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明史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
      时二十年的抗 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6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10-11 00:43:22 | 只看该作者
      顾诚先生功底之深厚令人钦佩,我还是当年在图书馆一个角落发现的,惊喜之余爱不释手,归还后,一直想买一本细细精读,可惜的是一直无缘购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0-10 09:10:56 | 只看该作者
      此书是研究南明史的不二好书,作者顾诚,大家很容易以为是那位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著名诗人,实则不然。他是以为严谨的历史学家,集历代史家之大成,写就此本煌煌巨著。
      钱海岳的《南明史》过于艰涩,司徒琳又是外国视角,谢国桢则是过于概括的勾勒轮廓。唯有这本书能让你尽快了解南明史的全貌。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2 12:49:3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由于读的时候正在期末,我只读了前面的四分之三,未能读完。
      书写得超级好,以至于现在我脑海中仍有清晰地印象。
      
      其实读了本书,不难发现南明政权的灭亡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信息不通。朝廷消息闭塞,不能了解全国的抗清局势。
      2.朝廷大小官员不能共同御敌,而是热衷于追名逐利。
      3.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中央难以令行禁止。
      
      这就使得满清区区万余人武装,竟能踏遍中华南北。
      
      当然通过读别的书,还发现了一些当时的其他情况:
      1.明亡清兴之际恰逢地质年代的小冰期,气温降低,粮食减产,导致农民起义。这同时可能也造成东北的局势发生动荡。
      2.当时其实相当数量的明军和清军部队已经使用上了火枪,以及火炮,双方均与世界先进保持同步。但自从清朝后,相当长时间内再无先进外敌,加上海禁,造成工艺落后。
      
      明王朝的衰落,恐怕要从建立时埋下的种种隐患说起,其后期的暗昧与腐朽与后来的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先进文明时,又何其相似。
      正所谓:明人不暇自哀,而清人哀之;清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0 15:57:16 | 只看该作者
      嗯 应该说这是一段很精彩的一段历史  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因为清朝 康乾盛世的强大 让我们忘记这些曾经的民族英雄 虽然我们现在承认清朝时石门历史的一部分 但是那个时候却真是外族入侵  汉族奋起抵抗  虽然最终失败  但我们亦该队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而不应该忘却   因此可以看看本书  即使写的不好 就当是了解历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0 07:59:31 | 只看该作者
      认为大顺军在北京失败,不是因为军纪腐化,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坚持了农民军的本色,没有和地主官僚同流合污。失望的地主官僚只好去找满清了。这个观点有点扯淡,大顺军在北京那两三个月,再怎么倒行逆施都不足以激化这样的阶级矛盾,应是军事失败为主,政治失败接踵而来。
      
      张岱“鼎革已十载,雒邑顽民,犹有故主之思,舍此以往,天下所无也。总之,千古节义,多出江西庐陵、广信”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21:41:58 | 只看该作者
      最早知道“李定国”这个历史人物,是在念小学时。当时我眼红同学中有读《上下五千年》的,因此也装出一副爱读书的样子,缠着父母给我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这书早就不知踪迹何在,但是我很清楚地记得,里面有专门的一个小节,谈到了南明时的抗清将领——李定国。书上那一幅小插画我也印象深刻,四位戎装的军人围在一个小石桌旁,一人站立,头戴垂着红缨的毡笠,双手抱拳,腰挎宝剑……这个站立的人,不用说,就是李定国了。《上下五千年》是适合童蒙未开的小朋友阅读的历史书,其上的文字极为浅近,要想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恐怕会很难!不知道为何,我会记得李定国这个人物,许是我特别喜欢那顶垂着红缨的毡笠的缘故。
      又是南明,我总是会想到南明,真是一种莫名的缘分。或许就是为了那份可歌可泣,为了那份乱世情怀……
      李定国本来是张献忠的四位义子之一,排行第二。张献忠在西充遭敌军射杀后,他帐下的四将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继续扛起大西军的旗帜,在残明,大顺军余部,与满清势力的空隙中悄悄存在。他们很明智地避入了云南,并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不断积蓄迫近的战争所要求的军事实力,也和明王朝的云南王公沐英的后代沐天波保持了相当友善的关系。
      但是这个看起来比较民主的小政权,大西军的四将军政权,其主导者还是孙可望。因为孙可望本身也是张献忠四位义子中的老大;长兄若父,他自然会有很多额外的想法。在他的那个时代,泰西的英国还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拉拉扯扯,克伦威尔也登上了护国公的宝座;在那里都没有半点民主的气氛,我们怎么好要求古老中国的孙可望也扮演一个民主派的角色呢?所以,直到孙可望最终降清,李定国都是很本分地操持着小兄弟的事务,所谓的四将军议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施行,这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地压抑了李定国。
      不过,在孙可望变节以前,李定国可以全心投入军事指挥,却是毫无疑问。因为政治事务上,有他的大哥一手操办,所以南明军队(大西军已改编为明军)出滇抗清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当时的湖南战场,广西战场,再也看不到鞑虏横行肆虐的迹象。尽管这些胜利都局促在西南中南一隅,或许不会对于整个大的战争形势带来多大的改变,但这至少是一种为了恢复的努力吧?当时已经接近南明抗清斗争的尾声,南明势力大部分集中在川南,贵州,湘西,桂西,云南,是相当蛮荒贫瘠的地域,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捉襟见肘,可是李定国指挥下的军队,却可以痛击那南下的蛮夷,实在振奋人心。假如不是因为孙可望急急忙忙想夺取永历小皇帝的帝位,还真说不准,天下会不会真地便是满清的。
      李定国有两点很值得人们追慕。他实际上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按理说,在孙可望想要取代永历皇帝,而自代之这件事情上,他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义兄那一边;毕竟,南明小朝廷从来没有给过李定国任何有实际意义的酬报,甚至,反而对起义军将领都是不很信任。然而,他却始终站在永历帝一边,一直扛着南明的旗帜。梁启超先生说二十四史就是那二十四姓的家族史,但在李定国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历史的意识是超越了一家一姓的,他所热爱的,乃是那一个民族,不是为了明国,也不是为了大西军。
      他的坚持,他的信念,也叫人由衷钦佩。在孙可望降清并帮助清军三路进攻云南之后,在云南大部失守之后,在磨盘山战役几告失败之后,在永历小朝廷流亡缅甸之后,甚至在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掉之后,李定国都从来没有放弃他的抵抗。他的遗言是要儿子与故将继续抵抗:“宁死荒徼,无降也!”,惜之,他的后代李嗣兴不再有他那样的坚定,他的故将靳统武很快也亡故了。李定国死后不久,郑成功也在台湾病逝;他也许是死于那份懊悔,懊悔为什么几次三番都没有践行与李定国的约定,一起会师广东,光复神州。郑成功总是很精明,然而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宽宏与大气。
      历史上比李定国有名望、有才华、有运气的人实在太多,但是能如他一样那么坚持的人,却很少,反正我孤陋寡闻中,知道的很少。我在读《南明史》最末尾时,感到彼时的天都是灰暗的,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但是书中的人们,例如李定国,却还在奋力拼搏与挣扎。李定国身上,有一种很咬牙的精气神,会让我一辈子都佩服。其实,论军事素养,他和早早叛降满清的洪承畴、吴三桂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论及个人品质与心怀胸襟,他又实在高出那二人太多了。假使正儿八经的明朝将领,都能如同这位起义军将领一样有着崇高的品性,有着不懈的坚持,哪里会使神州陆沉,使天下事不可为!
      那个时候,洪承畴、吴三桂定然会说,明亡清兴乃是天数,天数岂可违?我只想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们这帮明国的臣子,谋都不谋一下,就索性丢开手,那老天爷自然乐得顺水推舟了……真叫人顿足长叹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20:00:36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了,看的好累,这本书真的不错。
      
      这段历史真的让人嘘唏不已,南明这群迂腐、内讧的人,真是痛惜,他们不作为导致中国再次亡国。
      
      南明因为时间短,我在历史中根本没注意,对隆武帝、永历帝、郑成功、李定国、孙可望等这些人物基本还停留在教科书或影视剧阶段。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历史真的是一位小姑娘,任人打扮!历史的真真假假,我已经分不清了。到底谁说得是真的和客观一点的呢?
      彻底改变了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对东林党的看法,彻底的改变我对 黄宗羲、刘宗周、史可法的看法。
      
      总而言之,这本书写的很好看,对南明历史感兴趣,值得反复阅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8 19:26:29 | 只看该作者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来源:北京晨报
      
      
      
      [提要]  (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顾诚
        (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生前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专著,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误打误撞进了顾门
        1994年至1997年,我拜在顾先生门下做硕士研究生。我原来报的是先秦史,因为名额满了,被分配去学明史,现在想来很幸运,一是我更喜欢明史,二是能向顾先生学习。
        第一次见顾先生,是入学前考试,他个子不高,坐在角落里,在教授堆中很不显眼,先生当年还不满60岁,可看上去非常显老,话很少,不怒自威,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不算太深。
        真成了弟子,才开始叫苦,因为先生太严格。他让我们每两周去他家上一次课,今天导师已很少这么要求学生了。先生学问功夫接近清初的“朴学”,要求必须使用一手史料,要有旁证,可明史资料非常少,多是胜利者修史,不太靠得住,而遗老的作品异传、讹传、为尊者讳的地方又很多,所以可用的东西少之又少。
        先生给我们布置了一门特别的功课,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抄书,都是几百年没人看的东西,主要是明末清初人留下的笔记,虽然不是一手材料,但能加强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我们这一代从小没经过私塾,没接受过经史子集的技术训练,这算是恶补了一下“小学”(清代称语言文字学为小学)知识,所以我认识的繁体字比较多,直到今天,还能经常拿出来显摆一下。
        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说实话,我挺怕先生的。
        一年级假期时,我们偶尔去另一位学者家拜访,结果先生知道了,大发雷霆,说:“如果不想跟我学,你们就走。”
        原来,两人学术观点不同,引发过矛盾,平时见面互不说话。在学问上,有的人能兼容并包,但顾先生不同,他将全部人格都放在了专业中,在自己的领域中钻研得极深极透,所以很难接受他不认可的观点,在学问立场上,他绝不含糊。
        硕士快毕业时,先生让我考他的博士生,可我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想再学了,先生勃然大怒,又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说辛辛苦苦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却拿硕士学位当敲门砖。先生最反感这样的弟子,有一段时间不和我说话。
        其实,没几个人敢上先生的博士生,他这一辈子才带了4个博士,因为他要求严,不好毕业,大家都被他给吓着了。   
        把弟子当儿子养
        先生对不钻研学问的弟子非常反感,对钻研学问的弟子完全是另一个态度。比如他的大弟子陈宝飞,先生视如亲生儿子,陈师兄在新加坡留学时,先生去台湾讲学,特意把他叫去见了一面,平时也是特别关注,嘘寒问暖。
        顾先生就是这么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很看重态度,因为他的学问足以开宗立派,就像大侠一样,总想把一身功夫传出去,遇到混文凭的弟子,他就非常不喜欢,觉得耽误了他的时间。
        在先生骨子里,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他跟我们说,学历史的,40岁之前不能写文章,因为思考不周密,不论怎样勤奋,看到的史料还是不全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明末四毁书院》的习作,没敢告诉先生,交给师兄发表在一个学报上,不知怎么先生看到了,他非常认真地说:过去没发现你的文字功夫还这么好,写得很活泼。然后给我指出了不足之处。
        当时先生知道我不太专注学术,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直来直去,觉得你有一点进步,他依然会赞美。
        沾了顾先生很多光
        先生和很多学者不一样,他在圈外没什么名气,他也非常不屑于去争取,但在圈内,大家对他非常尊敬。
        我的同学中,有一位是日本人,她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就去问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山田,山田说:你去找顾诚,他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还在上研究生时,一次开学术会议,主持人说顾诚先生也来了,顿时大家就涌上来,把先生团团围住,仿佛见到明星一样。
        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在圈外,大家不知道顾诚是谁,常拿我开玩笑,“你老师厉害,会写诗,会砍人,还懂历史”(将顾诚先生与诗人顾城搞混了)。可真懂行的就不一样,有一次,我和一位很有学问的老记者聊天时,谈到先生,他突然跳了起来,惊呼道:“你是顾诚的弟子啊!我要好好看看你。”
        因为先生的缘故,像这样被高看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回想起来有点后悔,如果能跟先生一直学下来,也许会更有成就感,毕竟站在先生的肩膀上,只要再努力一下,很容易有所成就。
        先生亲自为我倒茶
        毕业以后,逢年过节都会去看先生。
        给先生当学生时,先生很少给好脸色,一杯白开水都没喝过,还得好好坐着,不敢乱动,否则先生当场就骂:好好坐着,想听不想听?不想听出去。
        可出了师门,每次去先生都是亲自给我倒茶,离开时,先生必送到楼下,极有长者风范。
        他的世界泾渭分明:对弟子要求极严,因为他视为传人,一丝不苟;可离开后,就成朋友了,便非常体贴和周到。严师与长者的统一,先生颇有古代士人的风范。他和没学术争议的人关系很好,对晚辈也很客气。
        一篇论文成就大书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奠定先生学术地位的一本书,先生生前很重视它。
        这本书源于一篇论文,即1978年1月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李岩质疑》,此前李岩被书写成明末农民起义的周恩来,顾先生自1971年开始研究明史,当时正“批林批孔”,研究别的弄不好成反革命,研究农民战争比较安全。先生英语非常好,一度想搞美国历史研究,后来说搞不了,美国人研究得太透了,几乎能把华盛顿的活动逐日还原出来,我们还研究什么?
        先生经过七八年的研究,看了很多一手资料,他提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李岩这个人。
        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当时国外学术界也关注到李岩这个人,觉得可疑,但没有更多证据。可以说,1978年时,史学界存在着一个国际竞争,顾先生在李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美国学者对他非常钦佩,还专门跑来见了顾先生一面。
        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顾先生开始准备写本农民战争的书,1982年开笔,1984年完成。
        修正了时代的偏见
        不否认,本书依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比如字里行间颇有褒扬农民起义、贬低地主的意味,但从整体上看,它修正了当时的许多偏见。
        由于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影响巨大,人们对明末农民起义形成了许多误会,比如把李自成理解成红军领袖,把农民起义看成是接力棒式的发展,将李自成、张献忠虚拟成统一战线,捏造出荥阳大会、双雄会等……
        在本书中,顾先生率先提出:李自成从没被封建化。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取得政权后,很快会走向封建化,可李自成却一直是流寇式的,没有根据地,没有政权建设,因为他过于年轻,身边没高人,政治经验差,虽然革命精神很强,但始终是造反派,只能改朝换代,不能定鼎天下,不论清军是否入关,这个政权都很难持久,虽然死在九宫山死在团练(相当于今天的保安)手中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可李自成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没一个能立住的,这就足以说明,其失败带有必然性。
        先生的结论价值很大,就我所看到的,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在史料、史识方面能超过《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朝不光那些事
        《明末农民战争史》曾准备再版,因为在研究南明史时,顾先生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此外还做了“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大西地方政权官员表”等三个表格,都是非常尖端的学术成果,但一直没能再版。
        先生是位读书人,不善也不愿去经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只想窝在角落里搞研究。
        重读这本书,真正懂行的人会觉得很累,因为都是干货,非常严谨。对于业余爱好者,本书故事很完整,细节丰富,也很有趣。顾先生主张用严谨的方式讲故事,本书体现了他的这个风格。本书前半部记载了大量人吃人的史料,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推荐读者看一看。
        历史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个史实,如果只展示最戏剧化的故事与结论,这当然会好看,却虎头蛇尾,营养有限,相反,坐10年冷板凳,不说一句空话,这样的东西你越读心里越踏实。像《明末农民战争史》这样的书,一个月读完算是很快的,好东西读者也要花时间,否则你看到的永远是快餐。
        陈辉/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5 17:12: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南明史,看过两个版本。一个是谢家桢版本,另外一个就是顾城先生的。顾城先生的,洋洋百万言,比较详细,考虑较为严谨,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那一段时间的大体历史面貌。同时,顾城先生在书里也渗透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那即是关于郑成功的评价,关于张献忠等人,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评价。对于南明史的入门了解,是一本不错的书。
      而谢家桢老师的《南明史略》,首先就体例来说当然没有顾城先生的完备,同时囿于年代和时局所限,文字之间难逃马列史观的陈腐用词的影响,使得整个看起来稍有欠缺。但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里引用了很多一般人难以接触并深入阅读的的野史资料,因此读起来无论是从形象的生动性还是故事的可读性和代入感来说,都很不错……因此,这也可以说不一定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历史书,但也不能因此而贬低它的学术价值。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05:07 , Processed in 0.0490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