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中旬的时候,去北大听了一场名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变形”的讲座,主讲有三个人,梁文道,熊培云,许知远。每个人说一段。
        只是我第一次见到许知远。一头爆棚的卷发,瘦瘦高高的身材,披着一个围巾式披风,眼睛里满是不屑。这个样子,倒是与我最初看《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时想象中的他的模样,有几分相似,又有几分不同。
        虽然骨子里有一种所谓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傲与敏感,但至少,他是一个真诚的人。用现场一位观众的话来形容,听他讲话,你会觉得很爽。
        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听说是他的第一本书。我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把它读完,其他的不说,但是那些个关于大学的论述,倒是让我颇有知己之感。演讲中的许知远,对当年他读书的北大充满了怀念之情,对现如今的北大嗤之以鼻。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书里的他对当年的北大也是满怀失望与厌恶的感情。这到底是记忆被美化,还是我们的时代本就越变越坏了?我相信是后者吧。
        作为一个曾经是末流二本学校的学生,我有深深的遗憾,倒不是一张文凭之类的琐事,而是在一个人最美好的四年中,我缺少一个开拓精神世界的拓荒者。事实上,这也是我反思自己成长历程之中最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没有人引导,就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常常停下来,常常痴迷于电视,常常浪费时间。至少,再来北京念研究生之前,我是想要妥协的。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所谓成熟就是要去适应社会,要学会与人打交道,要学会娴熟的喝酒聊天打情骂俏再加拍马屁。事实上,差一点点,我就要学会并且适应这一切了。因为恐惧,害怕自己跟这个世界不一样,害怕被抛弃,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渴望被赞美,哪怕是虚假的。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慢慢把我从“沦落”的边缘拉了回来,我开始慢慢探索,小心翼翼,亦步亦趋,但至少不会像最开始那般人云亦云了。我看到了区别于世俗世界的精神世界中的那一点点光亮,我知道了苏格拉底,康德,尼采,叔本华,莎士比亚,费希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看到了一批批人类精神史上的伟人是那样子生活的。我听见了苏格拉底在《斐德罗》中的谆谆教诲“我们同意爱本无好坏,只有当爱导致善活着恶的行为时,才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呐喊“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歌德在评论《诗与真》时叹道“无论我们经历何事,每个人最终都得反求于自己”有人说我开始慢慢了解,哦,原来人生可以不一样。
   ……这些真正伟大的人,在穿透过历史的时光隧道之后,在真诚地向我诉说着。要与伟大的人交朋友。
      说得好像扯远了,但其实也没有,这本书中让我最深刻的主题是“教育”。就我自身的经历看来,这么多年中国式的学校教育,是不成功的。它没有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是在于精神的独立,在于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与文凭无关,与荣誉无关,与外界如何评价你无关。
      我常常不好意思将自己称为受过高等教育中国青年人。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未曾熟读四书五经,没看过《论语》,背不了几首唐诗,甚至没看完《红楼梦》……,作为青年人,从未有过克鲁亚克《在路上》的那份潇洒与坦然,没有流浪,很少叛逆,未曾“堕落”,连烟都没有吸过一根……
       写下这些,不是批判,更多的是反省,对自身的反省,对自己接受的教育的反省。既然未作之事还有这么多,我将继续一步一步在人类的思想史中前行,不管能走多久,我都会尽全力。
        谢谢那些我所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还在坚持着的人们。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2 05:20 , Processed in 0.0406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