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还是高中的时候,从那时候起,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了余秋雨的文字,喜欢上了他所传达的那份浓浓的中国情文化情。当各种搞怪层出不穷的时候,能不能分点精力,关心一下我们在慢慢流失的文化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是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构成的。总是会用大量的排比,文字功底很深厚。每篇散文或多或少的在结束处峰回路转,给人无尽的遐想,就像饱蘸了墨色的长峰狼豪,忽然收笔,宣纸上墨迹晕开了大片。里面的泛黄纸质,让人觉得兴趣盎然,读着读着,吸引着人们读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3#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体验到了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结合起来  不管别人怎么说  我喜欢余秋雨的文章  他的笔触到我们很多人都看不到的地方   这是很多人都不配批评他的地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越长大就越会发现,曾经的往事,不堪回首。
  虽然以前旅游去过不少地方,但只是走马观花的看景,然后无休无止的照相,因为当时的心无旁骛吧,因为当时更年轻些。
  就像是去泰山的那次,明知道泰山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但留到最后的只是那无法实现的同心锁。
  就像是去北京的那次,明知道圆明园代表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但看到高高兴兴爬上爬下的人群啊,忍不住感叹。
  就像是去济南的那次,明知道大明湖畔会有不少的文人轶事,但还是只看完亚运会就匆匆打道回府。
  每次都觉得有点小遗憾,但下一次还是改不了疯玩和咔嚓咔嚓的习惯。影像啊,不过是一个断断续续的片段。只有当时体会到的那种心境,才会更加的持久浓郁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开始的时候,我拒绝读名著,拒绝读传记。我总是以为,名著离我们太远太远。
      书,是从楼下姐姐家借来看的。
      还忘不了当我拿上书回家是的情景。书的封皮像是小时候包书皮的牛皮纸,磨素着我的童年。文化苦旅,黑黄的两色调,不花哨,但是很有韵味。
      对于书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是我却记住了那片让我心痛的道士塔,我记起了敦煌的飞天神奇。
      我慢慢看,慢慢读。
      夜尽昼来,春去秋来。一年了,书还没有我的高考冲刺习题厚,但是我却用了一年的光阴来品读。
      苦旅,真可谓是苦旅。但也发现是苦尽甘来,无尽的回味。
      夜,灵魂在游荡。一杯苦茶还散着最后的余热。我虔诚膜拜,西边金光四射,敦煌从一砖一瓦,一笔一划,一勾一描,一滴汗一滴血,一点一点完成。
      昼,城市在喧嚣。咖啡香化湿了窗外疲惫的脸,流泪滴下。南边的一波碧湾,阳光下殷殷发光,我闭上眼,去听,那是沙被浪推上岸的声音,那是小鱼亲吻时碰撞出水花,那是花心破碎开放的声音。
      文化苦旅就是这样,闹里取静。平静了我高考躁动的心。
      一年后,书还给了姐姐,但是我知道我还想珍藏。
      书店里,书架上,我找到了我的精神。一个故事,一份留念 ,一段旅程,一种精神。文化苦旅,值得珍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文化苦旅》真的挺长知识的,我完全是把它看做一本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科普版来看的。所以不是每行每段都看的很仔细的。所以也没有苦的感觉,完全不能和作者感同身受,一起悲古伤今。
  
     因为我感兴趣的都是书中提到的文化地理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发展变化的历史,这么大的信息量,完全是干巴巴的千人一面的学校课本式的错漏百出的文化普及本的有益补充。因为对于一般的中国文化历史普及版的编写者来说,余秋雨的文化知识功底是完全可以给他们做老师的,所以,这样一个学者写的他认为重要的文化历史知识,我真的觉得值得好好读一读的。虽然余秋雨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并不在此。
  
     余秋雨写作时用了文白参半的方式,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我的古文不好,会觉得很累。所以我有意跳过古文,只看现代的文字表述的部分,发现并不影响理解他写的文化知识,我也就满足了。
  
     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知识有限,所以并没有奢求像专业人士那样去解读理解这本书,只要我读的时候能了解很多新鲜的文化知识就可以了。所以尽管每篇文章余秋雨都借题抒情,阐发议论,但那些议论的部分我看得都不甚仔细。也许那正是余秋雨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但我这个读者完全没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但那椟真的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想还是坦白为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它的封面,一种很厚重的感觉。翻开扉页,心情复杂的看完《道士塔》和《莫高窟》,深深地感谢余老先生给我们那么深的感动,给我们那么深的思考,很想回到历史的最初端。
       可是,当我继续往下,却发现,原来,这本书真正的内涵只在于这两篇。后面的确还存在感动,却是支离破碎的,似乎只是作者的无意之笔。文字确实很有力道,却在堆积中给人以故作高深的感觉。让我怀疑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总是惦记着稿费。
       当然,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至少,它是我读过他的书中,最喜欢的。谢谢让我记住了王道士,谢谢让我也跟着深深地追溯历史,谢谢让我忘不了那个老教授几十年后重逢,看到曾经崇拜自己的“学生”成了主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初读,不懂;
  又读,懵懵懂懂;
  再读,理解其中的苦;
  还读,慢慢回味苦,并无奈,偶遇快乐瞬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很适合中学生,向他学习,你高考作文至少55分。不过个人认为他的文章很多就像泡沫经济,风一吹,剩不了多少实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有一点早,还上初中的时候读的第一遍。
  余先生的文笔无人能及,不只是大气,还有一种气场。
  那应该是多年对文学的执着积累而成的。
  说实话余秋雨先生的书我只读得懂这一本,自己很肤浅。
  很多时候看看它会发现,一个地域一片文化艺术群都是一座博物馆。
  没有内在的沉淀如何流传千古。
  我爱书中的敦煌。
  历久弥新的热爱。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07:07 , Processed in 0.0448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