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向者优势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3: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事情太多,您就会变得头昏脑涨吗?您需要独处而恢复充沛的精力吗?在会议中,您需要别人询问才谈及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吗?您倾向于注意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吗?您所推崇的庆祝方式是少数几个人的聚会,而不是大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96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7 19:05:0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本书的简介中提到的种种情况,
      我确定以及肯定,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向者
      不仅仅是内向者,我甚至还有人际交往障碍
      
      可是正如这个社会主导的那样,我从学校开始,就被人教导以后要学着开朗热情外向,这样才能融入社会。
      
      工作以后,受到这样的潜意识影响,我一直在尽力收敛自己的内向特质,而极力让自己表现的更加外向,我的工作,说来可笑,竟然是在商场做销售。我有的朋友会评价我为热情,幽默,健谈,所以如果我告诉他们其实我是内向的人,他们会觉得我在开玩笑。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况。我自己有时都很费解。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内心并不是这样,我十分纠结。
      
      今年我辞职了,虽然我有了三年的销售经历,但是实际上我的性格并没有多少特别明显的外向转变,我仍然在用我的内向本质去处理我的工作,
      这其中,确实有我的独到优势,
      比如善于自己独立进行工作,经常把工作的细节处理的十分细致和清晰,而且做的很好,比如耐心与单一的顾客进行讲解。
      而且一旦经历了颇为复杂的情况,或者与某人打了半天交道,我确实善于利用独处或者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来让自己休息一下。
      
      正如书里说的那样,
      “在没有压力,只集中于一两个问题的时候,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复杂的事情。但如果他们有太多的项目时,则容易感到不安。”
      
      这段话简直就是我的新鲜写照。我喜欢将一两件事情以复杂的方式丰富它,完善它,但是一旦我需要处理太多的事情,我就感到无力掌控。当我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订单或者额外的工作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我可以自由选择,而且我可以得到更多的薪水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放弃掉它,因为我宁可不需要这些额外的薪水,我觉得它们太浪费我的精力。
      
      弊端逐渐开始显现。一旦情况变得无法掌控,或者与人产生矛盾,我真心地觉得自己玩不转。而且我不知道怎样与我的上司交流,虽然上司肯定我的工作,但是我经常规避与他交流的场合,酒会上上司专门对我说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我自觉惭愧,但是来年我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就算我的本职工作做的有多出色,上司一直对提拔我做一名管理者再三踌躇。
      
      疲于应对复杂的人际环境,而且上司就要被调遣,于是我辞职了。
      
      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在应聘的过程中,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我去应聘一家家居专卖店的销售工作,我看上的是那家店面气氛比较安静沉稳。可是,和面试人员的交谈中,我极力避免自己的敏感的内向特质,而让自己表现的无比外向和热情交谈。面试官对我很满意,并对我的评价为“特别外向,是他们需要的那种销售员”。
      
      
      可是,回家以后,我极度地进入了抑郁中。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面试场合,那不是真正的我。长久的戴上面具演戏,令我在那短短的十分钟,好像发挥到了极点。那是我头一次被人评价为“外向”,我就好像书中所说的“消耗了很多能量”那样。我感到精疲力尽。并且一句话都不想再说。
      
      下午,HR打来电话告诉我,我通过了,叫我去上班。
      我再三考虑以后,我拒绝了。
      HR显得很遗憾,还说让我来店里玩。
      
      我非常感谢他。时至今日,想起这件事我都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我知道,他们喜欢的,是那个并不是真正的我。如果一旦我去工作,我将以后都要极力表现成那个样子去工作,我觉得我肯定会崩溃。
      
      今天看到了这本书,我光是看简介就要泪流满面。原来长久以来的不适感,是因为我活在一个外壳里,我极力抵触自己的内向特质。内心明明是那样,但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做另外的事。更让我苦恼的是,就算我有自己想从事的事业,可是一想到要应对人际关系和这个行业需要有外向特质,我就有种无力回天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是我自己出了太多的毛病,我的心态不健全,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原以为我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思维模式会困扰我,但是我错了。辞职以后的求职,我发现我一点都没变。我还是会对与陌生人交谈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我总是会事先去那家公司附近转一转看看到底环境是怎样的,如果整个氛围看上去令人不友好,或者令我无法应付,我就会逃也似地离开。哪怕这家公司明明各方面都很满意。
      
      三年的销售经历,其实对我而言,没得到什么像样的成就,但也不是特别糟糕。并没有多么抵触这个好像与我的性格最不搭调的行业,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美化柜台,我喜欢与顾客心平气和地介绍产品,然后十分满足于看到顾客满意的微笑。所以我不认为我并不适合销售这个行业。我的上司虽然对我的性格有些微词,但是对我做的工作,他一直很满意。可惜,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是他所定的,我的上司曾经对我说,“我看到了你的优点,所以你在我这里可以安心地工作,但是你的性格,在别家,遇到别的人,也许很难生存。”
      
      
      
      也许以后还会从事类似的工作,也许我注定都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出息,但是我打算开始认真地做真正的自己。我觉得,正如这本书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特质,然后接受自己,不要觉得这样的自己是没用的,是毫无价值的,是需要避免的。
      
      希望与大家共勉。本人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00:19:2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本来一个人的内向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其生理因素和基础的。生而为一个内向者,在这个以外向者占大多数的世界中,确实是一件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事情。这个过程不是像你初学时接收对陌生的事物名词的认知那样理所当然,在你逐渐与这个世界接触的时候,这种性格对你造成的影响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记得小时候上课是最羞于举手回答问题的,除了怕错误的回答受到大家笑话以外,总是觉得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那种感觉和心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答案,在心中翻来覆去像烙饼一样烙了好几遍,到了只需要大脑通过神经传递信号举起手的那一刻,却怎么也跨越不了那道障碍。一种无可名状却又觉得真实存在的墙就横亘在了想法和行动之间。后来终于渐渐去鼓起勇气尝试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站起身来,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音量细若蚊蚋,身边坐得最近的人都难以听到自己的声音。通过不断努力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之后,某次很顺畅的完成了这一过程,坐下来听到老师惊喜的赞赏和肯定自己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和成就感。
      而自己长到现在,好像也是不断与自我性格抗争的一个历程。你说不清道不明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历练怎样不断打磨着你,你只是突然在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天发现了自己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心态和表现已经大有不同了。性格内向者终究是要在大千世界中涤荡着、砥砺着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最终找到在当下世界里的生存之道的。
      在这本书对内向者的很多描述中都找到了自身的印证。我也一直归于自己的敏感、脆弱、多疑并视之为毒物,现在明白了其实应该好好放松一下那根绷得太紧的神经。
      与外人的接触真的对内向者来说是一件太过小心和谨慎的事情,向别人提议、请求,都会有种害怕的感觉。因为事先就会自己给予否定,以至于当别人欣然应允时总是充满狂喜和无法言说的感激。就好像你犹豫了很久想伸手抚摸一只小猫,结果它却没有躲闪反而给予着你温顺的回应一样。
      内向者对于外界的刺激是最为敏感的,而内部的刺激也在时时发生着。我记得我以前经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小事而扰得心绪不宁,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固守在自己设定好的秩序之中,像周而复始的程序一般良好运行着。所以以前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有时候连一只笔这样小小物件的丢失都会顷刻间让自己如坐针毡。
      自己习惯于对接下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提前在心中预演一遍,谨防发生各种差错,生怕让自己陷入尴尬和窘迫的局面。可是有时候愈发注意却愈发出错,就像“目的颤抖”一般。所以同时会告诫自己一步一步来,着眼于当下,如同书中所说一般,“一只鸟接一只鸟地写”。
      关于社交方面,我以前也经常参加一些大型聚会,常常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却又在当时表现得恰如其分。后来即使有时候是跟少数一两个人出去,我有时也会生出一种疲惫感。喜欢独处,因为要与他人产生联结是一件太过复杂的事情,自己会总是处于注重气氛和考虑感受的过程中,简而言之是一件极其消耗精力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己却又是渴望社交的。社交网络确实给人提供了一种可以让形式和实质产生分离的方式,让内向者可以通过自己更加擅长的文字交流而达到与他人产生关系上的联结的目的。但是关于社交网络的弊端,也是自己一直困惑不已的。
      我发现当下的自己是一只内向的航行在外向性格的水域中的船,也逐渐对自己有了坚定而实在的感觉。很庆幸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知道了如何让自己尽快恢复良好的精力,很多与书中所写的对于内向者的建议也是不谋而合。
      最后,附上作者里面就如何制定目标而举出的一个例子作为结尾勉励自己。
             “我的生活目标是每日清醒地活着,选择做那些能促进我自己和别人成长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人们提供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方式,让他们对自己的人之本性有更多的热情和欣赏。我想创造富有意义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依存、乐趣和成长之上。我希望我留给他人的记忆是有趣的、感人的,及有智慧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1 23:35:22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MBTI人格分类中对于内向的定义与描述不谋而合。很偶然的机会做了MBTI人格分类,结果和我对于自己认定的一样,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虽然身边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根据书中的测试,我是100%的内向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是大家普遍对于内向的认识还是从害羞、不善言辞、不爱与人打交道等等。因为包括中国人在内东方国家的人表现一种含蓄,内敛的性格,除非是非常内向的人,否则从表面上很难被人们发现,因为大多数人大多装出一种很中性。
             而心理学上的内向与外向之分主要是从精力的来源与补充上,内向者从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观念等上获取精力,而这不可避免是需要独处的原因以及被外向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内向的人需要安静的环境来补充精力。外向的人习惯与从外在世界获取精力,例如社交、活动等大量外界刺激。二者的相差是如此之大,加上3/4的人都是外向的人,这个竞争的世界一般认为外向的性格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体系也就看起来更向是为外向的人所设计的,内向者往往感觉无所是从。
            因为评价体系的关系,在外向的世界里,内向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信心不足,寻求外界的肯定。殊不知世界需要多元,作为性格的一种特征,都有更适合自己的位置。需要内向者了解自己的特征,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必要强制的改变自己要向外向的人一样。但通过训练可以让其具备克服性格弱点能力。比如:一个性格相对“内向”不爱说话的人,经过训练可以在社交场合自由驰骋。但由于自身本质性格特点,不会表现为一个性格相对“外向”的人那样喜欢到处搭讪,却不会因为害怕、害羞而怯场,反之由于沉稳的思考和丰富的知识倒有可能成为主角,这不是不可能的。反过来相对“外向”的人也通过训练表现更加沉稳,显得不毛躁。所以说人性格中的是“外向”还是“内向”只不过是性格中比较突出的一面,但不代表也就没有另外一面。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尝试在不改变自己本性条件下做得更好,找寻真实的自己,那样才是人最应该追寻事物。
      
      
      
       1、接受自己的性格,爱自己。不要因为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与你不一样,不要因为外向世界的力量而否定自己的性格。任何人来到世界都有意义,都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与魅力。内向外向只是一个方面,认识清楚自己的独一无二处与缺点本身是人生成长的过程。
        2、学会与自己相处之道,即作者讲的内向者能量获取与维护的途径,与自己对话。
        3、不要以内向为借口。外向世界需要我们展现自己,内向不是放弃竞争的理由,无数内向者的成功告诉我们内向者可以在一切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真正做到极致的成功者里内向比例更高些。所以要接受对于自己外倾能力的改造。
        内向者也可以是很好的管理者,但一定要用心去从观察自己转向观察组织与同伴,学会双向沟通。
        4、突破性格的界限,虽然本质无法改变,但性格的能力可以改变,实践证明,内心我仍是一个害羞的人,但外倾的能力却在工作这些年每年都有进步。
        5、拥有更多的朋友,这点是我未来仍需要提高的。书上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我清晰的知道内向者要主动约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是如何困难,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会伤害到自己敏感的内心。是的,我们内向的人都拥有几个可以深交的朋友,但是我们在这个泛化世界里需要更多交流。
        第五点具体操作归纳下来以下几点:
        A逐渐提高自己参加聚会的要求,但一定要求自己参加或组织聚会;
        B有计划安排自己参加五人以上聚会,并在聚会与精力间找到平衡。
        C进行有计划的体育运动
        D每周试着主动约一个朋友吃饭,试着和十个人以上保持每两周一次以上的电话或约会联系,逐渐增加这个联系密切人群的人数。
        E每月主动召集三个以上朋友讨论一个共同话题
        F每月邀请一次除核心好友外的朋友一起参加一个活动
        G参加三个以上每月活动的兴趣沙龙或小组
        H定期梳理自己的人脉网络包括EMAIL的联系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 15:09:5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为挺了解我自己的,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对自己知之甚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讨厌过年,为什么不喜欢接电话,为什么有时候除了宅什么都不想做,有时候却一点都宅不住。
      同时书中还讲述了内向者保存精力、恢复精力、游走于陌生人社会间的种种技巧,对我个人而言,非常有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 12:59:52 | 只看该作者
      本书的理论,尤其是生物理论部分,外行人看来不是很严谨。内向和外向的神经传递物质还有区别(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理论仅仅为了阐述一个观点,内向不是罪,是遗传。这方面的心理书都有这个观点,也是缓解内向人压力的第一步吧。确实有用。明确了两种类型能量来源的不同。当遭遇困境时,不要再怨天怨自己,“为什么我这个样子”,能量不够了,加油就是了。
      
      实践的部分,感觉比较可行。思想基本是“笨鸟先飞”。客观遗传决定了内向者不是如鱼得水的处理外界关系,那就早想想,提前准备,多学习观察,总结经验。跟其他事情没什么区别。
      
      更具体的每条实践,可以参看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1208296/总结的非常详细。
      
      其实读书的时候,注意一下外向者的行为模式也很有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譬如下边,这是上边书摘没有,记一下:
      如何与您那性格外向的伴侣进行交流:
      练习说简短而又清楚的句子。
      不要害怕喊叫或大声说话,外向者需要这样强烈的刺激。
      不要总是想好了再说。
      允许停顿,不要不好意思。
      承认自己需要时间思考再做决定,不羞于告诉他人这一点。
      
      over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6 01:19:42 | 只看该作者
      在青春期那些个几乎等于把人搁太上老君的炉子里炼仙丹一样煎熬的日子里,要是自己读过《内向者优势》,大概当时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别误会,我没被bully过——绝对是自己常年走狗屎运的另外一个有力证据!事实上,虽然跟多数人关系都称不上密切,但我觉着我从小到大的同学人都特别好。当时所有的纠结完全来自于对“自己没办法像外向者一样热爱社交” 的焦虑:那种,一方面不喜欢说太多话,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不喜欢说太多话”似乎不对——但其实也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最后纠结得像强迫自己吃素的老虎似的,黑天白夜就顾着自己跟自己较劲儿了。
      
      拿自己做例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身为一名内向者,自己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完全的,彻底的,无人干扰,仅仅属于自己的时间。但自己从来没有反社交的念头,甚至还非常喜欢非常享受与少数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交往。可是呢,另一些事实是,我的确跟有些同学做了几年同窗却连话都没说过;曾经被同学评价”怎么那么安静“;老师在期末评语里也写了数年的”希望更开朗一些“。
      
      缺少与集体的互动并不代表我不欣赏我的同学。只是,欣赏归欣赏,欣赏之情并不一定必须指向“建立密切关系”这一条路。我欣赏很多东西:路边盛开的黄水仙,邻家肥得肚子擦地的猫,盘子里勾人口水的蛋糕,橱窗中挂着的一条又一条的裙子——可欣赏又如何呢?要摘了花,偷走猫,一人吃完一整个蛋糕,刷爆卡买可能永远不会穿的裙子?完全没有必要。欣赏绝对不意味着占有:如果我有一条狗,我只有一条狗,如果我没有狗,其实我拥有全世界所有的狗。个人的交友观也始终是如此:欣赏很多人,但只需要与少数保持密切并持久的联系。更确切的说,只具备与少数保持密切并持久的联系的能力:正如《内向者优势》里提到的,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外向者通过与人群互动恢复精力,而内向者需要凭借独处来恢复精力。举个简单例子,我爱自己父母胜过一切,但放假回家时,最享受的时光其实还是每天他们去工作留我一人在家的那段独处时间。
      
      现在看来我喜欢与人群保持距离并没有错;老师和同学希望我更合群一些也没有错。这俩观点并不能简单粗暴的用孰是孰非来划分。当时我感受到的压力,本质上来源于这两个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们对后一个观点的普遍认可。由此可见,该被指责的是这个人为导致的社会指向性,而非一个外向的价值观。
      
      毋庸置疑,社会整体指向仍然是外向型——比如人们普遍赞赏的是雄辩能力,扩展人脉的能力等。(书里提到在人群中内向者与外向者的比例大概为一比三,也就是说每100人里有75人为外向者,25人为内向者;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上,”内向“始终是少数者的阵营)说这个并不是在试图把内向者当作弱势群体来为其辩护或博取同情,这里想强调的是内向者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符合之处,以及由此差异带来的加在内向者身上的(相较外向者而言更大)的压力。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没有任何比较“社会主流价值”与“边缘价值”的意思;我不觉得主流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觉得边缘价值有什么特殊的、特别值得骄傲的。为自己身处主流而欢欣鼓舞固然是无知的愚蠢,而为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而沾沾自喜也逃不开虚伪的矫情。排斥边缘人的主流人,以及轻蔑主流人的边缘人——本质没区别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
      
      《内向者优势》这书,由于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个人觉得一来能够帮助尚未确立一个坚定的、不被外界动摇的自我价值体系的内向者跟自己和解,认识到无论外向内向,并没有“谁更正确”这样的答案;从而帮助内向者更好的应对外界施加于己的压力;二来,对于读了这书的外向者来说,可以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内向者的心理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减轻施加在内向者身上的社会压力。
      
      当然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谁不会,赵括是怎么死的?自己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时至今日,仍时不时无法原谅自己那种对“go off the grid”的渴望:
      
      Social networking site始终是引发自己焦虑的一个重要源头,尤其是实名制的脸书,校内。(奇怪的是,博客和微博倒是能接受;因为不是实名,可以在上面过一种“类隐居”式生活……)Social networking site上更新的状态……太“日新月异”了。不知道为什么,太过于频繁的观看到他人的生活让自己很……害怕?——虽说还没搞明白到底在怕什么。说实话,自己对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私生活八卦都没什么兴趣;那是你们的人生,一来轮不到我指手画脚,二来,我有病啊我干吗要对别人的生活别人的选择指指点点。最爱的相处方式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比喻而已,我没觉得自己称得上君子,重点请放在“淡如水”上);“淡如水”不是说感情不浓烈不真诚不全心全意,而是强调保持一定距离,一定的空间感的必要性。但这都是理想化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自己有时会担心自己做过头了;因为每个人标准不同,我概念里的“舒适的距离感”很有可能在他人眼里就成了“冷漠,漠不关心”。可另一方面,又的确需要很多很多的独处时间来平衡自己来恢复精力——最后就导致了自己不断的纠结。 简而言之,我想要“go off the grid”;但不是全盘撤出,而撤出到何等地步呢?还需要不断去摸索去寻找一个最佳的“度”。
      
      总之,《内向者优势》写得深入简出,可读性蛮高,对内向者心理的分析也颇有见地。条理很清楚,书的每个部分之间衔接的很自然,读起来完全不枯燥。它提供了一种了解、发掘自我的方式;但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使自己向一个“better self”发展并不是书能教会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希望将来终有一日能真正跟自己和解;对于个人而言这书很有帮助。
      
      这篇简单整理一下一些仍嫌粗糙的想法……共勉咯 - w -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6 00:43:2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很赞。。
      
      做最好的自己 有型有格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我一直怀疑自己无法和别人敞开心扉是不是病
      
      但是觉得会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一切
      
      然后通过这本书去赢得在乎的人的信心
      
      质素OK
      
      看了3个月 我觉得有些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都可以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6 10:39:40 | 只看该作者
             本人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很多时候也比较着急,怎么都不知道如何说话,为此也比较困惑,有幸阅读到这样的一本书,还是比较感激的。
          这是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的书,所以里面充斥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很难,一看即懂;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内向性格的成因,以及内向者在日常生活工作等多方面遇到的困惑,最重要的是本书让内向者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以及和外向者的差异,进而提出一些建议指引内向者克服或者调解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希望在这个外向者占优势的洪流中,内向者也能有一席之地。本书试着让内向者勇敢面对自己,挑战一下自己的人格,进而得到人格的强健,人生的精彩。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3 05:41:4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作者就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内向者的优势就是没有优势。书中说的给我感觉内向者的唯一优势,就是思维审慎缜密,但是,既外向又思维缜密的人,其实也很多。但是,这本书的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它让我们这些内向者知道,原来我们不是这个世界上孤独的人,我们有这么多的同伴,我们内向,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有缺陷或不够努力。人首先要能够接受自己,不认为自己是造物主的残次品,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改变。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0 00:19 , Processed in 0.0447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