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28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叶老师在微薄上转了我写的一点感慨,同时建议将我的一点想法也转到豆瓣上来,作为一个工作了五年的人,看完这本书的确对自己的大学感到很多遗憾,但是书中的方法也同样适合我们工作了的人,所以,只要行动,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我们还年轻!
      秋叶老师的这本《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是在6月23日与古典老师的《适合比成功更重要》一同在亚马逊上买的,并且在6月26日-7月6日西藏之行的途中看完,期间还一并看了《好习惯的力量》和《天真的人类学家》。
      这几本书中《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是在西藏回杭州的途中的开始看的,本来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即将步入大学的一位学弟推荐一本书而买的,看的时候只是纯粹抱着不可随意荐书的目的去的,所以在飞机上时首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没有想到浏览后便深深的被吸引,然后被震撼,于是又详细的阅读了一遍,回到家后今天仍然感觉余韵未了,于是又倒着看了一遍。虽然我已经是工作了接近五年,但是仍然被这本书所震撼,让我开始深刻的反思大学的四年和工作的五年,同时感觉自己离“独立思想“、”自由选择”、“承担责任”的目标还有很远。细思之后觉得应该践行秋叶老师的建议,将我的感受写下来,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
  一、关于本书的作者。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秋叶老师:我是在2011年看了秋叶老师的《说服力》系列,当时恰是年末,我忙于思考年末总结和下一年规划的事宜,正在苦于如何有效的向领导汇报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后来恰在机场看到《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这本书》,立刻被别致的排版所吸引,于是买了一本在飞机看,被里面的PPT展示方法和结构化思考方式吸引,同时我将里面的实用的逻辑结构和展示方法用在了自己的报告上,完成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汇报。从那以后便开始关注秋叶老师,并买了另外的《说服力》的书,同时还看了秋叶老师推荐的《金子塔原理》、《演讲之禅》等几本书,并把其中的方法用到自己的日常商务演示中,个人觉得对我工作这几年的影响很大,所以看到秋叶老师出了给大学生的新书,觉得应该质量不会差,所以就买了。
  二、这本书的写作目的:
  这是一本秋叶老师写给大学生的书,其目的用秋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一个人受到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学会思考;一本书只让一个人陷入思考是不够的,还得让他采取行动”,我想,除了不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以外,这本书不仅刺激了我的思考,同时也刺激了我听取秋叶老师建议,通过写长文章来作为自己的一个行动来践行作者的建议的目的。
  三、这本书为什么打动我:
  1,这本书不仅适合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阅读,其实我觉得它更适合我们已经参加了一定工作年限的人来读。这本书一共论述了10个话题,涉及到工作、学习、情感、习惯、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的认识天性和信仰、以及正确的认识成长中的反复的问题,其实作为刚进入学校的大学生,他们还对这个社会有真实的体会,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难具有深度,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进入社会5年的毕业生,已经深刻的体会过工作压力、学习的迫切性、以及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出色的完成工作有多重要。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写摸索,但看过之后才发现还有那么多需要提升,后悔如果能够早些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甚至能够从大学开始就能够不断有意识的培养这些能力,我想工作后的这几年一定可以不用这么辛苦,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困难;
  2,这是一本具备了方向、方法和行动方案的书。讲道理是相对容易的,发现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的很不容易,秋叶老师的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说实话,我看完每一章节后都认真阅读里面的行动建议,并把里面的问题换成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我也打算按照这个方法为自己来一次大的改变;
  3,这是一本逻辑很严密的书。乍一看来,很容易认为这是一本组织松散的说教的书,但是当我仔细分析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后,才发现这本书10个章节总体成为一个很严密的体系,从具体到抽象,从基本工具到具体问题,再到习惯、认知层层递进的搭建了一个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承担责任、积极正面的公民应该经历的过程和具备的素质,我相信这个适用于每一个希望更好的面对生活的人。
  4,书中的很多建议和例子都来自秋叶老师的亲身实践或者发生在学校里面的真人真事,这些都是极有说服力和经过验证的建议,这里面的很多例子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去反思自己大学四年,以及工作的这几年。
  5,秋叶老师是一个真正靠谱的人。前段时间看了秋叶老师发的一篇他的自传式的微信,讲了他是怎么成为PPT达人和很多领域的专家的,真的很难想象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几个领域的专家,同时通过每天早上的“三分钟PPT教程”,也像我们证实了只要勤奋和坚持,就一切皆有可能的例子。
  四、经典摘录:
  1,要学会一项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大的障碍是耐心;
  2,看书不能改变现状、思考不能改变现状、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是经过思考的行动;
  3,学会自学,才算上过大学,老实说,我是在工作了一年多以后才逐渐有点自学的心得的,所以这么看来,我的大学真的是荒废了;
  4,快速学习的方法就是有效的组织对于元知识、硬知识和软知识的学习;
  ...
  其实里面的经典真的很多,而且很多秋叶老师已经用黑字进行了强调,这里就不一一摘录了。
  五、一个小问题:
  1,P181页,196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应该是78名,不是1978名;
  
      最近已经辞职在家两个月了,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重新选择的时期,对于自己后面何去何从也思考了很多,这本书帮助从很多地方从新认识了自己、并对如何重新完善自己提供了很多可行的建议,虽然不知道以后的路到底怎么样,但是我还是真心感谢可以看到这样一本书,感谢!
       虽然对自己的大学有些遗憾,但是我想我们仍然年轻,只要行动,随时都不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29 0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书评写得不是很好,但是书的质量是相当高滴。秋叶老师的书《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拿到书得那一刻很激动,翻看目录,找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章节先看了。最近一直忙着期末备考,没有什么时间精读,但看了一部分,心里很有感触,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上个学期一直纠结着是考研还是就业,好不容易确定目标了,这个学期又在为实习和毕业论文烦心了。记得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很担心实习的事情,老早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简历。看到秋叶老师博客里分享的优秀作品,突然发现自己的真是土得掉渣,最后看不过去了,只好自己动手先模仿别人的,然后拿给身边的同学修改了好几次,总算是让自己稍微满意了。大三是一个特别虐心的过程,面临各种选择,今天打算出国的明天又说在国内就业了,今天说考研的明天又说直接就业了,每天都在与亲人的期望斗争,与自己斗争,最后不知道是妥协了还是成熟了,选择了一种既不是亲人最期待的路径也不是自己最理想的职业。今天看了一本书,是关于一个和女孩儿休学一年,独自一人游遍欧洲各国的故事。就像书中所写的“天性与信仰”一样,我也想做一回背包客,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期间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最好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的风俗,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也许是在书中看到了秋叶老师的成长经历,突然想起以前那个自卑不爱说话的自己。刚上大一的时候,因为不爱说话,没有竞选上班干,也没有被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的必经阶段),班上的同学甚至都不认识我。也许因为这样,从小我就很爱看书,文学、政治,各类书籍都看,在书籍的海洋中,总能找到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后来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努力学习人家优秀的同学是在怎么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促使自己也朝那个方向努力。不知不觉,竟然在大一下学期自己就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而且后来也选上班干,甚至也在学生会里面获得各种荣誉,真的很难以置信。或许就像一个同学说的,当你在朝着优秀的人不断学习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优秀的人了。也许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但从中学会以一种谦虚好学的心态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学习,这应该是我这几年大学生活最有价值的东西吧。
  
  要我说我的大学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离毕业不远的我们,抓住大学的尾巴还能做更多的事。我喜欢PPT,虽然一直在单纯模仿别人的设计或模板,偶尔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但总觉得自己的修炼还不够。真正接触PPT是在大一的时候,因为学生工作需要,那时候用的还是03版的,排版什么的真是不堪入目。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老师给的PPT素材中发现了@秋叶老师还有陈魁之类的大师分享的作品链接,点击进去后,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开阔了,原来PPT可以这么美!再后来的后来,经常逛老师的博客,或者学习微信推送的教程,在一点点的进步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当然,这也成为了我的爱好。大三的时候,很荣幸担任了一年的辅导员助理,看着一群大一的师弟师妹们迷茫的神情,突然想到了当年的自己。也许是兴趣所在,我习惯性地同PPT为他们制作一些成长的视频之类的,并鼓励他们多多提高这方面的技能,即使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有时候也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学习PPT后精彩的故事。有时候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也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事情。师弟师妹们也经常会问我,大学到底该怎么过。当然,我也想问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依旧常常一个人苦思冥想。要说人生阅历,我比他们也就多那么两三年,谈不上什么人生指引。关于专业、考研、就业,以及大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是跟有经验的老师探讨比较好。
  
  很喜欢书里的几段话:“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不过你要先接纳关上一扇门的现实,才能抬头看见新的契机。”“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迟早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光的舞台。要明白,真正优秀的人,他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而不是身边的人,这是眼界,也是胸怀。”“好的人生,就是在每个阶段做好了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要以为重复画圆就不是进步”......还有更多精彩的片段,回去慢慢研读,精彩待续......
  
  最后,等我把这本书读完了,就送给12级的师弟师妹们。虽然你们已经即将结束迷茫的大一,踏入未知的大二,未来很近,却也很远。我们每天都在面临不同挑战,不同的困惑,相信秋叶老师会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海量的知识积淀,为你们答疑解惑,启迪你们的思维,为你们开启崭新的大学篇章。想做什么就行动吧,《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1 07: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一,再见
  
                                                序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这句话说的太深,现在的我不能完全理解。一旦深思,觉得我的整个生活体系都要坍塌。我只是想回头看看过去的这一年,大一,该结个尾了。
          在上大学之前,心里一直有一个困惑,大学我要过的怎样过。我一直向往的是自由随性的生活。渔夫和富翁的故事中,渔翁对渔夫说:你要赚钱买大渔船要投资要赚更多的钱,然后你就可以安心躺在沙滩晒太阳了。渔夫对富翁说:我现在不就在舒舒服服晒太阳吗?
          以前我觉得渔夫很洒脱,我要这样的活着。上上课看看书,背包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写点东西拍点照,轻松自由地读过大学四年。
          翻看自己以前写的日记,有一篇只有这样的一段话:年轻的时候,在你还精力充沛、有力气的时候,你就是要奋斗的,毋庸置疑,是的,你想真正为自己活着,但试想 年轻的时候你轻闲自在、自由放任,年老时 你靠什么资本过活呢?所以 年轻时的奋斗可以让老年时的你过上你真正想要的闲然生活。
          其实庆幸自己早些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知道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应该要做的事情。这个阶段不努力,下个阶段必定跟着窘迫潦倒。是的,如果遇到坏天气,渔夫只能饿肚子,可是富翁不会。
          年轻是用来奋斗的,大一的主旋律是一个拼字吧。有得必有失,我感谢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 让我有意想不到的幸运;可是我也遗憾过去的点点滴滴。大一,莽莽撞撞地过来,回头看看,有想哭的冲动。
  
   (一)关于社团
          刚开学的时候,在优秀学子报告会上,当时校会主席马洁说:用付出锤炼能力,用能力实现梦想,用梦想成就未来。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是个乖孩子好学生,我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一笔一划地把那几个字写在笔记本上。时间不久,可是却觉得那时的我多小啊,多小啊。想想当时的我们,大家的眼睛里都是放着光芒的吧。大学一年过去了,那些光 还有吗。
          这三句话 曾被我写在百科的全体大会的黑板上,我仔仔细细一句一句的说。其实,在社团里,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你口口声声说的要锻炼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你怎么提高? 就是要多付出要多做事。搬桌子擦黑板跑腿找人搬东西打印材料贴海报发传单扫楼挂横幅谁没做过,是的,在做这些时我不懂做这些事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我只是傻傻都去做了。我不想说在这些事里面有什么细节有多少技巧只要用心你就可以学到很多,这些东西其实是和人的天生的一些能力有联系的,你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身。但我想说,人人心里一杆秤,你在做大家都能看到,真正用心而努力的人是不多的。当你不计较回报时,你能收获到更多。当你把小事都做好的时候,大事自然是由你去做的,没有人会放心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更没有人会把事情交给小事都不愿意去做的人。在这个过程你能力的提升是必然而自然而然的事情,你想要的锻炼实质上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
         而梦想与未来,那些遥远而美好的字眼,也会一步一步地想你走近。
  
         我大一的两个社团,校心协和百科。
         对心协,心里抱着一丝惭愧,上个学期做的不够好,学艺不精,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给策划部添光的。这个学期最后的聚餐,没有去,虽然我好久没有见三位老部长了,好想念,但是我真不好意思在一个学期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再搅合什么了 。一直以来最感谢的自然是列叔,亦兄亦师亦友,还记得那些日子天天跑步时列叔每次的鼓励支持和指点,那些苦逼的日子有你们支持与陪伴,是我的幸运。在心协,最重要的是遇到了那样一帮子人,李乐平,带我跑步,最后一头投奔我大百科了,哈哈;周满,我们聊的不是很多,可是我好喜欢你;高哥,我们好有缘的选了同一个老师的选修,本来以为可以指望你听听课我就不用去了,可是你比我更不靠谱......不过你在做的那些事情我们应该有可以合作的地方。现在正式退出了,觉得那里还是自己的一个家,列叔,我会远远地看着大家的,看着心协的优秀和辉煌,然后告诉学弟学妹,我以前可也是心协的哦~
  
         这一页算是正式的翻过去了,再见了,我亲爱的们,我只剩下百科了。我也只要百科就足够了。
         关于百科,承载了我太多的感情,有太多的东西。在我最抑郁的时候,我的心理老师,听我絮絮地说了很久,然后,他说: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你提到百科的时候,你的脸上有满足的笑。
         关于百科的很多东西,写在另一篇日志里了。还有百科七周年时的征文,我写了《梦里有爱也有痛》,记得是三千多字。太多的时间、心血、精力、感情,洒在这里,太多,我不想说。
         我的百科,心力汗泪将继续留给你。
  
  (二)关于学习
         关于大学里的学习,从高中老师的科普到亲朋好友的忠告,再到学姐学长的建议。毋庸置疑,学习不能落下 。学习永远在社团工作之上。  但我最初的想法:只要你有效地用了时间,做了想做的事情,即使你耽误了学习,没有关系,你不后悔就行。
         对学习,我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如果你去上课,请你好好听,你要学到东西;如果你学不进 ,在教室荒废时间,不如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大一上,还算乖,逃的课不多,考试月的时候,事情基本上都忙完了,去上上自习看看书。老师说的重点,上课时再三强调的东西,会了就行。我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太高,虽然在进大学社团面试的时候,我说:想在大学里拿奖学金。但那个时候完全是为了让面试官觉得:嗯,这孩子不错,挺上进!现实是,我晚自习除了第一个月,基本不再去上。后来辅导员查得紧时,我天天带笔记本去上自习,当时我在忙什么,在参加一个比赛。而那时,我看到了班里的一堆学霸,是真的学霸九点自习下课也不走,互相讨论问题,拿着我没见过的资料。他们逼得我放弃了奖学金的想法。我想:你好好做你的事吧,不要妄想了。结果是,一个学期结束后,我是班级第二。我唯一的想法是:班里那么多的学霸,我对不住你们了...
         大一下,更忙了。有那么一两个月七八周的时间,我都是一周五天平均一天只上一节课的样子。包括去了之后睡过去的课,虽然去的时候还是那个想法:既然我来了,我要听课。可是有时候是太累了。不过回头想一想,我的所有的老师都认识我,至少知道我,因为我在去上课的时候都有跟随老师的节奏,都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我的眼前目的只有一个:平时成绩。因为我都不去上课,老师点个名什么的我又不在,考试你要再考不好,你早晚要挂。所以以此作为一个基本保障吧。其实我喜欢学习,我觉得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我折腾社团比赛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会做回那个好孩子乖学生吧,希望老师们在时隔一年两年之后,还能记得我。
         因为我不去上课,可是又不能一直不上课,期末的时候还有划重点和作业布置呢。大班教学上课时候还好,多我一个少我一个老师看不出来。可是英语是二三十个人的小班教学,怎么办。在我连着两个月没有去上英语课后,我觉得,是时候回去了。我和英语老师说:杨老师,您好,前段时间我家里有些事情,一直没在学校。一直也没和您请假,对不起了。我们英语老师赶紧说:可以的,没关系没关系。也就是我知道我们英语老师人好不会细究,我才敢这么和她说。
  
         一个学期的不学习,换来的就是考前的亚历山大。真的焦虑,我和大使姐姐发短信说,我要复习了。百科的工作这一个月不管了。那个时候好屌,觉得上个学期也没怎么学就过来了,并且还不错,这个学期应该还好。等到我真正拿起书开始看时,真的着急焦虑到肚子疼。从六月三号正式开始学习的吧,前前后后满打满算加最后一科七月三号上午八点半的考试,算是一个月是时间吧,自学了八本书。那段时间每天早上七点之前出门,带上一书包的书 和咖啡。到晚上再回来。 我自由懒散惯了,一直不学习,很难回到专心学习的状态。我试过把手机关机,试过出门不带手机,对自己狠一点,慢慢的就可以了。后面的考试时间越排越紧,每一科最多三天时间。而高数,我只学了两天半。
         现在出了六科成绩,我算了一下,平均分是91分,比上个学期的90分要好一些。高数仍是所有科目中分数最高的。
         我想说,大学里的学习,其实仍要像高中时候一样,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比起学霸花费一个学期时间学习,知识上我掌握的不如他们,可是,投资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在不能兼顾时,做到能做到的最好。短时间内要考出好成绩的关键是你要知道每一科的重点是什么。并且你要知道考试的题型,至少做一套模拟卷。其实也就是图书馆里卖的历年的考试试卷。对于那些买不到卷子的学科,那就背吧。如果你说背不完记不住,问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我想说 有,不过我们最好私下沟通。
  
         以高数为例,说说怎样复习最高效。1.找到重点。其实我们班(好像整个年级都没有)是没有给高数的重点的,如何找重点。首先,最后一节答疑课一定要去,不管怎么样,老师总会说到一些的。并且答疑课上老师讲的例题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这只是一部分。剩下的就在个人了,高数预习加学习的两天半时间里,那半天里我抄了学霸的高数笔记,因为写的详细,边抄变理解,上面不懂的题做记号。那两天的第一天的上午,我在图书馆看高数,看了历年的试卷,看的我想哭的时候我给高数老师发短信说:老师您什么时候在办公室我有问题要请教您。他立马回电话说:我现在在新一。我惊呆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问了老师抄的笔记上不懂的地方,顺便加上这样的话:这也是会考的吧。这些是重点吧。说实话,懂一点察言观色是好事。下午我回来时,已经能给宿舍的姐妹们拿书划重点了。2.按照重点做教材上的例题。下午回到宿舍后没再出去。开始看教材上的重点例题。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知识点,至少自己动手解答两三道题。那天晚上我是两点多睡的。做例题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越写越兴奋。3.做历年试卷,找问题,再看书。第二天上午开始做了两三套试卷,那些不会的直接放弃掉。评估了一下,大概可以考七十分左右。找到对应的不会的点,下午继续看书,分值大的那三四个知识点,反复看,背会公式,多做几道题。然后吃过晚饭后,我又做了两三套试卷,已经可以考八九十分了。4.剩下不会的题,跟自己说:不会考的。晚上回去睡了个好觉。起床后是七月一号也就是英语考试。七月二号上午是高数考试,我就这样进考场了,还被包围了...考试时有一道题忘记公式死活想不起来没完全写出来。但没想到 考的不错。
  
          大一的学习生涯就这样结束了,我学会了很多,也很少。有些地方我变了,我不想认为我这样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氛围,确实是我变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这样就 足够了。
  
  (三)关于情感
         这是最为复杂的东西了吧。不会像社团工作和学习一样,你付出的多、你有方法,你就能收获的多。
         我觉得我是有些古怪的人,有些东西,莫名其妙不能忍受。在家时,邻居去我家串门,我倒拘谨扭捏的不知道做什么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我有时候很疯,但是我不喜欢吵闹,喜欢安静,非常安静。对于嬉戏吵闹大声地笑,有时候那就是我,但当那不是我时,大多数时候我理解并羡慕,偶尔却鄙视嫌恶。
         关于友情。最想对cj说一声对不起。感觉认识我,跟了我,我挺对不住她。因为我总是对身边越亲近的人越苛刻。亲人也是。苛刻的让人讨厌。
         我们和对面宿舍的,部长,宝莲,宋彦,有缘能住在一起,臭味相投,彼此看着顺眼,多么难得,是吧,小莹,小敏。
         从小到大,有那么两三个能一直容忍你的坏脾气,能陪着你成长,能等着你望着你关心着你支持着你,该骂你时骂几句,对我来说,够了。太多的人,在生命里来来走走,聚聚散散,身边总有你们,已经够了。人太多,我招架不住。我已经知道我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亲情。老爸老妈,你们一直以来都太放心我了。我这么说不是意味着我会找个机会做那么一件让你们不放心的事。不会的。我知道,我们彼此都是不知道怎么关心,怎么说。我是你家的好闺女,你们可以继续放心。这个学期电话打得不如上个学期多了。以后我会注意的。明天回家,准备接驾吧。
         关于爱情。我有话要说。先要祝在遥远贵州支教一年的你,快乐。对不起。然后我想说,我不能接受心理年龄比我小的男生,不能。
  
  (四)关于其他
        大学的生活很丰富,很精彩。远远不止上面的那么些。 你要丰富自己的人生。
  
  关于读书
         我喜欢读书。高中时给即将上大学的自己开了一份书单。上个学期一直在完成,深深浅浅看了十几本书。经典的,畅销的,冷僻的,传记,美学,心理学 ,小说,杂文,各种类型都看,很杂。看书,做笔记。这个学期,太惭愧了,总共看只了三四本书,唯有《看见》是认认真真读完的。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唯有读书,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有不一样的眼界,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秋大大说: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 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我正在路上。
  
  关于旅行
         我一直都记得,初中时候,别人让写 同学录,那张薄薄的纸上,我第一次直面了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想”那一栏我写下了:周游世界。我也记得那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他的梦想也是周游世界。虽然是在很多年后才知道的。现在,我长太大了,我对这四个字眼不再有任何感觉,我开始所谓的理性思考,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悲哀。
          想出去走走的想法 一直都在,并陆陆续续地在做,可是这远远是不够的吧。这一年来,在武汉,也有去走走看看,认识认识这个城市 ,这个我要度过四年最美好的岁月的地方。
         有一个想法,我想休学一个学期或一年,去旅行去游学。我觉得我可以拿出让父母和老师同意的方案。我知道挺疯狂,可是我想做。
  
  关于音乐
          对我来说,我觉得音乐能最近的接触到我的灵魂。虽然我不懂音乐。但能沉醉于音乐是我的幸福。音乐让我放松,让我自由,让我安静,让我沉淀,让我温暖,让我有希望,让我觉得世界丰盈而美好。
          钢琴是年少时华丽精致的水晶梦,而提琴则是长大后后优雅成熟的选择。
  
  关于兴趣
          我复读的时候,我大师兄和我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当时我复读种种不顺,一心只想学习,他整天无所事事吊儿郎当各种泡妹子。我在心里默默地瞪了他一眼:屁话的爱好,学习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现在,我在心里默默地瞪自己一眼。 很多东西,都是一时的,过了就过了,不会再重要。那些正真陪你走一辈子的东西才重要。就比如爱好。你的爱好会帮你找到心里的方向,他是干涸沙漠里的源泉,是生活中的支撑与希望。
         文学,语言,建筑,音乐,绘画,舞蹈, 体育运动,手工,收藏,计算机,游戏...总有一个兴趣所在的地方。找到那个兴趣,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找到自己的知己,这是一生的事业。
  
  关于自我
         上大学的我们,大都是只身在外求学。自己必须学会照顾好自己。从生理到心理。
         或许是天生的毛病,我每天早上不到七点自己必定会醒来。高中时候尚不明显,因为本来就要起得早。但在大学,呃,我们宿舍的姐妹估计都有被我起床的声音吵到过。也因为早起的习惯,所以也有必吃早饭的习惯,回头看一看,不吃早饭的日子屈指可数啊。因为早起我不得不对自己说,以后晚上早点睡,习惯性熬夜一会儿,一直这样,身体都受不了了。大二时候,我要早睡早起,不能再熬夜了。
         吃饭也要规律。
         然后,保持身心健康。上个学期我参加心理培训八周,虽然一周只有一次课。这个学期,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问题很多,心理不正常,连续两周找心理老师进行咨询。我是班级心理委员,是校心协成员。
         这些问题,我自己解决不了,会及时找老师沟通。和大家一样,我不是没有犹豫,可是我知道这是最好的途径。想说: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有问题死磕,不要不拿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当回事。老师们都很友善。
  
                                                  结
         这一年,有太多太多,岂是这些个字,就能说清楚的。
        大一,过去了。谨以纪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6 04: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分享第二章的内容——读书和学习。这是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的一章,大家都应该重点研究。
        作者在这一章中针对读书和学习解决了两个问题——what和how,在how中又阐述了how的思路、关键、解决办法以及意义。现在,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轨迹看看他是怎么指导大学生的。里面会掺杂一些我的思考,不过这些都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是学什么。作者指出了三方面——共性知识(即通识教育部分)、思考的方法(即思考框架)以及通用的能力。作者在这里分享了他的思考框架“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立行动→效果评估。”并针对该思考框架进行了案例分析。这里插一句,很多人习惯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找出书中有效的方法部分。这的确是一个短时间吸收知识的好方法。但我希望大家给予书中出现的案例同等重视。因为前面作者都在做理论分析和指导,而案例恰恰是学以致用的过程。认真分析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以后自己实践的时候才不会出现知识与实践的断层。
         接着作者开始阐述怎么学,也就是学习效率的问题。作者把知识分为元知识、硬知识和软知识。仍然用数学打比方。元知识就是你抽象出来的解题模板或者框架,硬知识就是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的公式、知识点,软知识就是你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解题能力。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学习一切东西都要找到它的源头和本质,读书读经典,学习学基础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文理科都要学数学?就是要培养你这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怎么做?就是找到你自己解决问题的框架,然后用它去解决所有新问题。
        元知识如此重要,作者接下来当然会告诉你怎么习得。这里作者推荐大家写论文和长文章(一两万字以上)。目的是训练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看待问题的态度。以下是培养该习惯的建议:
  1.        从你最熟悉的问题开始,从短篇开始写起。
  2.        培养记日记的习惯。
  3.        把写长文和你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这里再提一点个人建议。如果你平时无法完成论文或者长文章这种庞大的文体,也一定要坚持输出。只有在不断强迫自己输出的过程中,你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不足。就好像唯有考过试你才知道还有很多知识点不懂一样,强制输出就是一个跟自己考试的过程,让你越来越了解自己,以后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
  现在就该讨论如何达到训练目的,也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培养自己的能力。笔者的建议是模仿。模仿有两种,一种是结果导向。即找到自己想要做出的成果样板,用自己的视角和知识去剖析,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模仿出原来的结果。一种是过程导向。找出你想要模仿的一种思维框架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通过一次次地模仿来达到从模仿到内化的过程。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模仿的三个关键:自己动手、选择恰当的对象(i+1理论)、模仿到位。也分享了另一位ppt高手@Lonely_Fish的“八心”学习流程:简单尝试(好奇心)→发现差距(细心)→模仿作品(耐心)→求教高手(虚心)→长期实践(恒心)→形成风格(专心)→分享心得(开心)→反馈改进(用心)
        现在你猜接下来一步应该是什么?当我们完成了方法的建立,就应该去实践中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信息和观点,怎么去处理这些信息就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作者谈到了三方面。一是从信息中学习。作者在该小节中就如何从信息中学习提了一些建议,而我个人更关心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现在是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可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去收集信息。因此,锻炼自己有效收集信息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所以自然地引出第二方面——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学会提出具体、有用、经过思考的问题。三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有多方面的只是贮备,同时我们要以包容、尊重的心态去看待每个人的观点。坚持自己,尊重别人。这才应该是一个好的态度。(注:书中顺序不太一样,是把第一个方面放在最后,而我个人比较希望这样梳理。)
         关于学习的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是读书的问题。这也是我这个资深书迷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可惜只有两小节。这里就不用之前提到的思维模式解读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一下。我在这里想谈谈我关于读书的看法。
         如何选书
        我自己是做了一个杂食动物,先像海绵一样吸收所有的知识,然后去粗取精。这是早期的选书方式,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足够的鉴赏力,现在读书会更多地挑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我觉得选书尽量往上走。什么意思?就是去找它的源头。比如经济学,最经典的,可以作为元知识的是哪本书?数学,讲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的是什么书?学一个东西最先掌握基本的方法和理论,后面开疆扩土就容易多了。建议没事儿去看看方法论,要是读不下去大部头的还可以去看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这里整理了一些网上推荐的选书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关注一些质量高或者在专业领域突出的出版社。二是看豆瓣中的书评、推荐、关联阅读。三是看作者。如果你喜欢某个作者就可以看它相关的书。相反,在看到一本书的时候也可以去查一下作者的资料。三印数、印次、版次。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书。四一些专业书籍后面的参考文献和数目也可以利用起来。五。书的序,前言,后记。
         最后推荐作者在实操训练中分享的用搜索引擎找到好书的办法。想知道的自己去查书P51
          关于怎么读书的问题,我根据作者的设问也自己做了一些回答,作为作者的补充,也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路。
  第一,        一年到底读多少本书?
  没有刻意算过,假期的时候可以一天读两三本,连续读一个星期。平时尽量抽时间,基本上一个星期至少两三本。现在有好多人都不读书了,但读书是我从小培养的习惯。小时候,只要妈妈在家,家里都是不开电视的。妈妈在一边看书,我在另一边看书。所以对我来说,读书就跟空气一样,没有它是不行的。而且我一直爱读纸质书,一般情况下都不看电子书。对于大多数人,不在于一定要读多少,但要保持阅读的习惯。不过如果是四年读完一本的速度你还是别玩儿了。
  第二,        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的。毕竟我们可以从每件事情上发掘出它的积极意义。比如我们读完烂书可以知道什么是好书。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还是希望大家尽量有筛选地去读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好书。
  第三,        哪些书是经典书?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比如《学会提问》都已经第十版了依旧畅销,而我到现在依然认为它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绝对不会被时代淘汰,作者也有推荐过。还有一些是拥有持久的精神力量的。
  第四,        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如果是学习工作必须要看的就没商量。如果不是,可以放弃。实在看不懂看不下去说明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思想上的,或者是知识上的。做好准备再来吧,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第五,        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书?
  我之前已经说过我的速度了。相信我,只要你想干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你愿意牺牲去唱K的时间吗?你愿意结束一段毫无意义的对话吗?你有勇气拒绝电视剧的诱惑吗?你可以把上厕所打游戏的时间贡献出来吗?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那就不要再问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第六,        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速读还是精读好?
  这是一个好问题,涉及到读书方法论。我认为读书分两种,一种是纯技术型的,为了获取知识。这种读书目标明确,忽略路边风景,眼睛只盯着猎物,快准狠地往前冲,过滤掉一切你已经掌握或者不需要的东西,直奔主题,然后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不过请注意,在找目标的时候要快速,但解决目标的时候要缓慢。另外,最好目标单一,要是一本书实在目标太多就多读几次吧。另一种是享受阅读。不需要什么目标,就是为了愉悦身心。那样的话就随意,不需要什么方法,最重要的就是陶冶情操。我认为有时候生活中要做一些非功利的事情,看书也要看点不功利的书。因为有很多知识你当时并不知道它有用,可是有一天它也许会帮你大忙。不过不能因为追求广泛就到处蜻蜓点水。在一段时间内阅读范围相对固定,做一个主题阅读,然后再转换,才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七,        如何做读书笔记?
  读书学习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读书笔记就是完成知识内化的工具。当你开始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要把眼光放宽一点。不要再仅仅看着这本书,你要看你自己,跟你的实践结合,悟出新的道理,也要看你的知识储备,跟你以前学习的东西结合比较。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理清最有用的部分,解开你的疑惑,有些书甚至要理清它的逻辑顺序。不必纠结读书笔记的形式,书评、ppt、思维导图,任何你喜欢的方式都可以。这些都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是推动你思考。
  第八,        有些书看起来找不到感觉,怎么办?
  这个就跟相亲一样,你要是永远没感觉难道就不结婚了?大部分问这个问题的都是不爱读书的。那就强迫自己,读个几十本之后你就有感觉了。对于个别爱读书还问这个问题的,我就觉得你低端了。
  第九,        没有时间,可以只阅读经典博客吗?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鲁迅不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成就了一代传奇吗?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书籍阅读的补充,但我从来不认为它可以代替书籍。
  第十,        读书时不妨找点乐趣。
  在我看来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你要是实在没乐趣,需要他人激励,就通过微博、豆瓣等别人可以激励你的场合去做,去分享。也许为了博得掌声会激励你去做更有质量的东西。
       第十一, 读书多能提高竞争力吗?
                    那要看你怎么读书,死读书的人永远没有出路。别看那些专家学者天天看书,那是因为人家有批判性思维,你有吗?人家已经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了你可以吗?要把阅读跟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你就一定能提高你的竞争力。事实上,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人间处处是学问。而且,我告诉你,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跟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差别不是一般得大,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还是好好读书吧。尤其你要是长得不够好,就努力提升气质吧!
                    不过这个问题不能全怪现在的年轻人,这些问题反应了现在人浮躁的心理,或者说整个社会浮躁功利的心态。这是公民对社会的焦虑和不信任,政府应该做出一些努力。但是这不成为你不读书的理由。
         最后,还是讲讲秋叶老师推荐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萧秋水《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读书系列、《越读者》、《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思维的版图》、《学会提问》、大学公开课(具体见书48页)。
         我在补充推荐一些东西。一个是葛剑雄老师在青年公开课《开讲啦》里面的演讲http://tv.cntv.cn/video/C38955/bbf96c41e625497baf1bb72683291681,二是立人图书馆里面的推荐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大家可以多关注)http://site.douban.com/106986/room/22863/。三是立人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李英强老师博客中关于经典阅读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lirenjiaoyu最后推荐王强的《读书毁了我》,这是一本类似散文集的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搞清楚这个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26 17: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秋叶老师《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之前,总觉得实习就是去按照领导的意思去打打杂,学习工作上的经验。还好现在发现了,原来实习除了工作以后也有很大有待开发资源。去了北京实习,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北京接触很多新的东西,不仅仅是百度公司。虽说在百度我的实习岗位不是很好,但是毕竟也算是让自己一支脚进入百度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东西,是我这份实习机会的关键。
  
  观察企业用人要求
  
    2013年4月20号去参加百科七周年庆典时,问了百科运营经理韩笑一个问题“你觉得做百科的运营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敏锐的市场嗅觉、快速的反应速度。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似乎都很敏锐,那么真正该拼的就是谁的反应速度快。例如,4月20日百科七周年庆典时正好是雅安地震的第一天,当时有不少百科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与百科庆生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地震专题的制作中来。面对如此突然起来的事件,做产品运营就是要想办法策划一个专题占领互联网制高点,更重要的是能去以最快的速度去整合这期专题的专家资源,如果你能快速的请到地震局专家为这次百科专题做内容顾问,这种资源获取能力对于百科运营来说非常的重要。
  
  交流  进入百度实习,像与百科运营经理这样的百度工作人员的交流机会也就多了起来。跟百科一样属于百度知识搜索社区的产品还有百度文库、百度知道,同样的我也应该去咨询这些产品的运营者关于这类职位的能力要求,并以终为始的提前为百度秋季校招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咨询HR,关于做百度的产品运营对学校、品质、经验要求的百分比,最后,凡是百度内部组织的培训都积极的参加。
  
  观察  我可以通过观察百度员工的日常工作流程与处理事务的能力要求点,来学习他之所以能成为百度正式员工并能让他能胜任这个职位的能力。
  
  了解企业招聘流程
  
    我们一般所知道的企业招聘流程都较为外端,即公司招聘网站校园招聘流程信息。进入百度之后,我便可以更前端的了解百度公司的招募流程。具体做法计划为:
  
  咨询  可以咨询我的领导关于百度运营岗位需求趋势,并了解此岗位面试流程,最好是能知道这个岗位的面试官,方便在日常工作中多留下他的处事风格,学习他的特长。目前我在百度的职位定位为百度产品运营,如百度文库、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社区类产品。
  
  观察  观察近期的人员流动情况,例会社会招聘进入的新员工。通过观察这些员工进来的时间点来了解百度的社会招聘频率高的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社会招聘进入百度的同事,咨询了解百度社会招聘流程。
  
  寻找转正机会
  
    在百度实习的实习生当中,能顺利转为正式员工的并不多,因此在实习时除了努力的让自己成为百度的正式员工之外,我也应该学习下秋叶老师的“把这次实习当做跳板”的胸怀让自己去尝试其他公司的正式员工机会。因此,在实习期间我依旧会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动态,尤其是大街网等招聘网站上信息。
  
  
  
  北京行计划
  
    企业参观  在北京有非常多的好公司,如果能去参观下这些公司的总部大楼,感受下他们员工的工作氛围也算是在北京实习期间做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然而,要实现这个计划的核心关键点是获取企业参观机会,我将打算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企业参观机会:
  
  微博勾搭
  
  朋友介绍
  
  公司活动
  
  陌生拜访
  
  通过第一种与第二种活动,我已经获得了几家企业的参观机会,我七月份的公司参观之旅已经有了着落了,如“新浪、杜子健的华艺传媒、智立方、小米公司等,后续我将继续开拓人脉进行公司参观机会的获取
  
  
  
  
  商业会议  相比于武汉北京有非常多的企业、非常多的名人,自然帝都这个地方的商业活动、培训会、讲座也就少不了。参此类活动,是拓展自己的人脉与知识面的好时机。问题是,我将如何获得这些培训会的信息。
  
  新浪微博  关注北京知名书城的微博、知名聚会场地的微博,了解他们的活动动态。
  
  社区      互联网爱好者社区进行发帖咨询
  
  朋友       可以问在北京呆过好几年的朋友
  
  大公司活动公告  通过观察心仪企业的官方主页,查看近期的活动安排信息
  
  参加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培训会、公司活动,在前期做好功课,中期做好记录,后期做好总结,方便日后与这次活动的商业牛人在微博上与之建立联系。
  
  
  
  知名景点  在没有企业参观与讲座活动安排时,趁着还有学生证我将适当的外出参观北京的知名景点,如首都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等。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也顺便把北京市的公交与地铁坐了,在这过程带着一颗好奇心多,留意附件的广告设计排版,多看景区附件的商务情况,去北京科普类的景点时留下客服联系方式方便日后的活动合作。
  
  
  
  朋友聚会  有不少高中同学在北京,这时候我可以去北京的高校逛一逛感谢下北京高校的文化氛围。除了同学之外,还有ppt圈的老秦、石头哥等,偶尔秋大叔还不会北京参加活动,百度实习生也有好几个认识的人,如老郭、冷威龙等,还有在百度粉丝团之家的各位亲们。
  
  
  
  实习日志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将在这个北京实习的过程中写总结日志,原则上是每天一篇。内容题材:
  
  实习心得分享  当被某件正能力的事情或者是被某位牛人点悟到时这类的总结就会出现
  
  吐槽分享  遇到强大的工作压力或者不公时,吐槽体奏起,有些东西写出来就想通了
  
  活动参与总结  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后期总结必须是少不了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 12: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想就在生活中
  ——秋叶《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秋叶老师、萧秋水老师、陈永隆博士是我通过卓弈所接触的培训老师,在微博耳濡目染间,习得很多引以为豪的心得和习惯。他们给我的改变和进步,让原本痛苦的出差经历变得美好而极有收获。
      今天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旅程:下午一点从普陀出发赶往浦东机场,赶那个延迟了2个小时的航班,终于在晚上九点到达了广州。但是,因为有随身的书籍作为陪伴,这一路,在旁人玩pad游戏,客舱里抱怨或养神的长时间等待中,我读完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一路的时间的利用,是受了陈永隆博士“如果生命中每一次等待都在阅读思考,那人生中就没有浪费”这句话的启发。不过离萧秋水老师的一路三本书和三段书评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在卓弈杜平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写一篇长微博,和诸多同学们凑个热闹。
      照理我应该早已不属于《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受众群了。但也许是HR职业习惯和培训敏感度让我对这本书出奇得感兴趣。因为在我参与校园宣讲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很多热切期待解答的,迷茫和梦想共存的眼睛。秋叶老师完成了很多HR、学校老师、职业规划师很早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让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就认真考虑未来四年(或者还有研究生生涯)的规划和目标。
      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
  一是对于问题,给了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给了练习的空间而不是说教。
      秋叶老师列举了几乎所有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困惑。以他的的阅历和知识,其实可以给很多解决方案,在这个追求速成的焦躁的社会,找到成功捷径之术成为很多人的迷恋,而这也成为很多书籍的卖点。但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叶老师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我们也真切体会到了这本书中的世界,没有明确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有的是对于这些所谓好坏对错的社会现象在学校所体现的缩影的思考和解释,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去看待和面对。全文的建议都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并且推荐了大量的书籍和练习,给了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从培训的角度上来理解,绝对有开发成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空间啊。所以也很建议同学们不要激动得的一天内读完。我们需要完整的时间去分段细读与思考,练习和实践。
      文章中看到很多同学提问的案例,秋叶老师说,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是没有经过提问者自己独立思考的。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在企业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迷恋网络却又忽略强大网络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期待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同时却又总是剥夺了下属和孩子独立思考以及选择的权力。当我们用越来越多“Tell”的行为,我们忽略了“Ask”的魅力,我们也忽略了让自己、让别人思考和生成智慧的可能。
  
  二是对于梦想,原来它就存在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最喜欢读秋叶老师被逼做PPT的那段经历。他的经历每个职业人都有感怀,英语叫做“Same shit,Different day”(每天换着法儿折磨人)。但是他看待这种无奈的态度却少有人学会,因为我们往往用否定、合理化、抵触、忽略,却忘记了还有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方法叫做升华:发现那些不得不做之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琐碎的事情中掌握背后的大学问,并让这些事情最终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尽管我们在培训中也常常传播这样的理念,真正能够调整自己态度和看法的人屈指可数。
      看到秋叶老师讲到自己从小受到各种困惑却始终不放弃自己而努力的片段,以前一次和他邂逅的经历再次浮现在我眼前:在电信网络学院附近的地铁出口,作为学员的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头、西装、双肩包、手里拿着包子作为早餐,匆匆赶往培训现场。当时我感到吃惊,因为当时培训师在我心目中应该是遥远、神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他却那么生活化得出现在我们眼前。我读到书中讲到的,他喜欢坐地铁,甚至喜欢挤公交,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这一句话在我有了6年培训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原来,梦想并不遥远。因为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第二步就是享受走向它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平凡的生活,琐碎的工作,难以预期的困苦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梦想路上必须经历的体验,从每一种体验中学习和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经验就得到不断得提高,如果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可以有积极的改变。
      当代年轻人,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不缺代言人。如今的网络时代,也不缺对如今社会风气和批判和不满。但社会却缺少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怎么在这样环境下生活和自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相比参与这些不满和批判,思考如何让自己、让别人过得以及变得更好一点也许更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的反馈,看到了理性的正能量。我们也相当期待未来能够有试用与职场的《毕业后开始也不晚》类似的精华。
      合上书本,侧头望向窗外,我惊讶得看见以前一直都忽视云层,竟会如此之美。一大片独立密集的云层正对下方的广州山区集中倾斜雨水,云层间还会间歇出现明亮的闪电。在云的一侧是刚刚露脸的月亮,另一侧是映红半边天西山红日,在这阴阳共存的神奇时刻,还有一架和我们航班平行并保持相对静止的飞机在远处行驶着穿过这片云层。
      我发觉,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景色。
  
  PS:
  大胆推测书中提到的天才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来自于《异类》中的理论;案例中的心理咨询师杜老师应该就是卓弈杜平老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11 2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想就在生活中
  ——秋叶《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秋叶老师、萧秋水老师、陈永隆博士是我通过卓弈所接触的培训老师,在微博耳濡目染间,习得很多引以为豪的心得和习惯。他们给我的改变和进步,让原本痛苦的出差经历变得美好而极有收获。
      今天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旅程:下午一点从普陀出发赶往浦东机场,赶那个延迟了2个小时的航班,终于在晚上九点到达了广州。但是,因为有随身的书籍作为陪伴,这一路,在旁人玩pad游戏,客舱里抱怨或养神的长时间等待中,我读完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一路的时间的利用,是受了陈永隆博士“如果生命中每一次等待都在阅读思考,那人生中就没有浪费”这句话的启发。不过离萧秋水老师的一路三本书和三段书评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在卓弈杜平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写一篇长微博,和诸多同学们凑个热闹。
      照理我应该早已不属于《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受众群了。但也许是HR职业习惯和培训敏感度让我对这本书出奇得感兴趣。因为在我参与校园宣讲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很多热切期待解答的,迷茫和梦想共存的眼睛。秋叶老师完成了很多HR、学校老师、职业规划师很早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让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就认真考虑未来四年(或者还有研究生生涯)的规划和目标。
      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
  一是对于问题,给了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给了练习的空间而不是说教。
      秋叶老师列举了几乎所有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困惑。以他的的阅历和知识,其实可以给很多解决方案,在这个追求速成的焦躁的社会,找到成功捷径之术成为很多人的迷恋,而这也成为很多书籍的卖点。但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叶老师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我们也真切体会到了这本书中的世界,没有明确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有的是对于这些所谓好坏对错的社会现象在学校所体现的缩影的思考和解释,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去看待和面对。全文的建议都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并且推荐了大量的书籍和练习,给了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从培训的角度上来理解,绝对有开发成一个学期的课程的空间啊。所以也很建议同学们不要激动得的一天内读完。我们需要完整的时间去分段细读与思考,练习和实践。
      文章中看到很多同学提问的案例,秋叶老师说,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是没有经过提问者自己独立思考的。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在企业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迷恋网络却又忽略强大网络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期待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同时却又总是剥夺了下属和孩子独立思考以及选择的权力。当我们用越来越多“Tell”的行为,我们忽略了“Ask”的魅力,我们也忽略了让自己、让别人思考和生成智慧的可能。
  
  二是对于梦想,原来它就存在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最喜欢读秋叶老师被逼做PPT的那段经历。他的经历每个职业人都有感怀,英语叫做“Same shit,Different day”(每天换着法儿折磨人)。但是他看待这种无奈的态度却少有人学会,因为我们往往用否定、合理化、抵触、忽略,却忘记了还有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方法叫做升华:发现那些不得不做之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琐碎的事情中掌握背后的大学问,并让这些事情最终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尽管我们在培训中也常常传播这样的理念,真正能够调整自己态度和看法的人屈指可数。
      看到秋叶老师讲到自己从小受到各种困惑却始终不放弃自己而努力的片段,以前一次和他邂逅的经历再次浮现在我眼前:在电信网络学院附近的地铁出口,作为学员的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头、西装、双肩包、手里拿着包子作为早餐,匆匆赶往培训现场。当时我感到吃惊,因为当时培训师在我心目中应该是遥远、神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他却那么生活化得出现在我们眼前。我读到书中讲到的,他喜欢坐地铁,甚至喜欢挤公交,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这一句话在我有了6年培训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原来,梦想并不遥远。因为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第二步就是享受走向它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平凡的生活,琐碎的工作,难以预期的困苦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梦想路上必须经历的体验,从每一种体验中学习和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经验就得到不断得提高,如果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可以有积极的改变。
      当代年轻人,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不缺代言人。如今的网络时代,也不缺对如今社会风气和批判和不满。但社会却缺少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怎么在这样环境下生活和自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相比参与这些不满和批判,思考如何让自己、让别人过得以及变得更好一点也许更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的反馈,看到了理性的正能量。我们也相当期待未来能够有试用与职场的《毕业后开始也不晚》类似的精华。
      合上书本,侧头望向窗外,我惊讶得看见以前一直都忽视云层,竟会如此之美。一大片独立密集的云层正对下方的广州山区集中倾斜雨水,云层间还会间歇出现明亮的闪电。在云的一侧是刚刚露脸的月亮,另一侧是映红半边天西山红日,在这阴阳共存的神奇时刻,还有一架和我们航班平行并保持相对静止的飞机在远处行驶着穿过这片云层。
      我发觉,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景色。
  
  PS:
  大胆推测书中提到的天才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来自于《异类》中的理论;案例中的心理咨询师杜老师应该就是卓弈杜平老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13 21: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拿到了秋叶老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快速浏览之后准备分章节研究。依我之见,这本书正试图充当一个复健病人的拐杖。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一些帮助,没有人能替我们站立,但是我们都能拥有拐杖。我希望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最后都能成功站立然后将拐杖传递下去。我想这也是秋叶老师的心愿。“复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这本书的阅读,应该伴随你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来。今天分享第一章——专业与职业。
  
        这一章有四个标题,正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专业的态度→是否应该换专业→专才与通才→专业与兴趣
  
        大多数人抱怨自己的专业无非两方面:不喜欢或者不好就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探讨态度而非专业本身。大多数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把人生当成了一条直线,一个因必然导致一个果,没有例外,好像人生不存在分岔路。就像写好的程序,只能有一种运行方式,否则永远都会显示错误。然而事实上我们是人而非机器,就注定我们的人生比电脑程序精彩而富于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多样化,每一种经历都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认清这一点的时候,就不会过于纠结专业问题了。况且我一直坚信,任何一种知识的习得终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予你帮助。
  
        态度转变之后就是行动。不要急于表明态度,在下任何结论之前都要先了解它。哪怕是讨厌,我们也应该有充分的论据。至于怎么了解秋叶老师书的第四页已经说得很清楚。然后,试试能否培养出对专业的兴趣。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学会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从中找到乐趣。而获得乐趣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成就感,所以我们先做出一流的事,然后机会窗口一定等着你上前。
  
        比如我的专业是海洋管理,在上大学之前我除了知道它是纯理的学科,不仅涉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还囊括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的诸多学科以外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上大学之后被C语言、大物、高数各种虐,也跟其他人一样大呼后悔。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学业,即使我没有像高中那样拼命,也在每学期能拿到奖学金。然后你猜发生了什么?我渐渐从成就感转为对专业的兴趣,而且因为学业不成为我的拖累,我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时也因为专业成绩优秀获得很多机会。不止这些,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等着我。我了解到这个专业虽然不愁就业,但是对女生限制很多,于是想为自己准备另一条出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我选择了考精算师。在了解精算师的课程并买回教材之后,猜我发现了什么?它对数学、经济学、法律要求很高,而这些与我们专业课程交叉很多。因为之前有认真学习,所以比起其他非精算专业的学生我相对轻松了很多。这就是触类旁通。所以我说,你习得的任何知识或者能力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帮助你。
  
        我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选择转专业,而是在保证专业成绩能拿到奖学金的情况下利用其他时间发展一项新的技能。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仅供大家参考。如果你们在做了大量调查和了解后觉得转专业非常必要,那就立刻行动吧!
  
        刚才我的例子里提到触类旁通,就可以关联到秋叶老师关于通才和专才的建议。秋叶老师说,在成为通才之前要先成为专才。而成为专才并不一定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思考框架的建立。具体为“摸索→模仿→记录→表达→复用→优化”。我喜欢数学,就拿数学打比方。学理科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两个名词——解题模板和一题多解。在数学上,我们总是寻找一类题的共性,然后找出一个在大框架上可以解决相同问题的模板,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对于一个题,又提倡一题多解来开拓思维。这个方法往大了说也就是思考框架的建立。我们要抽象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应对知识的更新,又同时避免成为方法的奴隶,尽量寻求多种方法来随机应变。
  
        最后是兴趣的问题。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兴趣,而兴趣变成工作终究会变得乏味。所以我们需要工作之外的兴趣来调节生活,提供灵感。看完这一节我也在思考我的兴趣所在。书法、画画、音乐、占星、阅读、运动,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所在。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为这些兴趣做过什么。关于书法,从小到大都在断断续续地练字,但是始终也没练出名堂。因为从来没有真正琢磨过。高中以后开始用心,字才真正开始有了变化。大学之后练过一段时间也没怎么坚持了。关于画画和音乐,仅仅是一种停留在欣赏层面的兴趣。关于占星,坚持看该领域权威人士的经典著作,期望发展成能力。关于阅读,这是从小到大我坚持的最好的习惯。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对我来说,每天哪怕是摸摸书,不看都是好的。关于运动,我最喜欢的还是跑步,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没有长期坚持。
  
        针对这些兴趣,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音乐:每星期学三首歌曲。可以通过音乐练习外语,中文的也可以在社交中用到。
  
        画画:下学期报了时装鉴赏的选修课,课程要求自己设计服装。将画画由欣赏转为时间。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以后要注意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不要局限于某个领域。并多增加写作的机会。增加知识分享过程,把知识内化固化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运动:每星期至少运动三次。
  
        占星:已经学到一些皮毛,坚持阅读经典书籍,多看心理学和哲学书籍。
  
        书法:每星期至少抽三天花十五分钟看帖,抽至少一天花一小时练字。
  
        最后,这一章中秋叶老师推荐了三本书一个视频,分别是: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这本书在视频中也有推荐),博赞兄弟的《思维导图》,以及《黑客与画家》,视频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夹缝中的80后》。
  
        以下是我看罗辑思维的笔记和思考。
  
        这个视频主要描述了现在80后的职场现状并提出了他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现状:80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代。
  
        理由:数字鸿沟和财富鸿沟。
  
        一方面70后刚好为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代,他们中占领先机的一批人已经成为现在技术的中坚力量,而9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会这门技术,并拥有源源不断的技术突破。如此,80后显然被搁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70后刚好赶上近十年财富大爆发。那些被逼下海的人成为积聚财富的第一代,并在还未畸形发展的经济市场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完善。80后显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资产泡沫造成的高房价让他们无法负担高额的房费,那些有幸拥有高薪的白领也不过是一个房奴,在生活的压榨下形容憔悴。
  
        时代背景:基于互联网的飞快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自由,组织中领导单一的价值标尺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当下我们更需要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价值标尺来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解决办法:成为独立的手艺人,即专业主义者。
  
        成为独立手艺人,即完成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每个独立手艺人都有独特的社会节点价值,他们为自己的成长价值负责。这是一种顺应时代趋势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并不是要你跟组织决裂,你可以选择脱离组织做一个独立手艺人,你也可以在组织中用独立手艺人的心态来工作。当你足够有价值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自由。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首先,这样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做一个独立手艺人也许会比天天坐办公室的人压力更大。这就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独立手艺人对13亿中国人来说仍然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是温水中的青蛙,丧失危机意识,缺少竞争能力。而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逐渐逃离组织形式对他的束缚,拥有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是一旦获得就终身拥有的,它仍然可能随时消失,所以这些人会不断进步。
  
        另外,当独立手艺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是否会引发管理问题?如何在虚拟组织而非实际形式组织中管理各位工作者将成为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对管理者的能力也是一大挑战。我现在的认识水平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有人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希望@我让我看到。谢谢交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16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本书,不仅让你受到刺激,还能让你学会有效的思考,并且还能让你开始切实的行动,那么,这必是一本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的好书.
  当时京东在做活动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秋叶老师的很多书。但,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确实犹豫了很久,很怕是一本心灵鸡汤,是一本成功学之类的理论一堆的书。而且,对于我这样已经毕业四年的人来说,会不会有用。但是,因为要凑书单,就买下了这本书,心想,先看看吧,如果没什么意义,就找个大学生,送给他吧。
  后来,在等待的过程中,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觉得还是不错的。所以,一到手后,马上就拆开来看了。并且读完它,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这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受益匪浅的书(为什么我上大学那会儿,没有这么一本书),也是会让我们这种在混沌的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重新理清思路的书。
       书评,我从来没写过,这应该也不算是书评,只算是一次开始行动的动力,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马上就想要付诸行动的就是,建立多维的思考方式并写出一篇长文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利用碎片时间,打败拖延症。并且也让我有了很多反思,进入职场以来,也做了不少事,每件事情开始得都很快,但是结束后,从来都没有认真总结过。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而总结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步骤,却一直被我忽略了。
  既然,要学会总结,让就开始行动吧,就从这本书开始,我来总结一些,自己的感悟,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1: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兴趣。秋叶老师说,等工作后才知道能把兴趣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毁掉兴趣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变成工作。但是,我至今只要填各种表格时候,有兴趣爱好的一栏时,我都很郁闷,因为好像我有很多兴趣,但是这些兴趣好像又都不是兴趣,我好像感兴趣但又没有经常去做这些事情,没有经常去做的事情,怎么能称之为兴趣呢?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决心从做PPT三分钟教程开始,培养一种受益终身的兴趣。
  
       2:学会独立思考,连续性思考。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让我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们太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思考过程。就如与不同的人聊天一样,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抛出去一个问题,希望马上得到别人的结论,而忽视了别人对这件事情的前后的分析,甚至有时候,我并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听别人的分析,我只关注最后的结论,而导致,遇到其他的事情时,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去做。所以,如果遇到愿意和你分享和你聊天的人,请学会做一个聆听者,学会向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
       
        3: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确实,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能有整块的时间安排,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了,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打断思路,而利用碎片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就是需要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了,比如说,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在我吹头发的时候想的。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与人聊天的时候,甚至在睡觉前,都可以用这些碎片时间去思考很多事情,然后完成大块的工作。最好的行动就是,做秋叶老师的PPT三分钟教程。(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虽然是三分钟教程,我光看步骤就要三分钟,做起来有时要30分钟。。。。。 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快的。)在此还要感谢一下@有品无赖在线 的倾情指导。
  
       4:如何结识跟你志趣相投的人。这个章节对我的触动也很大。作为少儿英语培训老师的我,曾经一段时间非常的痛苦,总是抱怨说,为什么身边没有相同理念的人,没有全心想要研究教学的人,有这样的人为什么都不跟我在同一个城市,我要自己去看书,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实践,都没有人给我指导一下,让我加快一下步伐。但是通过这一章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成长只能靠自己。也是因为我这两年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倾心,自己的专研,不断的内化并在课堂上的实践,才能写出3000多字的讲座稿,可以跟家长分享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所以,没有人能阻碍你的成长,只有你自己。想要结识在相关领域的人也不难,在微博微信论坛这么畅通的时代,去做一件有质量的事,吸引相关领域的名人的关注,你自然也会结识到更多跟你有着共同爱好共同理念的人。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吧。
  
        5:打败拖延症。 拖延症啊,拖延症。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毛病,明明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了,还是在刷微博,刷微信,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就刷一下微博,刷一下微信。真可怕的习惯。秋叶老师在书中分享了,制作时间卡片。 (1.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把你的想法告诉另一位朋友 3.让你的朋友来监督你执行)
  
  
  既然知道了,行动才是硬道理。大家都赶快行动起来吧。用长文章来整合自己的思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7 00: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读完一本书,能让你真正的领悟到一点东西,哪怕是一点点的东西,在多年之后,这个东西就像血液一样能流淌在你的身体里,那读书很就有意义了。秋叶老师的这本书,却让我在探寻自己的路上,为我所遇到的好几个困惑找到了方向:
  1、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人看到异常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没有思考造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者简单用自己的经验解释,不肯相信和自己经验不符的解释。”我目前就是这样的,我想改变!
  (1)前提:拥有一个坚定价值的判断体系(也就是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方法:需要质疑,但是最重要的质疑在于自省,而不是批判别人。
  工具:用质疑去伪,让自己更接近真理,坚守自己的信仰。
  目的:求真
    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努力学会独立思考,重建自己的价值观,用理性的思维去探寻真理。
  2、培养终身受益的兴趣
    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总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秋叶老师用他的经历点醒了我:
  我自己并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
  工作不一定非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行。“能把兴趣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毁掉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变成工作。”
    从现在开始,我先要热爱和做好自己的工作,并真正的去尝试自己之前想做却未做的事情,并从中探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一直坚持下去。
  留住好奇心和观察力
    “有多元化思考框架的人越能发现细节,而越丰富的细节越能丰富你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我承认缺乏好奇心和观察力,或者有时候观察到了某些问题,但很少通过深度的思考去内化。
    从现在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做一个有心人,学着去深度思考。
  4、学会自学
  (1)学会方法:快速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其中学习内容又有元知识、硬知识、软知识之分。
  (2)学会从一切信息中学习:行业综述、微博微信、网站、论坛、培训、读书......学习无处不在,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5、内心阴暗不是你的错
    “一个人的善良或者阴暗的标志不是他想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秋叶老师说自己“直到今天,还是偶尔想一些下流的事,也曾纠结怎么不能修炼成一个好人呢?”一下子让我不再纠结:没有人的内心是永远阳光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阴暗面,小时候有,青春期有,长大成人一样有。人性的本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从现在开始: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
    感谢秋叶老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3-29 20:23 , Processed in 0.2285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