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统是靠不住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3-4-18 09:51:19 | 只看该作者
  本以为尼克松就是因为手下在其不知情的状况下犯了错误导致其下台 读了此书才发现事情远不只那么简单 他的下台其实罪有应得
  
  可惜作者写这书的时候克林顿还没有遭遇弹劾,不然还有一场好戏可看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3-4-18 09:51:20 | 只看该作者
    不仅仅是总统靠不住,所有的人,所有的活物,都是靠不住的。即使总统在选举是如何信誓旦旦,冠冕堂皇得演讲着,无论是如何有信仰如何有远见如何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仍然是无法保证他的可靠信,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无法肯定他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与民意相一致的。所以便有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着,这种制度,便被圣神的法律所保护着。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认为美国是总统制,单纯得以为在美国,一切由总统说了算,其实不然,国会便是监督总统的有力机关,它并不是形同虚设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在那儿办事,虽然国会并不一定和总统是一个党派,但是他们在为人民做决定的时候,完全是脱离党性的,否则他们自己的地位也难保……
     虽然看了那么多,读了那么多,但并不知道这是否客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3-4-18 09:51:21 | 只看该作者
  法律,是应该被信仰的,但制度才是信仰形成的保障.这是我读完这个系列之后的总的概括。可能很难理解,一本非情感读物,却会让一个人的内心一次次的被感动,一次次的让眼泪在眼框中打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3-4-18 09:51:22 | 只看该作者
      林达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很好看,改天去买一三四
  
    从收银机说起,美国人认为人是靠不住的,处于权力顶层的总统更加易受诱惑,所以必须从制度上保证人民的权利。
  
    美国立国精神在于《独立宣言》,声明人民具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如何设计制度以保证这种权利?难道英国不是在革命后落入克伦威尔的专制之中吗?难道法国不是在大革命后落入拿破仑之手吗?各州的55名代表展开激烈大讨论,数年之后才最终确定了宪法。
  
    宪法本质上是人民与政府签定的契约,人民将一部分权力转交给政府,政府在宪法基础上管理国家并接受人民监督。宪法规定政府组成为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司法部及法院,行政权归总统。宪法最大,所有政府机构必须遵守,正是在此种意义上,美国是个宪法国家。
  
    如何体现政府是人民的代表呢?依靠选举制度。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员大概400多人,在全美国按人口分配,大概每几十万人中由民众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一个众议员。这样看起来非常公平,但产生一个问题,有些州人多,产生的议员也多,对政府的影响也大,制订出来的政策会不会对小州不公平呢?为此,参议员名额则按每州两人分配,不论州的大小,也同样是各州人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总统也是全国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但计票方法以州为单位,也就是说,如果候选人在某州或得多数票,他将获得这州的全部票数。于是就会发生获胜的候选人赢得的州数多,但总票数比对手少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联邦与地方政府是相对独立的两层权力机构引起的。
  
    美国就中央与地方关系来说是联邦国家,组织结构非常松散。宪法规定,所有地方政府,从州到县镇直至最小的政府机构,产生办法均与联邦政府相同,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人员并非由联邦政府任命,而是同样由人民选举产生。而且各级政府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而是自行其事。既然总统既不能任命又管不到州长,那州长就根本不必看总统眼色,法院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各州有自己的法律,当然是在不违反宪法和联邦法律情况下。如纽约和旧金山两地允许同性恋婚姻,拉斯维加斯可以开赌场,联邦政府根本管不着。
  
    那么如何保证宪法的遵守呢?宪法规定政府三个部分之间相互制约平衡,不让任何一部分获得太大权力而变成专制。立法权虽归国会,但立法由总统提案,国会通过后,联邦法院还有“司法复审权”,如果认为该法案违宪,可以宣布作废。司法部是总统行政系统下的一部分,但司法部只有提起诉讼的权力,审判和判决归法院,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审议。行政权归总统和他的官僚班子,但受到国会监督,总统任命的政府官员需要国会审议,有时这种审议是很严格的。如克林顿提名一位部长,结果国会调查发现她曾经在家雇佣过一个非法墨西哥女佣,并没有替女佣交税,结果提名被否决,如是者再。国会可以召开听证会调查行政人员,证据确凿时可以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行政机构人员。尽管美国非常尊重个人隐私,但政府高官是没有隐私可言的,他们的一切都是透明的,受到全社会的监督。
  
    尽管有了这种制衡,还是有政府侵犯平民权利的可能,因为相对双方力量太不对等了。于是宪法又加上十条修正案,都是人民对政府的限制,如允许公民拥有武器,以对抗政府可能出现的暴政;如审判时面对可能不利于自己的提问,可以选择不予回答。宪法规定,法院法官也只是主持审判,判定罪名成立与否归陪审团,陪审团是从公民中随机挑选的。所有法院包括最高法院的听证会和审判,除非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均不同意,否则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任意旁听。国会的听证会更是向全国现场直播。新闻机构有无法想象的自由,一切传媒都是私人的,不买政府的帐,因为人民需要真相,而传媒几乎可以弄到一切机密,并且受宪法保护。白宫想防止泄密,除了自己看牢一点,没有任何办法。从这一点看,新闻自由就是一种民主,对信息社会来说,信息通畅就是一种民主的体现,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民主进步的一部份。
  
    美国宪法颁布至今200余年,没有经过原则上的改动,美国也没有发生动荡,证明其宪法是有生命力的。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修补还是难免的。当宪法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的宪法危机时,这时看整个政府机构的应对,就可知道这部大“收银机”的性能如何了。如曾经联邦法院的权力较低,在马歇尔任司法部长时期才获得“司法复审权”,加强了其权威地位。不光要限制政府,也要限制人民,因为人民有可能被野心家的蛊惑宣传迷惑,如德国法西斯和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所以二战后鉴于罗斯福任了三任总统,在人民中又具有很大威信,国会又通过了一个修正案,规定总统最多只能当两任,就算是圣人下凡全民拥护也不能超过两任8年。
  
    作者指出在美国历史上对宪法造成最大挑战的是尼克松总统,挑出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美国政治制度是非常合适的。
  
    “水门事件”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此引出的宪法危机却很深刻。早在水门事件前,白宫就为政府机密文件泄露登报而大伤脑筋,那时美国正和中国恢复关系,与苏联正在冷战,大量国家机密暴露想必是不好的。尼克松于是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妨碍国家安全”为理由,让报纸停止刊登,报纸不鸟他。尼克松怒了,强行下令禁止刊登,报纸向联邦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尼克松违反宪法,妨碍了新闻自由,尼克松屁办法也没有。美国真伟大,这需要多么大的自信和涵养才能如此坚决的维护公民的权利啊。
  
    尼克松看明的不行,就来暗的。他在自己私人班子组织了一个情报机构,叫“管子工”,调查内部泄密情况。他不能动用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因为那是违法的。他们查到了泄密的人,但无法治他,因为根据法律,通过非法渠道获得的资料不能用做法庭上的证据。他们想了个办法,去偷泄密者保存在他的心理医生那里的资料,试图抓他的把柄,结果没偷到。后来终于用正当途径起诉了泄密者,眼看就要判刑了,这时水门事件败露,调查组查到他们非法窃取他人资料的事,法庭当即决定中止泄密案,泄密者无罪释放。
  
    水门事件后,本来尼克松如果悬崖勒马,还不至于身败名裂的,因为水门事件他并不知情。但尼克松和他的私人班子决定隐瞒真相,阻挠调查。结果行政权力无情地败在强大的监督机制下。法院、独立检察官、国会,再加上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彻底摧毁了总统班子。其中宪法危机发生在最后对决时。独立检察官是司法部长任命的,而司法部长是总统任命的,总统要独立检察官停止调查,后者不干,总统铤而走险把他开了。这就给宪法提了个难题,行政系统下的检察官有没有权力审查总统,总统有无权力开除检察官。当时情况危急,是联邦法院和国会实际上是全体人民施加压力下,总统屈服了,又任命了一个独立检察官,并交出所有法院需要的证据。这些证据是尼克松在白宫时的谈话录音,预备退休后写回忆录用的,他在电视讲话中向全国人民请求,给他一点个人隐私,但人民的国会和法院不买帐。最终尼克松被国会弹劾,包括两名前司法部长在内的一批高官入狱。
  
    水门事件检验了宪法设计的制衡机制的有效性,并促进了宪法的进一步改革,就是确认独立检察官的权威,防止总统干扰司法。接下来作者继续讨论了克林顿总统时制衡机制的反应和辛普森案刑事民事判决的问题,对一些具体问题和发展做了解释。
  
    读来感慨良久,美国确实伟大。但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美国政治制度也有其可商榷的地方。
  
    首先是效率与公正的问题。由于总统受到那么大的权力限制,其施政效果肯定要打个大折扣,美国很难出现象东方那样“伟大”的领导人。但显然美国人不想冒这个风险,宁愿碌碌无为,也不能倒向专制,这样短时期内也许拖慢了社会发展,但长远来看,保证了民主制度,而民主,他们知道是很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失去。
  
    效率与公正还有另一个问题。由于监督调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通常只有少数事件能享受这种待遇,如果不是牵涉总统,水门事件这种事大概没人管。大部分情况下法律仍有漏洞可钻,有钱人可以雇佣好的律师为自己开罪,罪犯也可以用“坦白从宽”的法律与检察官讨价还价。烦琐的法律程序有时与正义相背离,这也是制度上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政党政治。每年竞选都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可选范围很小,很多人认为选谁都一样,选举投票率低就说明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并不太高。然而如何摆脱政党政治,目前看来并无什么好办法。
  
    第三是金钱对选举的影响。建国之初政党和竞选花不了什么钱,但随着美国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竞选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国政党都没有什么党产,任何人参加竞选前,都必须把手中的股票等抛售掉,费用完全来自捐助。既然是捐助,就有金钱收买的可能。为了防止收买,国会对竞选经费的获得和使用有严格审查,并用法律规定每个个人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尽管如此,还是经常发生违规现象,这给美国政治制度提出严峻考验。顺便指出文中一个不确切的地方,作者说美国加入政党不需要任何手续,从我在《美国草根政治日记》中了解的,还是需要申请和批准的,虽然手续确实非常简单,跟中国有天壤之别,只需要填写一份简单的表格,email过去就能成为党员,当然也许更高级党员要求又不同。
  
    第四尽管总统权力受到多方制约,仍然有膨胀趋势。大概从罗斯福时期开始,行政机构不断膨胀,掌握的财力军力也增长迅猛。总统是三军统帅,尽管宣战权在国会,但总统有直属的海军陆战队。从阿富汗伊拉克南斯拉夫战争来看,总统的权力越来越大,也成为制度上的隐患。
  
    第五,随联邦政府的增强,不可避免的会侵占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私人权利,也给松散的联邦制提出挑战。如环境保护法禁止砍伐珍稀树木,这就侵犯了私人财产。
  
    最后,我坐在这里看美国故事,感觉象神话一样。美国是从无到有创建民主制度的,历史包袱少,如何在一个专制国家建立民主制度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3-4-18 09:51:2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领导推荐的,用以说明一个问题,制度是一切的保障,人是靠不住的,所以要建设合理的制度。
  三权分立等在高中政治就学过,学到的是三个分支互相制约,多党轮流执行也是高中政治里教的,经过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竞选就是那么的卑劣下流。
  应该说打开这本书,看下来,发现作者写的很多国人的误读或者说国人的疑惑的确也就是我的误读或者疑惑:
  1/总统没有我想象的强大
  2/国会/总统/司法三部分的具体约束
  3/美国国民对于选举的态度,选举团的由来
  …………
  
  这本书看下来,对我的收益来说:
  1/近距离看三权分立制度和三个分支的情况
  2/美国的制度初设者的确很伟大,几百年了,这个制衡模式还在稳定运转。这就是法治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3-4-18 09:51:24 | 只看该作者
  看书越来越慢了,直到发现快到期了,才努力加大速度看完。比起《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这本书更多了一些体制的详细叙述,毕竟前者是旅游笔记,后者就有些接近深入观察了。也让我对美国的民主体制有了进一步详细了解。
  美国人的眼里靠的住的只有体制。
  “从这些问题中,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个美国式的思路,权势是靠不住的,他们的总管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都是靠不住的。他们都需要有力量与之平衡,他们都需要制度予以制约。”
  一直以为美国总统的权利是很大的,他们看上去是那么风光。10年前,我国驻南斯拉夫的史馆,不就是克林顿的一句话就给炸了么?6年前,伊拉克不就是小布什在那发号施令给打了么?其实不然。
  这本书主要以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线索,介绍了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利之间怎样进行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尼克松就是在“水门”事件发生之后,想挑战两百多年前的美国宪法,高估了自己手中的行政特权,最终把自己送到了一个被迫辞职的地步。虽然因为这是美国第一次遭遇这样的案例,很多方面的法律解释还不够全面,但是就是靠美国民众对于体制的相信,最后关键的时候,尼克松醒悟到尊重宪法的重要性,“水门”事件总算得到一个比较妥善的处理。
  美国的三权分立并不是表面上四个字那样简单,我们国家也坚持是司法独立的,可真正独立了吗?且不说有钱人塞钱,行政机关上头一开口,下边司法机关判案就得一再妥善再妥善。但美国的司法说独立那就是真正的独立,我调查我的案件,总统又怎样,我照样传你的票,你照样的配合法院出庭作证人。就连行政分支这下头的一块司法都照样秉公办事,丝毫不畏惧强权。总统想通过法案?那可不是签个字就行了,得立法机构——国会通过,通不过,你有多完美的计划都不行,即使这些计划可能带来很大的进步,但是通不过就是不执行,美国人相信这样才可以避免承担不妥善的计划所带来的风险。权力是真正属于人民的。
  还有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差别并不是想象中相距甚远,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也不是像我们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作为一个移民的国家,无论你属于那个派别那个党,都表现了多元的文化,对于多重思想的承认,自由但不泛滥。文化的差异带来宣传的误差再到理解的误区。美国完全不是脑中简单想象的那样。
    摘抄分割线
  -----------------------------------------------------
  “在他们眼里,权力无疑就是强腐蚀剂的代名词。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于他们这个道理是如此简单。他们仍然坚信,人是靠不住的。即使选上来的确信是个好人,如果没有监督体制,依然不能保证在权力的腐蚀之下不发生变化。”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会随着岁月沧桑,星转斗移,逐渐脱出历史局限的外壳,显露出它的真实面貌和真实意义。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学家会一遍一遍地去写书,去引用这些人物的发言,去重新给它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
   “在美国,一个或一群历史人物,可以风云一时,权倾一时,但是,他们无法不感觉到历史老人正非常耐心地坐在一边,默默地观看和等候他们。等着浮华和渲染褪去,等着真实渐渐地裸露,在阳光下烁烁闪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3-4-18 09:51:25 | 只看该作者
  If there’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questions America’s democracy, today is your answer.
    
  This book mainly depicts America’s political system at length. Many typical examples are raised such as Nixon's Watergate Affair and Clinto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ich revealed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the administration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its leader--the president.
    
  Such a fantastic book enables me to find a true America, a marvelous America, an America so different from what I’ve learnt from our textbooks which read "America is a country suppressing the multitude on behalf of the interest of the capitalists ".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is not an empty talk; that the check and balance—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legislation, justice--is not a bad thing.
    
  Weaknesses of human nature--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elfishness, greed, fear, envy--have never changed since the Genesis. A good political system can prevent a bad man in power from doing wrong, but a bad system can drive a good one to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crime.
    
  Media,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fourth power, has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as I see, the media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Internet, newspaper, TV should not be regulated and even ce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Thomas Jefferson--the third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revered as the father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once left a famous adage--The basis of our governments being the opinion of the people, the very first object should be to keep that right; and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However, this is not forgotten by America and , learnt by China.
    
  Democracy is powerful and fragile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on suppress the Congress in collaboration, the democratic system would be at stake. That's why the national conspiracy theory has prevailed America since the Watergate Affair.
    
  So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we Chinese can truly establish a democratic system as America does;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an average civilian will not be persecuted and sent to the madhouse as a result of expressing legitimate discontent or dissidence of political belief;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philosophy advocated by Han, Lian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ethos;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when a figure like Jackie Chen said something unwise, the netizens can make up their own judgements. I believe the glory of god will one day again sprinkle this sacred forever-land; I believe we Chinese, not the Jews, are the chosen ones of god almighty. I’ll never think of this but burning blood is in my veins.
    
  PS: I don’t mean to write in English, but there are too many sensitive words, which makes me fear whether it can survive the strict censorship.
  Thank you all!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特此鸣谢马丁路德金,谢谢马丁尼默勒,谢谢杰斐逊,谢谢林肯,谢谢奥巴马,谢谢上帝, 诸多内容引用未经各位许可,如有投诉请致电134xxxxxxxx。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3-4-18 09:51:26 | 只看该作者
      算是基本扫盲型的政治学著作,整体适合宪政入门的人阅读,写的趋于理性的自由主义,不像我读过的《中国人你有权沉默?》那么激进,当然也没有像后者那样具有煽动力。
      整体来说适合大一大二的政治学哲学法学类专业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3-4-18 09:51:27 | 只看该作者
  早读过这个系列的四本书了,但这本让我彻底的搞清楚了美国政府的概念。总统不过是一个管家而已,根本代表不了美国政府,总统只是行政分支下的一个执行者。这一点正是绝大多数国人看待美国的极大误解。他们认为 美国政府就是总统领导下的行政分支,其实不然。透过这本书结合范学德的《活在美国》、《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真正了解了美国的政治体制根本不是支那奴民们了解的那个样子。奴民们缺少起码的美国常识,甚至没有任何政治常识的情况下用满脑子的权力斗争术强奸下的政治观念、满脑子阶级斗争意识(很遗憾我只能这样说,因为多数国人意识形态只有这个)去理解美国,理解美国政府当然只有如此去认识美国了。丁林夫妇的书我看过六、七本,总体上来说还是客观的。其实对政治、社会类的书籍要求公正、客观原本就相当的荒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观点,而不是中国意义上的权力斗争观点和阶级斗争观点,中国意义上的政治不是真正的政治,而是权力斗争术和阶级斗争意识),丁林夫妇也有自己的政治观点,此类书籍不是严肃的政治学的学术论著,它只是作者眼中的美国书于笔下而已。正如我们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可是我们就能客观的看待中国吗?我们的历史被统治者们无耻的修改,我们的文化被统治者们用意识形态强硬的破坏,而我们面对这些破坏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的呢?一个政府(起码应该有权力制衡的机制,三权分立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制衡了政府权力)如果连基本的国家利益都不去维护,这样的政府是反政治,反国家的。丁林笔下的美国政府是一个政治的政府,是一个为民作主的政府,他们笔下的美国政府分为:行政分支的总统,立法分支的国会和司法分支的高法。如果通过这本书能理解到这个层次,这本书也算没白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3-4-18 09:51:28 | 只看该作者
  来源于本人博客:http://cunfu.info/2009/01/28/kao-bu-zhu-xi-jie-de-xing-qu/
  
  前记:对宏大史诗般的东西喜欢却看不懂,对简单朴实而细节之处的内容时有收获与省(感)悟。
  
  《总统是靠不住的》从头到尾以“收银机”的故事与原理来谈美国制度、人民力量的制衡,比中学大学时的政治课公民课课本上知道的内容多了一些。一个简单但却有着实际意义与案例国家摆在前面,那就是:人都是靠不住的,需要的是制度予以制约。只是制度的建立是有历史环境的,有如历史河床中经洪水冲涮之后,能沉积下来的那些石砾。社会与国家需要理想主义与哲学家,但更需要不断妥协的经验主义者。
  
  记住了一点小史实:美国200年前的建国者之一托马斯.杰弗逊,当过两任总统,在他亲手撰写的墓碑上,对此一字未提,他觉得只有三件事,在他经历丰富的人生中是最有意义的,他希望他的同胞能够记住。这三件刻在其家族墓园中简朴的墓碑上: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的起草人;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奠基人。
  
  这让我想起了毛老人家自己眼中的两大功绩: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只是都没刻在那个广场中间那个纪念堂的某个碑上。
  
  文中还有一个小故事最让我会心一笑,作者是这样写的:
  
      在判决中,除了法律条文规定的处罚,地方法官还有权力下一些类似的小小惩罚命令,以至于搞出一些审判花絮来。我记得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地方法官,在依法判处了一个小偷之后,居然下令允许那个受害者到小偷家中,随意拿一件东西。法官宣称,这是为了让小偷也体会一下心爱的东西被人拿走的心情。P276
  
  还有一件有关动物的小常识(谁能期待这样的有关政治方面的书居然有如此的常识呢):
  
      莉迪亚是文科硕士,却是她告诉我有关蜘蛛的知识,蜘蛛网的辐射线是没有黏性的,只有同心线才有黏性,蜘蛛丝不是从口中吐出来的,而是从后面排出以后用一条后腿勾起来再搭到其他丝上面的。P346 (这么些年还真不知道辐射线没有黏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23:09 , Processed in 0.0414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