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2-3 23:06:1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暑假看了好些言情,专拣网上说虐的看,只是因为很想再体会一把那种揪心的酸痛,这种感觉似乎会让人沉溺,让人欲罢不能。小一些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看个电影听首歌,看着窗外落叶飘零,天色在绯红之后逐渐转暗都能掉眼泪,觉得自己好像林妹妹似的。大了一些后就喜欢在人前一副倔强绝情的模样,不让眼泪肆意流下,明明感动的不行也只是借着电影院的黑暗偷偷擦掉眼泪。现在则是真的不太哭了,看了网上几篇众口一词的虐心文也没啥触动,睡了一觉后那些浮华的文字与情节就好像被橡皮擦掉了,风一吹,什么都不剩。这个时候对这些小说就只有厌倦了,这个时候翻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终于没有看了第一章就弃了,而是罗琦琦的心情,被她的友情与爱情,被她的光彩与苦恼牵引着,一口气看到了底,直到把番外也看外才回过神:这个故事已经结束了吗?
      十年后的故事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而十年前的是第一人称,有时会有以过来人或者第三者的口吻作出的感慨或评论。这种质朴而细腻的风格倒是让我想到了我的年少时光,想到了小学时候很热爱的《儿童文学》里时常会有的报导文学。那些文章总是记录了作者所采访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少年的悲伤故事,他们令人唏嘘的结局与成长代价,就好像晓菲、小波等。而罗琦琦无疑是最幸运的,在青春的跑道上她眼看着一个有一个身边的朋友同学倒下,她想去搀扶他们,却被他们推回了正轨,带着他们的期许与遗憾跑向光明。
      我想每一颗曾经敏感的心都能体会罗琦琦对孤独的恐惧,她孤注一掷地对抗,叛逆和自尊心让她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与角逐的“胜利”,却也让她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她的英语如是,她与小俊的爱情亦如是。她的性格遭遇吸引了一些内心同样有一处空虚或伤痕的朋友,他们互相汲取温暖,又或者互相伤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处阴暗不愿曝露人前。我很感谢罗琦琦身边每一位朋友,不管他们是否伤害过她,都是因为他们,让我觉得罗琦琦到底是一个幸运的女孩。而她与小俊的爱情,不管最终能不能够修成正果,那份属于年少时光的回忆已经弥足珍贵。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4-1-2 06:30:2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个从小就比较敏感自卑寂寞的孩子,小学时,我不知道要怎么样和别人相处,爸爸说只要成绩好,自然就会有人跟你玩。所以我上课很认真,生怕漏掉老师的只字片语。好生的光环是明亮的,虽然我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和老师同学还算是相处融洽。家里人总是对我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不可以跟别人攀比,所以对于很喜欢很想得到的东西,我总是会装作买不买都无所谓的样子,怕妈妈为难。我习惯了对喜欢的东西表现的不在乎。
  曾经的我也是,他叫我,我总是不耐烦地说“什么事”。听到好友开玩笑的八卦,我拼命否认,还添油加醋地说都不想跟他坐了,结果在死党的怂恿下,拉不下面子,打电话跟他说不愿意跟他同桌,强硬地让他搬离。第二天看到他趴在桌子上,心里难受无比,他肯定是被我伤到了,一个晚上都没睡好。写了张纸条偷偷塞进他的铅笔盒里,一整节课都偷偷看着他,紧张地等待他发现我写的歉意。其实是我成绩掉的太厉害了,我害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我们会是不同世界的人。然而,我的成绩并没有上去,他考上了外地的重点,而我留在了本地的大学。如今,他读了研,而我跑去当了乡干部,我们终究不会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我总是能在第一眼就从人群中发现他。生日那天晚上听到他说生日快乐的时候,比一整天听到的祝福都开心。我一直留着他扔给我的随手从杂志上撕下的彩页。我总是梦到他,梦里也是这样,他找我说话,我却不理他。无意中看到他和女生发短信,心里泛起阵阵酸意。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可不可以坐我旁边,我装作不耐烦地嗯,心里却暗喜。我一直弄不清楚这到底算不算喜欢。
      大学那时可以设5个亲情号,我其实很想把他的设到,给他打电话,想到他肯定会吓一跳,说不定会心里暗暗地想我跟她又不熟。于是我又没有勇气了,反而设了他同桌的电话,经常联系,悄悄地打听他的现状。他看到我上线会窗口抖动,发个呲牙笑脸,我很紧张纠结着该怎么回,我以为我在他心中会是特别的,可是听到死党无意中说到他每次跳出来很烦,我才知道他并不是对我一个人这样。给他发短信,却回问我是谁,说手机掉了,于是删掉了他的电话号码。寒假聚会时,他叫我,我应了声,可是后来他居然问我那次聚会有没有来。我看到他的校内里特别好友里有个我不认识的女生,说是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忍不住偷偷关注他的微博,却发现他有喜欢的人了,于是取消关注。我想,我要忘记他了。似乎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做到了,别人提起他的名字,我觉得陌生了,很慢才反应过来这个人是谁。
  当看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却又仿佛回到了那年高中,他趴在课桌上,午后的阳光照在脸上,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喜欢我们班的第一名,我装作不好意思地转过头,心里面回答,其实我喜欢的是你,你信么?
  
  写得很乱,整理u盘的时候翻出来的,当时看完书后有感而发的,现在已没有了当时写的时候的心情,修改无从下手,那就这样贴出来吧,纪念我的年少时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2-27 18:21:14 | 只看该作者
  主人公罗琦琦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
   一开始我就被触动着,思考着自己的过去一年,为什么要执着于已经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12-14 02:14:10 | 只看该作者
  原本是给三颗星的,因为觉得书里的情节实在离现实生活太远,尽管里面的情感很真挚。但重读后,却被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细节深深打动。
  
  “李哥给自己买的是旧车,却给小波弄了一辆日本原装进口的摩托车,在当时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奢侈品,可小波很少用,仍旧踩着他的破自行车来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间,我常坐在小波的车后座上,和他去小巷里寻找小吃。我们一起坐在乌黑厚重的木门旁,看走街串巷的老人浇糖画。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小煤炉和锅,一头挑着工具和材料。走到孩子聚集的地方,老人就放下扁担,支起炉子和锅,锅内是熔化的褐色糖汁,老人凭着一个大勺,从遨游九天的巨龙,到贼眉鼠眼的小耗子全能浇出来。一个罗盘,四周画着各种动物,五毛钱转一次,转到什么,老人就给你浇什么。我每次都想转到凤凰,可总是转不到,越转不到,越是想转,小波总在一旁沉默地笑着。其实我和他都知道罗盘有古怪,想破了这个作弊手法并不难,但是那不重要,这个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把这些人的生存空间压迫到了城市的最角落里。”
  
  “李哥给自己买的是旧车,却给小波弄了一辆日本原装进口的摩托车”可以看出李哥对小波的照顾。平时给别人的东西如果比自己的还要好,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求于人,二是真心对他好。很显然李哥属于第二种。我喜欢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暖,这比那些两肋插刀的兄弟义气更平实。也正因为这些点滴温暖,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内心,是生死与共的基础。
  
  “我们一起坐在乌黑厚重的木门旁,看走街串巷的老人浇糖画。”很闲适的画面。小的时候也曾和小伙伴们在巷道里疯玩,你追我赶,青石板路上回响着达达的脚步声。又或者围在卖糖画的老人跟前嚷嚷着买各种动物。那些糖太甜蜜了,每次吃完,都有一股短暂的眩晕。后来才慢慢觉得,大概这种眩晕,就是所谓的幸福。可懂得的我,再也没有那种眩晕的甜蜜了。
  
  “其实我和他都知道罗盘有古怪,想破了这个作弊手法并不难,但是那不重要,这个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把这些人的生存空间压迫到了城市的最角落里。”很佩服桐华这一点,在细节处渗透悲天悯人的情怀,之前的步步惊心也是如此。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日益被边缘化。当我们在为整齐规划的住宅区感慨时,有没想过那些拆迁户的日子。当我们终于觉得道路整洁无阻碍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摆摊小贩的生活。我无意说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只是在想,我们的社会是否缺少一种关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类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不可避免要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作为灵长类的人,在人类社会中,不必也不能将此作为自己的准则。
  
  想起推荐语中毕飞宇老师说的一句话:这部作品真挚,真实,用一种返璞归真的笔法达到了击中人心的效果,整个故事有种低调的光华。我觉得主人公罗琦琦和她的故事并不低调,但作者笔下的社会与人情却真的有种低调的光华,淡淡的不刺眼,却叫你久久移不开目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2-14 01:02:44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以至于固始都记得不太清楚。但是一个叛逆少女的形象依然在脑海里挥散不去。似乎在某个时间,你的生命中也曾出现这样一个女孩。而你只是远远看着。看着她一天天成长,也看着自己一天天老去。细腻的少女情感如同发丝缠绕着你,虽然已经走远但是依然会有种藕断丝连的粘连感。
  
  大概和每个从小就优秀的孩子不一样。爱捣乱的孩子总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世界。烟雾缭绕的酒吧舞厅。打架斗殴的台球厅游戏机房。在吧台那个不穿裙子的少女形象再次被绘制出现在脑海里。某些桥段和你的记忆重合。然后你的记忆被小说拉回那个时间。然后如同加上lomo滤镜般被重构。一时间无法分清到底是小说的故事亦或是你自己的故事。
  
  看完后的唏嘘持续很久。却不愿马上翻开再看一遍。类似一个梦,醒来还有留恋。仅此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2 18:45:54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言情小说,很不喜欢,绝大多数写言情小说的都是女人,或者有着女性思维模式的男人,受不了里面的YY,不是我不喜欢YY,是我也会YY,不需要再通过小说去加深、印证而已。但是我觉得我无法阻挡桐华,她的文字并不华丽,有时候还会让我觉得有点罗嗦,但是每每看到最后,都发现那些文字就好像乘着时光机,一点点地渗透到我的过去,撕裂着包裹着心的那一层厚茧,任那些我以为已经忘却的熟悉场景泉涌般再现。
  
          我有一堆日记,大学之后却再也没有翻看过,特别是初中的那一本,因为里面有不想回忆的过去,不想回忆,那是强迫自己的,可是却阻挡不了记忆中的场景时不时地冒出来,当年我在写日记的时候满心欢喜的想到日后自己翻看的时候,一定会为已经有点忘却的开心事情开怀大笑,又一定会为不开心的事情敞开心怀,与带给我不开心的人一笑泯恩仇,可是那时的我怎能预想现在的我?怎么能知道现在的我连翻看日记的勇气都没有,看到某天细小的开心马上会联想到后面的不开心,交织的回忆,交错的情绪,让我不敢去再一次失望。人的记忆会错位,我相信我的许多记忆已偏离了事实的轨道,可是我宁愿让它错位也不想去重看。
  
         从回忆开始的那一页我就被惊呆了,虽然记录的事件完全不同,但是叙述的语气却跟我记忆中自己的日记一样熟悉,感动于微小的细节,痛心于无心的伤害,隐藏着自卑,压抑着嫉妒,那些文字絮絮叨叨地陈述着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不惜走几站地的路程回家,跟喜欢的小男孩一起跑到书店去看书,我迄今也不知道他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在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喜欢看少年维特的烦恼,那个时候有喜欢的人,带着嫉妒和自卑不停追赶,不敢多问也不敢多想,多问和多想了可能就是要接受伤害的洗礼。
  
          没有罗琦琦的聪慧,但是却和她一样敏感,看着每一段文字都好像提心吊胆地又跟着她成长一回。桐华的文字从来都是后劲十足,前面看似繁琐的叙述都是在打一个好大的铺垫,每每到结束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所有的小细节,好像自己也跟着一起成长似的。好感谢她写这样一本书,让不敢翻日记本的我再次看到少时的自己。
  
          某天忽然发现,年幼时不停追随的那个永远够不到的背影,竟然转过头来看着我,原来那正是自己;我们自以为喜欢的那个人也真的是喜欢吗?还是享受的只是那一份真挚无畏的感情;我们都幻想着自己还有对方变成什么样子,到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当初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发誓烟酒不沾的人会烟不离手酒不离口,发誓要做什么样工作的人也许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也许和梦想完全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2 14:49:18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少了很多像罗琦琦那样的坚持,真的很佩服她可以因为英语不好,每天早上起来背英语单词、背英语课文,而且坚持了三年,从一个老师很讨厌的学生到每个老师都非常喜欢学生,从班级第一到年级第一,她真的付出了很多,要是我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其实我到最后还是没看懂她到底是和张俊在一起了还是自己孤身一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3 14:28:45 | 只看该作者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下很大的雨,灰沉沉的一片,凌晨三点多的时候,青子给我短信,她说第一次熬夜在豆瓣上看《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对自己而言,很久都没有如此坦然的读完一本小说,与这本书相遇,往昔岁月汹涌而至,回忆如同潮水一样瞬间将我淹没。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感动,我们总是会理性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仿佛那些原原本本的真实在岁月的沉淀下的眼中显得矫揉造作。青春的年代,每一个人都藏着很多的秘密,某些,可能在多少年之后,我们可以从容的跟别人分享,甚至不带半点忐忑与确幸,某些,注定只会潜伏在记忆之中,只会在某一瞬间苏醒,然后拉出时间,地点,清晰的背影。
  王小帅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女生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找到这本小说多多少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自己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因为关于DMC算法的问题检索一片文献,第一作者就是罗琦琦,随后找到了这本小说。罗琦琦这样一个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的人,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些怜惜。豆瓣上很多的人都执着地幼稚地爱着罗琦琦,爱着她对张骏的自卑和小心翼翼,爱着她和张骏在一起时的甜蜜和忐忑,爱着她对关荷的嫉妒和欣赏,爱着她对晓菲的疼惜和挂念,爱着她对学习的热情,爱着她对读书的热忱,爱着她对小波的不能忘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情景就是一家三口享受天伦之乐时,罗琦琦独自蜷缩在角落,感觉自己是这个家的陌生人,那种被遗忘的感觉对一个孩子几乎是致命的,无论时光如何的腐蚀,这都会刻骨铭心。罗琦琦也是幸运的,她的桀骜不驯,她的坦然无畏,她坚定的信念与从不肯屈服的信仰,把她生活的那一段时光,填得满满的,当多少年之后罗琦琦回忆那段时光,我想是坦然而从容的吧。
  多年前,自己看辛夷坞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唏嘘不已,世界再大,杜晓斌总能紧紧跟住李然,世界再小,都容不下蒙蒙与李然的相遇。那时候,我经常想象,如果没有杜晓斌,如果李然不去西藏,如果蒙蒙早些遇到李然,是不是他们就会以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的结局那般“最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似乎在告诉我:首先,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如果,这就是命运;最后,就算没有旁的人,就算没有离别,就算早早相遇,结局依然可能不被我们猜透。罗琦琦与张骏便是,在这一场年轻的爱情里,从来就没有旁的人,无论是罗琦琦身边亲人一般的许小波,还是张骏层出不穷的“女友”,甚至最让罗琦琦介怀的关荷,在这场爱情里,他们确实连路人甲都不是。
  罗琦琦是幸运的,她在她年少的岁月里遇到了两个人,张骏和小波,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一个承受了她所有的爱恋,一个承载她全部的友情。
  张骏是喜欢她的,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很久很久以后,都是喜欢她的。他制造了无数次和罗琦琦的巧遇,从各种地方打听罗琦琦的消息,看着她成长为一个自信又快乐的女孩。听她的辩论赛,看她的演讲,看到她和小波站在一起的难过,却又正是因为这份爱,导致了他极度的不安全感。他害怕罗琦琦不喜欢他,尤其是罗琦琦醉心学习,成为年级第一后,整天督促他学习的时候,这种不安全感扩大到无极限。他害怕自己配不上这样优秀的她,他不安,敏感,忐忑,怀疑,哀伤。可是罗琦琦却是内敛的,她相信自己和他的爱情。她爱到不舍他十年后的后悔,她的爱带着强烈的自尊心,张骏和她分手,她也哀伤,难受,悲痛,像被人撕开一样的疼痛,可是她却不说,所有的悲伤都被她小心翼翼的隐藏。 他和她,却是一个因为自尊,一个因为忐忑,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罗琦琦从九岁就认识小波,一直到十六岁和他绝交。这中间的七年时光,他们都一直在一起。小波看着罗琦琦长大,教会她滑冰,教会她第一支舞,教会她成长,罗琦琦从小和小波他们在一起,却依然过着单纯而简单的生活,所有的源于小波的刻意的保护。在嘈杂的KTV里,他们在小波的办公室里看书,她在一头,他在另一头,偶尔会抬头看看对方,然后再次沉浸在书中,有时候半天才说一句话,有时候甚至一个下午什么话都不说,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好像再也没有人可以插入一样,他们可以安静的听着留声机,写着自己的作业,可以……,小波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之中惨然的消失,因为他生活的世界时注定他要舍弃自己的梦想,他不希望罗琦琦也进入这个世界,于是和她绝交。然后,彼此的生活戛然而止。
      故事的结局让我很无力和伤感。尤其是那句“他们究竟眷恋的是哪个人,还是那段单纯真挚的少年时光.”他说:“她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我。”可当他明白他以为的她不爱他只是误会时,却又觉得这再见的你,已经不是你,似曾相识的容颜只会凸显出那沧桑的流年和岁月。
  在这扰扰攘攘的红尘里,忙忙碌碌的人生中,我们都被打磨得越来越坚硬,可在心底深处一定有一个最柔软的角落珍藏着我们曾经的温柔。
  总会在沧桑流年的间隙,眼中忽然掠过一缕黯然,想起那些青涩的温柔,那个眉眼晶莹的少年,岁月的尘垢好似永远不会沾染他眉梢的风华;总会在似曾相识的风景前,心头蓦然升起一段无名的惆怅,怅惘那些已成追忆的感情,那个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的少年。
  但是,令我们惆怅惦记的真的是那个少年吗?
  也许,我们惆怅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华年,我们不能忘记的也不    是那个人,而是自己曾经的明媚飞扬。
  那些美丽或不美丽的一瞬又一瞬,有肆意飞扬的欢笑,也有压抑痛苦的哭泣。
  但漫漫时光,终将也必将把所有的痛苦和欢笑都凝聚成了回忆中最美的星辰,温柔地照拂着我们的生命。
  因为他们的驻足、回眸,我们的花季才没有成为一个人的寂寞哼唱,因为他们的眼泪、微笑,我们的花季才奏出了最绚烂的乐章。
      那些曾陪着我们哭泣欢笑的人的确已经远走,也许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可是,那些他们留下的爱与关怀却永不会逝去。
  在我们蓦然回首的刹那,他们就在那里,依旧年轻的眉眼,镌刻着我们的青春,而我们依旧年轻的眉眼,也永远镌刻在他们的青春里。
      所有的这些,让我想起亦舒《如果墙会说话》的结局,我想如果可以,我也会写一本小说,讲我们年少的故事。毕竟于我门每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是你的念想,是你的温暖。就算她不远不近,只要想到她,就永远会觉得安定,觉得踏实,觉得心里有底。甚至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笃定。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我仍然为你守候,那些小幸福。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3 09:52:33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躺在床上,自己突然就会发神经似的不断祈祷,让我一睁开眼睛就回到高一吧,让我回去吧!我知道自己幼稚得要命。《秘密》里说,如果你用无比的真诚时刻念着一个愿望,它一定会实现。可这个愿望是无论如何实现不成了。
  
  我想回去,因为即便到了今天,过了近十年,我最后悔自责得还是高中的三年没有努力学习过,一直在混日子,一直在贪玩,哪怕一个学期都没有为自己真正努力过。我明白就算我高中三年头悬梁锥刺股,可能现在过得还是一样的生活,在一个类似的城市,做着相差不大的工作,不会有太多改变。可我就是那么后悔,有的时候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回不去的时光,回不去了。
  
  这本书依旧不是我的青春,都说美女才会有青春,书中的女主不是个美女,却个性十足,聪明十足,运气十足。她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笔友,每次读她的信总是感叹,她的校园生活怎么那么曲折离奇,张扬又精彩,让一直那么平平淡淡的自己羡慕不已。有的女孩子就是有这种运气,可以一直生活在电视剧一样的现实里。
  
  学生时代的爱情,不是不够喜欢,也不是性格不够合适,可能是遇到的时间太早,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又满不在乎得觉得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错过再遇见。那时的男生女生都太自卑又太骄傲,想象力丰富又好猜忌,还没有冷静理智到可以很好的维持和珍惜这样的感情。
  
  而我的学生时代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了,一个矮矮胖胖,带着眼镜的姑娘,一眨眼就长大了。但每次读这种小说还是会有很多感同身受。比如很喜欢读书,武侠和推理。比如出于耐脏的心理喜欢周一到周五都穿着校服。还有初中高中的一些朋友,和书里写到的很多细节一样,某些点点滴滴的瞬间回想起来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最为灿烂纯净美好,又珍贵。即使很多朋友已经多年不再往来,还是会时常想起一些对话,一些事,他们自己可能不知道,却一直被我珍藏在一个叫做“回忆”的盒子里。这些简单的情节无法拼凑成一本精彩的小说,它们是属于我的,年少时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5 08:01:43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少了很多像罗琦琦那样的坚持,真的很佩服她可以因为英语不好,每天早上起来背英语单词、背英语课文,而且坚持了三年,从一个老师很讨厌的学生到每个老师都非常喜欢学生,从班级第一到年级第一,她真的付出了很多,要是我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其实我到最后还是没看懂她到底是和张俊在一起了还是自己孤身一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12:51 , Processed in 0.0628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