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啸山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2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呼啸山庄》,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哀伤,不知道是对希刺克厉夫的悲惨身世的同情,还是对美丽善良的凯蒂遭到希刺克厉夫的无情打击变得精神扭曲而感到遗憾,抑或是对于哈里顿、小林惇和凯蒂之间的爱情经历所震撼,呼啸山庄里两代人的爱恨情愁实在令人难以释怀,就像《红楼梦》的悲情让人难以释怀一样,我们不得不在那一幕幕柔情、爱怜、龌龊、毁灭、重生交织的世俗之网中感受那一番另有一种滋味的情绪,在心中独自品尝小说带给我们的独特的人生经验,或是人生体验的闪回。
  《呼啸山庄》可以说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不能被时间所遗忘的书。它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书中的人物表现的都是大爱大恨的人生经历,爱起来死去活来,恨起来不计后果。能写出如此大爱大恨的人,如果不是出于人类的自然属性的话,那就非是体验过轰轰烈烈情感经验的人方能抒发不可,因为文学是人学,作者的文字必然也蕴藏着作者的情绪和感想,如果没有作者深刻的人生经历作为铺垫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产生,那么问题在于,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作者艾米莉 勃朗特本来是一位沉默寡言内心狂热的抒情女诗人,在她短暂的三十年的生命里,她何以能有这样的大爱大恨呢?根据一些资料显示,作者生前接触社会生活并不是很多,交际圈也较小,能写出这样的书,我们只能说她是一个天才。
  天才总是孤单,生前也总是不被别人所接受,但是天才的价值在于她能够思人之不能思,想人之不可想,表面上看起来很呆,其实大智若愚,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在于其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过人之处,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的,天才需要先天的条件,更是需要后天的努力,没有后天的努力,天才会退化的。艾米莉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加上她个人的学识修养,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她的诗歌多是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艾米莉能否写出这样的作品出来?我认为是能的。文学这东西本来就是更贴近女性心灵的,中国古代的文论就有“不平则鸣”的说法,艾米莉表面上沉默寡言,却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时代,她十分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善良的天性使她懂得如何去爱,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污染诗意的工业文明的排斥以及愤怒之情,使得她产生恨意,所有的这些都为创作《呼啸山庄》提供了很好的情绪准备,当然,作者的丰富的想像力也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一面,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中作者也许不可能有体验大爱大恨的环境,但是作者完全可以依靠丰富的想像力来补足,
  
  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呼啸山庄》,我深深地被书中的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语言所折服。书中的精彩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语言简捷,书中以尽可能简捷的语言来描述故事发展的过程,详略得当,使人看起来十分舒服,可见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底非同一般。另外,书中的故事情节就像是一个梦幻,书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生活在这里面的人们的爱恨情愁似乎跟外面的世界不相关联,以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为圆周,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善的情爱和仇恨的世界。
  
  呼啸山庄的意象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寓意,“呼啸”二字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绪指向,它代表对不公命运的呐喊反抗,是对生命尊严的呼唤,甚至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控诉。据说梁实秋先生曾经将《呼啸山庄》译成“咆哮山庄”的名字,杨苡先生却认为不妥,他从住宅名称的取名的角度出发,认为“咆哮” 二字不符合萧恩一家对山庄取名的生活逻辑,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梁实秋先生的译法,用“咆哮”可能会有点乖戾和暴虐的意味,可这样更符合书中的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咆哮更体现人物的野性,山庄里就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地方。
  
  书中的主角希刺克厉夫的压抑和暴力甚至人格的变态都是书中要重点表现的东西,通过描写希刺克厉夫人性被摧残到恶意摧残他人的人性,到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罪大恶极而良心发现,作者意在展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其着力点在体现爱的存在,爱能消解人类的一切仇恨,恨得越深,越以体现爱的博大,所以有表现爱之前得充分展示恨的深重。因此,咆哮二字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咆哮,对爱情咆哮,对人的损毁人的尊严的社会制度的咆哮,就是要咆哮,在咆哮山庄咆哮。
  
  我们读者姑且将呼啸山庄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斥着人各种各样的欲望:丑恶以及美好的一面。可以说这是作者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创造出来的一个梦幻,跟中国古代的仙境一样,这个独创的梦幻世界充满了神秘感,给了读者无穷遐思的空间,只不过这里的山庄的故事跟仙界不同,这里讲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情愁,一个由恨所滋生的悲剧故事。仙界有缠绵绯恻,可是这里没有,这是一个毁灭的故事,一个关于走向灭亡的故事。
  
  全书的情节并不难懂,甚至十分好读,其主线脉络也十分清楚。小说主要以希刺克厉夫的人生情绪的转变为大的线索,他的由爱到恨到复仇到人性的复苏的人生转变,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照这条线索,谋篇布局,大有顺藤摸瓜之意,将山庄神秘化,把故事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荒凉寂寞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坚硬寒冷的庭院,有时又在风和日丽,浪漫温馨的草地,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正好迎合了人们窥视的心理。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刺克厉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刺克厉夫。
  
  希刺克厉夫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没有财产,却掠夺了财产,自己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一个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败。当他发现林敦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辛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刺克厉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刺克厉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无论如何,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我想说的是,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人的善良本真的天性,悲剧的产生往往就是人的善良本真的天性遭到摧残的过程,而人的天性中最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挚情感的自然发展和流露,对于爱情的追求是这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美妙纯洁的爱情遭到外力的破坏是最令人伤怀的,古今中外多少的文学作品都以这一题材作为塑造悲剧氛围的表现对象,而这种以展示爱情被无情摧残而导致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主题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它总能触动读者敏感的神经系统,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引起人类关于爱情的长久不衰的情感共鸣。从《红楼梦》中的宝黛感人肺腑的痴情决断,到《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的难敌世俗力量的形而上的恋爱的终结,再到《半生缘》里的世钧和曼桢的阴差阳错的擦肩而过,我们为那一幕幕的爱情悲剧而痛心疾首,伤心流泪。纵观中国文学形像的人物画廊,我们不难找出一个个悲剧情种,他们往往个性鲜明,富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个人的力量总是不敌世俗的强力,最终这些人的命运也只能留给世人说不尽的遗憾。
  
  如果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礼教的禁锢约束了对于爱情的率性追求而对爱情的表达有所顾忌的话,那西方人对于爱情的表达则更加豪放和彻底,相对于中国,西方文学作品里的爱情主题更加贴近人性的本质, 以深入探索人性灵魂深处的情欲为重点,很多方面是中国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像《洛丽塔》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品是迄今为止中国的作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缺乏西方人的个性解放和性解放的经历,我们要么压根就还在压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欲,要么就纵欲过度,淫乱成风, 我们中国人压根就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所以在我们中国的很多人眼里,异性之间更多的只有性而不见得有爱的存在,我们不懂爱情究竟为何物,自然我们写不出像《洛丽塔》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细腻入微的文字。
  
  中国人经受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教束缚,以中庸为为人处事的原则,爱与恨的棱角已经被磨得平之又平了,早已失去了大爱大恨的本领了,所以看到西方描写情愁爱恨的小说,我们就有自叹不如的感觉,特别是看到《呼啸山庄》这样的作品。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0:28 , Processed in 0.0425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