于饰物以及男人的赞美那种盲目而急切的追求,所有这些简单,渺小,愚蠢却又如此强烈,如此激情勃发,充满生命力的冲动和欲望,对于悉达多不再显得微不足道。他看到人们为此而生存,并创立伟业,旅行,战争,遭受和忍耐无穷的苦难。悉达多因此而感到了对人类得爱,他在人们的欲望和希求中看到了生命,活力,不可摧毁之物以及永恒不灭的梵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9-4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开学第一节翻译课上,杨老师就给我们提到他翻译的两部作品,一部是Hermann Hesse的《悉达多》,一部是B.K.S.艾扬格的《光耀生命》。
    
  一下震惊了,原来《悉达多》译者就是眼前这位教我们汉译英课程的杨玉功老师。
  
  杨老师一副常见的中年人身材,平头,戴眼镜,看起来很精神。夏天最常见他穿的衣服是上身藏青色短袖衬衫,下身牛仔裤,走路的时候手经常插在裤兜里,很休闲的样子。他经常背着个电脑包,里面装着或许是几本自己常读的书,杨老师是个爱书的人。他上课从不用课本,每次上课只从包里取出个U盘插上就开始讲。
  
  杨老师每堂课开始前总跟我们先聊会儿天,主要是谈了谈他对最近发生事件的一些看法,还经常和我们交换意见。在课上,他跟我们谈过药家鑫案,聊过国家博物馆前得孔子雕像,批判过霍金的新宇宙观,讲述过他心目中的大学,也说过对刚结束的我们英语学院60院庆的看法……
  
  每当说完这些事,杨老师总是会低下头叹口气,表示很无奈。也会在说到激动的时候伸出右手上下摆摆,好像在指点什么。
    
  杨老师对佛教和儒家文化很感兴趣,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自信。虽然是教英语的,但他总是从文化对比的角度给我们阐述和论证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他平时给我们讲的翻译文章也多是文化方面的。杨老师坚信这个世纪一定是属于中国的,这一点我很赞同。
    
  杨老师鼓励大家去感悟生活,他总是提到最近自己在做音响,从中感悟到了很多哲理。在他的另外一个班上,他还把自己制作的小音箱带到教室播放音乐给大家听。很有趣的一个人。
    
  杨老师对人谦和随性,说话经常带着微笑,但严肃起来却是足以让空气变冷的。他从没在课上发过怒,尽管他讲的内容只有很少同学在听的时候,他也神态自若,怡然自得,放佛他是在给自己讲课。杨老师表情严肃只有在谈到他看不惯的某个社会现象的时候,那时他是认真的,这样的认真来自于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的忧虑。
    
  杨老师对这个社会总是带着属于自己的隐忧,他也总给我们谈他经历过的时代,那一段属于他们的80,90年代。 当问到他们那个年代的困惑的时候,他说当时的困惑和大家现在一样,其实每个时代的问题都是相似的。
  
  杨老师课程要求不多,每节课就讲一篇他自己翻译的文章。他总对我们说,翻译的过程总得自己去体验,只有真正自己想去翻译一些东西,才会翻译好。
    
  在上节课上,我跟杨老师聊了聊他翻译《悉达多》的初衷。他说初衷很简单,就是感觉最初读的那个版本译得不太好,那时候他25岁。当问起悉达多的孤独是否代表着每一个人的时候,他说这只是一种解读方法。杨老师其实不是很善于言辞,甚至上句和下句之间间隔几秒,但每次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埋头,有时会把手握拳伸到鼻前“嗯”两秒之后再回答,我想他是在思考一个认真的答案。
  他是一个喜爱佛的人,平时总给我们聊佛教和禅宗思想,我们听得玄乎其玄,云里雾里,一学期就这样很快过去了。
  
  就如杨老师在《悉达多》中所译“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关于时间,关于生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而这短短的一学期以来,我也算是点滴感受了杨老师对时间对生命的自我解读,而这,足以启发我们新的思考。
  
  缘分难得,且珍惜吧。
  
  
  2011年6月23日
  凌晨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14:32 , Processed in 0.0483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