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 0
|
可可·香奈儿的传奇一生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麗璇小
嘉柏丽尔回忆有时她的姨妈(可可 香奈儿)会告诉她说:“过简单的生活,有丈夫和孩子——和你爱的人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是的,正是这平常人眼中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却成了老年香奈儿最遗憾的事。根据香奈儿的佣人回忆,在她最后的几年里,她陷入到了绝对的孤独中,童年时梦游的恶疾再次席卷入她的生活,侵蚀掉睡眠这种于她来讲唯一的平静和安宁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噩梦和睡梦中的自残。
妈妈说,我的外婆在年事渐长与久病多年后亦神智迷惘,她的记忆呈现着一种特殊的模式,那便是越是近期发生的人事越是容易忘记,反倒是童年往事却总被她挂在嘴边,仿佛历历在目。有时,她躺在床上唤我三姨问道,“我的弟弟呢?我的弟弟放牛回来了没有?”(那可是她儿时在农村的记忆,现如今她口中的弟弟亦早已迈入古稀之年,再不是当年那个跟着姐姐身后的放牛娃儿)……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或许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人老了就像小孩,不仅是老人的行为、性格变得更像孩子,而是老人的记忆被一层层慢慢地剥离,剥离的只有童年了,于是人的一生便又回到了原点,落叶归根,从土地里来,回到土地里去。
她一直都为自由而战,也为自由而锢。因为香奈儿的一生,她不断地工作创造,拿着她的剪刀,几乎在她醒着的时刻,那把挂在金链条上的剪刀几乎是不离手的,她这样的劳作是因为她无法停止,一旦停止便会生出不安与焦躁,而这不安于焦躁来自于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她不能停止努力也不能停止去战胜软弱,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忘却,忘却卑微。她的设计里处处显现出自由的意志,而这种自由的意志源于她的愤怒。纵然所有的核心所在都是自由——为了自由地开车,骑车,阔步行走,你甚至应该忘记你穿了什么。因为忘怀也是一种自由,香奈儿在这一点上算是做到了极致,她喜欢随心所欲地”编造“自己的前尘往事,童年的身世,爱情。她身边的朋友通过她透露出的碎片式的信息捕捉与拼凑出一个并非完整的香奈儿。我想这并非她的无意,她是有意为之,她对生命的要求让她不允许也不愿被人知晓那些不够体面的过往,甚至到最后她也许也骗过了她自己。但记忆本身是有生命的,它们在被无情的压榨后以梦魇的形式回归到了主体的身上。
所以我说,纵然所有的核心所在都是自由,然而香奈儿确是最不自由的人,她被自己所困住了。
凡是与香奈儿打交道的朋友会说,可可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思维敏捷,拥有绝对个人的意志,而她本身,从她的穿着、作风、谈话的方式、态度——浑然天成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有着极强的催眠作用,凡是靠近她的人无一不被她所吸引,吸引着去攀附她的气质而忘却了自我本身。然而可可也是极为严苛的,老年的香奈儿在这方面的表现更甚,严苛到只带给她一个结果,这就是离群索居的孤独。很多次她的知己克劳德都看到在所有人都回家以后,只剩香奈儿一个人久久地独守康彭街寓所,放佛一个设计师的所有意志都被消沉,跌入无声与黑暗中,从不离身的剪刀也被静静地置于一旁。
每当这个时候香奈儿都会说她的人生其实很失败(从俗世眼光的幸福标准来看确实是,她终身未婚,亦没有孩子,感情的寄托流连于一个个情人之间,而且她从不是任一一位情夫的唯一),接着,她一个个失去了所爱的人和为数不多的亲密朋友,没有什么比孑然一身更可怕的了。
”不被爱的女人算不上真正的女人,” 她对德雷说,“无论她的年纪是多大……女人需要爱她的男人那深情的目光。否则和死没什么两样。”
即便伟大坚强的香奈儿亦能让人读出脆弱的味道,我还是钟情于她,她的脆弱造就了她的立体感,立体感在文学里是有争议的代名词,是多面的,而这份小小的不完美与不轻易被捉见的软弱让这个伟大的女性变得更加迷人。她所有的故事,她所有的感情,确实,也没有必要经她的口说出,因为她的意志与理想,她的孤独与炽烈早已融在在她的身上,在她的人生轨迹里,她的设计里,她开创的时尚王国里,和借由她作品传递给现代女性的那份遗世独立的态度里。
一朵清冽的纯白色山茶花淡淡开放,没有芳香,却独有姿态。
详情
海湜
因为写了《香奈儿的态度》的书评,我觉得有责任再写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不为介绍,无关评论,只因这两本书各有千秋,我都十分喜欢,难分轩轾。
保罗·莫朗(本书中称为莫杭)写的是一本香奈儿对话录,而贾斯迪妮·皮卡蒂写的是香奈儿的传记。
写香奈儿传记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香奈儿为了搅混自己的过去,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秘密和谎言的迷宫。于是,皮卡蒂采取了另一种叙事风格,她虚实相间,将事实与猜测穿插期间,用女性特有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幽灵——香奈儿的幽灵。作者本身无须发表评论,只消让读者细细体会、慢慢判断,由着那抹香魂的引导,自行在心中勾勒出香奈儿的轮廓。这抹印象既真实也飘渺,带有每个人心中的色彩,显得尤为易于接受。
香奈儿5号的香气,带着香皂般干净的气味,弥漫了整个书页,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也象征着香奈儿的精神:干净利落、低调的奢华,不落一丝痕迹。
“19世纪的消亡”和“一个时代的终结”造就了香奈儿,她毫无惋惜的看着它们逝去,因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正是与她的理念不谋而合的时代,香奈儿乘着新时代而来,并且幸运的与这个时代共生共死。当时代转变,芳魂已逝,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用香奈儿自己的话说:“辉煌的时代,但也是衰退的时代,装饰抹杀了线条,过渡窒息人体,就像热带雨林的寄生虫窒息了树木。女人不过是炫耀财富、貂皮、毛丝鼠皮以及一切国鱼奢侈的材质的摆设”。“是我创造了让女人能生活、能呼吸、感觉舒适、看起来年轻的时尚”。香奈儿将每一件外套都设计得极为合身,又可以让女人们随意摆动手臂或者把手插进悉心安置的口袋里,”服装的优雅在于行动的自由“。
香奈儿一直都明白女人真正的渴求,并且一直创造那些能给予女人自信的服饰。
可可·香奈儿推动了一个时代朝着自己的形象前进,唤醒其他女性,带领她们走出旧时代,走进未来,就穿着象征力量和自由的黑色。
香奈儿创造了一个时尚的奇迹,她本身亦是一个奇迹。撇开奇迹不谈,香奈儿仍是一个人,是一个女人。她有着所有女人对幸福的渴望,也有着绝大多数女人没有的魅力和魄力。她的成功有着传奇的成分和机遇的作用,但又和她本人的巨大努力、天分和付出密不可分。
有人说香奈儿拒绝婚姻(包括保罗·莫朗版本中的香奈儿本人),这一点我不大相信。也许皮卡蒂版本中的香奈儿更接近真实:卡伯男孩想要社会地位而威敏公爵想要继承人,这两点香奈儿都无法实现以满足婚姻的条件;其余人情人则要仰赖她的资助,这显然也不是香奈儿所追求的婚姻关系。所以她莫可奈何、讳莫如深。也许也有她不愿放弃的骄傲和自由的成分,但香奈儿对婚姻和自由的诠释似乎并没有表明两者是矛盾的,毕竟香奈儿从不否认,任何一个女人,包括她自己,都需要爱。
“你可以一直寻找有关嘉柏丽尔·香奈儿的全部真相,但永远也不会找到那些缺失的细节;她将自己的过去切成一段段,零零星星地向外散播,扔掉一些细节,隐藏一些琐事,掩盖她的踪影。”但这一切都不会阻止人们想念她,崇拜她,热爱她。感谢香奈儿带给时尚的传奇和给女人带来的自由与自信。“只要有人想念他,那么死者就没有死去。”
详情
阿森
http://book.qq.com/s/book/0/25/25902/index.shtml
坐落在康朋街 31号的香奈儿总部,仿佛一个供奉着已离去的创始人的圣殿,早已化身 21世纪的时尚殿堂,络绎不绝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屋外,巴黎的夜色悄然降临在一个阴沉的冬日下午。在细雨蒙蒙的薄暮中,毗邻的建筑物把巨大的阴影投射在狭窄的便道上。屋内,弥漫着温暖幽香的气息,店内一楼就像一个点缀着银色镜子的乳白色丝茧小巢。
男孩,那个她为自己设定的保护神,就这样任她毫无庇护;而她能倚仗的不过是一块桌布。她把她的心交给了卡柏,这个男人却向她证明了自己能有多么无情,至少可以随便地出轨。 60年后,她却对黑德里希说:“他真的了解我,他把我当成一个孩子。他对我说:‘可可,只要你别再说谎!你难道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说话么?你到哪儿去找这些你想象出来的东西?’”
详情
jessic
作者喜欢渲染香奈儿跟谁度过了十年,迎来的却是这个谁与他人的婚姻,香奈儿因此而“寂寞”。
可是,香奈儿挑选的结婚对象真的适合她吗?
香奈儿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女士--从修道院出身,情妇起家,到独立自给,建立起时尚帝国,把修道院里的文化因素带到全球女人的衣着上--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办得到。
但在她那个年代--爱德华时代和后大战时代,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香奈儿年轻时有美貌,后来又有了钱和社会地位,但她始终没有身份。没有家族给予的身份,也没有丈夫给予的身份。
卡柏男孩选择跟带着贵族头衔的女人结婚。威斯敏斯特公爵(西敏公爵)的第三次婚姻也选择了一位可能给他带来男性继承人的、有一定身份的年轻女子。
这两位都跟香奈儿有着十年羁绊,是香奈儿相中的老公人选,但在考虑婚姻的时候都没选她。为什么?
因为香奈儿没有他们缔结婚姻所需要的利己条件。
香奈儿有钱,那有什么用?卡柏男孩是做煤炭生意的,威斯敏斯特公爵是英国首富。这样的人,对婚姻的要求不止于钱。更何况我怀疑卡柏男孩根本没把年轻时的香奈儿列入正常人序列,他不是从不带她去公开场合吗。即便是人到中年取得社会地位之后,她的艺术家好友米希亚不是也在讽刺她的时候说她是“小裁缝”吗。
社会对女人的挑剔眼光一直严苛过于男人。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香奈儿的寂寞是欧洲式的悲剧。
想想看,如果是在“充满希望”的美洲新大陆,情况也许完全不同。香奈儿完全可以找一位已经在美洲寻找到自己位置的欧洲移民后裔,没准也是贵族,不计较她的过去,没有严苛的家门观念。谁知道呢。
不论后世的女人们如何崇尚她,用爱德华时代眼光去看香奈儿的婚姻悲剧,只能说,她,“高攀不上”。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6:49 , Processed in 0.39759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