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灯下看书

《高老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6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高老头是很让人感动的人物,单纯的心,伟大的爱,可是看完全书却有种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社会太黑暗,就连亲生女儿也是这般六亲不认,有钱时仰仗着你,没钱时转身侧目。
      我多少是有些喜欢伏脱冷的,他的语言一针见血,幽默风趣,看透了社会,虽然也干些不在道德范围内的事,但是却颇有种坏得光明磊落的气质;而拉斯特涅刚开始我以为他会因钻营权位而利用高老头,可是看他在高老头临终前对待他的态度,我觉得他内心依然有着一丝光明,而这一丝的光明也将泯灭于社会的黑暗中,他最后他去找了但斐纳,也意味着对光明的彻底放弃。
      法国贵族社会这般腐朽堕落,中国呢,现在的中国呢,是否也是这样?若是社会当真如此,不说变革社会,我们又当如何自保?人性,让我觉得又心酸又沉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0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代表篇,于是我们总得先说清喜剧与悲剧的问题。由此篇我们便可领略所谓悲剧与喜剧气质上的不同。悲剧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表现人的超越性(尤其通过苦难),其带来阅读感受必然是崇高与净化。也就是说,情节的悲惨凄苦并不意味着悲剧的定义。《高老头》虽有凄婉的故事,却实实在在是普通人的摸爬滚打,到处是小人物真切切的心和算计。他们的悲惨与高贵无关,纯属生活的无奈网罗。因而给我们带来的,是古典喜剧追求的尖锐批判与穷形尽相。
  一个本可以写得极其苦情乃至矫情的故事,巴尔扎克用现实主义的大笔,冷峻地铁画银钩出这样一部“喜剧”范式的作品,真是颇打破我的阅读期待。高老头的纯良,满以为会有作者挥洒深情的笔调掬一把同情泪,却只看到大段鞭辟入里毫不感性、无法教人尽情沉溺于感伤的议论。大学生的巴黎名利场沉浮,度尽劫磨满心期望能够在结尾看到天国的救赎,例如他终于回到了原属于他的平静生活,回到爱他的父母和两个妹妹身边,却只看到那野心澎湃,带着冷酷的狂热走向深渊……惊诧之余,实在赞叹这现实主义纯粹与粗砺妇的质感。它没有把高老头的故事理想化,变成讲述父爱之深的轻质美文,却因此而超越寻常的小说,获得高远的艺术境界。
  “除了漠不关心之外,他们还因为彼此境况不同而提防人家。他们知道没有力量减轻旁人的痛苦,而且平时叹苦经叹得太多了,互相劝慰的话也早巳说尽。象老夫妻一样的无话可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机械的生活,等于没有上油的齿轮在那里互相推动。他们可以在路上遇到一个瞎子而头也不回的走过,也可以无动于衷的听人家讲一桩苦难,甚至把死亡看做一个悲惨局面的解决;饱经忧患的结果,大家对最惨痛的苦难都冷了心。”
  这段议论,可称得上是《高老头》一书的注脚。现实主义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现实。因此不要妄想从这样的书中,找到妇女拉家常时的那种滥情感伤或是布道式的自命不凡、居高临下。人物、作者和我们正如这段话中的房客,对世界上的苦难除了抱以这样无奈而聪明的冷峻,实在是别无选择。因为现实主义要指出的现实之一,便是我们的渺小无力。戳穿英雄主义的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的豪情,只有卑微的无力。
  高老头可敬可怜,但他又不能使我们完全拜服或喜爱,因为他性格中那作茧自缚的情感偏执和不良的溺爱习惯同样是他悲剧的源头。欧也那的懦弱浮动叫人叹息,可他的心理,不正是青年人在资本社会中的正常反应吗?两位高利奥小姐真可恨,但那上流社会的生存法则便是如此,顺着昌逆着亡。伏脱冷洞悉世事,狠辣果敢,他要掌控生活,却讽刺地被两个更弱小的人物送进监牢。这样的人间喜剧!小人物可笑的挣扎,终逃不脱外力,逃不脱既有的程式和无奈的自我选择。作者没有美化或丑化任何一个人物,他们不是小说里夸张的人而是真正生活中的人,真实的可鄙和悲哀。
  读这样的作品,你感受不到史诗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装,人类力量的确证;没有悲剧英雄面对现实苦难蔑视一切的昂扬态度,超脱苦痛的自由精神;甚至不像讲述情感的通俗文学那般,满足你的感伤癖和滥情倾向。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直面现实的力量。
  它的力量,不同于悲剧形象的力量,而是来自于人物和故事之外的——叙述的力量。这冷峻的叙事本身,就具有一种力度。直面人生不可调解的困境,不美化(不掩饰),不厌弃(不回避)。它在教我们读者如何拥有力量,不是用英雄偶像的方式,是用脚踏实地的方式,叫我们阅读丑、阅读无奈和卑微,我们的阅读就是一种力量。撇开浪漫矫情的轻小说,选择厚重的文本,选择独立思考,并由此有自省的勇气和对抗生活挤压的决心。
  人间喜剧,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启的是一种新的悲剧美学范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00: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舒骏在《纪念1995》里唱过“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是的,正如R&B在乐坛的走红一样,几乎全体文艺青年们提起法国文学都是杜拉斯、萨冈、萨特、加缪,诸如此类。
  什么浪漫破碎的语言,什么独辟蹊径的词汇,这个主义,那样解构,诸如此类。
  但是,在我从小到大的印象里,法国小说却不是这样的,它琐碎、写实、絮絮叨叨、从不颠覆主谓宾定补状,不管写市井小民还是写王公贵族,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传奇冒险,话都是好好说的,字都是好好码的。
  雨果、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大小仲马、左拉……诸如此类。
  雨果是跌宕起伏的申奥大片、小仲马是文艺细腻版《知音》、大仲马是包袱抖得极佳的美剧、而巴尔扎克,则是TVB——
  不管之前你看了多少遍,只有电视台再重放,也能继续看下去。
  不管它放到哪里,马上捡起来,也能继续看下去。
  睡前随便看一点,看困了就扔掉,第二天继续,没有今天非看完不可的迫切。
  
  老巴之于我,就像是一个老熟人。
  小时候考试成绩好一点,老娘才会给我钱买书,那时候家附近有一家特别小的书店,店主是一个老头,儿子在美国,自己无聊了就出来开店,卖佛香和旧版书。他店里有安徽文艺出版社老版本的傅雷译巴尔扎克,保持着六年前的书价,大多不超过十块钱。
  初中的时候,老娘给二十块,在别处只能买一本,在这里买老巴的书就能买两本,所以贪图便宜的我就把除了《幻灭》之外的老巴基本都收全了。
  看得第一本是《邦斯舅舅》,最近一本则是事隔多年之后的《幻灭》,基本作为睡前读物,每天看一点,翻来覆去的看,别人都嫌老巴啰嗦,他写法国内地一个普通老妈子,也会从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风俗写起,然后接着描述这个老妈子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养什么猫有什么亲戚说什么闲话年轻时爱过什么人有过什么风流,层层叠叠的前程往事细枝末节。
  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觉得他烦,相反,我很喜欢看他唠叨巴黎街道是怎样内地的溪谷是怎样,交际花怎么装饰自己的金窝银窟,名利场的一场派对菜肴何等精美……
  老巴有本不怎么出名的小说叫做《比哀兰德》,讲的是来自法国内地一个清纯如天使的小女孩是如何被万恶的资本家亲戚折磨至死,里面写到小女孩的资本家亲戚们从巴黎告老还家,在内地修起自己的宅子,由于品味恶俗得出奇,被当地的贵族太太含讽带刺一通描述,整整挖苦了一章。
  小时候的我有一个变态的癖好,就是反复看这一章,看那些对于暴发户品味的细致描述,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我对于老巴一直缺乏“他写的是名著”这样的自觉,他在我印象里太似隔壁叔伯大妈,门房、裁缝、画家、兵痞、穷学生、阔太太、交际花、商人、女佣……各种八卦顺口就来,都要先从祖宗十八代上讲起,详细备至。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跟别人八卦起老巴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叫做《奥诺丽娜》,甚至比那本叫做《比哀兰德》的更加不出名,却是老巴小说里颇奇特的一部。
  其实老巴笔下的感情大多妄执而偏激,比如父亲对女儿不计代价的爱(《高老头》),比如母亲对儿子盲目的爱(《搅水女人》),比如收藏者对于古董深入骨髓的爱(《邦斯舅舅》),比如风流鬼对于交际花吸毒上瘾般的爱(《贝姨》),比如吝啬鬼对于金钱海枯石烂的爱(《欧也妮葛朗台》)……
  但是这个世界很有趣,你写一个来自东方的高帅富和欧洲少女在越南的露水情缘,会有很多人被感动得死去活来把你写的话抄在小本子上奉为圣经;你扯什么吸血鬼家族的万人迷对平凡女高中生一见钟情,会在全球赚上N亿票房;再艺术人文一点,你写两个帅哥在风景如画的山上搞一搞不自不觉就狗血了一生,拍出的片子能拿奥斯卡。
  但是你要写两个丑陋的音乐家大叔怎么相亲相爱(《邦斯舅舅》),你要写容貌平庸的女孩怎么为一个品行低下的男人蹉跎一生(《欧也妮葛朗台》),你要写已经年老力衰的老风流鬼怎么为一个暗娼搞得家破人亡(《贝姨》)……就显得不那么high-level。
  情深之状态、程度并无屌丝与毅丝之别,但是罗曼史这种事儿绝对跟参与者的长相身高乃至金钱密切相关。
  所以我才说《奥诺丽娜》是老巴书里的一个异数,篇幅不长,人物极少,场景紧凑,主角都算是漂亮人物,探讨的问题更是广大文艺男女青年们所喜闻乐见的——爱情、激情、背叛、婚姻、一往情深、永不妥协、男性的痴情与付出、女性的决绝与自尊。——把那个嚼烂了千万遍的题目“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演绎到了一种境界,天生就是一个舞台剧剧本,每一幕都有G点。
  由于我一直把老巴小说当加长版的故事会看,对于这部书也并没有太大感觉。但有一日,我在例行的宅基腐大业中和人八卦起这部小说——
  说起书里被妻子抛弃但是又一往情深地公爵,如何每天站在自己为妻子准备的楼下看到灯火熄灭才离开;
  说起书里那则故事——“诗人爱上全城最红的舞女,在不知道人家怎么对他的前提下,买了全城最美的一张床”;
  说起那位按照天涯眼光“红杏出墙跟小三私奔又被小三遗弃“的妻子,每日在阁楼里模仿自然的花草树木做着手工,说着” 吕克雷斯当年用她的匕首和血替女性的宪章写下了第一个字:自由!“;
  说起书里对于那位女主,那位夫人外貌的描写,什么“天国的幽花”,什么“她是那种像猫一样让你可以抱起来温存,一会儿放下再重来的女人”,什么“接近透明的皮肤下看得见纤细的血管,一碰就会像粉红色的水雾那样散开”;
  甚至只是说起书里关于热那亚海浪的描述,说就像是“女人的情话,被一句一句地逼出来。:
  说着说着,我就有一种搁在家里的黄脸婆,仔细看看竟然是个天仙的感受。
  
  自此,我才真正意识到老巴或许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一个擅于发现庸常生活戏剧性的作家。
  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权的动荡、社会的摇摆、贵族的没落、新阶层的升起……全部被老巴打碎、搅拌、汇到日常生活中去,炒成一锅家常的蛋炒饭。
  他的笔下既有一些颇有身份的人物,贵族政客商人艺术家,也有一些颇卑微的人物,门房仆人穷亲戚流亡者,老巴细心地写着他们在时代变迁中如何一步步作出自己的抉择,演绎贪婪真诚卑劣高尚虚荣朴实,让你举得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是的,“顺理成章”这是老巴最大的能力与魅力所在。
  老巴故事里的情节很多也颇狗血,但是他能够通过非常细密的前事铺垫和灵魂描写,一步步将人物的心理与行动推到最后的命运上去,让你发自内心觉得“这个人就该这么去想这么去做”,这是终究会发生的事情。
  比如《邦斯舅舅》里写到邦斯想为自己侄女介绍一个德国的银行家,而老巴花了整整一章来描写这位银行家的老爹怎么起家,他自己又是怎么起家,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他怎样的性格、习性与脾气,最后当老巴写到这位银行家因为独养女这个原因拒绝了邦斯侄女时,所有人都会自然地把这一页翻过去,想:嗯,的确该是如此。
  老巴笔下的人物并非没有歇斯底里情绪爆发的时刻,但是他从来不会把笔下人物的感情一下子推到极端,他往往是让人物情绪慢慢积累,小火慢炖,熬出浓汤。
  就像足球场上那种把皮球一步步传进球门的踢法,老巴非常享受这种耐性推进突然加速的过程。
  老巴这个人还是一个很分裂的人,他信教信催眠术还是一个保皇党,他在书中歌颂信仰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宣传因果轮回,但是他并不相信这些东西完全能胜过险恶的世道人心,能赢过利益与欲望的夹击。
  他写品格高尚的宗教导师,也写利欲熏心不折手段的宗教投机者;
  他写天使般的女性如何通过善良获得幸福,也写天使般的女性如何一步步被利益和欲望迫害至死;
  他写平凡的大学生如何为萍水相逢穷困潦倒的老头子付出善意也写这位大学生长大后如何心狠手辣帮助情妇夺取老公家产;
  他写保持才华出众与世无争的艺术家如何获得好报也写才华出众与世无争的艺术家如何被人谋夺财产。
  有时候想想,在老巴笔下“坏人得逞”的结局还是颇多的,《邦斯舅舅》里满怀小市民阴险的西卜太太最终也捞到了好处过得挺舒适,害死邦斯的亲戚们到手了邦斯全部的财产;
  《高老头》里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榨干老爹最后一点油水断送老爹性命之后照样夜夜笙歌;
  《欧也妮葛朗台》里朴素真挚的欧也妮等了初恋一生等回一个心狠手辣攀龙附凤的混蛋,最后孤独终老;
  《贝姨》里圣母一般的阿特丽纳夫人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丈夫按捺不住的寻花问柳淫欲;
  《夏培上校》里耿直高尚的上校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妻子情愿接受自己“已死”的现实;
  《禁治产》里品性高尚的男爵难逃阴险妻子的“疯子”指控;
  《比哀兰德》里纯洁天真的少女还是一步步被老女人的折磨和利益的勾结给逼上绝路。
  老巴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社会史学家,他如实地反映着社会与人情,同情美德,但并不美化美德的遭遇;颂扬宗教,但并不回避人性的污秽;他只是非常仔细地讲诉着现实,所以看老巴的书,是不会有太大情绪波动,他只是让你觉得非常发自内心的无奈——
  他并不将社会描述得一片黑暗,但也不会给你什么好心好报这样的奢望;
  他并不信任人性和人心,但也不会吝啬对于美德与高尚的赞美;
  有时候,我会想老巴是不是心中也是非常纠结的,因为他有一本我认为大家都可以不用去看的小说叫做《于絮儿弥罗埃》。这部书描写了一个从头到脚从外貌到灵魂无不闪耀着圣光的少女,如何在宗教的呵护下,发挥爱与善良感化尘世的恶意,获得终身幸福。——说实在的,棒子剧都没有这么假,芒果台自制偶像剧都没有这么扯,但是老巴做到了。
  也许,在缺乏家庭关爱,成年后又一度疲于债务,身高和长相都欠佳,对于社会折磨认识很深刻的老巴心中,存在过那么一个理想——真善美终究可以战胜尘世的一切利益与欲望,但是老巴也知道这种想法——too simple too nave ,所以他也只是偶尔发泄发泄这种幼稚的情绪。
  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雨果和巴尔扎克做对比——
  雨果的文字是有情绪上的阅读快感,如同过山车一般令人心襟激荡,而老巴的文字,就是一辆特慢绿皮火车,慢悠悠地载着你看世间风景。
  雨果的文字,如烈日骄阳,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悲壮与卑劣照得分明,而老巴的文字,就是小小的一枚烛火,你秉持着它探到人性那些幽微的洞穴里去,一路曲折肮脏步步惊心,但罅隙偶有花朵绽放,你无法单纯地去谴责或判断,因为你会在一路的曲折肮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所包围着你的社会的影子。
  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里说“要小心人性,像巴尔扎克笔下西卜太太之流的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比比皆是”。
  当你手持老巴的蜡烛,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社会中点亮,你都会看到同样深不可测的触目惊心的洞穴,来自于你身边每一个熟悉的人,你的同事你的亲戚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
  这个矮丑挫的法国男人曾经说过: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而他用笔写下的世界却永远随着日升月落而运行着。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老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可怕的命题——
  我将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都讲给你听。
  利益的肮脏、庸常的罪恶、人心的阴险、世俗的消磨力、情感的危险,全部一五一十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我还会告诉你,品性、美德与善良并不一定能为你带来好运,你也许还会因此碌碌无为或者命运多舛。
  我更会告诉你,你的痴情会葬送你自己,你的固执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你的理想最终会被现实磨灭,你的正直会让你穷困潦倒,你的天真会给无数阴险之辈以可趁之机。
  现在,你告诉我,在这样一个人间,你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喜欢雨果的人,常常会嫌弃老巴絮叨无聊,作品缺乏戏剧性冲突与慷慨激昂的想象力。作为一个两个都喜欢的人,我非常欣赏雨果这篇写给巴尔扎克的葬词,这完全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深刻理解——
  “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老巴当然既不陷入忧郁,也不陷入愤世嫉俗,他带着研究的超然态度和纠结心情,守着一位社会史学家的客观,忠实得描摹着人间,描摹着比革命、主义、改革、战争更加永恒的东西——生生不息的庸常生活和永不改变的人性。
  正如雨果在那篇葬词里对这系列叫做《人间喜剧》小说的描述——
  “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04: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高老头, 才发现被国内文学评论误导多少年 -- 仅仅一个现实主义真的很难概括这本书的精髓, au contraire, 至少可以从五个角度探究这本书的奥秘; 而一个资本主义拜金神话的提法更是漏洞百出, 因为高老头至少从职业定义下,应该是一位冒险资本家, 而他本人并不十分拜金, 甚至被塑造成金钱的受害者.总而言之, 如果不看法语原版的高老头, 至少要与国内文学评论保持距离.
  
  下面我想阐述我的一个思路看高老头, 因为是笔记性质, 所以比较凌乱, 关键是让大家看到我行进的方向: 空间与结构.
  
  这个提法呢, 其实是曾经被运用到C.Dickens的都市小说, 这里我照葫芦画瓢, 借用到这里. 很明显, 书中有两个地方le faubourg St.-Germain和Rue Neuve-St.-Genevieve,象征着高低两个阶层, 但不像雾都孤儿里那么层次分明, 在la Maison-Vauquer里不仅住着过气的伯爵夫人而且还住着有是两个嫁入豪门女儿父亲的高老头. La Maison-Vauquer不仅仅是一个落魄人歇脚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 像Balzac提到的, 她就是巴黎社会的一个缩影, un bourbier. 这里就可以细致到分析高老头从第一层往上搬的阶级下滑之象征.La Maison-Vauquer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但似乎折射出的巴黎社会是个浮动性相当剧烈的社会.
  
  在故事临近结束的时候, Rastignac有一段心理描写,此发生在他试图把Delphine带到她临死父亲面前但失败后.他提出了一个两层结构l'Obeissance(服从), la Lutte(斗争)和la Revolte(反叛); la Famille(家庭), le Monde(社会)和Vautrin(伏脱冷).我是觉得这两层结构是互相对应的, 而本层的三个因素都脱胎于La Maison-Vauquer.详细分析的话: 高老头被迫寓居于La Maison-Vauquer正是他家庭破裂的一种表现也是他服从他女儿意志的一种行为; Rastignac独自来到巴黎求学, 某种意义上认了Goriot为父亲, Mdm de Beauseant为母亲, 作为进入这个社会的向导, 结果"父亲"死了,"母亲"跑了...他亲生母亲和姊妹为了他在巴黎的开销而基本上倾其所有地资助他了.两者做出的是怎样一种服从, 特别是Rastignac服从Goriot的意志对Delphine好, 抛弃Vautrin的阴谋去娶Victorine Taillefer, 结果以如此惨淡的方式收场, 不得不让人深思.Vautrin在故事中是被逮捕了, 被迫离开了La Maison-Vauquer.但他离开前, 阴谋已经得逞(Victorine的兄弟被杀和Rastignac的默许), 而且把他出卖给警察的人被楼里所有人唾弃并被强迫离开, 不得不说至少作者不想让Vautrin的故事结束, 且对他的态度并非真的厌恶.最后剩下斗争-社会这一个元素, 可以说整本书都是场斗争, 或者为斗争做得铺垫.因而作者很含蓄地用"incertain"来搭配斗争, 或许整个la Comedie Humaine就是来描述这场斗争的.
  
  把结构和空间联合起来, 一开始Goriot需要离开La Maison-Vauquer去寻找家庭, 最后在La Maison-Vauquer接受自己的死亡和家庭的破碎, 或者所谓的亲情抵不过金钱; Vautrin的反叛结果是被捕入狱, 可谓某种失败;只有Rastignac在La Maison-Vauquer坚持到最后, 作者仿佛预示着他更多的斗争...
  
  讲了半天, 最后以故事开头那刻在Maison-Vauquer基石的一段存在主义的话结尾莫不意味深长:
  
  Qui que tu sois, voici ton maitre:
  Il l'est, le fut, ou le doit etre.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08: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写的作业。怎么写得这么烂?
         
                         
                         父爱的悲歌
                          ——细读高老头临终泣诉
  
       《高老头》是一首父爱的悲歌,作为故事主角的高里奥老头在小说的前五章里面却很少看到他的话语。他从来不抱怨自己的女儿,也不对别人诉苦。直到最后一章,高老头弥留之际,泣诉了很长时间,也许他最后说的话比他在人生最后十年里说的话还多。通过高老头这些泣诉的话语,我们可以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摘抄一下句子进行文本分析。
       “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样想只是不敢相信”。
       高老头知道两个女儿不会来的时候万念俱灰,从没有表达过的愤怒,终于溢于言表。高老头几十年来溺爱女儿,对女儿的不孝行为从来没有抱怨过。这并不是他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不敢相信。
          “人家这么说,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那时他瞪我一眼,因为我说错了话,丢了她的脸我很想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可是我只懂得一样:我在世界上是多余的”;“看到他们眼中的金光变的向铅一样不灰不白,你真不知道是什么味儿。自从她们的眼睛不在对我放光辉之后,我老在这儿过冬天”
          小说前面的描写使得高老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没有情趣且情感迟钝的人。这些话语表明高老头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人。虽然而他有钱的时候,别人对他非常恭敬,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这个社会所孤立和抛弃的。因为他不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不像时人那样奢靡享乐。他对于别人对他的排斥和漠视非常的敏感,尤其是女儿对他的态度变化他更像狗对气味一样敏锐。他也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别人特别是女儿对他造成了心理上的折磨,但是他从来没有表示过反抗,他默默地接受了一切。尽管女儿们已经把他赶出家门,他对于女儿们还是有求必应。
      “社会,世界,都要靠父道做轴心的;儿女不孝顺父亲,不要天翻地覆了吗?”
          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作为家长的地位更是崇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人不再绝对地从属于家庭,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长的父亲已经地位随之下降,社会世界不再靠父道做轴心。金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轴心。高老头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他虽然也知道在当今社会“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但是他还是不能做到把金钱放在比亲情更重要的地位上。金钱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还没用异化到葛朗台那种把金钱当做目的和精神依托的地步。他有着传统的价值追求。
     新旧社会交替,老一辈人的习惯和性格来源于旧社会,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把父亲踩在脚下”,金钱破坏了原来的父女关系。高老头溺爱女儿,因为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也是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由于不适宜社会而导致的内心的自卑和空虚。他需要从女儿那里得到关爱来消除心中的空虚感和被抛弃感。
  
     “哎!做老子的多蠢!我太爱她们了,每次都回头迁就她们,好像赌棍离不开赌场。我的嗜好,我的情妇,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有人说高老头有恋女情结,从这一句话看高老头的爱真的是太过了,已经超过了一般父女之爱。原来妻子是他“敬爱和崇拜的对象”。可妻子早逝后,有很多人给他说媒都没成功。这固然是因为他爱妻子爱的深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已经有了最能替代前妻在其心中地位的人,那就是他的两个女儿。他对妻子有多好,对女儿就有多好。一般父亲对女儿的不合理行为都会进行教育和约束,而他却满足了女儿几乎一切的欲望。他就像对待情妇或者妻子那样对女儿千依百顺。除了性之外,女儿对他而言跟妻子没什么两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前文又多处可以印证这点。例如 “他躺在女儿脚下,亲她的脚,老半天盯着她的眼睛,把脑袋在她的衣衫上厮磨;总之他像极了一个极年轻极温柔的情人一样风魔。”女儿但齐纳也说“我们和父亲在一起,就得整个儿给他。有时的却麻烦得很。” 高老头的另一句话也体现了这一点“欧也纳,你得爱她,想他父亲那样爱他”。在他看来情人的爱与父亲的爱没有分别。”
          “哦她们回来的!……朋友她们没有罪。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在这段话之前高老头不断埋怨和数落自己的女儿,并赌咒要上帝惩罚她们。但是很快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说“她们没有罪”,把一切都认为是咎由自取。他明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改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已经把女儿当情人看了。高老头对女儿极其愤怒,一方面又竭斯底里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自己贬低为女儿们的附属物,抛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悲哀地发现自己连做女儿们的附庸的资格都没有了。
           “我可以上敖德萨去做高等面食。……计划中还有几百万好赚……你告诉她们有几百万不是扯谎。她们为了贪心很是肯来的;我宁愿受骗,我要看到她们。我要我的女儿!是我把她们生下来的!她们是我的!”
          高老头在理智上知道是金钱毁了他们正常的父女关系,但是却还想通过金钱来换取女儿们哪怕是虚假的关怀。他像是染上了毒瘾,女儿们对他的关爱就像毒品。当他倾家荡产时,再也买不起女儿们的爱了,于是他像毒瘾发作一样痛苦难当。“我要死了,我太苦了!把我的脑袋割掉吧,留给我一颗心就行了。”
     “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儿女遗弃!简直是些下流东西,流氓婆;我恨她们;咒她们;我半夜还从棺材里爬出来咒她们”
          高老头对儿女爱极了,也恨极了。父爱疯狂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简单的父爱了。一般而言,父亲不会因为临终前儿女不在身边儿诅咒他们。这段话表明高老头内心深处强烈的被抛弃感和无助感。
          “永远口渴而没有水喝,这便是我十年来的生活”
          女儿们出嫁后,高老头再也不能经常得到女儿们的慰藉。“从她们出嫁之后我就再没有女儿了”。“杀雷托斯!杀纽沁根!”他憎恨女婿就像憎恨情敌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成为暴发户,而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传统的人。他在新旧交替中极其的不适宜,对新时代的生活不敢兴趣,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糟老头。因此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在生活上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是他的妻子。在妻子死后又把对妻子的爱转嫁到女儿身上。而他唯一拥有的就是金钱,于是金钱也成了唯一表达爱的方式。父爱里夹带的情爱成分使得高老头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金钱成了维系父女关系的唯一纽带。女儿们在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对父亲也缺乏真心的关爱,她们的关爱是可以出卖给父亲的商品。随着高老头钱财的流失,父女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先是被女儿赶出家门,最后一无所有的时候,女儿们甚至不愿在他病重时守候在他身旁。
          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客观上来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资本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因为他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及其的空虚和孤独,把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妻子及替代人两个女儿的身上。金钱的诱惑与父爱的畸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高来头的临终泣诉,表现了一个失败父亲的深沉的悲哀。高老头的悲剧印证了先贤的告诫“爱其子,则为之其深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11: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悲惨世界》时,雨果不止一次的提到巴尔扎克,而且说起他时言语间总是饱含尊敬之情。于是,读完《悲惨世界》之后,马上捧起了《高老头》。        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如雨果所说:人物形象特别鲜明,闭上眼睛仔细回想的话,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就连阿娜斯塔齐和但斐纳姐妹两个都有着可以感觉到的明显的差别,更不要说拉斯蒂涅、伏脱冷、伏盖夫人等人物了。这些鲜明形象各代表一类群体,在小说中肩负着再现真实社会并抨击它的任务。整本书读完,心中有种悲凉感:为人情冷漠而悲凉!在这无所不包的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了自己而让其他人不安的人,他们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其他人死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冷漠的方式有所变,但其本质未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7 11: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高老头是被啃老族女儿残杀的,
  
  嘉莉妹妹是到都市的打工妹,
  
  雾都孤儿是流浪少年的故事,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3-29 23:25 , Processed in 0.0902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