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但丁俱乐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1: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865年,波士顿。美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三位“炉边派”诗人亨利朗费罗、詹姆斯洛威尔与奥利弗霍姆斯,为了一个神圣的文学理想――在美国出版但丁的非凡之作《神曲》――组建了“但丁俱乐部”。
  但是诗人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5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7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好几次试图把他看完,但是都前功尽弃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乱,晕
  人称很多,读到后来根本对不上好
  
  而且描写和叙事不是很到位(也许翻译的问题),总感觉再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总之,这本书没有再看下去了,是在受不了。哈哈哈
  
  没有信心看下去了
  我曾经介绍给几个朋友看,结果和我一样。
  没有能坚持住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18:40:1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着本书,个人感觉并不如预想的精彩。虽然也是引经据典,虽然也是背景深邃,但故事却不那么吸引人,而且多多少少破坏了我读《神曲》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不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完全引不起共鸣。难道是因为涉及美国近代文学和历史?也许拍成电影会感觉好一点,毕竟好莱坞的导演比较擅长给普通人讲故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20:28:26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说这本书之于我,怎么越来越像一块砖似的难啃。……好了,昨天晚上看完了最后一个字,顿悟。My bad,是我知识匮乏是我态度不端正是我居心不良点点点点点点。
  
  不关乎作者的事情。历史上这么一段事情我基本上不知道,美国的炉边派。还有但丁的详细生平也不是那么熟悉的。好了,归根到底这本书不能当作悬疑来看,那样会很累,会觉得拖沓,倒不如当作小文学史来科普来的轻松。……
  
  所以说,My bad,原来看得时候就没有这样想,看得那么艰巨|||||||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6 05:49:1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本书 感觉就是激动 看到这种东西总是会莫名的激动 幸福 或许是对于那些神秘的东西有太多的兴趣
  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个死亡的场景 做得相当完美 或者讲是作者表达的完美 很羡慕的呀
  似乎某些信仰总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很强的力量 让人肃然起敬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0 10:03:21 | 只看该作者
  翻译质量:一般,译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是很多读者在刚开始看此书觉得云里雾里的原因之一
  情节:怎么说呢,只能说作者开场大了,最后好像收不住的感觉。之前的情节刚开始还充满悬疑气氛,可是后来作者安排但·蒂尔的出现,完全破坏了本书的整体结构,因为看到这个名字谁都会猜到“我们的撒旦”是谁了,而且这个人又是从书快写到一半的时候才出场,对这个连环杀人犯的刻画十分的不够。这两点都是悬疑小说的致命伤。
  而书中的杀人情节,也只是对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几个场景的苍白模仿,没有实质上的升华,无新意。
  作者通过四位“炉边派”诗人之口所表示对但丁《神曲》精神的理解也没有加入自己的东西,难免有人云亦云之嫌。
  总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大概是会让更多先接触此书的读者会有想拜读《神曲》的冲动,对刚读《神曲》的人们有一点点帮助理解的作用
  结论:消遣用书,而且属于娱乐度不很高的那种。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0 20:12:08 | 只看该作者
    一部没有推理的推理小说,一部没有侦探的侦探小说,因为这是一部历史小说。
    我极少开门见山地发表意见,正如我极少写感想没有主标题。不过前日断断续续看完这部玛修·帕尔(Matthew Pearl)的《但丁俱乐部》,思及感受的时候倒真当无从下笔,只好如此。
    当初是抱着看侦探小说的猎奇心理,加之但丁大神的威名从图书馆借来了这部小说。阅读的过程的确令人愉快,而合上书页尽力回想,却发现自己的初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已经不知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波士顿的哪个巷口街角了。
    的确,《但丁俱乐部》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一部用悬疑推理的外表包装的文学史传。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波士顿的几位学者名流冲破来政治与宗教的多方面阻力完成《神曲》的本土翻译的事迹为历史背景,并凭借作者的想象力杜撰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谋杀悬案穿插其中,而其又与但丁的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发展出一段令人称奇的破案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悬疑小说,《但丁俱乐部》将更多的笔墨着重于描写几位主人公在组织但丁俱乐部以及译作《神曲》过程中的坎坷和波折。包括本应是主线的谋杀案本身,都仅似这诸多其中之一。
    很明显,这部小说可以归类于丹·布朗式结合现实线索并加以虚构再现历史的推理题材。不过与丹·布朗的代表作《达·芬奇密码》与《天使和魔鬼》中借现实推理历史的手段不同,这次玛修·帕尔是将舞台搬到了历史中而以虚构的凶杀案组织情节来装璜这个舞台。故事中的四位主人公和但丁俱乐部,以及面对重重压力的《神曲》的翻译过程都是真实历史的再现,更不用说书中频繁出现的各位波士顿名流和哈佛大学的历史状况了。
    这样一部小说,抱着阅读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心态去看,初读上去自然会很闷——如今的读者是不会买一桩离奇虐杀案的开篇的帐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几位主人公的个性一一逐渐清晰,你也会很自然地融入到那个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乃至文化环境都与你相去甚远的背景中去。也许《但丁俱乐部》没有什么强大的驱动力使你在放下书本后会产生强烈的继续阅读的欲望,但一旦你反倒上次的页码开始读下去,你依然会发现一口气读上一百页也绝不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结合了人性与学术的思考也会将读者的思绪借着几位主人公思想的频繁碰撞以及但丁俱乐部洋溢着诗性的氛围而渗透其中吧。
    先说情节的设置,正如前面所言,作为一部推理悬疑小说而言实在乏善可陈。受具体历史和真实背景的局限,虚构的部分始终无法大开大阖,重心也就随之偏重于但丁俱乐部翻译《神曲》过程中的喜悲离合,乃至心理上产生的矛盾变化。而非破获案件的实质性推理。可以说这部小说中找不到精心布置的线索,也没有华丽绝伦的推理,更没有险象环生的智斗——最后的那一幕对峙也实在算不上惊心动魄。没有神探,也没有高智商罪犯,甚至这起起初看起来借用神曲诗篇的扑朔迷离的谋杀案,其真凶竟是一个近于文盲的退伍军人。当然,对此安排说巧妙也罢,却总有些失望夹杂其中。
    是的,小说对四位主人公个性的鲜活描写是其成功所在之一。他们在这部悬疑为名的小说中担负着破案的责任,却始终没有出现普通悬疑小说中主人公那种同罪犯斗智斗勇的侠肝义胆,受特定历史身份所局限,他们只是一些颇有名望和爱好但丁的诗人、学者和商人。这种局限性反而令他们本就真实的形象在作者的描述中更加有血有肉。而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对他们个人经历点点滴滴的细节描写,更使得人物一言一行都如同跃然纸上。比喻虽然老套,但实在恰当不过。
    主人公之外,一切也都似设身处地般地真实——除了那起有着严重推理小说色彩的谋杀案——甚至真相都如此简单。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频频放出的烟幕弹反而成了这部小说能够给与读者的最大的悬疑体验,因而使每个人都坚信情节会走向一个令人拍案的结局了吧?
    不言说,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卖点就是但丁大神。作为一部以另类的笔触描写《神曲》的美国翻译史的小说,文学上的描写是必须的,而小说中作者更多地只是通过几位主人公之口做出了学术界以及作者本人对但丁流亡生涯和心理状态的阐述,而非对《神曲》诗作本身的研究。这样一方面用文学的方式对但丁和但丁俱乐部的前辈做出了致敬,一方面也令作品更加贴近普通读者,拿捏得十分得体。
    可以说,《但丁俱乐部》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历史题材悬疑小说。当然,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悬疑,正如某篇评论对于这部小说的精辟概括:用谋杀“复活”文学。谋杀只是幌子,作者需要你了解更多的,其实是那段风雨飘摇的内战后美国所经历的一次洪流般不可阻止的文化革命啊。
    那是属于但丁俱乐部的精神,在传承。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0 23:10:07 | 只看该作者
    跟达芬奇密码比较,开头无疑稍嫌沉闷,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物关系和背景介绍让我觉得有些困顿,不过这可能有因为对其“悬疑小说”的期望的缘故。
  
    但是过了1/3情节就开始铺陈了,大概从牧师死后悬疑的影子便越来越浓。通篇读下来以后,觉得十分精彩。而且比起拿宗教问题大做文章的《达芬奇密码》,《但丁俱乐部》则显得真诚许多。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的风气依然保守,诗人们对但丁的兴趣本质一点来说可能是对当时思潮的挑战。一起与但丁相关的凶杀,揭到最后,露出了作者对于战争、废奴、学术的思考。
  
    作者在通过一起谋杀案来做浮世绘的工作上十分成功,真假人物的穿插、各阶层人心态的把握等等。雷是第一个黑人警察,他的尴尬处境有点类似刚刚来临的废奴制度。虽然是警察,但是不允许这不允许那,处处受人歧视。但时代还是不断的前进,但丁早已不再是恶魔,而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哈佛英美文学系讲授但丁是必修课程而不再是逆校之举;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但黑人警察已经完全不是新鲜事物。
  
    小小八卦一下,作者是哈佛毕业,但书中对哈佛的描写却不正面。哈佛的官方代言人曼宁博士从头到尾就惹人厌。突然在想如果是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在自己的小说里给北大安个这样的角色,想必许多领导会暴跳如雷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2 11:09:22 | 只看该作者
  书中的三位“炉边诗人”所要翻译的《神曲》在文中多次被提到是极具反抗精神的,被统治阶级视为
  
  革命、造反的思想导向。
  
     《地狱》、《炼狱》和《天堂》 共三部,光从标题上就隐释了在底层受压迫,通过无间炼狱的挣扎与斗争,最终进入幸福自由的天堂。再加上文中政界、贵族对俱乐部翻译工作的强烈抵制和摧残,更加突出了《神曲》 的“神”力。。。
  
      这实在是让我有种冲动去拜读《神曲》啊!!不晓得在当代社会是不是禁书 ,不过即使不禁,估计翻译不好的话 也难得读懂那“神的曲子”,前面朋友不提到了中西文化迥异的差别了嘛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0-4 15:29:53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读完了
  
  前半部分实在拖沓
  介绍背景用的篇幅也太长了
  
  对于我这种没啥文学深度、看这书纯粹为了看情节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受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5 19:29 , Processed in 0.0494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