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哥伦比亚的倒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3-4-22 19:28:5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男孩,很喜爱一只小碗,精致、好看。
  在山上的时候,天天把小碗放在枕边入睡。
  从山上下来,到了河边准备渡船回家,突然发现小碗忘了带走。
  于是母亲差人去山上拿。
  等了好一会儿,碗拿来了,小男孩很高兴。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说)‘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和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无比安静的文字,却让人动容,让我读罢,就“醒不过来”。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留住这些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
  遗憾总是难免的,我能做的是,不要脱手。
  
  至少有一年了,没有读到过这样有灵性,让我“醒不过来”、又渐渐清醒明白的文字。
  谢谢木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3-4-22 19:28:59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小雪,风雨晦暗。以前没想过,节气这样的事,其实也是按照北方的气候定的。小雪前后,长江流域只降雨。
  梦见自己死了,魂魄却仍不肯消失。
  突然想以此为题写一首诗,可无论如何想不出第二句。
  我的再也不能写诗,是件很奇怪的事,如果从未写过倒也罢了,偏生又不是。
  
  读木心,最后一本,《哥伦比亚倒影》,印象最深的不是《上海赋》,是《竹秀》。
  现在,我知道怎么评价木心了,只需几个字就可以。
  一个寂寞的人。
  无需再用多余的句子。再多的才学、再清傲的性情都是一样,归根结底指向寂寞二字罢了。
  默然地想,这样的一个人,托人向心仪的女子要一张像片,然后带在身边,在寒冷的山居夜晚,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上满满几页她的名字。害得我也惆怅起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3-4-22 19: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翻了开头便读不下去了。总觉得作者还不懂如何驾驭文字,说他学贯中西也好,博古通今也罢,可惜不是背熟了菜谱就一定是大厨,出几本书就是作家的。
      “堆砌词藻”,不是小学的时候就被教育的大忌吗?在本书中却成为了主旋律,间或还看到一些生僻字蹦出来。我的胃实在是受不了这么油腻的东西。诧异现代人的胃口,因《倒影》刚出版的时候,可是稳稳的在某书店排行榜上待了好几个礼拜的。都说一块好的五花肉要有肥有瘦,油而不腻。看来现在村里人吃上瘦肉了,城里人又喜欢吃肥肉了。
      唉,算了,我这个乡下人还是回去吃点清淡些的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3-4-22 19:29:01 | 只看该作者
  《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本描写文字本身的书
  这二天读了《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
  先是参考了豆瓣上的评论,发现读这本书的人大多是受到了陈丹青,或是《南方周末》的强大广告攻势而买来读的。诚然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另外加一条,还由于它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豆瓣上的评论说来很有意思,好评者说的多么多么好,差评者说的却很差。誉毁参半的局面在其他书籍身上很少见。一般书总是会有一个大致方向的评论。
  其实这本书本身实在是比较奇特。不厚。总共167页,13篇文章。每篇文章卖到近2元钱。似乎如同景区中的纪念品。
  文字优美地近乎啰嗦,但却不显词藻异常华丽。通篇及少用句号,甚至没有,只有最后一个。如果身边没有词典字典的话,是绝对读不顺畅的。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彳亍彳亍走过来倚在我脚边。”如果是一本盗版书的话,我一定会认为是盗印出错了,跟本不会管它。于是查了字典,“彳”念chi4, 表示移动左脚;“亍”念chu4,表示移动右脚。合为“行”字。这个词表示慢慢走,走走停停,徘徊等意。哈哈,书中如此例子很多很多,如果您想提高自己的中文识字量,本书就是很好的教材。
  最后一篇“上海赋”讲述了解放前的上海。与之内容相似的文章我另读过二篇,一为余秋雨的“上海人”;二是易中天写的上海,像是在<读城记>中吧?很明显,木心的“上海赋”比起来与众不同。几乎没有评论,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但却很容易让人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场景。读着读着(默读,也就是看)居然会用不标准的上海话去读,这种文字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应该是文字的本身吧。
    对于身边有此书的朋友来说,与其放在架上,不如取下一读。对于没有这本书的朋友,就没有必要去购买了,除非是想提高语文水平,或是争取在高中作文中增加一点写作的技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3-4-22 19:29:02 | 只看该作者
  知道木心确实不是因为陈丹青,而是因为蔡康永。我觉得他的阅读还是很有品味的,但是相对比较偏,很小众,不过这也是蔡的风格,在大众媒体上玩弄大众的趣味取向。
  就看了一篇《哥伦比亚的倒影》,感觉很文人,有点生涩,当人看书看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也许就喜欢这种兜圈子的文章了。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偏好,人家说好的,是人家觉得好,不要慕名去看,还是自己去发现的好,如果我们都没听说过木心,那在书架上突然翻到这些文字,也许会很惊喜。那样的所得高于预期。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10:24 , Processed in 0.0464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