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景旧曾谙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6:5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为叶嘉莹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稿结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脉络,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读诗词、如何懂诗词,如何联系诗词与人生等主题。
      本书的特点在于,根据讲演录音整理,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2-4 09:46:48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的时候,我有一门必修课程叫做高等数学D,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是仍然要学高等数学,又因为我是文科生,所以我只需要学最简单的D等级高数。
          十来年的奥数培训把我对数学的热情消磨殆尽,所以一开始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抱着敷衍的心态。教我们的是一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老师,他穿着特别完整的西装三件套,虽然嘴里说得基本上是汉语,板书却基本上是英语。
           讲完基础知识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目让我们做,下面的同学不是意兴阑珊就是纠结哀嚎,老师却径自凝视着黑板说:“多美啊,你们不觉得这道题很美吗?你们放心,考试不会有这种题目,我只是写出来让你们欣赏一下。”
          欣赏?数学题?人生第一次把它们连在一起……
          虽然我最终没有能够明白那道题有什么好美的,但是我一直记得他看着那道题时深情的眼神。那个眼神投在心里,好像让我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对,其实我想说的是,叶先生这本书写得真好。
          立论新颖、语言朴实、例子恰切、材料扎实、分析通透……
          但是最好的一点,是叶先生对古典诗词的钟爱就洋溢在字里行间。她爱它们不是因为它们能够给她带来什么成功、名利、幸福,她只是把爱它们当做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就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来接受这个宇宙万物的如此的美好的种种的生命的迹象。物,不是一个死的物,那是生命的迹象。为什么我们说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作为一个人,你有你的心灵,你有你的感情,而对于能够真正打动你的心灵感情的,真正有生命的可以引起你共鸣的东西,你不能感受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引自书中,有删节)
          因为我们有心灵有感情,所以我们能感受会共鸣,不是本应如此么?
          看叶先生的书,不止是增进学术上的修养,也是一次涤荡灵魂之旅。生死离别、豪情壮志、悲天悯人、忠孝仁义、淡泊超逸……原来如此种种百般滋味在那些诗词里都已经以那样微妙的方式道尽了。
          那么,你心里的滋味呢?
          叶先生说,只有作诗的感动,没有作诗的训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她还专门谈到了如何学习作诗。
          你也许写不出“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先生诗)这样精到慨痛的句子,但是会不会也输给五岁小朋友的那首“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呢?
          ……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心在,神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2-4 09:46:4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阅读?我曾自己问自己,想了很长时间。
      叶嘉莹在书中引用了德国學者沃爾夫岡伊塞爾给了一句话:“阅读是让你的心灵与千百年前的古人相会。其实还不仅仅是心灵的相会,你还可以通過阅读和古人的心灵相通,你可以更進一步地认识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它是對你自己人生境界的一个提升”。
      一句话,阅读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2-4 09:46:50 | 只看该作者
      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生以过耄耋之年,犹孜孜矻矻,讲学不停,笔耕不辍,实在是当下中文学界之福。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所做的十次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讲座讲录。翻读一过,真有良工授人以规矩之叹。
      全书自赋、比、兴这一中国诗学的核心问题谈起,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脉络,从先秦的《诗经》迄民初的词作,从诗词的基本美感特质到西方的语言学与文论,理论结构横跨中西,再配以生动翔实的具体范例,条分缕析,备见原委。有时驳去俗解,翻深前贤,在旧题旨中转出新意绪,尤带给人思理折进的快意。
      若细读全书,不仅为上述种种而钦佩叶先生的学养深厚,更要紧的是慨叹叶先生讲诗读词时的竭尽心力。今日是无诗情的时代。唐诗宋词早已让位于流行歌曲,连带着诗人亦无昔日的光环,而多是病人的别称。但叶先生却毫不为俗见俗世所囿,因她晓得,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诗的浸润与涵养。我撰作此文非彰表叶先生的功力精深,自己亦无此能,但由叶先生的讲解,使得我们再一次唤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味与感动。书中讲解诗词非如时下人但求释解字词,辨识格律,仅以口舌增损口角波俏为高,而于诗情文心如当面隔山川。叶先生带领学生经由字词的切实掌握,进而从容迈步进诗词的后花园,体味涵泳其中的人情丰美与生命本有的意境。    
      譬如她解传统诗学中最为关键的“赋、比、兴”三义,古来于此三点发言者不知凡几,但大多越绕越远,难以启人心智。但叶先生却简单扼要地点明“我们告诉你的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一个是由物及心,一个是由心及物,一个就是平铺直叙,即心即物”,可先生却未就此打住,而是一再强调“我现在不是只是给大家讲一个作诗法”,而是“你有了作诗的感动你怎么样作出来?不是你作出来就算了,是你作出来的诗要带着你的感动,要足以传达你的感动,这才是成功的诗”,且“直接的感动还不是说你同时代的人受感动,就是相隔了几百年之后,诗里的感动的力量仍然可以使后来的读者受到感动”。由古早的作诗法讲到一个诗人何以为诗人的准则,叶先生不是要让学生了解这简单的《诗经》三义,更是要让学生吮味诗人作诗时的真率诚挚与艺术能力的同等重要。
      叶先生在第一讲中并未亟亟说明古典诗词的丰赡精美,而是强调诗词与人的生活的切近。这点尤为高明。今日诗词的偏居一隅,实在是因它已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少数人掌握的技艺。而当下社会的谋食日艰,讲求功利的风气亦加深了这一趋势。要让人们,尤其是学生从新走进古典诗词,洵非易事。叶先生正是看透此点,一上来即以平居生活中的普通场景来让学生了解到热爱诗词,其实你能得到的更多。她分析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一句中的“簇”字时说,“我们说‘夏云多奇峰’,一阵暴雨快要来了,远远地看见一团乌云,汹涌而上。但是,雪云不然,它阴得那么样的匀,但春天来了,它化开了…春天的云彩就柔软得像一团一团的棉花、棉絮一样。你放眼看去,你就觉得年华,一年之中的美好的季节,真的是来到了。”以日常景物的变化,切合诗词的用字隽永,我以为此处讲到了今日人们羸弱的感觉表达。
      我们常常讲中国古典诗词是抒情式的,但真要让学生了解这点,光靠理论的敷演仍是不够。真正要落在实处,还须唤回人们沉寂已久的语词记忆。上述叶先生所举的“簇”字一例,我敢说,绝对会让观者心头明亮起来。其实中文语词的魅力植根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但时移世易,久之这份记忆不经由高人的点拨殊难开启。如果我们将古典诗词比作曼妙的天光云影的话,那这份语词记忆不啻是源头活水,照人双眸,开人心眼。缺了它,也就看不见这份天光云影了。昔日王国维曾说诗的问题主要是“能感之,能写之”,后者的重要,绝不在前者之下。
      人认识的世界实在是人所能用语言来表达的那个世界。当我们失去表达的能力时,即使拥有了表达的权利,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古人的许多言语不仅精妙,更是将人在不同处境中纤敏的感觉经由文字表现出来。于是,一个人不论在何种境况,只要他拥有丰富的语言记忆,他也就得到比一般人大得多,也精细得多的内心世界。
      叶先生书中常催促学生自己写诗,我想,她肯定不是要让学生都变成诗人。在加拿大,叶先生还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写诗读诗,有趣的是,这些身处英语世界的孩童却对中文古典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颇有兴趣。我不仅想说这是叶先生的教化与启蒙之功,更要紧的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让这群孩子意识到有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存在着,他们通过自己的想像构筑起了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时时刻刻与外在世界互相印证,彼此依存,而无论到哪里,这份可贵的经验将让孩子们今后认知到,只有当自己尝试着表达过这个世界后,才能说你真正拥有了它。相较他们,我们实在贫乏得可以。
      在无诗情的年代听叶先生讲解古典诗词,并非意不谐俗的宣示,而是归返内心的初始。也许我们看多了前门的纷扰热闹市声尘土,转而绕道后院,捡拾荒疏已久的一丛杂草一枝野花,亦可让干涸的心智再生汨汨流水。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1:22 , Processed in 0.0452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