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全集 - 呐喊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读却没读,6月份杭州西湖划船时,一眼就看到了‘三月潭’和‘雷锋塔。’想起鲁迅有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划桨的船夫正巧为绍兴人,攀谈了一番。讲的最多的就是 孔乙己酒楼 和 绍兴米酒。不知当时是游西湖还是参加绍兴宣传总动员了。后来,阅了《呐喊》后,早知鲁迅和老舍是一个时代的,但鲁迅习惯于用思想来写文章,俗称‘思想巨人’。文中孔乙己,阿Q受到伤害时总能以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往往能给人以很大的精神力量,无论你怎么低等,下贱,思想是永远都不会被击垮的。他的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剖析和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的忧患意识。生于那个年代的人是不幸的但同样也是荣幸的,荣幸的是能拥有鲁迅这位同甘苦,共命运的精神食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高中的时候,书架子上翻得最烂的就是鲁迅的《呐喊》与《朝花夕拾》,每天只能翻过来到过去看,可就是百看不厌,呵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中午和朋友谈及鲁迅
  不理解其对鲁迅的冷漠
  晚上有空上来看了一下诸多评论
  原来鲁迅离现在的学生这么远
  竟被说成了考试试题的供应商
  被说成了一个愤青
  
  其实
  那些授课的老师
  又有几个人解读或者解剖过鲁迅?
  
  那支曾经屹立的指天划地的笔
  如今是不是只能尘封在书柜里了?
  据说鲁迅全集也是被体制过的
  而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可供遗忘?
  
  那厚厚的全集和译文全集
  心血有多少成是白流?
  
  即使愤青
  也是骨灰级的愤青
  是给人膜拜的
  而不是各色的涂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要呐喊因为人人在躲避,人人在隐藏,人人在保命,现在呐喊是因为,人人太张狂,太露骨,太刺眼,太过放纵,精神也该练就一个银圈,银圈贵了就换铁圈吧,要不鲁迅爷爷要再呐喊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最开始只觉得这是鲁爷爷针砭19世纪的麻木的国人和麻木的时代,但看到后面,忽然发觉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发现像小说中的人物,闰土,单四嫂,华老栓,阿Q仿佛都从书里穿越到现在。突然觉得鲁爷爷笔下的人物确是有中国人的性格在里面,而且自己也偶尔会在这些人物中看到自己,我在想,鲁爷爷说那是吃人的礼教造成的,那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在吃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我不敢写读你的感想。
  我大二时在语文课上讲过您的作品,我知道他们一直对您有误解。
  可是我的言语也未必会让他们理解您先生。
  如果太尊敬一个人,我们就不敢妄下评论。
  先生,我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现在变得不但不敢妄下结论评价您,现在连看你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正变得如他们希望的一样。我变得和孔乙己阿Q闰土他们一样了。
  先生,也许您并不知道,现在的zg并没有比您离开时好一点。人民现在的偶像不是谭嗣同不是您不是雷锋而是春哥曾哥和著哥。您的作品开始从教科书中消失了。因为大家发现您在六十年前就给我们现在的人磨好了镜子,等着我们对号入座。
  先生,我们都是阿Q,选择做幸福的猪。我们选择自我催眠自我麻醉自我逃避。我们不需要别人唤醒我们。与其说我们讨厌觉醒,不如说我们害怕觉醒。因为我们怕,您知道,我们怕醒来后发现无路可走。
  而您的故事就是唤醒我们的那笛声。所以我们憎恨你,我们逃避您,我们忽视您,我们不敢面对您,或者说面对我们自己。哪怕那幸福是别人给的,哪怕那唤醒后痛苦和绝望是自己的。我们也不愿醒来。
  先生,我越来越爱我的同胞,也越来越恨他们。我看着他们天真期待,隐忍生活,善良谦卑;我看着他们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醉生梦死。我有多爱他们就有多恨他们。
  先生,我想用笔写下我要说给他们听的话,却发现才疏学浅力不从心。先生。我能做的只是在POGO 的时候尖叫愤喊我能做到的只是夜夜买醉我能做到只是沉溺在温柔乡的无边风月中。
  先生。我曾经满怀期待为我们的同胞做些事情,却发现他们不需要我们要给他们的东西。
  孔乙己们不需要真相,他们需要的是荣耀。
  阿Q们不需要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地位。
  闰土们不需要民主,他们需要的是金钱。
  先生,我们做好为他们献身的准备,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您将要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她问我为什么不入D时,眼神紧张。怕我和她争一个强盗组织的名额。
  她问我为什么不考GWY时的语气充满轻蔑。好像所有智商高的人都应该去找国家要钱,我等甘受剥削的人就是低人一等。
  她看TAM录像时的哈哈大笑。好像王丹他们的年轻幼稚的理想就和她们毫无关系一样。好像他们的幼稚的理想并不是为她背负的一样。
  先生。我们的牺牲注定是无声的。可是我希望我们的牺牲不要被浪费。
  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
  我最近如此爱这句诗。每日起来,咏于心头。
  我对他们对我自己还抱有希望。我并不孤独,不是么。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等待,总有遇见光亮的一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是的,我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少年时,鲁迅更像一则笑话。“……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学们忍不住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大家几乎笑成一团。“立仆”——这就是我当年对鲁迅最深的印象。
  
  还算是个青年的时候,鲁迅忽然变得像个朋友。他绝不会高不可攀。他好像那个夜深人静,开始借着醉意与你攀谈的故交,你看着他,突然发现你之前竟然没有意识到他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其实也不会跟你掏心挖肺,不然他要说的你早就懂了。他不会说:打倒封建礼教!但他也许会说:我想应该可能大抵还是如此吧。
  
  在他嘴边滑过的虚词无一不在诉说他的彷徨与矛盾。
  
  而我觉得他的“彷徨”是从《呐喊》就开始了,《彷徨》只是将已有的怀疑进一步展现出来。如果要在这两册文集之间硬作划分便无法解释为何《呐喊》中的《故乡》会与《彷徨》中的《祝福》读来如此相似。真的呐喊者多少要有点义无反顾,向前走了一步便要走第二步。口号也要洪亮而明确,这才算是呐喊。鲁迅却说: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呐喊》自序)
  
  这不是一个呐喊者的口吻。一句“本以为……但或者也还”道尽了内心的千肠白转。原来的“本以为”就带着一丝不确定,因为是自己以为,不知是否真是如此。接下来的转折,转的似乎不干不脆,是带着犹疑和猜测的转折。由此引出“呐喊”的主题,丝毫没有斗志昂扬。下一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对呐喊这一举动做了诸多限定,不仅只是“有时候”和“几声”,而且这已然少而又少的呐喊还像是不情愿发出的(本来没有,却仍不免呐喊)。至于喊声如何,作者竟说“无暇顾及”。他用的四个形容词:勇猛、悲哀、可憎、可笑,三个是贬义,强烈地突出了他的自嘲。“但既然……则当然……”一句延续了自嘲的口吻,含蓄地指出:他已将自己的想法搁置一边,选择去迎合革命者的需要。
  
  短短几句话勾勒出的绝不是一个“奔驰的猛士”。鲁迅更像一个在路边踯躅的友人,内心充满同情,却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来对抗怀疑,而这种怀疑已经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渗透到文法之中,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每一句肯定,都会带着一些不确定(这不确定感就由那些堆叠的修饰词带出),他的每一句否定,也未尝只是否定。
  
  他在《狂人日记》中设计了复杂的叙事结构,由用文言的“我” 摘录一个被认为有病的2号叙事者的日记。多层次的叙事,让人无从分辨作者自己的声音。《故乡》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闰土的同情,可是细读起来,这份同情也是对叙事者自身优越感的掩饰。《孔乙己》中那句著名的结束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仅写出了孔乙己这一角色矛盾的存在,也集中体现了鲁迅自己的矛盾叙事。此处的叙事者何尝不是矛盾的?鲁迅自己又何尝不是矛盾的?
  
  汪晖最近因为抄袭的事搞得有些难堪,可我十分赞同他关于鲁迅是“中间物”的说法。在鲁迅,彷徨没有终点。所以他才是极致的反抗者。他反抗的不只是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他在反抗的东西,他也在反抗革命,反抗文学,反抗思想。
  
  而我是愿认他做知己的。但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不肯从,所以还是算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这本书被当做初中教材是最大的失误,至少现在我这么想。
    这是一本不一般的读物,我30岁读的时候觉得自己20岁时候理解的幼稚,或许40岁又觉得30岁幼稚。
    这或许就是伟大作者留给世人的醒世读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我想鲁迅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一定累了,不然到写《呐喊》的时候心如此的绝望。有人说他是关心人民疾苦。但更可能是累得没有心情在抬头了。当然,他毕竟是个人嘛,从中国辗转到日本再回国,这条路那么长那么长,鞋底磨掉了好厚一截,以至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力不从心。
    不知是谁说过:你猜到了开始却永远猜不到结局。
    但是,当一个人累得连猜的欲望都没有了,就不会存在什么结局了。
    当时的那个社会是黑色,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更是寂寞得不得了,似乎好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就连他也意识到,尽管他在为自己呐喊,但却没有人搭理。明明五四运动都已经揭开序幕,身边也有战友,为什么还会如此的寂寞?锐利的眸子里满是人吃人的社会现状,《狂人日记》也好,《阿Q正传》也罢,尽是社会悲惨的一面。与那个时代非常不同,现今社会追求的是好的一面。大家眼里都是欣欣向荣,而满目疮痍只是历史。
    单四嫂失去了宝儿,看着空屋希望在梦里赶快见到宝儿。
    孔已己喝完酒在旁人的笑声中用手爬走了。
    大哥把妹子吃了,却劝母亲不要哭。
    大人闰土用欢喜而有凄凉的表情叫:“老爷……”
    这些现在人连稍微想想都觉得骇人听闻,凄凉到触怀的情节,万万不能扎根在心中,不然可能连走的勇气都不会有。那时候鲁迅不知从哪里挖来这些巨大的勇气,向前走。把寂寞、回忆凝固成手中的文字,然后分给别人,成为他人的支柱。
    或许他是寂寞过头了,所以才在他人奋斗到寂寞时,呐喊一声,让那时正在做美梦的年轻人不感到寂寞的往下走。将那些自以为的苦埋在心里,不传染给他人。
    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英雄,没有呼之欲出的能力。但被打气的人们都感到了力量,有一股顽固而又坚实的力量推着那些想放弃的人往前走,不停下脚步。
  一条本没有人走过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坦荡的大道,在那时也能看见些光了。身边的走的人不少,互相打气也有。但鲁迅,这位连走路都习惯的人,在无光的黑夜还会抬头看看天吗?看看明天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8-12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越是长大,对事情的看法就越发觉得成熟。    鲁迅逐渐淡出高中的教科书了,我觉得是件好事。因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根本不知道鲁迅文章所表达的锋利。上课听老师讲?笑话,试问现在的孩子有多少是把老师当人看的?    总结几个字:中国教育方式的失败。不是说教育失败,而是方式失败。    鲁迅的文适合20岁以上的人看,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接触社会了,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鲁迅笔下揭露的丑恶现在依然昌盛。只是更加被和谐罢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仅伤透了革命者的心,还让老百姓更加憎恨。接触的越多,看鲁迅的文共鸣越多。    有些人总是喜欢评论他怎样怎样,然后就牵涉到他的文章。其实我想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个样,他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又在那个时期迷糊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毛泽东不也是这样吗?    很讨厌现在的官方媒体,报喜不报忧,一些事情能瞒就瞒,非要闹大了才解决,而现在一些事情就是网民爆出来的,官方总是被动的。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依然有一大批像鲁迅这样的人在战斗。不过,在这之前,还是好好的躲看看关于道德的书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14:55 , Processed in 0.0459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