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史实硬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11: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值得细细品读,甚至多读几次也是收益良多。
下面是一个作者所写,感觉作者功底也相当深厚,拿来,放到这里,供大家阅读。

【一】

第四十二页,……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为上县,六千户以下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

【楼主按】:据唐人杜佑所撰《通典》卷三三所记,“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通典》卷十五又言“县自赤至下凡八等”,故而唐县至少是有七到八个等级,而非钱穆所说的只有上中下三等。另据吴松弟在《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中所考证的,唐县其实又能细分为“十等”,在“赤、畿、望、紧、上、中、下”之外另追加“次赤、次畿、中下”三等。如《新唐书·地理志》载“三原,次赤(县)”、“扶风,次畿(县)”、“同川,中下(县)”。

总而言之,无论是按照唐人杜佑所撰《通典》所记,唐县分七等或八等,亦或是宋人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县分为十等。这都远多于钱穆的“唐县三等说”。因而,此为钱穆书中史实硬伤之一也。

【二】

第八十三页,……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系了。

【楼主按】:据今人何炳棣教授在氏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中的考证,“丁”是一种赋税单位,而不是人口单位,“顺治八年到乾隆五年的丁数从来都不代表人口”。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在述及明清时期,对何炳棣之说是予以支持的。

或者再简单点来说,任何将明清时期“丁”简单视作人口单位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或者将“丁”数乘以五六倍以得出当时人口总数的做法更是荒谬的〔如E.H. Pasker和W.W Rockhill就这样做〕。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原文里,不难发现钱穆确实将“丁”与“人口”进行直接挂钩,认为清代的“丁”代表人口。事实上,这是错误且有悖史实的。此为钱穆书中史实硬伤之二也。

不过钱穆老先生也不是最后一个躺着中枪的人,到今天为止,圈内依然有人对这一史实没有清晰认识,以至于错误一犯再犯,比如点击这里那里

【三】

第一百零七页,……巡抚总督在明代是非常设的官,故地方行政首长之最高一级是布政使。
第一百三十九页,……在明代,布政使是最高地方首长。总督巡抚非常设,有事派出,事完撤出。

【楼主按】:据生于万历年间的学者型官员孙承泽在氏著《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记载,“问总督军务者,本朝始于何时。曰:都御史总督军务,自正统四年始于麓川之役,王骥始也……继是而四方多警类率如,例如马昂于两广、石璞于关外、王来于湖广、侯琎于云南,然事平则罢……又继是而为任官矣,成化六年开总府于梧州,此任官之所由始矣”。

这段史料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了,即明代的总督最初是临时性质,由都御史兼任,事毕即撤。后来到了成化六年,从两广总督(即原文“开总府于梧州”)开始,总督成为定制、常态,变成地方官群体中的一员,属于地方最高长官之一〔另一为巡抚〕。

事实上,学术圈内对明代督抚的性质早有讨论,对于明代督抚从何时起演变成地方官,已有基本共识,主张成化年间的居多。因而,说巡抚总督在明代只是非常设官,以及地方最高首长为布政使,这只能适用于描述明朝初期。故而,此为钱穆书中史实硬伤之三也。

【四】

第一百零七页,……巡抚总督在明代是非常设的官,故地方行政首长之最高一级是布政使。但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就官制言,地方区域,也不该称为司。而清代则更无适当称呼,于是仍沿袭称了省。譬如有江苏布政使,有江苏巡抚,而江苏地区则称为江苏行省或江苏省。清代一统志是这样称呼的。其实省的称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顺。

第一百零八页,……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楼主按】:很多时候,我们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之所以然。就好比我从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所引的这段话。其实钱穆在书中对行省诟病甚多,远不止这些。那为什么钱穆会对清代省制如是不满,这要追溯到钱穆的早年阅读史里。

钱穆在《师友杂忆》里曾追忆当年为了考燕京大学,因燕大规定章学诚《文史通义》为必读书目,他就找来读了好几遍。恰恰是这本《文史通义》深深地影响了钱穆对清代省制的看法。

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有一篇不太为人所道的小文,即《地志统部》篇。该篇提到“明改行省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则曰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司者,分部之名,而布政使者,统部之官,不可混也。然布政使司,连四字为言,而行省则又可单称为省,人情乐趋简便,故制度虽改,而当时流俗,止称为省。沿习既久,往往见于章奏文移,积渐非一日矣。我朝布政使司,仍明旧制,而沿习称省,亦仍明旧。”

事实上若将钱穆的论述与章学诚的小文进行比照,我们会发现钱穆多有“暗袭”章学诚之说。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题外话,早几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一位年轻博导写了几篇论文,提出“清代省制是层累出来的”,其中最为代表的〈清代十八省的形成〉一文给历史地理学界扔下了一枚深水炸弹。该文认为“清代的‘省’只是一种区域的通称,不是巡抚辖区的专称,更不是正式的政区,因此才出现了众多十八省体系外的省,省下有省,辖区空间混乱……”。

不过,后来一位年轻学者,写了篇〈政区·官署·省会:清代省名含义辨析〉予以反驳,认为清代的“省”字包含“政区”、“官署”及“省会”三重内涵,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在清代文书中出现“安庆省”、“西安省”及“湖广省”等问题。私以为,这也算是纠正了钱穆对清代省制的错误认识与偏见。

【总结】

其实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中所犯史实错误,远不止我上述列出的这些,不过这篇小日记也这么长了,也累了,就此歇笔。说实在话,我对钱老先生还是很尊重的,他的上述史实硬伤,有一些是时代局限所致,当时学术研究没发展到那步,认识不到也在情理之中,无所谓再“得理不饶人”了。

其实真要苛责起来,许多著名历史学家都把一些基本史实给弄错过,比如隋唐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就完全忽略了唐代官制中“职事官”与“使职”的重要区别,这一区别在今人看来算是“常识”了。而明史学家顾诚,则在一篇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论文里,莫衷一是,差点将“同姓同字”者当做沈万三的后代。


本文所涉参考文献:
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2004年
4、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2005年。
5、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2001年。
7、葛剑雄、曹树基〈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侯杨方〈“安庆省”考〉,《历史地理》第23辑,2008年。
11、侯杨方〈“西安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11、侯杨方〈清代十八省的形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
12、傅林祥〈政区·官署·省会:清代省名含义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1期。
13、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
14、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5、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中华书局,2008年。
16、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4-4 11:43:48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原来我读书真的是“不求甚解”啊,向楼主学习这种质疑精神及读书之多!!!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6 23:59 , Processed in 0.0633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