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0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收录了像“西西这样的一位香港小说家”的早期短篇小说,视野开阔,情感细腻,既描绘底层艰辛、刻画忧患体验,又有瑰丽想象书写现代寓言。西西用始终疏离的观察,从容不迫地叙述了一代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5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12:56:4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觉得写书评是不应该牵扯自己的经历什么的,但是若是没有自身的经历,又很难说好对于这本书的感受。
      有些文字,又不仅仅是对读者的经历进行一些共鸣的联系。有时候觉得,她不过就是这么写写罢了。
      在想要写这篇的时候,忽然飞沙走石,雨伞挡着风,但是还是来不及压低裙摆,幸好,这裙有衬裙。这么不寻常。寻常是什么?寻常是看片到半夜,中午醒来,随便翻翻书,然后起床,一个人出去看场电影。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里面有名男子叫夏。居然叫夏,我在闷热还消散不去的晚上,读的这个故事。我喜欢文章最后一句。
      《感冒》,里面有名男子叫楚。我在早上暑热未开始的时候读的这个故事。
      这2个故事,很忧伤。还是在读这些时候的我,很忧伤,把这些忧伤带到了故事。
      甚至觉得,这2个故事,很痛。杀伤力好大。
      这些是不是传说的割肉写书?这些万千人有过的感受,有万千不同深浅的体会,有千百不同的表达,但是,西西怎么拿捏得那么好,或者说怎么可以表达得这么刚刚好。我们都不是矫情的人,但怎么会不矫情呢?我们一直知道是这样的女子,又不甘于是这样的女子。或者说,我们预见了结局,我们悲观,但又强打乐观。
      喜欢是一种自由,但是往往自由又被喜欢所拘禁。
      我也随便写写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10:50:43 | 只看该作者
             死亡与爱情,两个永恒的主题,当两者相互关联,才发现世人原是既不懂死亡,亦不懂爱情的。
      
             小说中的遗容化妆师习惯了面对失去生命的脸,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冰凉,相信死亡是一种很好的安息,死亡不应当被恐惧,而应当是一种安定。只是世人都恐惧死亡,他们逃避死亡,于是也一并逃避了她。
      
              而爱情,需要的是勇气,是堪与命运斗争的勇气,不是妥协,不是顺从,更不是看似决绝的放弃生命。只是世上的爱情太经不起推敲了,她看了太多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抛弃爱情的例子,于是生出了如此看似命中注定的悲凉无奈:“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于任何人恋爱的。”
      
             害怕面对死亡而放弃爱情,不忍背叛爱情而绝然赴死,多么荒唐的对比,却都没能明白死亡与爱情的意义。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只能坦然面对,明白世事无常,然后转而更珍惜生命,而不是作为一种印证爱情深挚的手段;爱情是需要用勇气来坚持的,爱情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些什么的,战胜软弱,战胜恐惧,而不是随便牺牲的。无论夏作何选择,我想那位遗容化妆师需要等待,她值得等待同她母亲那样一个对死亡足够坦然,对爱情足够勇敢的人,来与她共同承担这份使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20:20:14 | 只看该作者
       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我是读过的,要不怎么会有这么熟悉的感觉,我相信那种熟悉感和《入殓师》给我的震颤和感动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关于生与死,爱与恐惧,入殓师讲得是一个普通的男人看似愚钝但却美好而善良的柔情,故事性很强,音乐特别感人,看点很多。而西西的文字几乎都是自叙式的独白,让我很想再看看《莎菲女士的日记》,小说中的化妆师是一个平静而渴望爱的妙龄少女,她的平静和理智,给人一种过于直露的残忍感,似乎超越了她的年龄,但情有可原,因为她出身在那样的一个家庭:父母双亡,母亲天性中的不害怕和怡芬姑妈的职业性格对她的形塑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我想说的是,西西的这个小说并没有什么情节,女孩最终是否获得了爱情,无人知晓,作者似乎连这个悬念都无心去制造,只是截取了女孩静静地呆坐在咖啡吧等待男孩时的一个片段。坦诚的心性流露,给人一种窥视的满足感。加之她平静的风格,特别适合身心困顿的人阅读。什么都不想做但还有一点精力的时候,看这样的文字就像一个人发呆似的,很真实,很安静。
      
      有人说,西西“不提供温暖......只有质感没有炽热,只有温润没有温暖,像一只只回避阳光的蘑菇,生长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说得多好。世界上有很多蘑菇,西西就是一朵渴望阳光但不和众蘑菇抢夺阳光的蘑菇。很多时候,我们也愿做一朵安静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发发呆的蘑菇。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7 22:51:1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西西的《像我这样的女子》,女子是位遗体化妆师,而男子不知道, 还兴致冲冲地要去看她工作的地方,那么结果如何,相信不出意外吧。 故事轻描淡写,但其实很深刻,没有苛责,也没有自怨自艾。 有的只是一份理解: “总有那么多人,追寻一些甜蜜温暖的东西,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 世界末日了,还有人会替你化妆,送你一程吗? 所以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份相当温馨的职业,怎么会因冷冰冰而恐惧呢?
      
      而就标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来说,若不了解内容,仅冲着这样一个当下比较有噱头的标题,那么会失望,原来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其实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若依我来看,从其中的短篇小说标题选择,确实没有比这个标题更吸引人的了。
      但就内容来看,西西的风格粗略看来,似乎夹杂着西方童话与中国乡土小说的味道,让我这个初接触者分不清其风格……而《感冒》、《玻璃鞋》和《抽屉》所体现的东西,要远比《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多,特别是《感冒》,写出了一个剩女到成为主妇后逐渐发现灵魂的转变,实际是无奈的,更多像童话,这其实也契合了西西“童话小说”的主题。
      而就形式来看,《碗》、《煎糕》和《鱼之雕塑》显然是一种创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我还喜欢《十字勋章》,这篇写欧洲军人的小说,似乎是一个崇拜与反崇拜的主题,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而当下从事的,往往诸多哀怨……
      
      所以,若想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还是专心点看内容好些。
      我的阅读体会相对还是很浅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4 21:32:14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叫做‘造房子’又名‘跳飞机’的游戏,拿一堆万字夹缠作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有时候,许多人一起轮流跳,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跳,那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当读到序言里的这段文字时,立刻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当即在页边写上了“我也喜欢”的标识。初识该书应该是受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给学生的500本好书里面选的,在近期的8月《读书》中高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像西西这样的香港女作家》,遂当即拿起了西西的这本书阅读起来。该书的编排是按时间来的,《玩具》写于一九七六年三月,按此推测如没大的意外《造房子》应该也写于七十年代,作者是38年出生,该篇文章的产出作者也是而立之年,但从这细腻的文章本身来看,就像一个天真灿漫的小女孩用她那个年纪的语言记录她所热衷的游戏以及她为何叫做“西西”,一切是如此自然亲切,让我也想到了些儿时的片段。
          我是一名男生,80后的尾巴,童年时也玩这个游戏,我们叫她“跳房子”,我不知道万字夹是什么,但我们当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石块,有的人力气大,有的人力气小,所以选择合适的石块非常重要。我们有单个一组的,也有两两一队的。记得当时是扔出石块,然后“跳跳跳,落地,跳,落地,转身,跳,落地,跳跳跳,捡起石块,跳到格子外”。正对着扔石块完成所有游戏之后,我们另辟蹊径,发明了背对着扔石块,难度突然加大了很多。但每次我们都能顺利完成游戏任务,并比对着看谁做得最好最快。
          这就是我的一点点回忆,感谢西西,让我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这些点滴。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5 04:49:55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读,《玩具》和《奥林匹斯》感觉像是寓意很深的,有点读不懂,带有浓烈的西方资本主义色彩,呵呵,就是挺城市化的。然后接着读,《北水》和《龙骨》,倒换成中国内陆的村庄了,完全一副倒退五十年的感觉,虽然也有浓重的象征,可我很喜欢,可能是背景是我从小到大的生长的地方。
      所以读到这,就真的有作者的视野很宽阔的感觉了。从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到城市化给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侵蚀,还有掩藏在作者疏离笔调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
      我最喜欢的除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就是《煎锅》和《感冒》了。先说说前一个,通过一家四口人的讲诉呈现故事的发展,视角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了曾获诺贝尔奖的一部作品,也是几个人不同的立场讲一个故事,据说这是从《圣经》里借鉴的手法,新约里就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等四个人讲基督的故事。除了这种形式,最主要的是作品里的温情打动了我,原谅我是个俗人,只能看出这些。将要退休的父亲被经理叫去,母亲想可能要被辞退了,深深地担忧;父亲紧接着说了缘由是要被分配一个轻松的任务相当于升职了;姐姐说不该不学好英文这样就能帮助父亲了;弟弟说教父亲学英文父亲学的很认真,在教煎锅和男人,然后闻到了母亲煲的莲子百合红豆沙,真香。
      这个家庭可正是和谐的简直成了楷模,面对困难时,那种互相体谅关怀,真是温暖的想让人落泪,你会明白这就是家,这就是家人。我可能是想家了吧,格外喜欢这个。
      另一篇《感冒》有点像娜拉出走,有所不同的是,这个是对爱情和梦想的坚持。看到小说里的男子,我想起了我那无疾而终的暗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那是我当时的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5 10:33:4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初次接触到西西,只因她的《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也只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才知道她已经是74岁奶奶级的人物了,不过在写这部小说时也只是45岁而已,毕竟人到中年才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就像一向以犀利的言语和讽刺的笔调著称的龙应台女士也因为一本及其温情感人的《目送》而更为人们所知。
          也许是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还有对于香港文化教育的陌生,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了些许的困难。虽然只读过她的这一部,但在前几篇的文章里依然可以看得出就像是心智活泼的女孩子,正如大家所说的“属于西西的童话”,尤其是说“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字格子里。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或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的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呵呵,眼前立刻就浮现出儿时嬉闹的场面来。在《玩具》中,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发现冰雕的美妙,尽管我很难读出那种对于香港教育的批判,但那依旧会觉得很清新舒适,虽然不像《城南旧事》具有那么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但毕竟是短篇小说,依然有种清风拂面之感。同时个人又会认为很像是一篇篇的散文。
          的确,有些东西理解地模棱两可,或许应该说很不明白的吧!像《抽屉》,如果她不说是在讽刺香港的怪现象,上街要带身份证,不然就倒霉了,我还只是在单纯的认为她的思维方式很独特,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是不会想到这么深层次的方面的。又如《煎锅》,她尝试带出老人问题,以及中文教育在香港这种社会的困境,这些都未曾出现过我的思考范畴之内。呵呵,看来以后的阅读更是要打开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止步不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5 21:42:31 | 只看该作者
      故事很简单,从一个女子在咖啡室等待男朋友开始,到其男友夏抱着一束花出现便结束了,他们的约会目的仅是该女子带着男友去参观她工作的地方。可是,女子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她在等候的过程中内心不会平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我的工作是为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作最后的修饰,使他们在将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
      
      因为这样的特殊工作,恋人之间的许多亲密接触都染上了其它令人恐慌的色彩。她的内心无比痛苦:“当夏知道我的手长时期触抚那些沉睡的死者,他还会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跃过急流是溪涧吗?他会让我为他修剪头发,为他打一个领结吗?他会容忍我的视线凝定在他的脸上吗?他会毫不恐惧地在我的面前躺下来吗?”而夏带进咖啡室的那束花朵不是取悦与祝福而是诀别的表达。举手投足间的爱意表露都可能是一场伤害的异变!可是,这不重要。
      
      我不喜欢身边某人的手指。她的手指并不纤细秀长,指甲也生得难看,还因写字干活儿的缘故长了好几个茧。她用手指来挖鼻孔掏耳洞,搓脸上耳后因外出奔走而沉积的油脂汗水加灰尘的混合体,并用拇指和食指揉成球体再借二指之力弹掉;她的手指还挤过痘痘,抚弄过阴部……总之,她的手指一点也不干净,不优雅,不高贵,不令人歆羡。其实,审视她的性子,她的手指是渴望被用来练字写文,用来绘图作画,用来摄影弹琴,用来认真打理头发……
      
      廖一梅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尽管她明白,使她失去友情失去爱情的仅是自己的工作性质,但她仍然不愿去改变。为死者化妆是一项孤独而寂寞的工作,但正是这样的工作存在的地方才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不存在一切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她与世无争,就像被同伴讨厌的孩子偏安斗室玩儿一个人的游戏,她所选择的这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却使得她孑然一身。她怕了。所以,尽管自己的父亲幸运之至,在那样的行业中遇到了一生所爱,她仍然认为自己的命运将与怡芬姑母一样,承受恋人惊恐的眼神,看着恋人失措地逃离……尽管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也许,终其一生,她都可能遇不上那个能理解自己的恋人。
      
      她为什么不能放自己一条生路呢!她拒绝给那对为情自杀的男女化妆,因为他们愚蠢地认了命,不再为了爱情抗争。而她的这种拒绝是对自己的厌恶!在她看来,她与他们无异,都顺从了所谓的宿命,都对命运低了头,这样的人不配在死后被画上精致的妆容而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所以,她没有像怡芬姑母那样为自己安排死后的化妆师。去当那些新娘的美容师吧,渐渐地去习惯为一张张嘴唇涂抹唇膏时收到的感激与幸福的微笑;去当发型师吧,渐渐地摆脱最熟悉的那个典型发型为市容建设出力……然后好好地谈一场恋爱,如果对至亲隐瞒过往是为不忠不诚,那么不忠便不忠吧。
      
      没有人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总有一段恋情会落地生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6 23:12:26 | 只看该作者
      我还在补课。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西西,对香港文学还停留在亦舒的时代。
      这是个短篇的集子。很不争气地down了电子版看的。
      西西不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这些短篇其实都是一个点,她在这个点上面,加点东西,变成一朵花或者一只小金鱼。故事都很老派,一听开头就知道结尾的那种。
      但面具这个小故事写得很轻巧,我很喜欢。感冒,加那种诗词的做法,我是很不赞同。写那个新疆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些感情。与小说集同名的故事,像我这样的女子,我觉得很平庸。
      更小的时候,我读三四年代作家写的东西,沈从文、郁达夫,我那时非常惊讶,他们怎么能在那以平淡的文学后面,让你感觉到那么广阔的感情,就好像那些字只是一层纸,你能听到风在那边吹拂着,会觉得冷,风会进来。我觉得这些年读的中国人写的东西,仍然没有到达他们的水准。
      我有时候觉得可能跟他们的时代有关系,他们那个年代,是真正有理想、有英雄、有情怀的年代。他们能够救他们自己。而我们现在却完全没有出路。
      人是一个非常极端的矛盾的存在。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每个人都在说话。每个人都很孤独。每个人都想爱。每个人都会死。而且每个人同时还是好几个人。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变成万般复杂的游戏。怎么能讲清楚这个呢?用什么方式来讲呢?
      特别是现代人已经看过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影视的东西,他们被训练出那么多解读故事的能力。
      所以也许像西西那样,本份的,讲好一个点,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2:46 , Processed in 0.0591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