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私奔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实在需要一本书来排解情绪。于是拆封了《一个人私奔》。之前在新浪读书上读过一些片段,觉得还不错,daisy的文笔还是很干净而且带着点儿文艺范儿的幽默和嘲讽。可是真正开始读起来后,发现远不是我想要的书,就好像一篇篇博客和一张张照片堆出来的“小资腔”,只住五星酒店和精品酒店的生活,看景想历史写情绪,真真正正的“一个人的私奔”。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喜欢读这种“咸淡口味儿”的散文的,但是似乎远不是那么回事。我不想要拿捏的腔调来装潢我读书时追求的一种平静。我想我还是比较喜欢木心、舒国治这样的散文的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豆瓣各种四星五星的评价我瞬间惊讶了。。。
  书读得很快,因为没有需要细细咀嚼的部分,更称奇的是有时候段与段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读起来完全不用费脑子。推论和观点句也只是轻描淡写,期待着作者进一步更深入的思考时她就停笔了,作者甚至在书里各种自相矛盾。也就是写写普通游记blog的水平居然出书了。好吧,其实装帧设计还是很不错的,插图也挺美好的。。。
  当我看到最神秘专栏女作家的时候心动了,看到封面上仿陈绮贞「旅行的意义」写的几句话又心动了。于是我从兜里掏出三十九块八毛,不过我没意识到我正为这个女人的下次旅行积攒路费。哦我错了,她有钱,不指望出书赚钱,那当我给她买了杯便宜的espresso好了。。
  看这书能提起兴趣是真的,但文笔文风都不喜欢,给人感觉是任何喜欢旅游的人都能够写出来的。作者有点自大而且略显幼稚,有的时候还很刻薄。(PS充斥本书的我Daisy blahblah看起来很搞笑)想卖文艺却从内到外透着股庸俗的气息。有bourgeois资本却始终逃不出土鳖情怀。
  
  当然作者偶尔也有让人叫绝的言论,但只是偶尔。。这书当科普读读算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锦瑟年华谁与度?
              上班“蛇王”之际,翻完王迪诗力作《一个人私奔》,一扫疲倦姿态。仿佛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阅读,宛若我人在旅途,坐在一节穿山过海,永不停歇的列车上,偶遇一位名叫daisy的奇女子,相谈甚欢。她把精彩写在脸上,眼角是戏,指尖也是戏,口中说出的段段奇遇,令我如临仙境,深陷其中。她就像一个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写信佬”一样,写出篇篇锦绣文字,都是与美好人生的缠绵情书。
          情书中有风景。异国风情,无限风光,笑点暗伏,惊喜万分。上有意式古城里的浪漫纯爱,下有玉龙雪山上的窘态百出。巴黎不浪漫,散漫,缓慢,怠慢才是真正的巴黎;旅居意外都能汇成合理的南非,没被杀死,也没被气死;柬埔寨的日落装满了美丽与哀愁,连同它的辉煌、失落、哀痛、复活一同盛放;凉风吹过水城威尼斯,入夜之后,游人四散,恍如鬼域。宁静只剩天与地,圣马可于此,清风伴月眠;尼泊尔森林探险,潮退时候,坐着小象,河里缓缓前行;摩洛哥看海,梦里不知身是客;北海道的初雪,一生无两的温泉;摩登怀旧的上海,从土炮到潮爆;挪威流星般的冰雪音乐会,一直在消逝不再回归的美好。
          情书中有人情。五千三百里长征的终站,丧父的k冷澈虚无的声音,空洞洞的表情,没有悲伤,没有快乐,在我心底深处孤独的湖,投入了一块小石头。至今仍清晰。茫茫的草原上,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明白了彼此孤独。尽管现在再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也再没有见面;印度的婚礼是专属于女人的婚礼,是结束少女时代最后一曲华丽的独舞,犹如浩瀚花海,花儿笑,花儿哭,哭声伸延天际;富商老母亲远过重洋探索式旅行,坐在街边吃雪糕;寻找天涯海角,走很长的路,经过疲惫不堪的逃亡,得到一刻喘息。避开老板与仇家,老婆或老公,二奶或情夫的所有耳目,彻底消失一天;午后轻呷espresso或清晨一杯龙井绿茶,欣赏泰康路这片光景,幸福拥抱自由。
          游历各国,看尽千姿风景,写尽百态柔情,再让风光埋葬腐朽感情。酒肉穿肠过,大癫大肺后,难掩眉梢的一闪而过的落寞。“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从不谈personal问题的酒肉朋友,竟发现,东奔西跑,似乎在逃避什么。
  
          为什么要旅行?人生何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一个人旅行不寂寞吗?人群里难道就不会感到寂寞吗?寂寞有寂寞所创造的,一个人浪漫,一个人晚餐,一个人私奔,一个人天荒地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从来没有看一本书让我如此气愤过,这本书是书店的店员推荐给我的,之前没有听过这本书的介绍也不知道这作者是何许人也,大概是我寡闻吧,没有听说过她的尊姓大名.
  
  打开书看第一篇<在古城倒下之前>,看完之后心里很不爽,七天的时间,作者笔下所谓的"相爱",换来离开之后对此男子的拒绝,"我不适合你"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我只是玩玩你".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慕,对她离开之后的追随,在这个女人眼里只是满足了强大的虚荣心,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这本书的开篇,让我怀疑她是否在向读者炫耀,曾经有一个"幼稚"意大利男孩,想要为我来到香港.大概作者是个洒脱的人,但这种洒脱却让我觉得轻浮!顿时对这本书的兴趣减掉了大半.
  继续往下看第二篇.<情书>,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岩井俊二导演的作品,那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人,对"情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情书只是一场游戏,真心爱的,何须废话?"作者从不给自己心爱的男人写情书,但是教唆别人写.难道说只有她的爱是爱别人的爱就是游戏么?
  
  再有就是这本书里像极了流水账日记的文风,实在让我难以忍受...不想再读下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从卓越上购得此书,颇费了一番周折,满心欢喜的打开,书页,字体,纸张,插图,正是我想要的风格,挑了个悠闲的(也是唯一的)选修课,便开始读。
  
  从前的时候,一直觉得这种散文闲书,可以抚平我的焦虑,化解心中的烦躁。上学期某次愁苦的包图之行,意外收获了林清玄的《茶》,翘了基电课去读,翻着质感的台湾式散文,觉得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生活应有的心境——豁达,宁静。
  
  但不是这本书的感觉。
  
  很奇怪,就像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无论是换了多么不熟悉的演员,对白被翻译成了何种语言,你还是可以一眼瞧出来这是香港还是台湾还是内地的拍摄和制作。风格在那里,非关其他。读书仿佛也是这样。
  
  接着说《一个人私奔》。很简单的文字,甚至我感觉都有些过于朴素,过于白话了。对于文字,我还是觉着,流淌着低调的华丽的行文更有重量。但这书里营造出来的流浪的感觉,甚合我心。它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躁动,恰恰相反,它唤起了心底那漂泊的欲望。甚至让我觉得,如果不找辆火车直接跳上去旅行,就实在太对不起青春了。这本书就是这么赤裸裸的,满心欢喜的指出,你有一颗躁动的心。
  
  The sole traveller
  
  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这样高调而骄傲的宣告,必须折服了我。
  
  最近迷上了《我可能不会爱你》。这部电视剧用青梅竹马的设定,和台北文艺范儿,打破了我那句关于台剧都是滥俗言情偶像剧的断言。我爱程又青,与李大仁无关。
  
  很多人说也希望自己身边出现一个李大仁。我却不以为然。没有李大仁,一是因为你不是程又青。二是李大仁实在离现实太遥远。更何况,给你一个李大仁又如何?从此多了一个前男友,少了一个朋友。所以说,把朋友变成男朋友,是不是太不明智了一点。
  
  我爱程又青的自信,爱她的气场,并不像女强人,她也会乱砰然,随便心动,也会做好工作,踏踏实实。她不是任何一个男人的附属品,不仰视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仰视。在她的生命里,自己才是主旋律。我爱程又青,够讲义气,有时候不男不女……我想成为程又青这样的女人。说到底,我其实是爱上了她的骄傲。李大仁曾说,我已经有了一个骄傲的妈妈和一个骄傲的妹妹,实在不想再爱上一个骄傲的程又青了。可还是身不由己的爱上了,哈哈,你看,就算给你一个李大仁,他爱的也还是那个骄傲的程又青。想起了《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大概是,即使人生剩下的这几十年我都注定要一个人走完,我都要这肮脏的自尊陪着我,如影随形。大赞。
  
  回到《一个人私奔》= =
  
  这种放肆的,青春的游记,似乎是对那种循规蹈矩的安定的生活的一中背叛。作者说,要这么走下去,玩下去,到或许60岁,自己玩不动了为止。
  
  都说巨蟹座顾家,恋家,但这个“家”,说不好就是“四海为家”。这样很好,要么永久的settle down,要么做天涯海角的过客,“忽然”想去哪里的时候,背上包就走,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我爱这不确定性。不到那一刻,你也不知道下一秒,自己会身处何方,这才是生命,有机缘巧合有未知才有意思。
  
  这本书的浪漫不止书名,内容就像一盘杂烩,诶,这么讲好像很不“浪漫”。说是游记,什么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正正经经”的来一篇景点介绍加经历感悟——这种模板式游记。几乎都是脑袋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就写的。比如说《情书》,你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Daisy竟会在一本游记书里将这个内容,可是读了之后又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想的!这种乱弹的手法,感觉很妙。
  
  正常的地方应该有阴晴圆缺,就像做人,又哭又笑有情绪才有意思。书里的那些个地方啊,有些呢,作者要虎摸,大谈美食人物风情,有些则打一拳,再揉揉,更有些,打几拳还不解恨,踩几脚,还要再吐上几口。玩的多了,还是觉得香港好。
  
  总之呢,看了这本书,搞得我也好生心痒,想写篇把游记,来悼念一下我的法国之行,算是对大学里唯一一个闲散的暑假的最后祭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字,可惜所描绘的事物和旅行的心情,在现实中却并不存在吧。至少,我无法想象一个随意批驳五星级酒店的金领,能够真正体会到吾等凡人所面临的窘境。
  因为不可能,所以才向往。
  幸而已不再年轻,看就看了,始终记得,切勿模仿。
  俗气一点说,此书作者真的,有装ability嫌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插图,看着很有感觉,内容也比较吸引人看下去,但是个人觉得里面的观点有点激进,而且其实发生的那些事跟她去的地方都没什么联系,比如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在巴黎和夏威夷发生的事,可是书中一点都没有关于人文或环境的描述,就只是一些事件,感觉一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被书的名字吸引而来,之后看了MR BEAN写的书评才决定要买。
  但是看了以后实在是很失望。
  
  我觉得一本好的旅行随笔,应该看完后立马有想上路的冲动。但是这本书完全没有。王迪诗应该还是一位专栏作家,这本书的确颇具专栏风格,感觉是她一期一期专栏的大合集。作者更多的是表述了她对所到之处风土人情以及事物的一些个人看法,但实际上书里并没有让人大开眼界或者深深感悟的地方。
  
  其中有一篇写到了我的家乡,描述过于主观,让我直想跳出来为我这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申辩。
  
  不过整本书倒港味十足,一些措辞都精准无误的体现出了港人的豪放,作者对于一些人生感悟的描述更据香港特产的TVB风格。
  
  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TVB专栏大合集,是一本难得的八卦游记。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我一直觉得旅行随笔更是承载了灵魂对于自由的向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国庆节被国人如此郑重对待的节日,我却在家里闲得发慌,于是一个人湿漉漉的拎着个环保口袋冲去图书馆。
  
  图书馆果然是整个城市最安静,最让人喜爱的地方,走进图书馆,风打在窗户上发出的“况况”响声。我自觉的把这样的声响当成是一种欢迎。图书馆内看书的人不太多,大部分人是学生和老人,像我这样所谓的青壮年,我似乎一个也没看见。
  
  CQ的图书馆比广州好,好的地方在于,新书特别多,对于我这样有新书阅读癖好的人,差点流出哈喇子。想当初我在广州图书馆只为看新书,可是在网上预订1个月之久。
  
  走进门口几排推荐书架,我随便一翻,就拿走三本小说,有破案,有悬疑,有情感,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应该走了,因为我的图书证只能让我借出这三本。但这三本书有2本都不是新书,让我又有点不甘心,于是我继续寻找着,走过我调查过的“新书上书架”,我没仔细看每本书的名字,而反复在这个书架旁游走,我想我只是喜欢这样的感觉,心里一直想着如果这些书都放在家里,将是怎样的雄伟壮丽。对于这样的心里认知,我对图书馆感到抱歉,我怎么能将图书馆意淫到家里呢,对不起广大图书馆的读者群众了。
  
  逛完“新书上书架”,我走入每次最想借书的书架上,日本文学,很多次我问过自己为什么喜欢日本文学,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好像一直对日本文学当中的那些人特别好奇,也对日本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像,是怎样的一些人才铸就了这个国家以变态出名呢??真是让人非常不解~越是不解,越想了解,这的确是人性的矛盾。
  
  我拿起几本书,好看的封面、出名的作者、新华书店的榜上有名的,N多本简直不敢相信的书籍居然都是新的,连《海边的卡夫卡》、《恋空》等书居然都有3本之多,只是不够崭新而已。这些都让我不得不惊叹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城市,是这样一个城市的人是如此不爱看书,不爱图书馆,真是便宜我了。
  
  逛过日本文学,我又逛起了中国文学,不知不觉逛到一个隐藏的书架,为什么说隐藏,仅仅是因为,上次我没逛到,我想这么偏僻的书架,也不会让人容易逛到。里面有方文山的《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时代》我拿起来随意翻了翻,又是所谓的心里辅导书籍么?确实没什么兴趣,在这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谁能真正辅导谁呢?所有的励志书籍,我觉得精髓就在于书名,既然已经看了书名,更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是得,方老师,我知道,我们活在最好的时代,谢谢!
  
  接着我拿起一本书,作者已经被我忘记了只见封面上写着: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而且封面是我喜欢的嫩绿色,干净,整洁,没被人翻阅过,拿在手上,书页哗哗作响,感觉就只跟我说,快来翻我,快来,于是我拿起它,走向旁边的座位上,把包和那个环保口袋放在了桌上,然后拿起书看起来。果然,我这人没什么浪漫细胞,这本书里有诗、有经文、有西藏、还有小资,这么齐全的浪漫合集,我楞没看懂,我实在是有愧于封面这么回肠荡气的一首诗,当我回来查过这首诗之后,知道是一个叫仓央嘉措的人写的,但这个名字不是这本书的作者,于是我释然了,原来这也是山寨!哈哈
  
  到这时候我还是很不甘心,于是我起身将这本嫩绿色的书放回去,最终拿起了这本,《一个人私奔》,我到现在才说起这本书,可真是几经波折,哎~
  
  初初拿起这本书,就是好奇,一个人私奔,能怎么个奔法?说白了就是想打发下时间而已,书上大幅大幅让我觉得跟文字不匹配的图片,实在是让人很容易产生故意增加篇幅的嫌疑。不过细细的看下去,这个28岁的姐姐,呃~好像我是应该叫姐姐,在28岁的时间里,活得异常的精彩,异常妖孽,好像要把这无限的一瞬,用尽所有力气活回来。光这肆无忌惮的勇气,就值得人佩服,于是为了这本书,我把我之前拿的三本书之一最破旧的那本还了回去,这本《一个人去私奔》可是崭新崭新的,不拿回去好好看怎么对得起自己。
  
  这本书,是唯一一本让我在图书馆里看得荡起微笑的书,不可否认这是个异常聪明又肆无忌惮的女子,看着她调侃着那些所谓的名胜古迹,那些所谓的旅游景区,理直气壮说着自己的五星级酒店癖好,很欠扁的说着所谓的“高级旅行”,没有人告诉过她,旅行不分贵贱?还是说没有人告诉过她,穷人,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么?当然,这也不乏我是在赤裸裸的羡慕嫉妒爱和恨,没大我两岁吧,为啥人生就这么不同呢,咱去个三亚,还得好好的存钱,住让人看不起的四星级酒店,哎……总而言之,看着这本书,越有让人很想亲眼瞧瞧,这样的女子究竟是个啥样,如果有可能还想捏一下她的脸蛋,实在是太可爱了。
  
  在这里用到了可爱这个词,是的,异常可爱,正是有了这样可爱的人,写的这本可爱的书,让我在这个糟透了的国庆节,欢喜起来。她的可爱,来自真实,如此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让人觉得很温暖,我闭上眼睛,就好像能看到这个女子的眼睛,同样荡漾着微笑,如此美丽的地球,有了这样的一个妖孽,注定会精彩一点。
  
  现在凌晨三点,多么让人无奈的时间,虽然我还很兴奋,但也不得不私奔去床上,去做那无比美妙的梦境,我想,在梦里我一定可以捏到你得脸蛋,哈哈哈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21 14:53:3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是一场旅行。
  旅行,是一场私奔。
  私奔,最好还是一个人。
                                                          ——题记
  在卓越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决定买下它,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也喜欢题记的那句话,很契合我现在想一个人旅行的心情。作者王迪诗,二十八岁女律师,任职国际性律师行。独自居住在九龙塘兰开夏道,享受着小资的高调人生,是名副其实的BOSBOS in Paradise。喜欢作者清新随笔的笔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一种三毛的随意和潇洒。
  从俄罗斯到南非,从德国到日本,从意大利到柬埔寨,从摩洛哥到夏威夷,从撒哈拉到云贵高原,每一个地方都酝酿着一次邂逅,每一个场景都述说着一个故事,无关天长地久,只是当时的浪漫情怀。按作者的话说,她是高级流浪,是个超级饭店迷,每去一个地方都住好几星的精品酒店,享受着她独有的“浪漫”。就像作者对浪漫下的定义一样,“浪漫”是当你忽然想看泰晤士河的日落,可以想飞就飞;“浪漫”是当你为“公义”跟老板翻脸;“浪漫”是当你霎那对梵高那幅The Starry Night 生起了莫名的怀念,可以直奔纽约。只是这都是高成本的浪漫,没有钱的人便无福消受了。
  我喜欢像作者这样的旅行,除了不用担心荷包以外,也没有太多的目的。新井一二三说,旅游的本质是逃避现实。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无法参透。但我觉得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似乎跟表达了我的感觉,没有目的没有归期的旅行才是真正的旅行。其实,旅行玩的只是心情,如果只是为了旅行而旅行,那么便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中秋的时候去了一趟长沙,虽然无法避免的还是像例行公事一般看了各种景点,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和满足感。在橘子洲散步的时候,觉得其实橘子洲跟一般的公园没什么,但就是很享受那种感觉,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或者其实是有着不一样的心情,慢慢的沿着湘江走,感受着一个不一样的空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满满的舒服和自由。我想,旅行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由。
   作者有次突然就去了意大利的一个小镇,没有事先通知朋友,半夜给朋友打电话,朋友还是驱车来接,只有惊喜,没有不理解,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王迪诗的性格,这就像她的性格。有如此相知的朋友,不觉有点嫉妒。这样的随性还有这样的理解,作者未免有点太过幸福了。我也希望有一天也可以什么都不用顾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跟着自己的感觉想走就走。
     看新井一二三的《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和王迪诗的《一个人私奔》感觉很不一样,前者有点对不起我对它的过高期待,而后者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两个人旅行的方式和感触很不一样。新井一二三少了王迪诗的惬意和浪漫,而王迪诗也不如新井那般有着让人激动和跳跃的感觉。旅行几乎是新井的全部,而只是王的一部分。但两个人都是潇洒的人,也都是让人艳羡的人。昨天看了《末路狂花》才觉得,就算到穷途末路,我们都要潇洒一回,何况现在还好好在路上呢。
  旅行,是一个人的事,不管是结伴还是只身前往,因为,只有自己才决定着这是不是一场真正的旅行。我觉得旅行的本质不是逃避现实,而去看现实的另一面。现实有太多的面孔,有时候一张脸对得太久,我们需要换换风景,缓解我们的审美疲劳。
  人生,本来就是华丽的冒险。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9 04:12 , Processed in 0.0458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