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色浪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1#
发表于 2012-12-3 13:49:08 | 只看该作者
  经常是这样,对好的故事,书和影视都会选择去看,看完之后总有个比较;而有的时候,看完其中一种,就不想去看另一种的,怕失望,或者说自己心中的形象会被破坏。
  《血色浪漫》我是先读的书,而且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一些喜欢的句子还记了下来。但一直不敢去看电视——钟跃民的形象,不是一般演员能够把握好的。
  刘烨的作品看的不多,听朋友说是他主演是,很奇怪的感觉——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钟跃民的形象联系起来!
  倒是孙俪,周晓白由她来诠释似乎很恰当,军旅出身吗,加上她的形象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
  后来,也许想做个比较过,看了几集电视,感觉,真得挺失望的!
  总觉得电视被商业化的太过了,一些情节的设定,完全为了吸引眼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2#
发表于 2012-12-3 13:49:09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血色浪漫》看完了。发现了一种我不熟悉的活法。
  想想其实我很羡慕钟跃民,可以一直这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从少年时代开始便一直未曾改变过的张狂性格,这可能是我永远不能拥有的东西。生活对谁都是这么张牙舞爪的,可是在不在乎它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京城顽主在大西北的穷乡僻壤要饭,不做营长去卖煎饼,从大经理变成开出租车的,他都甘之如饴,对他来说多一种生活体验就是有赚了。他永远都在路上,世上又有什么东西能困住这样的人呢?
  我记得龙应台跟她儿子说自己跟丈夫初识的时候,“听他谈自己的旅行。18岁的他,也是和一两个留着长发、穿着破牛仔裤的朋友,从德国一路hitchhike横过整个欧洲,到土耳其和希腊。那是欧洲的1968年,学生运动兴起、嬉皮文化焕发的时代。他提到在语言不通的国度里,发生车祸后的一团混乱;提到在西班牙设法勾引天主教堂里做弥撒的女孩;提到在一毛钱都没有的状况下,如何到希腊的农家里骗到一顿饭;提到在稻草堆里睡觉,看捷克的夜空里满天沉沉的星斗。”
  我相信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今年22岁了,我的生命至今平静如水,以至于一个人在我生命中离开便可以带来令我窒息的波澜。我的生如夏花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准备上路了。
  还有一个角色,周晓白,也是我喜欢的。有些东西就是抓不住的,虽然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可是起码她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不知道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会不会也这么漫长,十年二十年?无所谓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发表于 2012-12-3 13:49:1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知道要说的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只好称之为《血色浪漫》,大概在我脑海里已经凝结成一个内核。当初电视剧在山东影视播的时候我没时间看,只看了个开头其它都是看的小说,后来又补看电视剧。个人感觉,电视剧跟原著又很大的不同,不仅仅是情节,连内涵都有所更改。
  
  
  人物
  
  每个女孩子都想遇到钟跃民,每个男孩子都希望成为钟跃民。有人说,这是个男人中的“极品”,又是一个怪胎。潇洒大度勇敢,永远保持着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就这样一步步向前走着。从什刹海的冰场走到了陕北的窑洞,走到了雷场又走回了北京,尾声时他已经走到了可可西里,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他会走向何方。有一句歌词也许很适合他“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他活得潇洒,因为他懂得要享受人生的过程。不过钟跃民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敢担负责任,或者说,不想担负责任。在对周晓白的态度上可以看得出来。说到这里,就说说周晓白吧。
  
  周晓白是一个很完美的女孩子,漂亮、父亲又是绝对的高干,完全可以说是千金小姐了。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执着,换成钟跃民的话说就是“轴”。钟跃民的确爱过她,但钟跃民又是比较现实的,他们一个在陕北一个在部队,自己的命运又不知如何,他不能也不想对晓白有什么承诺,只有分手。他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一个追求安定的家庭生活,一个追求在路上的生活状态,注定了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更何况,钟跃民的生命中,又出现了秦岭。
  
  个人感觉孙俪演的周晓白还算可以,秦岭的演员我实在不能恭维。不知怎么就是没有那种感觉。秦岭是个极富魅力的女子,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钟跃民主动提出结婚的人。也许是她那种比钟跃民更彻底更直接的“流浪”吸引了一直声称自己“在路上”的钟跃民,也许是她那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唤醒了钟跃民那深藏心底的音乐细胞,也许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的感情来得更真实……总之,她是钟跃民最爱的女人,而且让钟跃民无比被动,无比怀恋。总感觉钟跃民后来并没有爱上高玥,只是跟高玥在一起很自然很放松,如果下一个秦岭出现,钟跃民还会离开。
  
  高玥这个女孩子很特殊。看到好多网友称之为“侠女”,恩,也说得过去。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确比周晓白更适合钟跃民。若说她有的这种倔强,晓白也有,也许她之所以能够“套住”(或者说她感觉她“套住”了)钟跃民,只是因为她对跃民的放任。她从不要求跃民,完全随着他的性子去折腾,这一点,才真正留住了跃民。
  
  
  血色浪漫
  
  血色浪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打开了通向另一个时代的窗口,什刹海也好,陕北也好,顽主也好,流氓也好,我们于那些人都是很陌生的。那是一个神奇而又混乱的时代,我们透过都梁的文字以及电视的影响穿越时空,听着时间在我们耳边呼啸飞逝,呼吸那个时代独特的气息,感受属于那个时代的血淋淋的浪漫。在写读书笔记时我曾经试着翻译这本书名,因为感觉用拼音实在埋没了这部书,这时我犹豫了,到底是血色的浪漫还是血色与浪漫?最终我还是用了bloody romantic,因为这是一个整体。鲜血与浪漫的结合,造就了那手提菜刀的游吟诗人钟跃民。
  
  或许我们永远不能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那群特殊的人。他们来自大院,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干,他们有着极其特殊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人生的舞台变换了无数,军区大院、陕北、部队、单位……特殊的历史时代造就的故事给我们以无限的吸引。
  
  血色浪漫对我的吸引源自多方面,连我自己也难以说明。不过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于,那些复杂而又明晰的社会关系。
  
  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在血色浪漫里钟跃民一些人都是高干子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大院的孩子,都处于一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网之中。而另一些如小混蛋李奎勇之类的孩子,是处于另一张网之中的。其实,钟跃民无形中处在了这两张网的交界之处,他的独特性格给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朋友。他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网”的重要性。
  
  若不是他父亲,他不可能去当兵。若不是他父亲,他不可能有机会去正荣集团。
  小混蛋的命运,死亡;憨娃的命运,死亡;奎勇的命运,死亡;宁伟的命运,死亡。
  其实若不是那张网一直给钟跃民铺着路,他也不可能这样潇洒吧。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涩?
  
  但是无论如何,钟跃民的存在都是一种奇迹,有人说那是男人的童话。
  
  
  电视剧
  
  对于这电视剧,是褒是贬?一半一半吧。刘烨演得很不错了,他那眼神真的很打动人。像弹夹啦,肩章啦的一些细节问题就不去追究了,电视剧的弱点就是不够细腻。在女演员的选择上,我还是颇有微词的,不够漂亮。不过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编剧改动得太多了。宁伟的出身改了,张海洋和袁军换位了,姗姗的结局改了,还有那个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杜卫东,竟完全消失在电视剧中……电视剧多了一些浪漫,少了一些血色。
  
  还是要感谢这部电视剧的,是它让我知道了血色浪漫的存在。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个平台,展示了那个时代那些故事。
  
  血色浪漫,一段不再的传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4#
发表于 2012-12-3 13:49:11 | 只看该作者
  是受到一位好朋友的强力推荐才买来这本书看的。谁知一口气就读完了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脑海中呼吸乱想关于书中的种种环节。
  因为之前没有看过电视剧,所以主人公的形象在脑海中有点自己的思维定式。
  作为一个女孩子,很有感触于周晓白的心路历程。初恋时的美好,最终成为一生抹不去的影子,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后来的生活中,钟跃民时常在她的身边,更使得钟的影子过为清晰。有一种像周晓白这样的人,一旦上心,就会成为一辈子的心结,永远结不开。这是周晓白的遗憾,也是她一生的缺憾。她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任任何人也无法帮她摆脱,虽然这样的路程对于她的丈夫——袁军感到几经绝望,但是周晓白自己没有办法。其实这样想想,爱情就是这样,当自己感到遇到合适的人时,但他的心却永远无法靠近你,这可能就是有缘无份吧。这种内心的缺失真的会令人难以释怀。就连时间也不能抹去这种缺憾所带来的伤痕。
  至于高玥,我有时在想,难道钟真的爱她吗?记得那个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朋友说过,故事的最后一定会给钟派来一个这样的人在他身边,要不然,钟的生活就有点显得孤单了。其实爱上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一种不幸,他不能给你带来稳定的生活,温馨的关怀。所以需要安定生活的周晓白不适合他。钟从思想上就是自由的,任何企图束缚他的人都是徒劳的。这种自由是从骨子中来的,他会享受到很多人对他的关心,但是却不懂得去同样关怀他人。只有真正能给予他自由的人才是适合他的,而高玥适合。这就是女人从另外一个层面的伟大。难道高玥不希望钟能时常在她身边过安定的日子?但是高玥更加懂得,要想与钟相处,就要给他自由,让他去飞,当他累了,倦了的时候,他就会回来。所以,看过这本书,我开始懂得,爱情不是两个人生活的全部,关键在于适合与不适合。有些感情需要藏在心里一辈子,独自释怀;而有些感情需要不断的付出与宽容,这样才是两人的相处之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5#
发表于 2012-12-3 13:49:1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太像剧本了。紧凑、丰富的情节设计,极为口语化的对白,再融合解决现代人迷惘所需要的一些深沉思想,贯穿始终的情感纠缠,一个很好的商业化剧本的各种元素都有了。场景的切换也与影视剧中场景的切换是类似的。最终拍出来的电视剧也确实跟原著差不了多少。人生如演戏,这样一本反应一个或一群人一生传奇的小说,确实很自然而然的写得类似剧本。
     书中对信天游的阐述,与陕北地区苍远悠久历史感和现实极度贫困的残酷感、悲凉感结合起来,认为信天游的魂是底层人民对痛苦的缓解。这一点我倒是蛮欣赏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6#
发表于 2012-12-3 13:49:13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能想起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某日和同事说起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想起阿朱。
  
  对于钟跃民,正好适合阿朱说的那句:跟着你,即便是去打家劫舍,也是心甘情愿,即便是杀人放火,也是欢欢喜喜。
  
  是怎样的女人才能找到这样的男人啊。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发表于 2012-12-3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因为感觉到里面那些属于青春时候的灵魂和血液的跳动,却为书的后半部分叹息。
  书中那些高干子弟可以在各种状况下拿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站在更具优势的位置,这一点并不让人反感,因为“先天竞争优势”是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实所在。
  但钟跃民这个主人公返城后的一切,却太不近实际了。不是说现实里面没有这样一直保持理想和不安分的人,但这样的人,却总能够在社会和生活的浪潮里面,逢凶化吉、随心所欲,作者就未免太理想主义了一些。孔老夫子也是到了七十才随心所欲,而且还要“不逾矩”。
  这样浪漫的千古奇人,终只是天马行空的想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发表于 2012-12-3 13:49:15 | 只看该作者
  1
      似乎很久以前在港台电影里听说了这个词:惨绿青春。后来又知道有个电视剧,叫《血色浪漫》。相似的意思,相反的颜色,大红大绿的,挺有趣,挺热闹。但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我只看过几集,完全不能评论;为了节约时间,还是看了小说原著,所以只好说说这个。
  必须说明的是,在阅读小说之前、之中、之后,我都抱着一种预期和一个标准,就是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或者可以说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关于“文革”、“惨绿青春”、“机关大院”、“高干子弟”这些在当下颇能吸引眼球的词语,《动物凶猛》是我已有阅读体验的全部前见,因而它也作为一个他者、一个比较的样本,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很不喜欢《动物凶猛》,所以就很期待在相同题材的《血色浪漫》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看到更能引发我的思考、打动我的感情的东西。可惜,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看到了新鲜,却看不到震撼。
  2
  特权。
  我讨厌《动物凶猛》的全部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字,或许有些偏激。理性地说,这部小说被我视作一个压抑的时代里青少年朦胧的性心理的细腻写照,至于把主人公设置成大院子弟实在不能成为批评它的首要罪名。但是,在感情上,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特权阶级优越感不能不引起我的拒斥情绪。想想,这么一群孩子,一方面凭借父母的权力地位,享尽了当时最好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挥霍着荷尔蒙无法无天;等享受完了、挥霍完了,大多数的同龄人还是擦拭着苦难留下的伤口时,他们一收心一转型,凭着原有的特权立刻又成了新的特权阶层。怎么好事都让他们占了?
  说实话,我不相信王朔的童话。不是酸葡萄心理,特权,尤其在中国,是你不服不行的真理,酸也没用。诚然,如王朔、陈凯歌、李少红许多有真才实干的社会精英也的确是从特权阶层起步的。但在王朔的小说里,没有这一特殊人群在特殊时代的独特苦难,也没有他们的挣扎、迷茫和个人努力,我们最后看到的就是王侯将相之家的幸运儿,就是挥霍青春的孩子,就是一直被幸运和特权庇护到老的成功人士。不知道王朔是省略了很多,还是掩盖了很多。或许这是他自己编造的童话,也疏导着几代青少年无处发泄的激情,也满足着某个时代某些人的怀旧春梦。但是,即使有特权的地基就这么“随随便便成功”吗?是不是每一个曾经有特权的子弟都无一例外地一帆风顺?再退一步说,凭借特权成功也就算了,还要把这种成功方式拿出来炫耀,是不是有点得便宜卖乖?这是我的疑问,也是我不能相信这种童话的原因。
  《血色浪漫》同样是一群特权者的故事,一群吃穿不愁、碴架泡妞、最后凭借特权成功回归主流社会的人的故事。《血》这五十步的逃兵尚且能嘲笑《动》一百步的,就是它还多少写到了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特殊心理,写到了他们当时的某种被涮被遗弃的感受,写到了他们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历程,从而没有了王朔掩盖不住的、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和得意劲儿。但是,归根结底,两者都是特权者的故事,两者也存在着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对那个时代、那些经历的美化、梦幻化、浪漫化。为什么叫“血色浪漫”?因为主人公钟跃民一面可以极富艺术感受力地描述音乐、文学(浪漫),一面又可以极具流氓精神地斗殴打架(血色),人称“背着菜刀的诗人”。而把这一精神推而广之,文革也就成了在浪漫激情催动下的血雨腥风——就这么“血色浪漫”了。
  不过,我也不相信都梁的童话。虽然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仅有的印象向我显示的也是伤口和鲜血,眼泪和苦难。血色的背后是宗教式的狂热、是无理性的暴行,无论隔着什么样的审美距离,我也断不能看出有什么“浪漫”可言。没有勇气正视淋漓的鲜血,也不必为其披上浪漫的外衣,这种“艺术加工”无非是软弱的自欺。
  
  3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苛求《血色浪漫》和《动物凶猛》,因为两部作品的着力点完全都不在对文革的反思上,也不在对一代人命运的揭示上。我只是在抱怨前理解中落空的期待,借两部成功的作品来抨击同类题材创作的盲区。其实,《血色浪漫》还是有吸引我的地方,只是浪漫的不是血色,而是——
  钟跃民。
  这是一个绝对浪漫的异类。他代表不了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代表不了与“老兵”相对的平民子弟,也代表不了他自己所属的“老兵”阶层,甚至,他根本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时代语境下能够造就的类型!
  从小说开头,1968年,仅仅在文革开始的两年,钟跃民就已经以自嘲的态度反思自己在运动中的表现了,这不只是政治上的先知先觉,更是一种敏锐和清醒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他不是那些盲目狂热、丧失自我意识的青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自我意识太强的理性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够像个文学青年和艺术家一样鉴赏文学艺术,又能够变成一个十足的流氓去打架斗殴,插队、要饭、当兵、摊煎饼、做生意、开饭店,他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每一个角色和过程,又能及时地抽身而去,随心所欲地展转于各种角色、各种经历以及各个女人之间,永远选择、永远创造、永远不固定,要的就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这是何其精彩的表演性结构,这是何其精彩的表演人生!
  那么,你还能说塑造这样的人物是代表文革中的一代人或一类人么?不能。正如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看完《血》第一反应就是看《在》,无奈图书馆暂时借不到,否则读完《在》再来评论钟跃民会更到位),钟跃民与其说是文革青年,倒不如说更像“垮掉的一代”,甚至比我了解的垮掉的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更加高明:后者只是以破坏性的叛逆来对抗既定秩序,而钟跃民则完全自为自主地在导演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钟跃民确实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浪漫是他全部的生活,而不是一个时代的狂乱,理想是自我设计的导向,而不是意识形态编造的“理想”。读这个人物,我倒是常常想到自己了解的几个70后理想主义者。其实钟跃民完全可以是保尔柯察金的战友,可以是五四运动的革命青年,可以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可以是五月风暴中的法国学生,甚至可以是70后、80后——只要其核心是“在路上”的感觉,以上时代背景都能够提供相应的补充作料。
  所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革背景只是小说的一种调味品,或者说作者选择写这种比较熟悉的生活,而这一背景与塑造主人公的联系并不紧密,主人公的核心特点反倒有挣脱背景达到普遍性,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总而言之,《血色浪漫》绝对不是什么刻画一代人命运的作品——它只刻画了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一代”、甚至不同与中国、却达到了更高普遍性的人。它也不是一部“成长-教育”小说——钟跃民表面上丰富的人生履历并没有改变他性格的核心部分,反而是这一核心的不断展开。它还不同于《动物凶猛》——《动》选择文革为背景意指那个压抑的时代,多少与青少年性心理有关;而《血》的背景可以与人物剥离,实际上,它离文革更远了。最后,《血》算不得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塑造了一个精彩的钟跃民,但是怀旧色彩的刻意掺入、以及集爱情、军旅、动作、悬疑于一身的杂烩架构剧写法,使它在文学意义上沦为平庸;我喜欢的《亮剑》改成电视剧删去了1/3,而《血》,我怀疑它压根就是为电视剧而写的。
  顺便说一句,不看好今年它在茅盾文学奖上的前景。
  
  4
  虽然我承认我蛮不讲理的苛求,虽然上面我也抛弃了这个执著的前见评论了小说本身,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追问文革题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盲区,尽管无力——就像老师对着出席的同学抱怨缺席。
  有点奇怪,对于这隐含着不公正的特权思想的童话,却没有多少人对其价值取向表示怀疑——也不奇怪,移情,本来就是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重要的心理机能。我们总是很容易地把感情投射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面人物上,与他们合而为一,所以在成龙李连杰痛扁对手时,不会有人站到挨打者的立场。所以在《血色浪漫》中,不会有太多人想到李奎勇和小混蛋的阶层。更何况,在《动物凶猛》小说中,与马小军一伙对立的阶层干脆缺席,于是曾经的平民子弟、知识青年、今天的下岗职工——被时代戕害了的一代人又被彻底地遗忘。更可怕的是,我怀疑在小说和电影的广大受众当中,恐怕还有不少这类被遗忘的人。理想的幻灭并没有促使他们反思和忏悔,现实的不如意反而让他们继续沉浸于自欺,时代的弃儿在不遗余力地向时代的幸运儿移情,对他们来说,那也许根本不是段荒唐和残酷的往事,反而是他们未了的旧梦和可望不可即的“理想”。
  至于我们这一代,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创伤记忆”,文革的一切只不过是抽象的符号、历史的存在。而明知是十年浩劫,却又对它怀着莫名的好奇和向往,曾经荷尔蒙乱飞的时代与今天我们当下的处境遥相呼应,又激发出一种追求刺激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这类作品还具备了类似《古惑仔》和青春偶像剧的功能。
  然而,那不应该是一段难以摆脱的噩梦吗?不应该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吗?不应该是一碰就疼的伤口吗?如果是,如果创伤如此深刻,为什么移情却如此轻松?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民族,一个幼稚不长进的民族,一个缺乏自我意识、反思和忏悔精神的民族。
  或许我的阅读有限,我也愿意相信总有反思性的有深度的作品,但是事实是近些年走红的作品总是把文革作为调味品和擦边球,在这个意义上,文革与老上海一样,都成了怀旧的元素而模糊了本来的面目。而接受者们则有选择地将真正的苦难赶到了无意识深处,向仅有的美好移情,再回首,曾经的苦与乐都蒙上了一层玫瑰的颜色,好,和谐了。
  幸运儿还在移情中自得,弃儿们还在移情中自欺,后来者还在移情中幻想。姑且篡改朋友的一句话作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由正面视角,生出真正关于文革的叙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9#
发表于 2012-12-3 13:49:1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看了原著之后很喜欢 之后一直在期待影视剧 可是看到电视剧 失望
  
  主演们的表演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做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0#
发表于 2012-12-3 13:49: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部书,最早是在公司的内部网上面读的网络连载,然后才是看到的电视剧版本的《血色浪漫》。
  片中的钟跃民形象与书中的个性定位非常符合,唯一不同的就是其他几个配角的选择方面,与原著稍微有些差别。
  毕竟我们不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如果不能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者对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甚了解的话,对于这种对于浪漫的诠释方式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
  读这部书的感觉有点儿象看电视剧《年轮》和《孽债》,都是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产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勿忘历史,勿忘那段特定历史,勿忘血色浪漫!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31 06:58 , Processed in 0.0453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