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古代笔记小说,是南朝刘义庆所著,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奇闻轶事。上至官宦名士,下达市井小民。所言所行,尽在一纸之中。不过那时候是因为一个典故才对它产生兴趣的,就是胡使来访,魏武帝把近旁的崔琰拉到帐内假扮他,自己则捉刀立于帐侧。胡人使者拜迄归去后,告诉魏国官员:帐中所坐之人毫无人中龙之相,而帐侧捉刀之人倒是威气逼人。好笑之余,不免想要见识一下这本书。那时候图书馆中是仅有民国时期的线装本,文不加”点“看起来很是吃力。幸好这类书接触甚多,总算是稀里糊涂地看完。不免佩服作者用笔之深,短短的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十分清楚。
《世》书中,德行是排第一的。古人的眼中,才德兼备者方为至上之人。而在二者之间,德是公认地凌驾于才能之上。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周纪》里面:三家分晋,赵襄子灭智伯的时候,司马光有如下的感叹:“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故“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史记》《商本纪》中司马迁所描述的商纣王,力大过人,有治国之才却不是平世之君,暴政当道是为无“德”;秦国白起可谓一代战神,但是长平之战活埋赵国三军,从此不得人心。究其原因,还是无“德”。所以古代圣贤,当推有德者,盛世之君,也是有德者居之。《世说新语》中所描述的“盛德之人”大都是那个时代至善至忠至孝之人,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孔融年纪虽小,语惊四座。谢安公正廉明,有宰相之风。王祥卧冰求鲤…………而作者记载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已经让他人略知一二。不必再附加什么大的道理,所以《世说新语》如此之短,但是意味深长,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思考。
如今世上依然还是有人谈治国谈修身,但是偶然中看到一些西化的人物,在电视上谈如何做人,其中居然还包含着许多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做人居然有如此之专业,感叹之余,不免佩服。我想如果有一天他们坐在我正对面说教,他们一定会觉得是对牛弹琴,而我也会觉得是牛对琴弹!批判谈不上,感慨而已。
其实修身之道,无须千言。就如《世说新语》中所述,端正言行,便是有德。虽然我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赞同其中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蕃有想到他人会记载他的言行举止吗?他的言为士则是出自其本意,而不是刻意的。大道理也许是很必要,但是大到无边无际反而物极必反,令人生厌,浓缩未尝不是精华。《世说新语》是一本不错的书,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