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敦的叫卖声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2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31篇,出自18-20世纪的14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一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井风俗,卖报纸、卖点心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2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6 03:48:53 | 只看该作者
      在阿狄生办《旁观者》的时代,英国的读者群一定发生了变化,而阿狄生准确地扑捉到了这一信息。首要变化是资产阶级读者成为主要读者,这决定了他的“旁观者俱乐部”的成员身份:一个男爵,一个法律工会的见习员,一个富商,一个上尉,一个时髦绅士,一个律师。虽然里面的人各个有头衔,但是他们,如书中所言,其实是上下不沾边,既非贵族阶层(男爵其实徒有虚名),也非贫民阶层,而更符合中产阶级绅士身份。《旁观者》日销3000份,这在当时实在是个不小的数目。更加吸引我的变化是女性读者的激增。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使用“激增”这个次,但是肯定是在增加,阿狄生意识到 女性读者是一个潜在的读者群,因为女性是有闲阶级,因此,呼吁女性把注意力从胭脂锦衣上转移到读报上,并称这样的女性是具有智慧和品味的女性。《伦敦的叫卖声》最吸引我之处就是它对英国当时社会细节的暴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7 03:25:43 | 只看该作者
      刘炳善 | 英国随笔简论——《伦敦的叫卖声》译序
      
      *谈随笔的幽默性
      
      有一位作者这样写道:“心地善良的人们,在深知人性的真相之后,还能对它保持热爱,这才能领略幽默的意味。他们看清了人类的言行矛盾之处和种种弱点,但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同类,便把这些傻事化为欢笑的源泉,化为理解和同情的根由。”(P13)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斗争,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P15)
      
      阿狄生 | 某君日记
      
      *展示某位正派公民(已去世)流水账式且多年了无生气的日记后阿狄生给出的建议
      
      我还是建议我们的读者最好每个人都写一周日记,把他们在那一周一连串的活动完完全全,准确无误地记载下来。这种自我检查能给他们显示出自己的本相,促使他们认真想一想自己究竟所为何来。今天可以纠正昨天的失误,这能使人掂量一下: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事,虽然很容易被忘在脑后,在人的一生中倒是很值得斟酌的。(P32)
      
      斯威夫特 | 《婢仆须知》总则
      
      *如何做一个不受欺辱的婢仆(个人认为下条普遍适用于社会各种场合,生活中这样的人无处不在)
      
      如果你在客人面前受到责怪——既然你对主人或太太毕恭毕敬,他们这么做自然是不礼貌的——,常常会有某位心地善良的客人出面为你说句好话;在这种情况下,你大有权利证明自己有理,而且可以公正地下个结论: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在任何其他场合下,只要他责骂你,都是他的错;而且,这件事你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向你的同伙仆人详细叙述,你的这种看法还会更坚定,他也一定会支持你;因此,正像我方才说的,无论什么时候受到责怪,你尽管诉苦,仿佛你自己受了委屈。(P53)
      
       *如何有创意地熄灭蜡烛
      
      熄灭蜡烛有种种不同办法,现在我全教给你:你可以蜡头扔到护墙板上,烛花一下子就灭了;你可以把蜡头放在地板上,用脚把它踩灭;你可以把它头朝下拿着,让它被太多的蜡油闷灭;也可以把它塞进烛台的凹槽里;你可以拿着它一圈又一圈地旋转,直到头熄灭为止;你上床去睡觉,撒过尿之后,可以把蜡头浸在夜壶里;你也可以往食指和大拇指上吐点唾沫,然后把烛花掐掉。厨娘可以把蜡头插进和面盆里;马夫可以把它插进燕麦桶里、一把干草里、或者垃圾堆里;女佣可以把蜡烛按在镜子上蹭灭,烛花还能把镜子擦净;但是最快和最好的办法是一口气把它吹灭,这样,蜡烛可以干净一点,再点也容易。(P61)
      
      兰姆 | 梦幻中的孩子们——一段奇想
      
      *约翰游手好闲,不问家事,逝后,弟弟兰姆留下这段感人肺腑的文字
      
      可是,他一死,虽然刚刚死了还不到个把钟头,就叫人觉得他好像已经死了很久似的,因为生与死之间的悬殊太大了;他死了以后,刚开始我觉得也还受得了,但后来这件事一次又一次袭上心头;尽管我并不像别人那样又是哭,又是伤心(我想,如果死的是我,他一定会哭的),我仍然整天想他,这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爱他。(P87)
      
      兰姆 | 读书漫谈
      
      *英国王朝复辟时期戏剧家约翰·凡布卢所作喜剧《旧病复发》中福平顿勋爵的台词
      
      把心思用在读书上,不过是想从别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结果中找点乐趣。其实,我想,一个有本领、有教养的人,灵机一动,自有奇思妙想联翩而来,这也就尽够他自己受用的了。(P89)
      
      兰姆 | 退休者
      
      *兰姆在东印度公司的账房里做了三十三年,直到五十岁退休,终于得以闲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对此发出的感慨
      
      看官,如果你命里注定,将一生的黄金岁月,即光辉的青春,全部消磨在一个沉闷的写字间的斗室之内;而且,这种牢房似的生涯从你壮盛之时一直拖到白发苍苍的迟暮之年,既无开释,也无缓免之望;如此度日,忘却了世上还有所谓节日假日,即使偶尔想起,也不过把它们当作童年时代特有的幸福而神往一番;——这样,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我现在获得解脱的心情。(P100)
        
      从名义上说,我的确度过了五十个年头。可是,如果你从这五十年当中去掉那些并非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而耗去的岁月,你就可以看出我现在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哩。因为,只有一个人自己能够完全支配的时间,才能理直气壮地称为他自己的时间;而其余的时间,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让他度过了,却只能叫做别人的时间,并不属于他自己。(P105)
        
      我活在世上,应做之事已经做完,昨日之我,是为他人做嫁;从今往后,我的余年属于我自己了。(P110)
        
      兰姆 | 兰姆自传
        
      *兰姆以“空口无凭,亲笔为证”为由,用谦虚自嘲的口吻写下自传,开头几句是这么写的
        
      查尔斯·兰姆,1775年2月10日生于内殿法学院;在基督慈幼学校受教育;后来在东印度公司会计室做职员;工作了三十三年,于1825年拿养老金退职;现成了一位自由自在的绅士;想不起来一生中有何特异之处,只记得他有一回空手抓住一只正飞的燕子——说明手劲不小。(P111)
        
      兰姆 | 兰姆书简四通
        
      *姐姐玛利羊癫疯发作,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兰姆在给好友柯勒律治的信中详细讲述了家庭惨剧发生后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善后处理以及内心的情感起伏,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那头一天晚上,我的姑妈人事不省地躺在那里——从外表看去,像要死的人;我可怜的父亲,额头上涂满了膏药,是被自己的女儿刺伤的,他深深地爱她,她也同样深深地爱他;我那被杀死的母亲的尸体就在隔壁;但奇怪的是我仍然信心十足。那天晚上我躺在那里,一夜没有合眼,但是既不恐惧,也不绝望。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失眠了。长期以来,我习惯于不倚靠感性中的事物而追求内心的理解,从不满足于“愚昧的现今”;——正是这一点支持了我。(P115/116)
        
      *谈到哥哥约翰,兰姆既往不咎,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希望在柯勒律治的心中不至于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他这样劝好友
        
      ······你是一位决定论者,你能尊重精神的差异,并且会喜爱一种不完善性格中的可爱之处。(P119)
        
      *华兹华斯兄妹邀请兰姆到他们居住的英格兰西北部湖区游玩,兰姆回绝了,在信中表明了自己喜欢城市生活甚于回归大自然的态度,他写道
        
      ······滨河大道和舰队街上了灯的那些店铺;无数的行业、商人和顾客,马车、货车、戏园子;修道院花园周围的那一切喧闹和罪恶;城市里的那些妇女们,巡夜的更夫,报警的梆子响;通宵任何时刻,只要你醒着,生活都不会睡大觉;······如果我不把我的心大部分当作高利贷给这个人生剧场,我这一辈子又该做什么呢?(P121/122)
        
      *回顾工作生涯,兰姆已感厌倦,此时的他距退休还有三年,对华兹华斯倾述自己极度渴望摆脱枷锁的心情,想象获得自由以后的生活
        
      ······我就像要饭花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溜达到霍兹顿或安维尔;我要散步,一直散步,哪怕在散步中把腿走断、在散步中倒地而亡!(P125)
        
      赫兹里特 |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年轻人应当提防这种浑然不知的烂漫
        
      我们就像斯泰恩书里说的那个傻呵呵的胖厨娘——她听说鲍贝老爷死了,唯一的感想就是:“我可没有死。”这时候,死亡的概念不但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心,看来反而巩固了我们对生命的占有,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兴趣。(P144)
        
      我们接触任何事物,最初的印象总是单纯而完整的;这种印象铭刻、固定在我们的头脑里,似乎什么东西也不能把它销毁、抹去。我们对此信以为真、毫不怀疑,也就安于荒唐、怠惰的日子,不是安于现状,便是重走老路,把青春年华荒废不少,还自以为时间多得用不了。这时,似乎处处都有一种乡土情调,流连不去:我们徘徊在幽暗的修道院里,对着那些若明若暗的拱形走廊心迷神醉;面前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我们眼里看来就像生命的路程一样迂回多变。只有时间和经验才能驱散诸如此类的幻梦,把我们的雄心壮志压缩成为种种小事,还是要给它划出一定范围。只有当人生的壮丽行列从我们身边走过,只有那些戴着假面的演员转过身去、把背对着我们,我们才能看出真相,才明白人生行程终有到头之时。但是,当我们涉世未深、还没有卷入种种杂事,迂缓的生活步子,单调的生活气氛,常常会滋长前面说的那种情绪。特别当我们孑然独处,一无书看,二无娱乐,我们无法“排遣这慢腾腾蠕动的时光”,这时不免担心:万一生命总这样像蜗牛似的慢慢爬行,何时才到尽头?我们对这种毫无意义的迟缓急不可耐,恨不得跳过一些岁月,好让我们称心如意的事情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发生。年轻人春秋正富,把光阴任意挥霍,毫不在乎;老年人在这方面却斤斤计较,因为他们余年无几,而且就连这有限的余年也未必能够安然度过。(P150)
        
      佩特 | 《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引言和结语
        
      *哲学与艺术的最终目的
        
      哲学、思辨修养的作用就在于把人的精神鼓舞起来,使它惊醒,进行经常而热烈的观察活动。在任一时刻,人的手或颜面都会呈现某种美好的姿态,山峰或海洋都会显出某种格外迷人的色调,人的心灵深处也会涌起某种激情、敏悟、智慧的昂奋,那是无比真切而且夺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只能片刻存在。(P209)
        
      当艺术降临在你面前,它坦率提出:除了在那稍纵即逝的时刻为你提供最高的美感之外,它再不提供别的什么。(P211)
        
      斯蒂文森 | 理想中的黄金国
        
      *生活充满未知的惊喜,我们不是怕死,是怕自己还没来得及体验
        
      在尘世上,只有一种愿望能够满足,只有一件事情够能彻底实现,那就是——死亡。但是,死因尽管多种多样,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告诉我们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实现。(P219)
        
      斯蒂文森 | 为闲人一辩
        
      *读书人的警钟
        
      书籍自然是好东西,但书籍仅仅是生活的极为苍白的代用品。一个人如果把喧闹、神奇的现实生活撇在脑后,而像美人莎洛特似的,只是坐在那里对着镜子顾影自怜,那是非常可惜的事。同样,一个人如果过分用功读书,那会像老故事里讲的,他就很少有时间思考。(P231)
        
      *如何避免成为教条主义者
        
      一个人如果常常观察别人对于个人兴趣爱好所流露出的孩子气般的满足,那他也会以一种幽默的宽容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P235)
        
      *最好的朋友
        
      赫兹里特说过,他觉得对于他那一伙赫赫有名的朋友,倒没有像他对诺斯库特(与赫兹里特同时期不大出名的一个作家)那样的旧情难忘,虽然后者并没有给他帮过什么大忙,但是他认为一个好伙伴就是最大的恩人。(P238)
        
      本森 | 随笔作家的艺术
        
      *其实每个写字的人的心情都和这位大法官一样
        
      勃鲁厄姆勋爵是一个热衷于沽名钓誉的人。他把自己的住宅加以开放,供游人参观,命令总管:凡有游客光临,立即向他禀报。听到禀报,他总是匆匆赶回书房,手捧书籍一卷,好让那些游客们你推我、我推你地悄悄私语:“看,那就是大法官阁下!”——随笔作家的心情正是这样:他非常欣赏自己的小天地,同时他也非常高兴让别人看到他在欣赏自己的小天地。(P246)
        
      *本森自己就是一位随笔作家,下段文字对随笔作家给出的评价显然片面,不过也可作一种参考;随笔虽散,但并非没有深刻的灵魂,这点可以去读蒙田
        
      随笔作家可以有自己对于道德的偏好,但却不可陷进道义的激愤之中去。基本上说,他应该胸怀宽大,详察事物之特色而不计较其本体。他所关注的乃人生的绚丽画面以其种种场景和人物交织而成的那幅活动着的帷幕,却不去理睬人生的目的和宗旨。换句话说,在他心头萦绕着的乃事物的表象,而非它们的意义和道德教训。(P251)
        
      *随笔作家的好奇心
        
      他必须知道:多数人的信念并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一大堆联想、传统观念、对事物的一知半解、格言、范例、忠心、狂想等等的总和。他要留心观察的不是人类的庄严法相,而是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他要研究的不是人们应当想些什么,而是他们实际上究竟想些什么。对于人类的种种弱点,他既不可感到羞愧,又不可感到震惊,更不可因之而感到愤慨;但在他内心却要保留着高尚理想的光芒,令人激动的景象,无忧无虑的情性,各种人物的突出特点······(P252)
        
      ······只要我们生活得充实,生活经验本身就自有价值······(P253)
        
      伍尔夫 |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玛丽的信条要领:独立高于一切。纵观她一生的言行,个人认为比波伏娃更具实际号召力
        
      “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所接受的任何恩惠对于自己都是一种新的羁绊,它会减损我们天赋的自由,败坏我们的心灵。”(P269)
        
      伍尔夫 | “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开始怀疑要不要读传记类的书
        
      他们现在的一举一动,并不是像他们生前所想的那样爱到哪里就到哪里,而是一切由我们安排,按照他们毫无所知的种种模式;他们现在说话,也不像他们生前那样,脑子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为他们一开口,我们就对他们的话作出各种各样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的解释。——一个人一旦进入传记,就得变成这么个样子。(P288)
        
      伍尔夫 | 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
        
      *读书时应消除的成见
        
      我们读书的时候,想法常常是模糊不清和自相矛盾的:我们要求小说一定要真实,诗歌一定要虚假,传记一定要把人美化,历史一定要加强我们的偏见。(P29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01:50:23 | 只看该作者
      带给我罂粟花——充满着催人长眠的汁浆,
      
      还有那常青藤——它的花环缠得人窒息而亡,
      
      再给我樱草花——在黑夜里向着月亮开放。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
      
                        ——伍尔夫《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4 00:20:32 | 只看该作者
                只谈其中一篇: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我们年轻的时候什么也不顾,一心只管向前,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当爱情,健康,亲朋老友,事业,,,向鲜花一样枯萎凋谢的时候,我们感到害怕了,开始与死神作斗争,不管我们如何养生,最终化灰为尘。
            不知道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有没有这么想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3 05:17:5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书籍。尤为推崇他的翻译。味道很好,意味都翻译出来了。能够充分感到伦敦18世纪时期的潮湿,相当伦敦的英伦风情。
      散文写的极其诙谐,让你很想再读下去。
      总之,是本好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3 03:25:04 | 只看该作者
      从学校图书馆借出来这本书,那时候是06年末,从阿狄生一直到伍尔芙。
      
      印象最深刻的是中间的一篇兰姆的《梦幻中的孩子们》
      
      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
      
      未来总是太虚无,
      
      想来想去都是虚无,
      
      比虚无还要虚无,
      
      我们仅仅是某种可能性,
      
      要在忘记的河边等上一千年,
      
      才能取得名字,
      
      换取生命。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4 08:01:37 | 只看该作者
          是一本英国散文选。我上个月买的,吸引我的是她的装桢和印刷,太可爱了,一看就想把她摆在书架上。灰绿色的字体,喜欢。
         内容同样精彩,翻译的水平真不错,作者简介和注释都恰到好处。这一行,难就难在恰到好处。 表扬。
         喜欢伍尔夫的那几篇文章,看了好几遍,每次看完都想站起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02:35 , Processed in 0.0755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