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植物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8:5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植物记:新疆篇》是关于植物的科普散文集,分为“新疆篇”、“海南篇”两册。作者用空灵秀美的文笔,将读者带往从新疆到海南的山南海北,与每一株植物相遇。
  文中有知识,有想象,有传说。温暖的文字,让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1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15:20:34 | 只看该作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这句话,小时候玩皮筋的时候边跳边唱,妈妈讲故事之时也会提及,它影响了几代人呢?鸢尾科植物马兰花,最喜开在路边石缝中,深蓝色的身躯妖娆绽放,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却深深烙印在我童年记忆中。
  
  对植物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童年跟着外婆上山坡,外婆在耕种,我在一旁独自游戏。没有其他孩子,只有芬芳的泥土,不知名的植物,叽叽喳喳的鸟儿,我无事可做,便东扯一朵野花,西扯一种植物,然后拿鼻子嗅,好闻的留下,不好闻的丢了。那时候才不懂什么植物品种呢,只知道各种老高老高的树木,各种好看的红红绿绿花草,就这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一个人自得其乐。
  
  其实直到现在,我对周围花草树木也仅停留在“只知颜色,不识名字”的程度,不过每次走在路上,都会为街旁优雅盛开的花朵停留几秒,纯欣赏,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它的名字。不过这不妨碍我欣赏他们美好绽放的瞬间,盛开如此短暂,可能一天,一月,或者一晚。民谚说“十二月腊梅雪里藏”,天寒地冻,能看到点点梅花迎风绽放该是多么温柔的时刻。王冕诗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如此寒冷的冬日,远望一只白梅,清丽洁白,能产生多少情怀和感触啊。
  
  安歌的《植物记》将在新疆可见可闻的瓜果娓娓道来,实在让我心存了非去一趟新疆的感触。其实瓜果呢,有些不仅新疆才有,只是笔下的瓜果却带了新疆的气质,作为中国幅员最辽阔的省份,他孕育了太多宝贝呀。比如说香甜可口水灵灵的库尔勒梨,库尔勒的朋友向我夸耀小时候都是随手在树上摘了就吃的,甜腻腻的,放在冰箱里等到过了时节也能拿出来大快朵颐。还有个大饱满的新疆枣,香脆可口的哈密瓜,垂挂枝头的新疆杏,唱着歌儿的吐鲁番葡萄——跨越了15个纬度的新疆,各色瓜果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地盘,散发着香甜的气息,他们都拥有了新疆的气质。
  
  别说我光顾着新疆可口的瓜果,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然拥有宜人的植物。散落飘零居无定所,热爱自由的蒲公英;不必去普罗旺斯,即便在伊利也能望见的大片薰衣草;简单干净花色各异且生机勃勃的波斯菊;拥有淑女名字实则骄傲别致的红蓼;在杜甫诗中听闻“剑外忽传收蓟北”却第一次知道“蓟花飞扬”是多么顽皮多姿的蓟;婷婷白桦,悠悠白杨,听风者云杉……可是又哪里说得完新疆的植物,他们或简单或骄傲或屹立挺拔,在新疆幅员辽阔的土地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岁月悠悠,可是植物们看起来依旧一般模样,所以人们才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吧。世人不懂它们的不同,在经历了漂泊、播种、成长、绽放、凋零,它们可以抬头挺胸骄傲得说,这一世的生活啊,是自由奔放,充满乐趣的,因为御风而行,逆风而长,努力生存,它们做得比我们更坚定和充满毅力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17:44:22 | 只看该作者
  拿到书后,没有马上打开,放在枕下,枕了一个星期。我坚持读纸质书,因为我相信这些由木头、草化作木浆、草浆投胎转世而来的事物是有灵性的,我相信好书会入梦。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苹果,一群鸽子,爆发泥石流的荒山……多梦的我几乎每天都有梦,却没有梦到任何一株植物。固执的我终于妥协了,打开书,开始和植物的邂逅。
  樱桃暖暖的酸甜,哈密瓜黏黏的清甜,杏儿糯糯的蜜甜……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倒流,这些带给我味觉以美妙感受的成熟果实,渐渐从烂熟变得青涩:它们从招摇的枝头,慢慢变小,变小,小到一丁丁绿纽扣,躲在果树的叶子背后,春风吹过,叶子下一张张如花的笑靥。呵,这是它们年轻的时候啊!花开一场,爱恋一场,修炼成甜味香味分明的果实,在我的唇齿间缠绵、流连……喜欢边吃水果边上网或者看书的我,看完关于水果的几章后,再不想心不在焉地吃水果了,水果变成了果树庞大的神经末梢,引导我感知那些等待成熟的日子,阳光的照耀,微风的轻抚,虫鸟的细语。吃水果要专心开始变成我的信念,牙齿触碰到的,是一株植物的一生呵!
  看配图,女王的黑种草、罂粟花,少女的石榴花、海娜花,思维渐渐迷乱,我的发是随风摇摆的树叶,我的眼是面朝阳光的叶绿细胞,看见蓝天,看见辽阔。这样的时刻,我愿意变成辽阔新疆的一团蓬草,看沙棘花,也看胡麻籽;看哗啦啦的白杨,也看飘香的孜然。和植物一起生长,才是完整的生命吧!
  安歌说,没有风吹白杨的烤羊肉串不是真正的烤羊肉串,总缺点什么。话里包含的那一点点对心爱的感觉的维护和执拗,豁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次,我走在陌生城市的大路上。路两边是高大的白杨树,空阔的街上没几个行人,车也很少,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铺下来。我以一种有点笨拙和率性的姿势甩着手臂走着,忽然想起了《日落大道》,想起了张靓颖。我一定要去买一张专辑!像是要追回失去的恋人,在那个下午,有彤红夕阳和高大白杨树的街上,我像完成使命似的,要去买一张带有《日落大道》的专辑。这样才是一个没有遗憾的下午呵!你看这挺拔高大的白杨,你看这如瀑铺下来的夕阳,难道不该有个奠基仪式吗?
  读完整本书,仍然放在枕下。一个星期过去了,依然没有关于植物的梦。我开始写读书笔记。就在写的同时,时不时翻看着一篇篇植物记,重温一株株植物的家族史,心被安抚得很妥帖。我喜欢生活中有这样的一本书,一个蓄养了妙龄佳人的大观园,偶尔到园中逛一逛,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08:50:36 | 只看该作者
  
  古人是喜欢植物的。
  有书为证,《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芦花、藤蔓、果蔬芳香将时光拖拽悠悠长长,臻至地老天荒。只是最初的馥郁,已是桃源望断再无觅处。
  
  
  但鉴于古人并不曾见到过水母般的塑料袋飘荡在鸽灰蓝的天宇;雨后春笋的停车场鸠占鹊巢钢筋水泥之森原本就少的可怜的绿植,阅读《植物记》的体验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此书作者的童年在“寸寸土壤闪烁着释迦圣者神秘光晕”的新疆度过,那里每家每户庭前屋后栽满果树,四季均有植物环绕,花朵果实轮流呼唤。
  
  且看,作者如何销赃幼年翻墙盗得的青杏:
  青杏儿将天真烂漫的小脸酸成月牙儿,月牙儿与月牙儿将吃剩的鲜杏仁水泡挤破,汁水嗤在天地间,嗤进月牙儿黑曈曈的眼目中,尖叫声此起彼伏,追逐奔跑,喧嚣肆意,酣畅淋漓(P037 《杏儿、杏儿》)。
  书中此等桥段甚多,若无与之抗衡的童年旧事,翻阅者需谨慎,否则嫉妒的酸水恐是要泻一地了。偏着这当口她还要赋诗一首:“杏儿,你养育了我少女时的眉眼、初吻嘴唇的颜色。”
  真真气煞人,谁让这作者还是位诗人来着?虽作者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总能在美好城市生活的事实(P017 《迷雾情人黑种草》),但这绝非是本长长的炫耀贴。
  
  从漫到天际的油菜花田写到转基因;从孜然与烤肉启笔,但笔墨重华的却是种子的“抑制发芽机制”——绝美的“静止的舞蹈”;论胡麻引出有关植物与人类相互驯化的思考;童年青杏的背后是达尔文的自然界“持续受惠机制”;而到了金色的麦田之卷,俨然一部植物界的《荷马史诗》。
  在安歌的笔下,“人类的视角”与“植物的世界”相互翻转,螺旋缠绕在一起。在植物的牵牵引引下,思想之火被一一燃点,似有星火燎原之势。
  
  诚然,这本《植物记》中涉及的世界已非千年前《诗经》中那个雾气缭绕植物香气经久不散的神仙世界,它科学理性,穿插这当代诸家的研究成果与智慧。即使触及到已失去的美好,依然仅是哀而不伤。
  
  不过不能否认,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植物已渐渐远去,我们已渐渐失去被植物养育成长的自觉,但安歌的书却让能让我们暂时忘却,浸淫在植物芳香馥郁的世界里,似化为一株繁华美树,吟风浅笑,不知流年。
  
  
  真要谢谢这颗有“白杨之心”的人。
  更要感谢,上天赐予我们如此丰美的天地和那些美丽的植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6 17:45:24 | 只看该作者
  我与安歌认识5年,是她第一版《植物记》的访问者。新的两卷本《植物记》在这个秋天再版,使我有幸再次经过她藤枝蔓蔓的窗前,与她对话。
  
  
  以下内容为采访最初版本,最终有删减,已见于某刊。请勿转载。
  
  (A=安歌)
  
  
  
  C:让我们再回忆下,你与植物的几次重要的机缘吧。
  A:事实上,真正的机缘有一次就够了。我的植物老师把草木们带进我的世界(其实它一直在那儿,只是我视而不见,他让我看见了)。后来看到我为草木写下的文字,便说,植物就交给你了,他自己就跑去观鸟了。这可真不负责任呀。余下带领我的就是草木本身了。人常常会停止在某个“安全”点上,草木老师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每每发现一朵不曾见过的花,心底里便有一声惊叹,似乎又窥见了自我生命中的一种新的盛开的可能,这样与草木的艳遇,只要你肯打开家门,随便走向一种街头和路边,都会有遭遇。便是在北京那样的都市,我也在积水潭附近的小河边重新发现了鸭跖草:它竟比海口荒野里的鸭跖草开得更大更蓝,随身携带着那水声。这样的他乡遭遇故知,甚至更艳的故知,于我都是重要的机缘。
  
  
  C:再说说从2008年到现在你的变化吧。人们总是因为上了年纪或莫名地恐惧,开始喜欢上固化的东西、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但你仍然轻快地,从一块土地挪到另一块土地上,观察,记录,重新审视一切。中间也有你偶尔提到的“生活不易“,但总有一个更宽广的声音把它打败吧?
  A:人不会从一只鸟儿的飞翔里看到沉重并不意味着它只有轻盈。有次我看见一只乌鸫,乌鸫是极善歌唱的鸟儿,有鸟中歌者之称。但那次我看见的不是歌唱的它,它在高压电线之间,依然保持着飞翔的姿态(“这位歌者吊在空中、张开翅膀——高压线路上的钢片已嵌进它的飞翔”,安歌-《物语仙人溪》)。事实上,每次转移对我来说,就像一棵已长成的树被连根拔起,重新栽种。有慌乱,也有畏惧.但人一但有明确的远方,眼前的一些难处,往往就比较容易克服一点。但也仅仅是比较容易,比毕竟只能是人。
  最初接触植物,大概只想多认识些草木,能叫出它们的名字。目前的我更需要的是通过它们认识我自己,认识我在这世上活着的使命。神说,他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伟大的计划,我不想辜负这计划,并把这个信息更多地传达给其他人。这世上没有一片重复的叶子,重复的花瓣,我想让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每片叶子与花都是奇迹,被奇迹养育呵护的你,是其中最珍贵一个奇迹。
  
  C:今天我读你的书,每一句微妙的抒情都是不过分的,妥帖的,借助了一点点奇妙的想象力的。08年时你说,两本《植物记》的创作过程,是你希冀自己的精神“降落”的一个过程,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准确地降落下来”。如今你认为你在接近这个状态,还是正处于这个状态?
  A:我依然在降落过程中,甚至有时候还突然飞那么一下――降临其实也是飞翔的另一种形式,但我觉得没必要跑旅游泳里去飞翔,就此我还写了一首短诗:
  
    流过它们的水
    在流过西红柿时一度显影为
    顺从的红
    它们流过山涧绿帘石
    也拥有了斑纹
    也许,它们不是拥有,而只是共享
    并邀我阅读——
    
    洗菜时,胡萝卜的黄没有
    印进我的皮肤
    菠菜的绿也没有
    那些流过的,又重回它们的澄明
    本身。你知道我也曾是
    那些在游泳池里飞翔的
    此刻,只是水流过
    你让我拨弄绿菜叶
          一如山雀拨弄它们的翅
  
  C:一旦一个人接触到植物或自然界的一种真实力量时,就会在性情或智趣上发生某些改变,在世人看来这种变化总是很惊人的,比如梭罗。我开始也以畏惧之心读《瓦尔登湖》,但我更喜欢他后来写的《野果》,顿觉他的生活真是生机盎然! 你认为那种“惊人”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A:我不觉得人是因为接近自然后智趣才会有惊人的改变,自然只是唤醒了他本身就有的东西。在这点上我同意爱默生有看法:一个人的一生的道路,看起来似乎是弯弯曲曲的,但你从足够高的高度去看,其实是一条直线。
  
  C:我在你的书里重温了宽广、温暖的世界观,这些年在你埋首于植物的时光里,也同时嗅着这个世界的变化。我想知道你书里体现的世界观是否与植物自己的世界观(在它们眼里,世界是一个不分邪正善恶的有机体吧)是一脉相承的?
  A:当我在批评这个世界时,我自问:我为他做过什么?结论是没有一件像样的事情。所以在前不久我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头顶的瓦片都已是着火的市集
  这电冰箱的声音停了,空调也缄默
  甚至风扇叶片都拥有“不容忽略的寂静”
  停电的墙面开始歪斜,院子里的白瓷砖地面
  在流淌,闪着高烧39度的白光
  已看不见践踏的痕迹
  流淌的还有我几乎要流尽的
  集会人群的灸热
  
  突然一丝微风,自窗沿探身
  丝绸般垂下,比炮坑边的千里光淡
  比情人的抚摸轻
  我想说是它是羞愧的,但是它不
  是我,是我在谴责这个世界
  原因很简单:我从来没为它发过一毫米电
  种出一只茄子,发明出一朵花
  也从没把它院子里的乱柴堆成柴垛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为它做出哪怕一件
  像样的事情
  ……
  这首诗的标题是《问心无愧》。至于是不是无愧,我想你有看出来。
  植物的世界观,其实并不像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世界有食肉植物,也有绞杀大王林中恶魔榕树,在原始雨林中,它的种子一但落到其它树上,这株树无论多高大,最终都会被这粒小小的榕树种子绞杀至死。我不知道这能否用人的善恶观来看它们。事实上,我们对植物的了解非常肤浅,我想起码我自己还没有能力论断它们。
  
  C:一个人能持续地做同一件事,或持续地阅读一类读物,或者是重读一本具体的书,这里都有相当大的意义。因为他能看到其中折射出的真实的变化,从而认识世界的奥秘和他自身。但这么做相当不易。拿你自己为例,这个过程是否曾有过痛苦?
  A:我是一个基督徒。如果说是虔诚的,大概也不算过分。因为基督教对我来说并非只是教义,而是生活。圣保罗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三13:14)是这样的信仰让我能够在不管当前情形如何,坚持走下去的最基本的力量。而且我坚信: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就有幸福。这种幸福在写作与阅读大自然这本圣经的过程中,无数次被我经历又经历我。当然,在一朵海拔4500米以上,雪山之侧,冰峰之下,盛开自己脆弱花瓣的雪山报春顶着的光面前,我不敢说我是无所畏惧的,我还只是学生,好在我还有时间和机会学习。
  
  
  C:在《植物记》每个章节的写作中,你是怎样搭建它和地理之间的广阔关联的?如果存在类似方法论的东西,是什么最初引导了你?
  A:我一般是准备好资料,就信马由缰。个体写作是个非常私密的过程,写作者常会被自己写出的人物命运大吃一惊,这是很多真诚的写作者都有的经历。
  
  C:在你阅读的读物和你的经验里,这种人和植物之间发生的关系,能给予人的心灵和身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A:一种简单的能力。这里摘一段《植物记-苜蓿地》来回答你:我们看到的每一种植物完美无缺的外形,都是植物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力量呈现的无与伦比的奇观:全力以赴“向上逃离地底下的命运”——为此,它们发明了翼状的花朵,发明了香味,发明色彩、发明甜美,发明会飞翔的种子,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远地逃离狭隘的命运,打破逼仄的界域,打入一个永远蓬勃向上的世界。它们果断,坚决,目标明确,从不陷于无谓的纠缠,它们只行动。或者正因了心思单纯,它们的个人奋斗看起来甚至是无忧无虑的。当你在户外低身,看到随便哪个石头缝隙里、从那点滴之土中长出的酢浆草、飞蓬或者野生苜蓿,你会同意我的看法。这是植物们供给我们吃用之外,最好的“东西”。
  
  C:“小小的一片花瓣,使人类得以称霸。”你书中一句简朴的话,但蕴藏着一个长长的宇宙流动图。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关注植物在宇宙中的位置,它的传播,它吹走的方向,它与人类的关联,而不再仅仅是俯首于它的美本身?
  A:当我开始校正我自己的位置时。
  
  C:《一个人的地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写的?它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在你内心,“真实的地理”意味着什么?
  A:《一个人的地理》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就如我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在这里我想插入一个我去海口叫一个麻鱼村地方拍植物的小故事: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几个上学路上的女孩看到我把镜头对准她们,害羞了。
  我遇见她们时已经准备离开村子了,可我转迷路了。
  就问她们:怎么走才可以到渡口?
  她们没有理我,当她们的面影已转成背影,那个走在最前面的花衣女孩,转过身来给我指:你一直朝那边走……我就朝她指的方向走,走了一段,回头向还未全淹没在村子茂盛草丛中她们的身影喊:我走的对么?
  花衣女孩高高仰起身体,一张脸在草丛中喊:对的。
  我喜欢被她们指路,她们其实也是喜欢给我指路的。
  回来发现,我几乎没拍植物的片子,本来是去拍它们的。或者,我更喜欢人家,喜欢春联红彤彤的平常人间的欢喜——哪怕是简陋的:在路边低矮的土地庙,在渡口几块土板拦起的简陋售票站,甚至在猪圈边……那春联也红得理直气壮,喜欢这些,大约也是因为我是人而不是树的缘故吧。
  看我拍回来的图片,DK说我喜欢暖暖的红。
  这让我想到草原,那些晾在无边绿草地上,色彩斑斓的衣服,其中最多最响亮的也是红衣,想起同样响亮的哈萨克女孩走过草原时黑色丝绵坎夹上银色配挂的碰撞之声,底裙当然也是红色……
  我喜欢这人间的俗艳,感激它们暖了我的眼睛。
  《帕斯捷尔纳克与大提琴》有一句话:“只有在我们能爱别人,而且有机会去爱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人”。我想我们都会认同。
  “真实的地理”于我来说,不是地名,就像植物不只是植物名那样。我个人以为,用生命擦亮过的人的面孔、地方、词、草木……它们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人地理。
  
  
  附:
  
  *安歌推荐*
  梭罗所有的书:梭罗被爱默生称为美国之子。读他所有的书,可以看到这位美国之子成长的轨迹,或者也可以对照出你我的成长轨迹。
  
  爱默生所有关于自然方面的书: 爱默生的《自然沉思录》薄薄的一小本,我随身带着它,从伊犁到阿勒泰,到楼兰,到海口,几乎翻得不像书了。读他全部自然方面的书是我的梦想。
  
  普列什文的自然随笔系列:俄罗斯人写自然厚重中有轻盈,作者普里什文被誉为“俄罗斯语言百草”、“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看完了《大自然的日历》自然要看他的《大地的眼睛》,有了“大地”的眼睛就去看那生长在大地深处的宝物《人参》吧。
  
  法布尔十卷本《昆虫记》:这不只是看昆虫,而是看一个人六十年如一日做同一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但话说回来,绿蝇和珠皮金龟是多么不同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5 09:47:56 | 只看该作者
  读安歌的《植物记》,很有感觉的文字,它既是一本散文,也是一本科普书,还算得上游记。读来趣味横生,妙语连珠,没有一点枯燥晦涩,也不堆砌空白,每个文字都如同原本就在那儿,只等着我们去阅读。
  这本书很适合放在枕边,细品慢读,一天一段文字,齿颊留香,余韵悠然。那些植物就如同人一般,生于斯,长于斯,便有了斯地的风华人性。也许新疆于从未曾去过的人来说很陌生,但从这些植物里,却可以一窥其容其品。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一直是紧密而亲切的。石榴花染成的红裙,乌斯蔓草扫就的眉,罗布麻编织的衣服,海娜花洇出的指甲,还有胡麻榨出的油,孜然做成的调味料,玫瑰提炼出的精油,薰衣草的治愈系香气,更有那无数香甜可口的瓜果蔬菜让人垂涎欲滴……
  扫眉深目、灵气逼人的新疆人,把植物的精髓与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安静而沉默,就在那里,如同一株植物,像沙漠里的胡杨、吐鲁番的葡萄和天山的雪莲一般,于这片天地间恣意昂扬,流泄出生活的自我与天然。
  我们总爱用拟人的手法来以植物喻人,其实,更多的却是植物教会人类,为命运抗争,所以有了香气,有了色彩,有了甜蜜,有了各种各样的美丽和学会飞翔,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看我们如何跟随它们,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洒脱,想要有所得必先付出。
  安歌不是植物学家,却对植物看得如此通透,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和行云流水的文字来书写,让植物在书香里开花结果、芬芳而甜美,传播着它生命的种子。书中引用的那些诗歌,却是我极喜爱的一些文字,短小则寓意深远,说的似乎是植物,却又跳脱于植物之外,可以让人把目光投向远方,深思。
  看书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跟不上节奏,翻开任意一页,都能细细阅读,于是关于植物的传说、知识和它的美好,慢慢在脑海里留下影像,留下痕迹。也许某个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植物之事,便因了《植物记》的记忆,张口就能来上一段,唬得朋友一惊一乍,不由小小自得一番。又或许外出旅游、摄影的时候,看到似曾相识的身影,忍不住把镜头对准它的身姿,又重温了一遍《植物记》。
  安歌的文字温婉、细腻、空灵而随性,植物在她的笔下活泼泼地舞动,像流光溢彩的珍宝,让人舍不得挪开目光。喜欢蒲公英撑着小伞,喜欢透过黑种草的描述而沾染上它的香,喜欢苜蓿带来的草原气息,喜欢乌斯蔓草不离弃的性格,喜欢胡杨的色彩缤纷,喜欢罂粟的美艳,喜欢那只快乐的梨……
  好像喜欢的太多了,以至于每一种植物都舍不得放开。内心有了一种冲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新疆,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些植物,跟着书去邂逅它们,进行一次灵魂的旅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1 10:02:34 | 只看该作者
  喜爱植物或许是天生的。植物,作为自然中最重要的因素,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从实用到审美,从智慧的启迪到精神的救赎。植物可感,亦可读。主业是文学的我,一直热衷阅读有关植物的书——最好是图文并茂,既为对号入座植物名,也为寄托情怀。从少时家中来历不明的《赤脚医生手册》(里面涉及中草药的部分附有许多花草的线描图谱),到大学图书馆的植物学辞典;从女友赠我的野花图鉴,到南京弟媳家中的《〈诗经〉植物图鉴》,再到自己网购的《野外植物辨识手册》……但渐渐地,我感到不满足,图鉴手册上的文字介绍大都简略而刻板,我希望更深入更开阔也更灵性地走近植物。
  就在这时,我遇上安歌。自在新浪微博初见其文字,就一见倾心。她是一位女诗人。德国的哲学人类学家舍勒曾说:“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为植物性的生物”(《哲学人类学·女性运动的意义》);而诗人大都是自然之子,植物往往是他们的图腾和意象;另外,安歌对植物自身的研究同样深入细致。——因此,我对她的植物书写有极大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就拿我刚看完的《植物记·新疆篇》来说。它共写了46种植物,既有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油菜、麦子、芦苇、白杨、石榴、杏儿等等,也有我们这儿不常见的黑种草、乌斯曼草、野沙棘、孜然、牛蒡、薰衣草、风滚草、胡杨、大麻等等。举凡植物的分类特性,用途功能,生存智慧,人类的栽培传播的历史等等,古今中外,多种学科,各路经典,安歌均能自由穿行,并且以一种俏皮幽默的口吻细细说来,——譬如她常爱这么说:“植物们可不这么想”——读来既长见识,又有趣味,还能启迪人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植物。
  当然,我更喜欢她文字里诗意人文的的一面。出生、成长于新疆,后来又云游四方的安歌,在书写这些植物时,揉进了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以及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那种正在离我们远去的,人与植物(自然)亲密相处的生存方式、生活氛围,令人倍感温馨!书里可以读到个人体验和女性视角,读到诗意生存和人文观照,还有想象力和语言智慧。文中常常引用诗句,——中外诗人包括作者自己,——也甚和我意。
  
  举几个我特别喜欢的片段:
  
  《杏儿,杏儿》中写杏子成熟的季节,作者带着一岁半的小侄子天天摇杏儿。杏儿落完后,天天迅速从草丛里捡杏子:他一手抓只杏儿朝嘴里塞,另一只手则抓了杏儿高举松开,模仿落杏的样子。对于这童稚之举,作者议论道:“他这个动作让我有安慰——他不贪婪;哪怕他只有两棵杏儿,他也要其中的一颗成为精神追求。这让我作为与天天同在的人类,面对植物杏树时,甚至是骄傲的。”如神来之笔,脱俗而自然。
  《雪莲花》中有一段作者和一位柯尔克孜森林防护员阿尔夏在摩托车上的对话。阿尔夏在回答作者狡黠的提问时,把路边野生的灌木一律称为“树”,把山上的树一律称为“木头”。作者的幽默叙说,包含了温和婉曲的嘲讽之意。——面对自然,人类常常偏于实用目的,而忽略了它们生命的独立性和丰富多彩。当然,这里并非特指阿尔夏。
  《白杨之心》写故乡新疆的小县城。这本来的白杨之城,如今,院墙边许多白杨没有了,却以塑料的椰子树迎接从海南回乡的作者。我们身边的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从、虚荣、造作、蛮横,面对这些,作者的文字有种掩饰不住的反讽、悲哀,甚至激愤:“夕阳里,直感觉整个城市都失陷了。……这城市已失去信仰。”
  《啤酒花儿》这样写故乡土制的格瓦斯饮料:“在我们的格瓦斯里,清晨洒水的院落、月季花丛、苹果树阴、白杨树上哗哗作响的风、流过庭园的天山融雪的溪水是重要的;雕花门楣上盛开的沙枣花、石榴花、苹果花是重要的;自家编织的手工地毯上的哈蜜瓜花、杏花、樱桃花、月季花、苜蓿花是重要的;攀爬在自家庭园的啤酒花,以及牵动起这一切的阿米娜阿帕的丁香花的裙角是重要的——他们和在一起酿就了我们的格瓦斯。”如今,某公司批量生产的包装精美、保质期长、便于运输的格瓦斯已几乎完全取代了它。一种味道的消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这种生活方式更贴近自然,也更贴近人性。作者优美的文字,或许正是在努力挽救它!
  
  再次想起舍勒对女性的评价:“她们一切体验都更为统一,比男人更受本能、感觉和爱情左右;天性上保守,是传统、习俗和所有古旧思维形式和意志形式的守护者,是阻止文明和文化大车朝单纯理性的和单纯‘进步’的目标奔驰的永恒制动力。”(《哲学人类学·女性运动的意义》)。尽管,这种偏于植物性的人性,并非女性独有,只是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罢了。她们长久以来处在“第二性”的位置,或许更能蹲下来亲近在人类支配的世界中处在弱势的植物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21 19:43:25 | 只看该作者
  文\Shirleysays
  
  2011年,《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片里介绍的主人公是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一个身材瘦弱,文字却充满颠覆力量的老者。在片尾,王文兴被人问及,是喜欢植物园还是动物园?他拿出了几张图片,狮子、熊、马和老虎,都是形态乖张,富于力道的动物。他没说他不喜欢植物园,但是他喜欢充满动感的生物,显而易见。其实,植物不会呼喊、奔跑、运用表情表达态度,反而更能展示生存在寂寞中的顽强。
  
  英国人写作,向来把植物和动物都称为“she”,孕育生命的物种都有母性,这是英人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所以,植物像人一样,可为之著记。安歌的《植物记.新疆篇》可视为边疆植物所著的传记,从外观、繁衍、品格以及贡献等方面对具有新疆特色的植物一一记录。安歌是诗人,诗是文学的生命,而自然是诗的生命,所以诗人记录自然,热爱植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为植物做笔记不易,要把静物写出动感,需参透树木、花草和果实的前世今生。董桥《英华沉浮录》的首篇即为《春寒说酴醿》,酴醿也做荼蘼,是一种长在陕西秦岭南坡的蔷薇花,叶小椭圆,花香纯白。董桥说有句“实行要开到荼蘼”,他一直找不到出处,后求教古德明,才知所说的意思是春天的花期就要过完了。花小却值得考证,花草树木在自然中求生存依靠的是平凡的力量。
  
  安歌以蒲公英为开篇之作,意喻绝妙,轻风吹浮,蒲公英种子就飘散在风中,随意安家,吹到哪里算哪里。我们的飘泊感有时会如蒲公英种子般具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社会的人潮里,我们飘到哪里算哪里,背井离乡飘泊异地,渺小得像宇宙间的尘埃,不得不用生命里的疼痛去证实存在感。蒲公英的勇敢在于随遇而安,人类的怯懦却是因为欲望爆棚。偶尔想想,植物是多么容易快乐!而我们的确想要的太多!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植物物种丰富,奇异独特。像乌斯蔓草、翠雀花和波斯菊都是那里天赐的礼物,在国内其它地方难以寻觅。就算其它地方的有此种类,其特性和功效也颇有不同。书中《石榴裙》和《玫瑰传奇》是我大爱的两篇。陕西也产石榴,却不如新疆的红润多汁。多年前,跟新疆的朋友相约去云南旅行,她特意从新疆带两个大石榴给我。石榴硕大,果肉亮红, 酸甜可口。分别许久,口中仍然留有石榴的余香。这恐怕就是果实的力量,色香味令记忆永恒。
  
  如果有人来问我,喜欢植物园还是动物园?我会毫不迟疑,因为植物会默默无语地传递情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0 00:23:43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 植物记  的时候还没有真的留心过,只是扫过“新疆”这个字眼才觉得有一种渴望,想去看看那些曾经我熟悉的植物是否能在这书里找到他们的身影。
           好在我找到了,每一株植物,看见它们的名字,我都能清楚的想到它们的根茎叶花还有果实,都是朴实无华的植物,亲切而又真实。仿佛又回到童年,奔跑在田间地头,乡村路边,家乡的每一幕都清晰可见:街道、房屋、老人、孩童、气息、文化……
          作者文笔随意,夹叙着他的记忆、感想,叙述着每一株普通的植物的同时也把新疆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每一种看似平凡的植物,作者都能讲述出一个故事,他把植物的内涵的思想向更多的人散布。
          书中的植物,真真儿的就是我曾经把弄过的每一种植物,真真儿的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植物,也许就是昨天叼在嘴里的草叶儿,也许就是出门前妈妈包着的饺子馅儿,也许就是我泡在茶杯里的果皮儿……那些熟悉的草木,一如家门口的那一路白杨,闪光的叶片和风吹过的哗哗声;还有汉人街里家家户户门前那条小溪流;老房子那民族风情的雕花的门窗和屋檐;小时候涂在眉毛上的奥斯曼草汁和它淡淡的青草味;飘散在空气里的羊肉串的孜然香气;还有早晨妈妈烧开的牛奶或者奶茶就着的油馕;一定不能少的,是哥哥的姥姥自制的卡瓦斯四季都能尝到的甘冽。
         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作者也都在浅诉里告诉我了,原来开心果就是阿月浑圆,原来苜蓿的种子带着阿基米德螺旋,原来水果和浆果是如此区分的……
          书里的每一种植物都附着图,看见了就无比亲切,总能想起和它们之间发生的事,像老朋友一样,伴着我成长的可爱的植物们。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7 23:25:02 | 只看该作者
        当我们每日行走于城市中的行道树、花园绿地身旁时,是否已经忽略,这些植物也同你我一样,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
        “人类与植物生存在不同的时空。比起一些可以生存几个世纪的植物,人类几乎像个稚儿。”然而,我们这些稚儿却总会忘记生长在我们身边的那些花朵与树木的伟大。安歌的《植物记》(海南篇、新疆篇)无疑是对抗种遗忘的一剂良药。
         要知道,作者要写的并不是现代版的《本草纲目》或《植物名实图考》。所以,在这里你不会看到生涩的植物学名词,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温暖故事:外婆与红花,阿米娜阿帕与啤酒花、弟弟与童年的胡麻、囡囡与鸡蛋花、“水果阿婆”与莲雾等等。而这也许就是一名植物爱好者与植物学家的区别吧,作者也在书中写到:“好在我不是专门分辨植物种类的植物学家,如若让我离开树或花儿,天天面对实验室里的花粉,我说不定要忍不住自己长出叶子甚至开出花儿来。”甚至,在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不禁笑出声音来,可以写出“忍不住自己长出叶子甚至开出花儿来。”这样的文字,我终于能够想象作者是怎样一个对植物充满热情的灵动女子。的确,只有告别实验室中的冰冷瓶罐,让这些花花草草以它们最初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所有的故事也才开始流淌。
         无论是新疆篇中对于家乡植物所流露出的字字真情,还是海南篇中对于这个生活多年的异乡小岛的怀念,我们的思绪总是会跟随作者的脚步飘远。
       “知道了一个树的名字,像在小地方认识了一个人,总会不期而遇。”如今,我们能够叫出名字的树木花草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讲《诗经》的七种作用之一。显然,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不必再依靠《诗经》来识名。如此一来,辨别植物名称似乎成了植物学家的专利,而我们却退化成为只知道这是一朵花,那是一棵树的地步。也许,是否知道一棵树的名字对你我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然而,却会让我们在某种“不期而遇”的时刻,感受到如同见到老友般的亲切。
        在广袤的植物界面前,人类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作者也同样感叹到:“面对大自然,我越来越多地陷入无知,但并不为此羞愧,我认可梭罗所说:‘我们发现,我们身处一个已经被种好了的世界,但它还在继续被种植,如同起初’。”诚然,正如梭罗所说,当我们一睁开眼睛就已经身处这个“被种植好了的世界”,安静盛开的花朵、沙沙作响的树叶、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这样的世界里“草和花朵在微风里,因着草原的广大,看起来格外的平静,柔顺,黯然无声而又冥然有思,似乎万物都已解甲归田。然而,植物世界天人清安的只是它的表面,这和美的表面下,植物们其实经历着命运最激烈的抗争和挣扎。”当你真正领悟,便会发现我们应该向植物学习的地方总有太多太多。
        阅读《植物记》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你从中认识了几种树木,记住了几种花卉的名字。而是带给我们一种重新观察生活的眼光,那时你一定也会像作者的朋友那般“总是情不自禁地看天,看树,看花,看从土里生长出来的、那种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生的欲望,生的能量与激情。”
        生命中的这份能量与激情恰恰是我们恍若如梦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与追求的。就像那些种子“让植物们站那儿一动不动,就可以被‘一意孤行’的风吹到任何地方,哪怕这环境再不合适,种子也不抱怨,它们拥有隐忍的机制。在那些漫长的等待岁月,一年、两年,千年,万年……植物们隐忍的灵魂蕴藏了发芽所需要的全部内在生命之光。”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 09:54 , Processed in 0.066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