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驭风少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中国商界先锋潘石屹诚挚推荐。
      《纽约时报》推荐大学生必读书;《华尔街日报》头版报道;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非小说;亚马逊年度选书TOP10。
      马拉维,一个非洲小国,巫术盛行,饱受干旱、饥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扰,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用上电,唯一不缺的只有风。 十四岁的少年坎宽巴决定自己打造一架发电的风车。辍学的他,在废品场里收集废铜烂铁,借来爸爸的自行车轮胎、村长家的胶管,依靠乡村图书馆的一本《探究物理》,经过多次 “疯狂”的试验,终于造起一架梦想中的风车。 他的风车不仅让家人跻身仅占马拉维百分之二的有电人口,更为他自己争取到重回校园的机会,他的事迹也通过媒体渐渐地获得了世界的关注。“我尝试过,我做到了!”成为一句流行语,而坎宽巴也将目光放到了改变家乡命运的更高目标上。

    作者简介
      威廉坎宽巴
      1987年8月5日出生于非洲马拉维的多瓦小镇。他14岁辍学,开始自学物理,摸索风车发电机的发明的制作方法,三年后试验成功,随后不断改进,19岁时被美国教授发现,他发明风车的事迹广为人知,得到重回校园的机会。20岁时,他受邀参加世界顶级精英汇聚的TED(科技、娱乐与设计)论坛,21岁时,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上发表演讲。如今他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布赖恩米勒
      自由撰稿人,另著有《为生存而斗争:刚果的战争和救援故事》等。曾做过新闻记者,在《哈泼斯》和《君子》等知名杂志任职。

    最新书评    共 5 条

    日出金      当把书看到三分之一时,我只了解到主角威廉的童年、他父亲的过去和他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在一堆繁琐的细节中我感到无趣,我着实搞不清楚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我太过心急了吧。     威廉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小国,马维拉,巫术盛行,饱受干旱、饥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扰。     因为巫术盛行,所以人们的思想都较为落后。一到旱季,粮食收成不好就会出现饥荒。这样的灾难降临在每个人的身上,无一幸免。人的身体在一夜之间变成各式各样的可怕形状,他们像动物一样匍匐在地,寻找着可以吃的东西。如果有一粒玉米粒掉在地上,立马四周就会涌出一圈人,迫不及待地将玉米粒扒进嘴里,混着沙土咽下去。而疟疾对马维拉人来说可算是家常便饭。艾滋病也是夺取众多人生命的恶魔。     所幸的是,威廉有个不信巫术、皈依上帝的父亲。父亲在他心中是个有担当的爷们,强大而不失威严。当知道威廉被口香糖商人下巫术时,他父亲毫不犹豫地拿出相当于一星期才能赚得的钱赔偿给商人,以解威廉心中对巫术的恐惧。在饥荒中,他父亲没有抛弃妻子,而是留下来和家人共度难关。当他母亲患上疟疾徘徊在生死边缘,他父亲对妻子的爱表露无遗。       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并没有阻碍威廉实现他的梦想,即使没办法上学他也没有放弃。正因为父亲对他的支持和爱,以及朋友的帮助下,威廉才抵住别人的质疑和嘲笑,天马行空,做自己的发明。  当我把书看完,才发现刚开始我对书感到无趣是片面的。  他想要做一个发电的工具,他希望马维拉的夜晚能够灯火通明,他希望父母的耕作不再那么辛苦。怀着简单直接的目的,通过对书本和自行车上的摩擦发电器的研究,在贫乏的条件下,他制成了一台发电的风车!       我把灯泡放在胸前,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只见灯泡先是闪了一下,然后发出明亮而恒定的光芒。我激动万分,心脏差点没从胸口蹦出来。  “看啊,”有人在风车底下说,“他弄出了光!”  “他真是说到做到了。”          这一刻我的心脏也随着威廉的动作停止跳动。我屏住了呼吸,默默地期待他胸前的灯发亮。而后他确实做到了!干得漂亮!  我被他所感动。我看到了他身上的天真与执着。生活很艰难,但他没有埋葬自己的生活。他依然有梦想,有梦想就有未来。  发明的灵感需要人的想象力。将想象实体化则需要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而在制作、实践时,即使不断地失败,仍然想要继续、不肯放弃的那种心情,则需要人永不该丢失的童心。拥有这三项,世上便无难事了。  而正好,威廉身上都有。  他是上帝的宠儿。他的发明被人发现,他重获返回校园的机会。他的发明成为非洲的希望。  他在台上演讲的时候说到:“我尝试了,我做到了。”  一心一意的时候,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详情 发表于 2013-7-29 07:53
    小蓝人    因為閱讀而改變人生的《馭風男孩》      李伟文         這個十四歲男孩,憑著在小學圖書館找到的科學教科書,   努力自學,居然拼湊出一個風力發電機,   不僅轉動他更大的夢想,也改變他的人生。           孩子放下手中的書,歎了一口氣,我趁機問她們:「看完《馭風男孩》,有什麼感想啊?」她們不約而同地回答:「他實在太厲害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非洲馬拉威的年輕男孩,九年前非洲乾旱,天災加人禍,這個當時才小學畢業的十四歲男孩,在沒水也沒電,有一餐沒一餐的艱困環境之下,雖然家境貧困無法繼續讀中學,因為強烈的求知欲,他在小學的圖書館找到一本來自國外捐贈的中學科學教科書,從裡面看到渦輪發電機的照片;他另外還找到一本《物理學釋疑》,其中有許多照片與圖示解釋發電的原理。憑著這麼少的資料,他努力自學,嘗試動手做,在垃圾回收場找材料,居然拼湊出一個風力發電機。這個發電機,不只帶給他的家照明燈光,也轉動了他更大的夢想,改變了他的人生。        整個故事都是以一個非洲孩子的眼光與角度所寫成的,非常生動有趣,也因為真實而分外動人。多年來,不時在各種媒體報導中看見非洲,不管是描述當地的貧窮苦難、瘟疫戰亂,或是把非洲當成飛躍進步中的新興市場,總覺得隔了一層,缺乏真實感。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在最後所描述的或許是他們真正的心聲與希望:「我和同學談論要創造一個新非洲,一個領袖輩出、而非處處皆是受害者的地方,一個充滿創新、而非依賴別人慈善施捨的家鄉。我希望我的人生故事,能觸及到那些試著提升自己和社會的兄弟姊妹,在他們對於自身的窮苦環境感到氣餒時,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只要團結合作,我們就能幫助他們像我一樣,跳脫命定厄運,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書中引用了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的話:「如果你無法飛翔,就用跑的;如果無法奔跑,就用走的;如果走不動,就用爬的。」這段話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他利用身邊極為有限的資源,懷著改善家庭生活的強烈動機,一步步地想辦法解決問題,終於完成心願。        孩子看了這本書,除了讚歎作者的厲害,在對比臺灣與非洲之餘,一定也會產生惜福感恩的心情吧?作者用許多篇幅生動地描述他很想上中學,由於家裡繳不起學費,他如何偷偷摸摸地上課,最後仍是被趕出學校,幸好他發現附近的小學裡居然有個房間有一些國外捐贈的書籍。有書就可以自學,也因為這些書,他才有信心著手努力,並且改變家人的觀念。        這一段是最令我感慨的地方,對於資源有限、文化刺激不足的弱勢族群的孩子而言,閱讀是使他們超脫環境限制,改變生命最重要且最有效益的方法。        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閱讀始終擁有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要讓孩子擁有閱讀習慣,有二個條件,第一是要有書,第二是讓他們喜歡閱讀。        「要有書」理論上應該是最容易達成的目標,但即便是在臺灣,仍然有過半數的鄉鎮圖書館,近幾年完全沒有編列任何購書預算,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經常也得依賴家長或地方善心人士的捐款,才有機會購置新書。        至於如何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我想除了社會上許多公益團體與志工的付出之外,學校老師應該把這個目標當作最重要的使命來努力。        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代表他對周遭的社會是有感受的,對世界是好奇的,對未來是有憧憬的,這種對生活的熱情與想像,是孩子往後面對世界的動力來源。因此讓孩子喜歡閱讀,遠遠比考試多會幾題更為重要。        提到學校與閱讀,就想到學貫中西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建議:「假定上海光華、大夏或任何大學,有一千名學生,每人每期交學費一百元,這一千名學費已經合共有十萬元。將此十萬元拿去買書,由學校準備一間空屋置備書架,扣了五千元做辦公費(再多便是罪過)。把這九萬五千元的書籍放在那間空屋,由你們隨便胡鬧去翻看,年底『拈鬮』分配,各人拿回去九十五元的書。        「只要所用的工夫與你們上課的時間相等,一年之中,你們學問的進步,必非一年上課的成績所可比。現在這十萬元用到哪裡去,大概一成買書,而九成去養教授,及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媽,奶媽又拿去買奶媽的馬桶,這還能說是把你們的『讀書』看成一本正經事嗎?」        當然,林語堂是略帶開玩笑的提醒,但也的確令我們反省,是否有太多的教育資源是錯置的?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許多時間,是否也是見樹不見林,甚至適得其反?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12:29
    箱子    驭风少年的微笑   ——读《驭风少年》      文/ 留声记忆      很难想象:在非洲,一片挣扎于饥荒死亡边缘的干旱土地,红色尘土漫天狂舞中,矗立着一架用废品建造的风车。风车能发电,连接它的小灯泡闪闪发光。建造它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威廉坎宽巴。      《驭风少年》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是一本出于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小说。威廉被迫辍学,完全靠自己探求实验,利用废品厂捡回的破铜烂铁,研制出了能发电的风车。书中记述了他的成长、磨难以及最后的成功。这书属于励志小说,然而却和其他的励志读物全然不同——它没有强说愁的辞藻,没有自吹自擂的吆喝。威廉坎宽巴一直为笑着给我们讲他的故事,微笑着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合上书仰起头,似乎就能看到这位黑人男孩憨厚淳朴充满梦想的笑脸,然而我的泪水却早已在眼眶中打转。      饥荒的肆虐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拥挤的乞讨人群,有失道德的抢夺,掉落在地上的玉米粒都被拾得干干净净,香蕉皮成了难得的美味……。饥荒是活在当下的你我都无法体会到的,但它无疑是一头狰狞的巨兽。人们在饥荒中的手足无措与面对世界末日时无异。威廉被“有趣”的总统与政府欺骗,眼看着一个个同胞被活活饿死,活着的亲朋纷纷挣扎在疾病与死亡边缘,挥别梦寐以求的校园与书本……。他以一个少年的视野观看世界,用他的质朴去领悟世界。“当下我们只能靠自己,没有人会伸手拉你一把”——是威廉悟出来的道理,深沉、准确,充满力量。在叙述中,他从未落过一滴泪;面对灾难,他有的是坚强和年龄不对等的沉着。      灾难中,这位少年逐渐学会如何面对世界。威廉问父亲该怎样惩罚偷“多维”(当地一种食物)的小偷,是否要像其他村民那样处死他们。父亲告诉他:“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杀,他们都是饿得没办法才出来偷东西的,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在这样的影响下,威廉善良得让人心颤,内心有着与他的肤色迥异的纯白。面对小狗坎巴的死亡,他说:“坎巴看见我离开时已经放弃了生存的意愿,这意味着杀死它的人是我”、“没有人知道坎巴的遭遇,直到今天我才把它公之于众”。哪怕是对于一只即将老死的狗,他也感觉它的离开是一种残忍;即使明白一切,也终究无法原谅自己。他的心犹如水晶一般剔透。      面对孱弱的国家,不负责任的政府,威廉对祖国的爱却从未淡薄。“看着地图上的马拉维——棕色的道路在绿色的国土上纵横交错,马拉维湖像颗璀璨的宝石点缀其中,你也许想不到那里住着一千一百万马拉维人。就在那一刻,其中的大多数人正处饿死的边缘”、“如果我们发明的东西真正有用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马拉维的现状。”在逆境中,不该埋怨别人没有做什么,而是该去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即使是去废品堆里寻找一个较为完整的轴承,也比自以为是的针砭有意义得多。十四岁的威廉,早已懂得这些许多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东西。   谈到威廉成功的关键,我认为这也恰恰是这本传记,与其他励志读物的区别所在。正如之前所说的,威廉总是笑着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不是哭丧着脸讲他有多么悲惨。例如,书中对于辍学轻描淡写,全然没有一些电影情节中呼天抢地、砸锅卖铁的催泪场面。威廉清楚父母的艰难,他把失望彷徨留给自己。“爸爸干活需要帮手”——他喃喃地念道。无论记叙自己的挨饿,还是实验中的种种挫败,都不加修饰。那些不如意,好像不过是一阵清风,卷起了熟悉的红色尘土。他告诉读者,自己很快乐,心中充满希望;告诉世界,他的研究成果将会让全国人民都用上电和水。      把光明留给别人,自己承受阴郁——我突然想起这句话,用来形容威廉再适合不过。过去一向不爱看励志自传读物,只因受不了那些悲惨情节的渲染与生离死别的纠葛。然而威廉的故事像一缕阳光,虽然照射着更多的伤疤、血液以及痛苦,但它永远是阳光,带给人的永远会是温暖与感动。人们常说高手叙事,便是能写含泪的微笑,嘴角微微上扬的狂喜。威廉的叙述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带给人对灾难的体悟,对社会的思索,对黑暗的抗议,而这些又都是不着泪痕的。看着皮肤黝黑的大男孩灿烂憨厚的笑容,最让我想起的一个词便是:“赤子之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用微笑点亮黑暗的时光,用善良与宽容对待一切丑陋,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即使有一天落下泪来,泪水也会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成风,让梦想的风车转起来。      干燥的沙地上,棕红色的风尘中,矗立一座歪斜的木塔,塔顶高擎一架由破铜烂铁制成的风车。少年紧握着连接电线的小灯泡,看着掌心出现了一点微光,接着光亮突然绽放出来。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这东西真的能发电!”   “是啊,”另一个人说,“他真的做到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10:47
    毛毛    一个巫术流行的地方,一个愚昧的地方,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地方,   若要生生长出希望,只能在梦想里。   想起许多,童年、过去,甚至JK罗琳的The casual vacancy里的Pagford小镇。      不怕罪恶,也不票愚昧贫穷,只怕没有梦想。   坎宽巴的梦想,让人感动,也让人肃然起敬,与总统的推荐无关,与潘石屹无关。   不喜欢这个那个推荐,他们是红尘世界里的大俗人。   宁愿坎宽巴的憨憨的笑容里,去读出一份伟大。   就像读〈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样,那些文字可能无法流芳千古,就像连马拉维都不能永恒一样,   但文字里,一个小男生/老太太血液里流淌的那一股发自梦想的坚韧,   必然令人无比动容。      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   又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只要有梦想,遥远永远都有故乡。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8:01
    圆溜溜     在马拉维,无论人们追求何种理想,先得跨越一个简单到残酷的障碍,那就是饥饿。饥饿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早已成为历史,但对马拉维人来说仍然是可怖的现实。缺水缺电缺种子缺化肥,天灾人祸不断,持续数月每天只能吃一顿,嚼一嚼煮不烂的羊皮只为幻想一丝肉味,饿到全身浮肿甚至丧命……    然而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生活环境中,少年威廉坎宽巴保持的乐观幽默与好学令人内心极受震动。盛行非洲的迷信巫术在他笔下客观地呈现,同时又充满绮丽色彩,让读者不禁感受到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脉动,和非洲少年由衷的自豪。在最受生活折磨的时候,他还能写下各种充满童趣的细节:贪吃捡来的泡泡糖结果遭到货物主人的“诅咒”,请巫师在自己身上施法却没能如愿得到战无不胜的打架能力;对于昏庸的总统,他以一句“真是个有趣的家伙”评价。他观察到自行车上的摩擦发电器,便能通过自学,由此及彼地探索物理世界。    总而言之,乐观、积极、幽默、好奇、探索、好学,这些在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宝贵品质在地球另一端一片似乎完全出人意料的土地上萌发,不得不让人击节叫好。它们的存在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同样面临成长压力的中国孩子以及肩负教育重任的成人以启示。         @路克  详情 发表于 2013-8-8 12:2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0 19:39 , Processed in 0.22586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