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沉没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2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
      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地球物理学权威田所博士与深海潜水艇驾驶 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3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4 12:33:16 | 只看该作者
      题目标题党了一点,但是确实真实的想法。真本书也许在欧美人看来是看不出什么太多的感触,但是在这个曾经深深影响日本也深受日本影响的邻国里,这本书所代表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书中对于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和民族精神进行了让人惊叹的刻画。不得不说,在处理硬科幻所需要自然科学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更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那一个个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从海底深处幽蓝的深海潜艇上行,一直到最后那条巨龙在残喘中挣扎不休,都有一种让人无比震惊的苍凉。我实在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电影一般的描写手法,让整部小说充满了画面感,也充满了各式的视觉冲击。
      同样的,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日本文化的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大和民族人性中黯淡与光辉的画卷。日本人对于危机、官僚的憎恨,对于日本的热爱,对于生命与希望的渴求,在灾难当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那些我无法描述出的浓烈的情感,让人看了不禁热泪盈眶,无法自已。我相信我的祖国的人民也一样地热爱、甚至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度,只是感叹一下没有这样的作家能够将我们心中如此强烈的情感表达出来。
      最后要说,这部小说美中不足的就是,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好多的人物,如田所、小野寺等,都是在写到他们即将成为不朽形象最关键的时候转开。作者也许是想通过尽量多地描写不同人物不同角度来表现日本的民族意识,但是这样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单个人物的力量和感染力。当然,如果能够在点与面上面找到完美的平衡,这就会是一部无比伟大的作品了,不过有遗憾,也才是完美的嘛。
      要说一点,我本人对于日本民族没有什么好感,也没有那么多偏激的憎恶。在南京生活了几年,接受过对于日本的很多负面信息,但也没有达到要亡国灭种的态度。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本小说让我看得非常动容,如果有一天,我的祖国面临了灭顶之灾,我想,也希望,大多数的人们,都会像田所、小野寺,片冈、邦枝那样行动,让自己的行为闪现出人性最伟大的光辉吧。
      好吧,偏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4 12:53:53 | 只看该作者
      小松左京在战争结束时差点被编入冲绳少年队,后来去京大读大学的时候,入过日共,后来又因为苏俄过度开发核武技术而对共产主义存疑,之后离党。这两段经历配合当时的时代特点,造就了他写作SF作品的基本观点——“幸存者的责任”。
      小说《日本沉没》很厚,分了上下(本来要写若干卷的,出版社跪求写短点),它在日本的轰动效应自然强大。毕竟小松老师为之花费了9年的光阴,光考证书中理论的真实性所花费的笔记资料就与同期硕士论文素材相似。但是这本书到底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同时期的好作品颇多,可似乎多数都有一个剧情发展的问题:要不就是前后矛盾,要不就是虎头蛇尾。
      《日本沉没》的主角是深海潜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以及其后加入的D计划机关诸人。但是翻遍全书小野寺的出场机会并不多,而另一位所谓的女主角A阿部玲子的存在感更弱,甚至在后半部直接被火山灰掩埋,连遗言和最后出镜也没有。候补女主角B摩耶子更是奇怪,原为银座夜总会侍女的她,在东京都和周边相继毁灭时,居然与小野寺相会在日本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后还奇迹般的撤离了,两人于飞驰在西伯利亚荒原的火车上看着日本列岛的终焉。
      说起来这本SF小说其实就是披着小说外衣,多些细节描写的地理理论书。全书里大概有1/3的章节是毫无文学性的干巴巴的理论——大概只有学习地球物理、气象学之类专业的人才会喜欢。还有1/3章节差不多在说各种日本惨状:火山、海啸、地震。我不知道是的确日本人民性格已经在从古至今无数次天灾中变得处变不惊呢,还是作者刻意忽略,总之没有出现灾难后——甚至首相公开做出“日本即将沉没”那个演讲之后——无序暴民的状态。仅有一次冲击自卫队基地的事件,过错方还是自卫队本身。而且这些惨状以及日本人对此作出的反应在多次出现后也令人麻木了,更别说40年之后看着3D特效长大的新一代人了。
      至于剩下的1/3作者的确用来描写各种人(此处是指有名有姓者,“惨状”部分多是泛指型的民众)。上到首相,下到各部门专家,在此书中都是伟大而无私的,没2006年电影版里那么无情——“让领导先走”。
      说了那么多不好,这书也有些优点。首先讨论了失去国家领土的一国国民流浪在地球各地是否依然能保持本国的文化和习俗。日本在灾难初期就开始用本国文物购买外国大宗地产,贿赂他国领导人,以及将之变卖作为以后“流浪”时的运转资金。这是一种不得已的牺牲手段,他国的接收也多出于实利考虑——中国接受了一部分难民到江苏安置,一部分开发崇明岛;苏俄需要有人帮助开发建设远东西伯利亚广袤土地;澳大利亚起初只要高技术的产业工人,后来才答应增加普通民众,不过只能把他们安排在内陆沙漠区。以此推论日本的文化怕是会消亡,因为日本不是熟悉了流浪的吉普赛人,犹太人流浪若干世纪最终还是要建国,无根之木总是难以为继。
      其次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国民性,尤其是青年国民性问题。70年代的中年人经历过二战,尚且措手不及,谁也不知道稳定的时代亦有此等可怕的大事。年轻人受了嬉皮士影响,吸毒滥交都是皮毛表象,最重要的是造成了一种“与我无关”却又眼高手低的心态。小野寺俊夫在飞騨山脉看见的那帮年轻人,毫无野外运动装备和经验,仅仅凭着“要来看日本的阿尔卑斯最后一眼”就上山了,结果死伤若干,最后还是靠小野寺帮忙脱困。
      至于日本四岛沉没对亚洲以及世界的影响,作者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怕美国,又厌恶苏联,倒是挺契合冷战中的角色的。
      说到底,日本在充满在“把每一天都当做末日”的心态里磕磕绊绊运转了千年。若是真的沉没了,恐怕也只是会成为“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类的故事,亚特兰蒂斯便是最好的例子。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他国的灾难不过是照片,图像一类的东西吧,书里也说了其他诸国对日本沉没的电视实况报道与看一场球赛没什么两样。人类喜欢约翰·邓恩的诗歌,仅仅是喜欢罢了。
      你们沧海桑田,我们麻姑献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2 02:28:50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沉没》是日本资产阶级作家小松左京写的一部小说,1973年出版。作者采取科学幻想的手法,虚构日本列岛发生大地震后逐渐下沉,以及沉没前后国内的惶恐和国际的反应。
      
          作者利用了日本社会上对日本经济恶性膨胀,气候异变和地震频发的不安心理,宣扬日本面临“沉没”,转移人们对日本资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的注意力,乘机鼓吹日本向外发展和移民,走经济扩张到军事扩张的道路。书中还有意歪曲我国的外交政策,恶毒诽谤我国。这部小说的出版,实际是为一小撮军国主义势力向外侵略制造反动舆论。
      
          本书分两部,第一部四十余万字,第二部尚未出版。现将第一部节译出版,供批判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4 02:26:02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感受到日本民族对于日本国土强烈的爱和归属感。其实作者的本心,是希望日本人民同四座岛屿一同沉没的。事实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渡老人和田所博士最终也这样做了。
      这样的归属感也体现在日本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我觉得他们作为国民,还真蛮幸福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7 23:52:0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8 00:02:40 | 只看该作者
      一九七三年,一个名叫小松左京的人,在日本文坛上抛出了一部书名耸人听闻的长篇小说《日本沉没》。他采取所谓科学幻想的手法,挖空心思虚构了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说什么日本列岛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人们面临“末日”,惶恐不安,纷纷转移资产,逃往国外。日本内阁在策划着“飞向世界”,引起了国际上的种种强烈反响。故事的最后,日本列岛终于沉没在太平洋的波涛汹涌中。
      此书一出版,立即博得垄断资产阶级的重视。在资产阶级报刊鼓吹之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此书重版一百余次,发行近四百万册,打破了日本近几年“畅销书”的记录。资产阶级又把它改编成广播剧,搬上银幕,竭力把日本社会的注意力引向日本是否“沉没”这个问题上。
      垄断资产阶级为什么这样看中它呢?一家资产阶级报刊说,因为它“准确地抓住了日本的社会现象”。现在,我们不妨剖析一下,“日本的社会现象”究竟是什么,作品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社会现象”的。
      人所共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帝扶植下,日本经济走向恶性膨胀和畸形发展。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危机迭起,垄断资本的固有矛盾更趋激烈,尤其是扩大生产力同国内资源贫乏和市场狭窄的矛盾更为突出。资产阶级报刊趁机极力散布“无资源国日本正陷于危急存亡之中”的论调。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经济往何处去?这是日本各阶级都在探索的问题。当然,不同的阶级会得出不同的答案。陷入这种深刻矛盾的日本垄断资本采取转嫁危机的手段,在加强榨取本国劳动人民的同时,正疯狂地向外输出庞大的过剩资本,寻找市场和掠夺资源,来维持其贪得无厌的资本积累和高额利润。仅海外投资一项,到1974年3月为止,已达一百亿美元。其中1971年以后的海外投资,占战后海外投资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这就表明,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垄断资本更野心勃勃地要进一步加紧对外经济扩张。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小说《日本沉没》应运而生,鼓吹日本经济“只呆在国内将一筹莫展”,“不同海外联系就无法维持”,必须“探索新的出路”,“飞向世界”,“飞向海外”等等,甚至为垄断资本出谋献策,建议把这些作为“国家方针”,“从各方面强有力地推动”。
      小说的作者要探索的是一条什么“新的出路”?摆在日本眼前的有两条出路:一条是独立、和平、民主的道路;另一条是从经济大国到军事大国、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广大日本人民是坚决走前一条道路的。近年来,要求独立的倾向在日本有了发展,资产阶级中的某些人也愿意和平,不愿战争。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却顽固地坚持要走后一条道路,即掠夺、扩张、侵略的战争道路。小说要“探索”的,就是后一条路。用它的话说,就是要日本垄断资本“往发展中的国家实行‘迁厂’和‘对外投资’,同美国、欧洲共同竞争”;就是要日本“作为‘亚洲工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这并不是一条什么“新”路。日本垄断资本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一向把亚洲发展中国家看成它攫取资源、销售商品和输出资本的重要地区。但在他们眼里,“日本经济仍然是以东南亚为中心”。从三四十年代的“大东亚共荣圈”到今天青岚会的“亚洲大洋洲圈”,叫法虽然不同,但货色却是一样的。他们妄图在东南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盟主,同“美元经济圈”和“欧洲共同体”相抗衡的“日元经济圈”,进而建立“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并把它看作是向全世界扩张的必由之路。小说大肆鼓吹所谓“新的出路”,也正是这样一条路。
      为了实现这样一条“新”路,作者在作品里露骨地说什么要“为了日本的利益”、“日本民族的健全发展”、“对日本民族承担责任”、“即使引起一些冲突也在所不惜”。他还费尽心机,安排了一个“对日本目前政治中枢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渡老人出场,声嘶力竭地叫嚷“日本民族气数没有到头”、“还有相当大的冲劲”,日本“沉没”,将会给“日本民族提供一个锻炼成人的机会”等等。这就说明,为了掩盖军国主义的倾向,作者只好再一次打起了沙文主义这杆破旗。他不厌其烦地玩弄“民族”这个字眼,鼓吹日本工农大众在日本“末日”面前,同垄断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命运”。但是,事实是无情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无论做这如何巧妙地耍弄他那支笔,也是掩饰不了日本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事实。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打的丢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本历史的发展没有超越这个总的规律。今天的日本社会同样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只要资本主义在日本存在一天,日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就要进行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这还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可言?然而,正像历史上的社会沙文主义者为了实行资产阶级政策,要求无产阶级为了“保卫祖国”,即保卫“大”国掠夺殖民地和压迫异族的“权利”而放弃阶级斗争一样,《日本沉没》的作者也硬要日本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民族生存”同垄断资产阶级同舟共济,把两者放在“民族”关系之中,企图造成一种假象,仿佛两者有着“共同的命运”,这简直是在制造骗人的幻想。
      反动小说《日本沉没》还大肆宣传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剥削有功”、“侵略有理”,来为今天的“飞向世界”披上合法的外衣。书中左一句“我们同时代的人是奋斗过来的,日本也因此变好了,日子顺溜了”,又一句“从战时到战后,……花费了半辈子工夫,披荆斩棘,创造了所有财富,好容易才建立起来(今天)的生活”,等等。作者妄想用这些动听的谎言,来掩盖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内对外血淋淋的掠夺和剥削的实质。但就以“战时到战后”来说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给我国人民和亚洲人民以及日本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急剧膨胀,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也完全是靠美帝的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滋养,靠对日本劳动人民和第三世界的剥削和掠夺造成的。这种战争横财,不仅喂肥了日本垄断资本家,而且促进了日本以军需工业为基础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剥削劳动人民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榨取更大的超额利润的基础。因此,垄断资本家“变好”的日子,“顺溜”的日子,完全是靠榨取日本和第三世界亿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建立起来的。日本千万劳动人民的日子并没有变好。他们在失业增加,物价飞涨的沉重打击下,生活更加恶化,还是处在生活毫无保障的困境。今天在日本全国有2500万左右的贫民,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他们必须在比较幸福的阶级所看不到的地方尽力挣扎着活下去。”哪里能谈得上什么“顺溜”呢?
      以伪装的科学遮掩反动的政治倾向,是小说《日本沉没》的突出的特点。作者捏造了一种地震决定社会发展,地震决定政治的“理论”,同样是为日本帝国主义过去的罪恶行径粉饰,为他们现在的意图辩护,书中竟然说:“第一次关东大地震是造成这个国家走向法西斯的原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最大的。
      日本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仍保留着严重的封建残余。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迅速进入垄断阶段。在这种国内外条件下,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的日本迅速发展起来。它对外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对内加强法西斯专政。在这个时期,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主要的是决定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不是地理条件。很明显,作者制造这样一个反动的“地震决定论”,是企图要论证地理环境本身决定日本要求夺取“生活空间”,使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合法化。至于关东大地震,它之所以造成重大人命和财产的损失,完全是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剥削,人为地加深了地震时出现的灾祸所造成的。它曾一度加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危机,这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直接威胁着帝国主义制度的存在。它倒确实曾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实行白色恐怖的借口,大规模镇压和屠杀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
      因为,无论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小说作者炮制的“地震决定论”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它只不过是从法西斯主义的武器库拣来的破烂,是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老牌日本军国主义所兜售过的“地震政治论”的变种。尤其是小说出笼于1973年,正好是关东大地震五十周年,日本垄断资本借机动员宣传机器,大肆渲染“第二次‘关东大地震’即将来临”,还投入大批人力物力,煞有介事地进行所谓“防震灾演习”,把已经因为日本经济恶性发展、气候异常和地震频发而深感忧郁的人们,弄得更加惶惶不安。作者正在此时制造出这个“地震决定论”,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他以假的地震科学为论据,以艺术描写为手法,制造荒唐离奇的景象,从而转移人们对日本资本主义危机的注意力,掩盖日本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妄图把人们动员到侵略和战争的道路上去。
      作者凭着反动阶级的本能,在书中描绘了“日本沉没”前后,所谓各国对日本的态度。书中从各方面歪曲和攻击我国的对外政策和路线,并污蔑我国乘日本“大变动”之危,“要在东南亚插一手”,同美苏保持“均衡”,进行“交易”,这是明目张胆地进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向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发展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一向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国同第三世界不仅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也是互相帮助,以完全平等的原则,同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这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典范。我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在作者的心目中,这就成了对他鼓吹的经济扩张和侵略政策的一个巨大对抗力量。因为,作者的狂叫,是同他的小说里的整个扩张主义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其目的就在于要挑拨东南亚国家同中国日益发展的友好关系,破坏亚洲人民的团结,包括中日两国人民的团结。但是,东南亚各国是决不会忘记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教训的,《日本沉没》的作者的一切挑拨终究是白费气力的。
      小说《日本沉没》是一本很好的反面教材。它又一次告诉人们,决不能忽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存在,决不能忽视当前日本的反动文学如何为复活军国主义效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空前觉醒的日本人民,是决不会允许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再次把他们推入侵略战争的苦难深渊的。日本人民反对复活军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平、民主的斗争,正在蓬勃发展,尽管斗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日本人民斗争的波涛汹涌面前,沉没的只能是一小撮腐朽没落的垄断资产阶级,只能是人剥削人的旧世界!伟大的日本人民,是永远也沉没不了的!
      
      PS:这是在汕头图书馆借到的1975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沉没》前置书评~嘻嘻,汕头图书馆就这么一本日本沉没。
      很朴素的封面,右上角一括号,括号里头五个大字,供内部参考~我ORZ阿,原来日本沉没也曾享受了金瓶梅般待遇啊!
      可能是为了防止打虎不成反被虎吃了,正文前后还加多俩书评。
      《伟大的日本人民永远沉没不了!——评反动小说<日本沉没>》
      《世界末日思想和军国主义——评小松左京<日本沉没>》
      以上是第一篇书评。
      
      转发e书园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6 22:49:1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日本沉没>,先看的电影,觉得是一部好莱坞式的日本灾难片,震撼的场面,仿真的特效,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后来在豆瓣网上看到对zoe对电影和书的文字比较,对于这本书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在电影看过的1个小时后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
      
          应该说电影对这部小说的改变是比较大的,主题没有变,人物基本保留了一些,但是侧重点却完全不同了,少了很多政治因素,用大量镜头特效展示摧毁后日本的荒凉与悲怆,以及在灾难面前,日本人的冷静,沉默;而且结尾也将小说中“日本沉没”的事实变成了一次救赎,从某种意义上,日本民族得以保存下来,——这比小说中的结尾,日本人称为“流浪”的族人要明亮了许多,毕竟,有了国土,才有归属感,犹太人就是个例子。
      
          这部科幻小说,把事件的经过讲述的很完整。虽然关于灾难的状况,只用寥寥数笔,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在重创之后日本的满目疮痍,——这种想象中的震撼力是特效无法模拟的。如果我先看书,再去看电影,恐怕要对电影的特效有些许失望。
      
          如果日本有一天真的沉没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将怎样?
         “在各国街头,都开展着募捐和集会活动。大部分人在抱有幸灾乐祸心理的同时,又预感到将放生许多麻烦,大批日本人的进入,不知会使本国产生何种局面……”
          这段话很真实。
          当日本政府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助和避难申请的时候,很多国家都报以观望态度,很多国家虽然投来橄榄枝,可是要求也很多,希望得到更多的技术和人才。
          小说里,探讨了很多关于灾难所给日本甚至全世界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人伦以及文化。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立场面对日本这场灾难所持有的态度,衬托在70年代下的时代背景,异常的敏感和真实。
          包括日本国内党派之间的竞争和反讽,以及在处理邦交上的方式和方法的抨击,让我们觉得一个国家在灾难面前,在覆灭的面前,政治因素往往决定其关键走向。
          在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重大抉择和事件,对其所在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有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是用文物区贿赂他国,以博取他国的同情,方便日本人民在他国避难。真是无奈啊,文化在面临苦难抉择的时候,总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最受觊觎的也是最容易被出卖的。
      
          小说中的爱情,很淡,相比较电影中的爱情含蓄却悲壮。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还是平凡人的爱情吧,面临了太多失去,把个人的感情排放到悲剧之中,至少更真实。电影中的抉择异常残酷,这种美化了的伟大,只适合在电影中,包括那个诀别的拥抱。
      
          小说的最后,1.1亿的日本人口,6700万难民在国外的露天帐篷的难民营中,安排“生活”问题。在岛上等待抢救的3000万人中,有很多人都不想离去,7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有的是故土难离。还有一些人,愿意和岛国一同沉没。
          总是有一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里,田所博士把日本当成了自己的爱人,他选择和她一同沉没。
          每种选择都有它的意义。无论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10-15 09:24:40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过的大多数日本作品里面(包括电影、文学、动漫)等等,里面都渗透着一股末世悲观的味道,随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关于毁灭的主题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日本处于一个孤立的危险的岛国所生长出来的特有的东西。
      
      这部作品直接就将日本列岛至于毁灭的地步,重点放在政府如何拯救市民的过程上。书中并未述及日本列岛沉没后逃脱出来的人们的未来,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个人认为还可以发展为史诗级的故事(比如我最近看的迟暮鸟语)。
      
      从书中的一些关于地震的描述来看,似乎的确称得上宣传中的所谓抵得上硕士的论文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2 11:23 , Processed in 0.0439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