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中世纪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作者简介
      朱迪斯·M·本内特(Judith M.Bennett),目前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教授中世纪史和女性史,是该大学的玛塔·奈尔·哈迪杰出教授(Martha Nelly Hardv Distinguished Professor)。本内特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霍约克山学~(Mount Holyoke College)及天主教中世纪研究院(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eval Studies),现已撰写了许多关于中世纪农民、女性和家庭的专著与论文。本内特教授的研究获得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美国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美国学术1tl体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med Societies)、美国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fiter)、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等许多机构的支持。本内特教授曾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讲学,是美国中世纪学会(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和伦敦皇家历史学会(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in London)会员,曾在中世纪学会、北美英国研究会(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British Studies)、历史上的女性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Women in History)、贝克郡女性历史学家联合会(Berkshire COnference of women Historians)等机构任职。本内特教授曾以其学术著作及论文获得许多奖项,也是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著名教授,曾获得最高教师奖,现已成为卓越教育学会(Academy of Distinguished Teaching Scholars)的成员。
          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曾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历史教授。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霍利斯特教授是美国中世纪学会和伦敦皇家历史学会、爱尔兰中世纪学会(Medieval Academv of Ireland)、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古根海姆基金会、牛津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的成员。他的许多著作已经重版了30多次,并被译为多种语言。他获得了包括美国E·哈利斯·哈比森卓越教育奖(普林斯顿大学)(E.Harris Harbison National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Teaching[Princeton University])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育奖(UC Santa Barbara Faculty Teaching Prize)等众多奖项。

    最新书评    共 10 条

    weiran    作为理工科博士,非常重视各类文字内部的逻辑性。小到一篇论文,大道一本书,我一般都是先看目录,率逻辑关系。此本书和《全球通史》一样,整本书都有强烈的逻辑性,这点是我最看重的。至于是不是给中世纪平反,我倒不关心。这本书逻辑性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章的开头,都会以年表的形式,将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历史事件展现出来,而且后面的论述重点,也集中在年表所列的事件。这样做,能够给读者一种连贯的感觉,有利于在脑海中构建出历史的时间模型;   2. 书籍的开头列出了地图目录,且标注了地图所表示的年代,这样的结果就是读者可以随时翻阅有关地图,明确某段文字所论述的史实在空间是如何与其他事件关联的。   3. 全书最后,罗列出书中出现的重要概念(e.g. 采邑制、骑士、领主),读者可以在读书之余,随时查看。另外还配有索引,可以让读者查阅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历史事件等,这同样有利于构建整本书的逻辑关系,因为历史本身就不是能割裂开的,这就造成各章节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同的人物或事件,读者,尤其是我这种——不大可能一下记住这么多人物和事件,但又感觉隐约有印象——的初学者,书后的索引,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PS:书中所有索引都是按英文排序,给出的页码也是原版的页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麻烦,不过算是瑕不掩瑜吧)   我现在这本书读了将近2/3,更进一步加强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从这点上来看,作者无疑使成功的,因为毕竟这是一本教材,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是学生觉得乏味,就算理论水平再高,也不是所需要的。理论水平搞而且乏味的东西,应该留给我们这种专业搞研究的人来读。  详情 发表于 2013-7-29 15:14
    小牛    看到有网友说这本书翻译的不是很好,我到不这么认为。这本书已经是第10版了,据说这是美国流行的大学教材!我以为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纷繁复杂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划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经纬分明”。作者将中世纪分为三个时段:中世纪早期 约500-1000年、中世纪中期 约1000-1300年、中世纪晚期 约1300-1500年。并且作者认为“前起16世纪,晚至18世纪”这个时段称为“后中世纪晚期”。我以为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叙述比例少了些。这本书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影印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80231/,如果嫌翻译的不好,也可以读原版!手头还有一部〔美〕布莱恩·蒂尔尼 / 〔美〕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两者可以相互参看,这本书要比霍利斯特那本厚多了。至于中世纪晚期的部分,我倒是觉得中国学者朱孝远先生的《近代欧洲的兴起》可以读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96784/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05:22
    碧水丹     “中世纪”这个名词,本身就不完全具备其字面的中性色彩。“黑暗愚昧”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家们为了推崇变革的意义强加于这一时代之上的标签,已不再广为世人所认同;而人们对中世纪的了解,仍然有如雾里看花。时代久远,资料和记忆湮没,自然是重要的原因;其时间空间的跨度极大,千头万绪,也往往令人头疼。《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可以说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中世纪的各个历史时期,作者从经济、文化、主要国家的政治状况和政教关系等角度,分别入手,总结其特征和脉络,条分缕析,要言不烦。无疑,作者的论述是严谨的;然而,一些经过精心考证的逸闻轶事的穿插和妙趣横生的点评,都使全书毫无枯燥乏味之感。    尤为难得的是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直至今日,在豆瓣上都可以看到译者通过征集校稿意见,与读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全书已七次重印,不断排除误译和误排,并准备继续更新。此举令人重见老一辈翻译家兀兀穷年的敬业精神,更加奠定了此书作为学术译著精品的地位。它不仅适合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工具书,在床头案边,反复阅读。这已是我第二次通览全书了,偶尔翻阅,不知凡几,字里行间,仍感觉收获良多。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8:11
    夕月人    人们说起中世纪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带着偏见的。狂热、蒙昧、不宽容,如此种种。远去的历史不会为自己辩驳,于是这些就成了刻板的标签了。可在罗马帝国和现代欧洲的辉煌的两头中间看似黑暗的数千年,是有着如此深刻的酝酿积累——这种超脱具体人事的历史感,读西方人的史书尤为明显。永远站在宏大的历史视角上审视琐碎,总是会深深震撼于澎湃激荡的、不可抵挡的历史大潮。      反思现代欧洲的崛起,归功于希腊-罗马传统千年后在资产阶级崛起的时代再次绽放光芒,也许远没有抓住最为深刻的根源。如果没有基督教的洗礼,没有领主和骑士,没有教权政权的争夺,没有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经济的发展或是疾病灾害的突然袭击又如何能催生出复杂的现代民族国家从而开启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即便看着那段历史是那样反复的在黑暗中徘徊不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比如社会力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的确立,都在不经意间被确定下来,一切,都是接下来几个世纪欧洲惊天剧变的准备。      我想我应该反思自己的偏见。比如宗教不宽容,现代的眼光来看,人们很容易去批判宗教法庭,教廷对世俗生活的种种干涉,对人性自由发展的禁锢之类,但其实现在呢?我们无需争辩中世纪的耶稣基督和现代的自由民主谁对谁错,而只关注它们对我们施加的影响,能感受到,所有信仰,都只是个人的东西,我们能讨论它对个人的影响,每个人对它们的接受程度,一旦上升到整个群体整个社会,都将成为一种外壳,我们需要这层外壳来保护我们脆弱的心灵,我们要为自己一切行为寻找辩护的理论,借由此,我们将自己放置在群体无意识的安全感中——衍生出的与异见的冲突,永远只出现在个人的强大思想面前,而禁锢更多蒙昧之人的,不是宗教,而是他们自己。(也许我甚至根本不能怀疑教廷的理论,和我无法确信科学的权威是一回事。)更无意纠缠在中世纪神圣外衣下的苟且之事。明确在外的道德,永远只是部分人招摇呼应,为自己寻求合法性的虚伪旗帜——而我只崇信于敬守于心的准则。现代人鄙夷中世纪的不堪时,却不见当下并无本质区分的现实,亦不见过去世代里,恪守内心操守的圣徒。这是比五十步笑百步更讽刺的事情了。      嗯,我想重点还是应该看社会的演变,那是作用于历史最根本的力量,对于现下中国现代化的推演,应该也是很有裨益的。只是现在这么点了解,实在消化不来,只能隐约感受罢了。      PS. 断断续续翻阅了一遍,随便写点体会,只是因为感受到一种历史力量的压迫——上千年的历史压缩在一起,无需详加叙述,自有一种要喷薄而出的力量激荡着读者,让人相信,哪怕是被当作最黑暗的时代,也有不可阻挡的向前力量,有值得投身的伟大事业。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21:13
    豆汁     读完这部大头书,顿时感觉中学学的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就是一坨屎,再一次的感到被所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给骗了。不是说他像日本子一样篡改历史,是介绍得太片面,尤其把中世纪说成黑暗的宗教统治时期,甚至有大瘟疫,大旱灾等等的天灾人祸。当你看完你就知道,这些只是发生在中世纪晚期的事了。    我们都知道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而“欧洲”这个名词在我们心中并不只是指地域上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个“欧洲”的起源却是来自于查理曼大帝,他建立的法兰克帝国在人们心底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欧洲。    经过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掠夺,欧洲人给我们留下了野蛮,残暴,侵略,且高大健硕的形象。 但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群未被文明开化,掠夺他们领土的蛮族人。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败,这些蛮族人渐渐地扎根于欧洲,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欧洲人的形象。    现代欧洲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完善,像阿拉伯地区,印度,我们中国则较为落后,这只是我们没能跟上工业革命的脚步。但在中世纪这种状况确实截然相反,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伊斯兰帝国的入侵,将灿烂的东方文明带进欧洲,欧洲至少还要落后一千年。    关于政教合一,我们一直以为教皇通过宗教信仰黑暗统治着欧洲,其实不然,教皇的地位一直被欧洲有势力的皇帝挤压着,利用着。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尤甚。再次,比起中国皇帝的世袭制来说,教皇的任命似乎更合理,上位的教皇不是法学家就是基督徒的精神领袖。    还有一个误解是关于十字军的,一直以来这是一支教皇组织起来的进行民族迫害的军队。但十字军是以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为目的,以拜占庭帝国求救为借口发起的宗教战争,参战的士兵都是凭借宗教热情自愿参战的。    大瘟疫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因为这次瘟疫,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精神信仰面临崩溃。但也对社会也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劳动力的大量缩减,致使劳动力的雇佣费提高,进一步的瓦解农奴制,也产生了新一批的贵族。想象现在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就能体会到人口剧减带来的优势。    在一个是关于英、法的。为什么英法能率先的步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是欧洲最早形成国家概念,最早的走向主权国家,最早的出现民族意识,即使这些落后中国近千年,但在欧洲确实划时代的进步。        详情 发表于 2013-9-8 07:51
    鎮長    本來筆者個人是不太喜歡基督教世界的歐洲中世紀的故事,只是讀完《神聖羅馬帝國史》後,想說還是好好的來了解一下整個脈絡。畢竟,正如本書作者在序言就開宗明義的說了,中世紀絕非是過去傳統印象中那種“古典盛世光輝與文藝復興之前的黑暗時代”,事實上整個歷史的潮流,都是一代人一代人累積下來的進展。      《歐洲中世紀史》是由上海社科翻譯的作品,作者J.M.Bennett跟C.W.Hollister都是相當優異的學者,前者還有專攻女性史(本書內容中看的出來)。這部作品在美國已經推出到第十版,簡中翻譯的也有好像有七刷之多(筆者手上是第五刷),可見其評價。            這段時間,筆者也讀了兩三套中國翻譯的歐美通史性教材,深刻的感受到國外教學領域上的用心。最直接的感受莫過於可讀性的問題,雖說是有語言上的問題,但就以本書來說,由於優秀的翻譯,充分的呈現了原作本身淺顯易懂。可能是作者本身也還在教學最前線活躍的緣故吧,總能夠感受到學生們對於舊式史學的教授法的畏懼,針對於此做出了許多改進跟革新。雖說這些改變,大致上也都可以在其它相對出色的作品中找到了,甚至,已經變成了基本的要求也說不定。而這本《歐洲中世紀史》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本身在內文陳述中加入了比較多的“主觀式筆法”,帶著一點詼諧,又不會太偏頗的筆調,反而有些趣味。好比說在某個章節,作者提到了XX國王因為愛吃一種魚,最後終於得病而死,於是他在括號中就補注上“因此不建議讀者吃該魚類。”,不由得讓筆者也莞爾一笑。此外,作者還會在每個章節中選出一些該時代具有特色跟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是傳說,加以說明,使讀者在於本文主旨產生連結,進而加深印象,都是相當出色的做法。      國內繁體的中世紀教科書雖然也有幾本名著,但坦白說,都還是顯得“太硬”,就連對歷史很有愛的朋友,除非考試,也不太願意去碰,更別提一般人了。筆者手上這本《歐洲中世紀史》,坦白說,就算是當進一步閱讀的消遣書,也是頗有意思跟深度的。      不過,《歐洲中世紀史》在翻譯上多少還是有點小瑕疵,具體的資料各位可以去豆瓣網查詢,出版社的編輯也算用心,後面幾刷已經把不少前面被揪出來的錯誤都改進了。至於疑問也都有回應。而且在那兒還得到消息,對岸有買到劍橋上古史跟中古史的版權,正在進行翻譯工程了,真是值得令人期待的一件事情啊!!!      總得來說,《歐洲中世紀史》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對於中世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看看。不過它似乎因為版權問題已經被禁止在台灣銷售了,要弄到可能得費點思量。還有,它跟五南那套《西洋中古史》沒關係,其簡體版是北京大學的《西歐中世紀史》(第六版,台灣是第五版)。英文底子夠好的也可以考慮買到本書的影印本英文版。      共勉之。  详情 发表于 2013-9-9 00:12
    pluto    翻译得不错。书写得不错!虽然本书是按照正统的史书样式来写的,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对欧洲的历史,以前了解太少了,关键是找不到好的了解途径。像这种脉络清晰而又不死板的史书,大陆实在是太少了。而能够流畅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更是少见。看完这本书,对欧洲自罗马'衰亡'到C.E.1500的历史,有了大概的印象,不再是一团浆糊了。所以,回归标题。希望更多的作品能被用心翻译过来。  详情 发表于 2013-9-15 05:27
    smellb     这是一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很有条理,将中世纪分3个部分讲,每个部分侧重点有不同。我在看此书时渐渐学会把每一大段的重点写出来,开始是防止我读后面忘记前面的人名地名,后来渐渐画一些像金字塔的图,顶端是一个重点名词,人物,事件,制度,团体等,然后围绕这些名词画线,对应干练的原因啊,影响啊,等等,这样读起来很轻松,也很有趣。作者也很幽默,那段历史也很搞笑嘛,一点也没有原本映像中历史的沉重(可能是中国历史读多了)    读这本书发现每一章甚至每一段都有专题书目的索引,这样学生自己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东西就方便多了,这种鼓励学生自学的方式很值得我们教科书学习——多些资料,少些断语吧!    中世纪的世界是很精彩的,首先是那些可爱的国王们,有胖子,有矮子的,有铁锤,有无骨人,老人,有狮子,竟然还有叫尊严王的。。还有那些教皇们,有三个教皇同时争来争去,最后还是都下了,也有登基当天企图藏马车里逃跑的。教皇还曾与皇帝展开大PK,皇帝大骂“倒台吧你,倒台吧你,你万劫不复,你永世不得超生!” 教皇不甘示弱,革除教籍   于是可怜的帝王大冬天赤脚站雪地里向教皇求饶。还有最惊心动魄的十字军,第一次浩浩荡荡的市民大军们竟比正规军先到君士坦丁堡,吓的拜占庭皇帝赶紧招船运回,可惜半路被伊斯兰舰队劫了。。    可以看到,由中世纪早期到中期,东方大国的没落的同时欧洲正在迅速崛起,信仰的给以欧洲人以安全感,力量,在她的感召下,欧洲人充满自信与勇气的走向现代,学习伊斯兰与古希腊的知识。中国,唐朝安史之乱,然后是恐怖的大屠杀,然后一片黑暗。伊斯兰,西班牙被征服,哈里发成傀儡,拜占庭跟不用说了,成拉丁帝国了。    虽然有对异教的迫害(犹太人,清洁派,伊斯兰等等),有教权买卖,但我们看到,教会自我批评与改革从来没有中断,那是教会最有活力,最不僵化的时候啊!如果用现代人的角度看自然很黑暗,但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比较看看呢?    还有欧洲国王的权利实在有限(对比中国),那才叫封建主义,中国从来都不是。欧洲男女也很平等(同时代)起码禁止一夫多妻,甚至离婚。贵族是由军人,骑士组成。还有欧洲建设的各级法院,修订法律,建设大学等等,在黑暗与野蛮的世界里,文明意味着强大!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玩中世纪2全面战争,边玩边学,哈哈。    胡言乱语后还有个问题,历史中的事件的归因真的准确吗,一件事之所以发生真的是书本上讲的那个原因吗,还是是我们今人强加的某些秩序、提供的某些形式、赋予的某种模型、为确立它们的连贯性而作的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9-20 01:14
    聂叫兽     1. 西方公民社会在中世纪初现端倪。公民社会的基础是市民相信法制国家,而不是自己起来反抗。欧洲中世纪存在着教会法庭,王室法庭,庄园法庭和自治城市法庭。尽管当时的法律可能还很粗疏,审判可能不公,但这些存在各地的各类法院,对法律在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人们对法律生活的熟悉和依赖无疑起了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中世纪的农民竟然可以信任他的领主,他的主教,把纠纷交给他们审判,而不是自己起义,相互残杀。在当下,在人们逐渐丧失对法律的信任的时候,遥远欧洲的古老故事颇值得我们思考。    2. 除魅与重构。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印象,我们多是来自现代影视作品的感性认识。如本书导言中所说,中世纪的“黑暗”印象,“是由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们提出的”。然而,只要我们抱有一丝探知历史的好奇,欧洲中世纪对国人来说就不再属于西方文明开始之前可有可无的陈迹,也不单单只是骑士、古堡、魔法、巫术之类的谈资,而是另一种文明的延续和伸展的过程,绝不可小觑。想象一下,公元500-1500这十个世纪的漫长时段,中国是南北朝到明代,中间有辉煌的唐宋文化,哪怕按“常理”类推,西方这1000年也不至于仅仅是无尽的黑暗和无聊的琐碎。    本书首先填充了古代到现代两端间的“真空”,让读者了解到,事实上所谓现代文明的某些进步,不过都是中世纪的延续。在去除了笼罩在中世纪之上重重黑暗的魅影后,重构或者说还原一个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中世纪就是非常必要的。真实是什么样的?可能就如本书178页中对中世纪农民农奴情况的描述那样,“……真实的情况大概在两者之间。中世纪农民既没有‘天人合一’,也不至于受尽折磨”。尽管这里只是在说农民,我想,中世纪其他方面大致也不外如此,既非天堂,也非地狱,人间才是真实的存在。    3. 今天读欧洲中世纪史,并不一定意味着加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忽视乃至抹杀其他同时期的文明,相反,倒是可以让我们对西方现代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从怎样的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对西方“前现代”的状态是怎样的一类问题看得更清楚——所以这里并不是读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的问题。    对国人来说,重访欧洲中世纪的意义,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西方现代性产生的环境和源流的角度,去反思“五四”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两次中国思想领域重大变革的时段中不断输入的西方理念,去反思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民族,什么是认同。    我们过往的历史,哪怕仅仅过去了一百年,五十年,二十余年,甚至是刚刚发生,有没有像之前的欧洲中世纪之于我们那样,也被蒙上了重重黑暗的迷雾,等待着我们还原它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历史,也许不是鲜花和微笑,更可能是鲜血与愤怒。但是真实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能带给你欢乐,甚至一瞬间还会加深你的愤怒,但最终真实会和时间一样,带给你平静的力量。它提醒我们铭记过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荒谬与暴行的重蹈覆辙。  详情 发表于 2013-10-5 00:54
    straus    写作与翻译都不错,读起来很顺溜,比剑桥中国史要顺溜很多,适合像我这样习惯每天睡觉之前翻几页的童鞋。   担心读不完的童鞋大可放心,整本书篇幅不算长,即便只是每天翻翻十几分钟,事实上几周也就差不多了。   内容上跟其它书比,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除了作者旗帜鲜明的讴歌赞美向往这个中世纪之外。     详情 发表于 2013-10-23 09:1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5 05:58 , Processed in 0.37726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